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3770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42KB
谈中国诗Word下载.docx
《谈中国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国诗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略),需牢记的代表作:
(学生记录)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
《围城》
短篇小说集
《人?
兽?
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一)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补充注释:
(学生记录)
?
轻鸢剪掠: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
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二)分析文章内容
教师:
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学生1:
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2:
他的回答不全面,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教师追问:
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文章第一段结尾:
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非常好!
他看书很认真,我们为他鼓掌!
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
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3:
有。
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
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4: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学生5: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请你根据我们的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钱钟书,字
,
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
等。
2、基础字词考核: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
n)文
倾轧(yà
)轻鸢(yuān)剪掠
引吭(kà
ng)高歌
B、颦蹙(pí
ncù
)
给(jǐ)予
吞声咽(yà
n)理 应(yì
ng)运而生
C、缄(qiān)默 精髓(suǐ) 呶呶(ná
o)不休 数(shuò
)见不鲜
D、叫嚣(xiāo) 熨(yù
)帖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
)而就
学生朗读,改正错误,明确答案:
B
二、探究论证方法
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还有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还要补充,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同学们很能发现问题,请你结合文章五、六自然段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
我认为五、六自然段引用诗句,主要是来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讲到这,老师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关钱先生的轶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钱钟书!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请同学再深入探究一下,本文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论证方法——对比,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很好!
钱老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比较文学,所以在论述问题时就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看看哪名同学还能文章中找到这种论述方法?
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
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
我也发现这种综合论证的方法了。
文章第十一自然段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十自然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
的确,钱老先生善于综合运用论证方法以理服人,以智启人。
同学们还能找到能体现钱老智慧光芒的特别的论证方法吗?
学生6:
我发现了,是比喻论证。
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说得太好了!
善用比喻是钱老先生写作的特点,看看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语句吗?
学生7:
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学生8:
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教师总结:
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
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
过渡:
本文除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轻松、幽默,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下面我们就品味一下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
请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学生9:
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学生10:
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
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学生11:
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
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
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
课件出示: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
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
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
教师点拨:
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
应该是嘲讽的。
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应该是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是的。
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我明白了,“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句话也意在讲我们中国人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的魅力。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教学目标:
⒈力求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探讨“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这一问题,加深他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⒉把握好文章的基本观点,并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以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正确认识并理解作者观点。
⒉感受作者包容的思想和极其渊博的学识。
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显示一幅长城画卷)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一位大师,他就是钱钟书!
(在多媒体上长城背景下显现“钱钟书”)那么,钱先生为何如此伟大?
今天让我们通过他的一篇普通的文章——《谈中国诗》(多媒体上显现),来走近这位学界泰斗。
二、文本探究
㈠
明确作者观点
⒈文章一开始就发问: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文中做了怎样的回答?
讨论探究并明确: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或者“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⒉那么,具备怎样素养的人才能得出这样的认识呢?
从第一段看,应该是一位精通中西文化,尤其是诗歌的人!
㈡
探究作者观点
⒈
对于“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认识很多同学此前都表示不赞同,那么作者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一一辩驳的?
五个方面:
诗史,篇幅,暗示(韵味),风格,内容。
⒉
这五个方面中比较容易被认为具有“中国性”的应该是“(韵味)富于暗示”和“(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因为这二者也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参见文本)的,那么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辩驳的呢?
⑴
从“暗示性”来看。
中国诗有。
引证:
严羽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欧阳修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等。
举例:
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柳宗元的“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等等。
外国诗也有。
魏尔兰说“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济慈说“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维荣的《古美人歌》,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拜伦《哀希腊》。
两者比较: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
结论:
中外诗都具有暗示性,只是中国诗用得更多些。
⑵
从“风格”来看。
中国诗“轻”,“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但“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甚至“压得腰弯背断”。
西洋诗“重”,“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但那是“狂起来”时,也有较轻的,“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这和语言本质有关,也和文化心理(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相连。
中外诗都有轻有重,只是中国是更轻些。
(“诗史”“篇幅”“内容”三个方面作为作业,请同学课后自己讨论分析)
⒊
语言方面,比喻的广泛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举几例分析其妙处。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小而精美;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孕育着无声的美丽;
“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在不同的“丝”与“乐”中见轻重。
总体来看,准确而又形象生动。
㈢
感受作者思想
作者提出的观点具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性?
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针对中西文化中“本位主义”倾向。
体现了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远见卓识;
他的思想已达到了一种大文化的高度;
在他那里,没有任何文化偏见,在这一点上,在现代的中西方文化发展与交流领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要“包容”!
文中大量的举例和引用令人震惊:
(英)勃莱克的快语:
“作概论就是傻瓜。
”
(中•唐)司空图: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法)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德)黑格尔羡妒:
中国的逻辑虽极为简陋,而辩证法却周到。
(印度)梵文的《百喻经》
(美)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
(中•
宋)严羽:
“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欧阳修: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法)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英)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中•唐)白居易: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解识无声弦指妙。
(中•晋)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唐)柳宗元: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中•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中•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法)维荣的《古美人歌》:
每一句先问……结句道:
“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中•南朝)鲍照《代挽歌
》:
“壮士皆死尽。
余人安在哉?
(中•唐)王勃: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中•唐)刘希夷: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中•唐)赵嘏: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中•清)黄仲则的《醉相思•春暮》:
“春去也,人何处?
人去也,春何处?
(英)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英)拜伦《哀希腊》中问:
他们在何处?
你在何处?
(美)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
(古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中•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英)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德)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英)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对此,你的感受如何?
纵观古今,横贯中外!
渊博!
学贯中西!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提出“居高临远的观点”。
大家知道,这是钱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用的是英文;
而其中中国诗歌的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课堂小活动:
请同学试翻译其中的一首中国诗,体会要做到“音、形、意”三美俱全的难度;
再评析钱先生将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这首诗翻译成“五言绝句”的妙处。
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钱先生的伟大。
三、介绍作者
我想同学们这时候一定想认识一下钱钟书先生,一睹其风采。
(多媒体显现照片和内容)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当时的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发来唁电说“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四、布置作业
可能有同学会说,钱先生真“神”了,肯定是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的人!
事实到底如何呢?
请同学们回去好好看看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将文章发下去)同时完成对“诗史”“篇幅”“内容”三个方面的讨论分析。
附板书设计:
诗史
篇幅
韵味
风格
内容
答
渊博
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