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43304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74KB
近代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近代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近代前期诗文词的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
龚自珍诗文创作的革新意义
教学难点:
宋诗派
重点作品:
《咏史》、《已亥杂诗》、《三元里行》、《卜算子》、《江边老叟诗》、《病梅馆记》、《观巴黎油画记》
第一节、龚自珍(见前)
第二节、反帝爱国诗潮
一、反帝爱国诗潮的涌现
二、林则徐、魏源与张维屏
第三节、宋诗派、桐城派与词的创作
一、郑珍与宋诗派
二、桐城派
三、报章体
四、周济与常州词派(见前)
五、蒋春霖
教学内容
第一节龚自珍(见清代文学第一章)
第二节反帝爱国诗潮
鸦片战争之后,一批爱国诗人纷纷在诗歌中表达对帝国入侵的愤怒,对清政府腐败的无情抨击,对人民抗击入侵者的赞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焦虑。
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张维屏、贝青乔、金和等。
1、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有《林文忠公遗集》。
开明政治家,著名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前,其诗作多应酬和个人抒怀之作,鸦片战争后,忧时伤民的诗作增多,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句,投注了满腔爱国情怀。
其诗“气体高壮,风格清华”,格律对仗也颇为工整。
2、魏源:
(见上)
3、张维屏:
广东番禺人,有《张南山全集》。
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晚年归家,目睹英军侵略和三元里抗英事件,诗歌倾注了爱国激情,如《三元里行》、《三将军歌》等,激切悲愤,格调昂扬,歌颂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勇精神。
学生阅读《三元里行》
本节推荐书目:
《魏源诗文系年》李瑚中华书局1979年版
《魏源诗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林则徐传》(增订本)杨国祯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三百首》钱仲联选、钱学增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
第三节宋诗派、桐城派与词的创作
1、宋诗派:
此派由程恩泽和祁寯藻提倡在前,由曾国藩推波于后,使得崇宋诗风在当时风行。
施山称“今曾相国酷嗜黄诗,诗亦类黄,风尚一变”(《望云诗话》),代表诗人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
宋诗派宗苏轼、黄庭坚,“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陈衍《石遗室诗话》),既戏希望在诗中表现矫然脱俗的自我,又重视道德品德的修养,总的来看,仍不脱传统道德思想的樊篱。
2、郑珍:
宋诗派艺术成就的代表诗人。
一生穷愁潦倒,诗歌内容广泛,陈衍赞道“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景”。
其中,写贫士生活细致真切,如《屋漏诗》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笔触尖锐,如《经死哀》等。
郑诗“以苏韩为骨,元白为面目”(胡先骕《评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虽自然平易,实有顿挫之调,刻炼之功。
学生阅读郑珍《江边老叟诗》
近代桐城派的发展主要倚靠门第传承,姚门子弟以梅曾亮、方东树为代表。
其后则为曾国藩及其子弟的活动。
曾氏从理论到实践对桐城派进行改造,他强调文章“经济”,扩大古文传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势的需要。
曾门子弟以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等为最著名,他们有的文章如海外游记等,虽包含了一些新思想、新事物,但总体拘守桐城派家法,不可能有开拓性成就。
学生阅读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他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
”(《韬园文录外编自序》)故其文针砭时事,畅所欲言,自由抒发,无所拘牵。
由于最初文章多发表于报刊之上,故称“报章体”。
梁启超说:
“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汪洋恣肆,畅所欲言,所谓宗派家法,无复问者。
”(《中国各报存佚表》)
四、周济与常州词派(见清代文学第二章)
江苏江阴人,著有《水云楼词》、《水云楼诗賸稿》。
著名清词人。
一生落拓,早岁为诗,中年以后专力于词。
其词抒写身世之感,多凄切之音,咏时事之作,艺术上宗张炎、姜夔,情至韵会,含蓄间自得风流。
有“倚声家之老杜”的誉称。
讲读《卜算子》词。
《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吴淑钿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蒋春霖评传》黄嫣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部分钱仲联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
《近代诗钞》(全三册)钱仲联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近代词钞》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诗流派史》刘世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郭延礼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训练题:
1、背诵《咏史》、《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江边老叟诗》、《卜算子》
2、龚自珍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3、蒋春霖词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的诗文词
《哀旅顺》、《少年中国说》、《苏武慢•寒夜闻角》
第一节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一诗界革命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掀起了改良运动,其中诗歌改良,即为“诗界革命”,倡导者有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
他们尝试作“新诗”,其中不少只是点缀一些新名词而已。
梁启超后来批评这种诗风“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认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才是新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诗界革命,作为近代一个进步诗歌潮流,实际反映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
二、黄遵宪
诗界革命的旗帜性人物。
广东曾先后在国外十六七年,力主新政,提倡变法,是一个外交家和改良派活动家,也是一个爱国诗人。
诗论体现了变古革新的精神,他主张诗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
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
诗歌内容力求开拓创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诗歌创作上,黄遵宪努力实践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新思想的谐和,创造“旧风格含新意境”。
其一,题材广泛,多宏篇巨制,有的反映了时代大事,有的体现了新的文化思想,有的描写了新鲜事物,有“史诗”之称。
其二、描写真切动人,形象细腻。
其三、吸收以文为诗之法,骈散兼行,伸缩有致。
其四、语言丰富,典雅而不乏生气。
缺点用典过多,不免艰涩难懂。
讲读《哀旅顺》。
《黄遵宪研究》郑海麟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黄遵宪及其诗研究》张堂锜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
《晚清诗界革命》论张永芳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节梁启超与新文体
一、生平思想
广东新会人。
戊戍变法之前,追随康有为,大力宣扬维新变法,创行新政。
变法失败后,逃往海外,回国后仍继续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积极在文学领域倡导改良运动。
“文界革命”正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新文体的特点
新文体多议论国政时事,宣扬新民思想,大胆活泼,识见瑰伟。
其特点,语言平达晓畅,词汇掺杂俚语、俗语、韵语、外国语,灵活丰富,文章条理清晰,思想新颖高伟,情感铺排恣意,“笔端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讲读《少年中国说》,学生参读《谭嗣同传》。
《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夏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新民之梦——梁启超传》杨天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连燕堂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三节近代后期的诗歌创作
一、南社
1909年,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成立的革命文学团体。
“南社”,意为“操南音不忘本”,表示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后,南社发展到千人,成为一支革命文化大军。
代表人物柳亚子,其诗始终表现出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昂扬的斗争意志,七言律绝写得最朴实自然,流转自如,“翩翩亞子第一流,七律直與三唐儔”。
(《天梅遺集•詩中八賢歌》)苏曼殊,曾两次为僧,性情放浪,是南社诗人中极富灵性和浪漫气质的另类。
其诗抒情写景,缠绵动人,流露出浓厚的忧郁情调。
二、同光体诗人
即陈衍所说“同、光以来不墨守盛唐者”。
(《沈乙庵诗序》)此派实为宋诗运动的流变,主要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
陈三立,诗学韩愈、黄庭坚,作诗“避俗避熟,力求生涩”,反对“纱帽气”、“馆阁气”。
梁启超赞评:
“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
”沈曾植,“同光体之魁杰”,以学为诗,清雅险奥。
陈衍,则诗味枯,成就不高。
三、汉魏六朝诗派
以王闿运为代表,其诗模仿汉魏六朝之诗法,出之新意,所作多与时事相关,艺术造诣颇高,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
其著作为门人辑为《湘绮楼全书》,并编有《八代诗选》。
四、晚唐派
代表诗人樊增详、易顺鼎。
诗歌学习晚唐香艳体,辞藻华美,善于用典,精工雕琢,有的流为文字技巧之游戏,被柳亚子斥为“淫哇”。
不过,两人也有一些反映时事之作,表现了爱国情怀。
《南社研究》孙之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南社丛谈》郑逸梅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南社纪略》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苏曼殊研究》柳亚子著,柳无忌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近代诗学》程亚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节近代后期词的创作
一、冯煦与谭献
冯煦,江苏金坛人,著有《蒿盦类稿》、《蒿盦随笔》等,并编有《宋六十家词选》。
光绪进士,辛亥革命以遗老自居。
其词多反映没落感伤之情绪。
谭献,浙江仁和人,著有《复堂类稿》,又辑录清人词为《箧中词》。
同治举人,晚年主讲湖北经心书院。
其词也多抒发封建阶级的没落感情,词论基本依据常州词派的观点。
二、清季四大词人
指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四人。
王鹏运著有《半塘定稿》,其词颇有关涉清末时事之作,透露了封建末世士大夫对时运衰落的伤感情调,格调上“气势宏阔,笼罩一切”。
朱孝臧著有《彊村语业》,词风近姜夔、吴文英,用语刻炼,缠绵悱恻,枨触无端。
郑文焯,著有《樵风乐府》,词多表现对清王朝的覆灭之痛,音律精严,意旨深约。
况周颐,著有《蕙风词》,所作《蕙风词话》,发展了常州词派的观念,提倡“重、拙、大”。
其词流露了眷恋故朝的情绪,“寄兴渊微,沉思独往,足称巨匠”。
(叶恭绰《广箧中词》)
学生参读况周颐《苏武慢•寒夜闻角》
三、文廷式
爱国词人。
他的词强调思想内容,富于时代气息,时时迸发出感时伤己的深沉哀愤,感情激越,笔力纵恣,不拘一格。
陈锐赞其词“有稼轩、龙川之遗风,惟其敛才就范,故无流弊”(袌碧斋词话)。
《谭献词论的美学蕴涵》《词学》第11辑
《况周颐与<
蕙风词话>
研究》孙维城、张传信黄山书社1995年版
《王鹏运及其词》谭志峰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近三百年来名家词选》龙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代词学的建构》张宏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词学史》谢桃枋巴蜀书社2002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任访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陈则光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黄遵宪诗作如何体现了“旧风格含新意境”之特色。
2、为什么会产生“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3、梁启超新文体的特色是什么?
第三章近代小说创作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清中叶之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逐渐合流,成为侠义公案小说。
由于这类小说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消费心态,加上书商的推波助澜,所以大为盛行。
其特点为:
1、将侠义精神纳入封建纲常道德的范畴,作品具有浓厚的报效朝廷和忠君恋主思想。
2、将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结合。
二、代表作品
1、《三侠五义》:
原为石昆玉说唱评书《龙图公案》,后发展为长篇章回小说。
该书塑造了包公铁面无私、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以及展昭、白玉堂等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侠义英雄,反映出市井民生对贤明政治的渴望。
由于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小说具有民间评话的艺术特色。
俞刖说:
“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中又曲中筋节。
”(重编《七侠五义序》)不足在于,具有浓重的封建等级意识和奴性思想。
2、《儿女英雄传》:
作者文康。
小说描写了侠女何玉凤途遇安骥,为救其性命,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后亦归嫁安骥的故事,成功塑造出何玉凤豪爽侠义、坦荡磊落又心高气傲的鲜明个性。
小说艺术手法老道圆熟,曲尽人情,地道的京味也使得人物鲜活俏皮。
不过,二女嫁夫,夫荣妻贵的最终结局,和行文之间的封建道德说教,使得作品时时散发出陈腐庸俗的思想气息。
第二节、世情小说
又称“狭邪小说”,它通过文人与梨园或青楼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了19世纪中国畸形繁荣的都市风情和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
这类小说上承才子佳人之传统,下启谴责与鸳鸯蝴蝶流派,其视野广阔,手法自然平实,文化品味雅俗兼呈,具有一定影响力。
1、《品花宝鉴》:
作者陈森。
小说写官绅文人梅子玉、田春航和梨园童伶杜琴言、苏惠芳的爱情故事,并以此为中心展现了北京社会品流纷杂的浮华众生。
小说暴露社会之时,对同性恋采取了欣赏态度,故叙事中尤多温软缠绵之笔,这虽然包含了对伶人才艺和人格的尊重和赞赏,但毕竟属于畸形变态的性爱心理之反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此书为清末“狭邪小说”的始作佣者。
2、《花月痕》:
作者魏秀仁。
小说写韦痴珠与秋痕、韩荷生与采秋两对才子妓女的爱情故事,通过双线交错、彼此映衬的结构手法,表现两对恋人不同的身世遭遇,这其中既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向往,也寄寓了作者对自身沉浮潦倒的悲凉感叹,悲世愤世之情感溢于言表。
谢章铤云:
“《花月痕》者,乃子安花天月地沉酣醉梦中嬉笑怒骂而一泻其肮脏不平之气者。
虽曰虞初之续,实为玩世之雄。
”(《赌棋山庄集•课馀续录》卷一)
3、《海上花列传》:
作者韩邦庆。
胡适说该书“给中国文学开一个新局面”,鲁迅则推为“清之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
此书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的事迹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妓馆、官场、商界三大场景的描写,铺展了现实生活真实而广阔的社会画卷。
此书叙述语言平淡自然,细琐如“闲话”,结构采用“穿插藏闪”之法,环环相扣,人物描写“无雷同”,“无矛盾”,“无挂漏”,对话则全用吴语,生活气息浓郁。
但是由于作者缺乏新的人生理想,使得小说完全笼罩在灰暗的情调中,缺少社会批判的力度。
第三节谴责小说
一出现和特点
清代社会进入末世时期,各种危机四伏,在小说革命的浪潮中,涌现出一批直指腐败政治和现实弊端的作品,。
此类小说以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为主,往往大快人心,但由于描写太过,流于浮露不切,深度不足,因此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而非“讽刺小说”。
二代表作品:
四大谴责小说
1、《官场现形记》:
作者李宝嘉。
小说揭露了种种官场黑暗,“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极大渲染了官场的丑陋和人性的堕落。
书中结构由独立短篇蝉联而成,人物以白描为主,运用夸张漫画之法,勾勒其神,入木三分。
然而,由于极尽暴露之能事,小说缺乏亮色
2、《老残游记》:
作者刘鄂。
小说以郎中老残行医四方的所见所闻,深刻触及了社会生活之情状。
作者对政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一批名为“清官”实为酷吏、庸吏的官僚之上,并于此进行文化反思,批驳了理学禁欲的虚伪和矫情。
小说用第三人称叙事,心理描写大胆而细致,特别是散文笔法进行叙事,体现了传统叙事型小说向描写型小说的转变。
不足在于结构稍嫌松散。
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作者吴沃尧。
小说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见闻感触为线索,描写了封建社会的溃烂腐败,尤其是对封建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无情揭露,更令人发指。
书中也有一些理想人物,他们的奋斗和失败,体现了作者追求和幻灭的心灵史。
小说笔触尖锐,但往往“伤于溢恶,言违真实”,“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带有自传色彩,这是以前小说所未有。
4、《孽海花》:
作者曾朴。
小说以状元金雯青与名妓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串联其他人物的活动,展现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政治、外交及社会的各种情状。
作品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和纸醉金迷的士夫阶层,积极赞同资产阶级革命,宣扬“天赋人权、万物平等”,思想十分激进。
全书结构如“珠花”蟠曲回旋,语言文采斐然,主人公形象鲜明而具有个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研究》陈幸蕙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2年版
《孽海花论稿》王祖献黄山书社1990年版
《曾朴研究》时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第四节林译小说
一、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
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正式兴起是在19世纪七十年代末,首先是诗歌的翻译,接着为小说。
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文学风起云涌,尤以小说居多。
据阿英《晚清小说史》介绍,当时翻译小说多于创作小说,约占小说总数量的2/3,有608本。
著名的翻译家有严复、林纾、包天笑、陈冷血、梁启超等。
总体来看,翻译作品从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上着眼,对于作品的文学性考虑得不够,但是它打开了国人的眼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文学革命。
二、林纾以古文译小说
林纾是近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翻译家,共有翻译作品184种,其中小说171种,有40多种是世界名著。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另如《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等,均享誉文坛。
林纾之特色在于以古文译小说,“行不通西文,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过脉处,以为大类于古文家言”(林纾《<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序》),颇见桐城文法。
行文语言上,则明快洗练,流畅隽永,钱钟书评其所用文言:
“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
”(《七缀集•林纾的翻译》)由于林纾不懂外文,依靠别人口译,因此翻译作品有不少地方漏译、增译、误译,与原著不符。
三、林译小说的影响
林译小说风行海内,它对近现文学影响巨大。
其一、他的作品具有反民族压迫,反种族压迫,争取独立民主的爱国思想,具有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进步观念,这对小说现代意识的觉醒萌发具有启迪作用。
其二、林译小说对现代作家如鲁迅兄弟、郭沫若、胡适、矛盾、冰心、朱自清等人,均有显著的影响。
《林纾的翻译》马泰来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七缀集•林纾的翻译》钱钟书三联书店2001年版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部分钱仲联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
《晚清小说史》阿英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清代小说史》张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代小说论稿》林薇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版
《晚清小说史》欧阳健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海上花列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为什么谴责小说还算不上讽刺小说,二者有何差异?
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林译小说的特色。
第四章近代戏曲
第一节传统戏曲创作的衰落
一、嘉道重要作家作品
嘉道之时,传奇杂剧作品逐渐成为案头清供,吴梅说:
“余尝谓乾隆以上有戏无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实无戏无曲矣。
”这虽是从雅部戏曲的立场而言,却道出传统戏曲的衰落。
此期剧作家多感时伤世之作。
1、黄燮清:
有《倚晴楼六种》,以《桃溪雪》、《帝女花》为最佳,前者彰扬女子节烈,后者赋长平公主事,自怀故国之感。
其剧追步藏园(蒋士铨),标举风化,“其词秾丽,绚烂之极”,(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善于揣摩人情,委婉动人,但词才有余,而剧才不足。
2、杨恩寿:
《坦园六种曲》,其中《再来人》写穷儒酸态,科场不公,《桂枝香》演《品花宝鉴》事,此二剧为最佳。
青木正儿说:
“恩寿词采不及黄燮清,然其排场与宾白之技巧反过之。
”(《中国近世戏曲史》)
3、刘清韵:
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学家。
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曲,其中《炎凉券》写尽炎凉世相,淡薄人情,《千秋泪》写奖掖后进的故事,俞樾评曰:
“余就此十种观之,虽传述旧事,而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及灵动。
”(《<
小蓬莱仙馆传奇>
序》)
二吴梅
一生致力戏曲及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
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谐腔合律,本色当行。
其中,早年所作《风洞山传奇》和《西台恸哭记》,借历史故事,抒发爱国情绪。
《血花飞传奇》则有感于戊戌六君子的冤狱,《轩亭秋》杂剧为秋瑾遇害寄托哀愤。
由于吴梅在近代曲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就,他被誉为近代“曲家泰斗”(夏敬观《忍古楼词话》)。
第二节京剧与戏剧改良
一、京剧
道光年间京剧形成,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种。
京剧特点是:
以上下对句为基本结构,可长可短;
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唱腔,京剧表演腔调做工,知名演员如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均享誉剧场。
京剧从传统剧目、讲唱文学、地方声腔中继承移植了很多剧目,形成了一批京剧传统剧目,如《四进士》、《玉堂春》、《打渔杀家》等,成为长演不衰的经典。
二、戏剧改良
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作为中国第一本戏剧杂志问世,它宣告改良运动的开始,柳亚子在《发刊词》写道,“梨园革命军”目的,在于“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
其表现:
1、用传统戏曲形式谱写新的时代内容。
这些剧作多取材时事,或歌颂历史英雄人物,“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
”(郑振铎叙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
2、京剧与其它地方戏曲的改良。
京剧改良的代表人物为汪笑侬,他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