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难点及策略继续教学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4111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83.23KB
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难点及策略继续教学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难点及策略继续教学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的难点及策略继续教学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
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
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
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人在“科学理论”压抑下主体精神的失落,在文科教育中也表现甚为充分。
对文科教育的新认识: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
5、多元智能理论。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
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
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
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观念新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
学生是“文遗产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
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
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4、
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
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
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
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A、整合教学;
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3、
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
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
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
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对《课标》(实验稿)要尊重而不奴从,要充分肯定但不迷信崇拜,要不折不扣贯彻但更要创造性贯彻运用。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理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
[链接2]
《中国教育学刊》高级编辑、原《中国教育报》“教学”版主编
王增昌认为新课程新在:
(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2)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学科综合与综合实践活动
(3)教材内容的稳定性——留有拓展空间
(4)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查
(5)教学评估的人本性——实现8个观念的转变:
①树立目标意识——由仅仅传授知识向注重人的发展转变
②树立训练意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③树立训练意识——由注入式讲授向重思维训练转变
④树立认知意识——由重教学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⑤树立互动意识——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⑥树立民主意识——由居高临下向平等民主转变
⑦树立个性教育意识——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⑧树立特色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链接3]
焦作教育局王玲勤认为,新课程的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
(2)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
(3)新课程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
(4)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
(5)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6)新课程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宽阔的空间;
(7)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
编写者:
李德树等
四、案例分析
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
——我这样教《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浙江 闫 学
一、走进童年记忆
师:
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
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
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
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
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城南旧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
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大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
一群骆驼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围上去东摸摸西摸摸,觉得非常新奇。
长大了,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就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
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声响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
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
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
我"
的心头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二、体味童年往事
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分别说出"
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与爸爸争辩骆驼脖子上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想修剪骆驼肚皮下垂着的一大块一大块毛、猜想骆驼驮的麻袋里装的是什么等趣事。
夏天,骆驼队不会来了。
作者林海音问妈妈,骆驼队到哪儿去了?
妈妈总是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好像是在责骂她。
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
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画一画,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圈画,师巡视。
我看有的同学画了一处,有的画了多处,我想第一次画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
谁想先说?
"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隆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你不仅想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
其他举手的同学是不是也画下了这个句子?
你们是怎么想的?
我也认为她傻傻的。
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
请闭上眼睛,闫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动的。
(师朗读"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一段文字,然后交流。
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
刚才他的牙齿动起来了,还有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你们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料,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我看到林海音学着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觉得当时的林海音十分傻,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笑,一个人学着骆驼那个样子,真有点那个……
(幽默地)有点哪个?
(笑)有点傻!
但是这种傻让我们觉得是傻得很可爱,是吧?
我好像看到了童年的林海音蹲在骆驼的面前,专注地看着骆驼的嘴巴,看到它的嘴巴上面、下面交错地磨啊、磨啊,鼻孔上冒着热气,自己看着看着,牙也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
可也是呀,看骆驼咀嚼,自己的牙齿为什么也动起来了呢。
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大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
看着看着,她好像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齐)骆驼。
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闫老师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因为闫老师是大人。
大人和小孩不一样,小孩子会觉得很有趣,然而大人会觉得很平常、很平常!
你是说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在你们看来是有意思的事,我就觉得没什么了。
因为作者小时候没见过骆驼,第一次见到骆驼就觉得很好玩,就学骆驼咀嚼了。
噢,没见过,见得少,所以觉得很有意思。
当年闫老师见到骆驼队的时候,没有童年时候林海音阿姨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想法--我的意思呢,闫老师就不会去学骆驼咀嚼的样子了。
因为和林海音的童年时候相比,现在科技发达了,虽然不能亲眼看到(骆驼)。
但是可以从图片上面看到,所以当闫老师亲眼看到的时候就不觉得稀奇了。
而林海音童年的时候,没看到过骆驼队的样子,第一次看到就觉得很可爱,也很奇怪。
成人其实是无法体会儿童的那颗心的。
在小时候看来确实是很有趣、很可爱。
长大后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就关心现实上去了,所以说闫老师看到骆驼咀嚼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
林海音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2岁了,比闫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不会。
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写的,"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出示并让生齐读这段课文: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觉得有意思。
(接着讨论"
看到骆驼把"
脱下的绒袍子"
垂在肚皮底下,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的事。
而后让学生再读"
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这段话。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我发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我觉得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充满幻想。
非常天真的。
从爸爸的角度来看,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这气味铃铛的,而林海音小时候也跟我们小时候一样喜欢幻想……
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
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你从小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你开始问吧!
(师生对读这段文本。
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骆驼走路累了,赶骆驼的人也累了,听听铃铛就觉得走路比较有意思。
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会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还有谁也同意林海音的看法?
我同意林海音阿姨的想法……我还有一个想法,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声很好听、很清脆,走路就不觉得累了。
铃铛就是增加行路的情趣,而且使我们忘记了疲劳,是吗?
谁同意爸爸的想法?
我同意爸爸的想法。
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骆驼队挂上铃铛想告诉买煤的人:
煤来啦,如果要买煤的话就来买吧!
呵呵,你这想法挺有创造性的,听到铃铛的声音就是听到了叫卖声!
打头的骆驼脖子上系一个铃铛,后面的骆驼听到铃铛声就令跟着不停地走下去。
你是说铃铛还起到一个口令的作用。
铃铛声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
我很高兴刚才很多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
我祝贺你们!
为什么呢?
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
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
我要祝贺你们!
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
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长总要长大!
同学们,请想一想,当42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我觉得当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说服已经是42岁的自己。
而童年的想法则成为她孩提时代的一种纪念了。
师:
噢,只是一种纪念。
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那么夫,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
当时的想法,想了想。
笑了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垂些。
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
所以他说"
你的想法更美些"
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童年的那些想法可能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
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妈妈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
她除了问"
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丁"
还问了什么。
童年的林海音问题真多啊!
妈妈既然说她"
总是问,总是问"
,很显然,她问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
我们都是孩子,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
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
的情景。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师出示文字,生自由读(边读边笑)。
爸,什么叫做贼。
贼?
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
一个鼻子俩眼睛。
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车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
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
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
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
呢?
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老师教育我们不懂就要问。
我想林海音受老师的感染,不懂就要问,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有耐心,而且能回答。
你看妈妈她怎么说的--"
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中午的林海音不会再问贼是什么样的,收贼赃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林海音阿姨四十多岁的时候,像"
白鸡黑鸡下的蛋为什么都是白色的"
之类的问题都不会再问了,因为她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她知道了吗?
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类的,都是鸡!
(师生大笑。
林海音阿姨不会再问那些无聊的没有意义的问题了,她会问一些有科学道理的弄不明白的问题。
你觉得刚才她问的哪些问题是无聊的问题。
她问为什么母鸡会下蛋而公鸡不会下,她还问为什么公鸡会鸣叫而母鸡不会。
这些问题可能在成年人看来算不了什么,因为与我们没关系,觉得没意思,没必要去问,可是在当时林海音非常想弄明白,是吗?
我觉得长大的林海音可能与她小时候的爸爸妈妈一样了,觉得这些问题没意思,也不会感兴趣了。
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
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课程 实施 难点 策略 继续 教学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