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43138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38KB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自发性地寻求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而校企合作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比较弱。
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坚持下去。
而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测算,到2015年,全省技能劳动者缺口将达2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80万人,全国将缺口更多。
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十分必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
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则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校是2008年由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施资源整合组建而成,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620人,各类成人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人数3600多人,总规模11200多人,被誉为“荆门职教航母”。
面对这么一所巨型学校,我校迫切需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在如何改革办学模式上,我校选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就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该课题以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为研究样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总结我校实施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环境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问题,使学校达到规范办学、科学办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
课题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证的意义,通过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研究,获得一些重要经验,另一方面是理论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规律,并指导实践,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借鉴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称的“校企”是指具有独立法人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可以是社会行业的企业,也可以是学校校办的企业。
“合作”是指校企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中职学校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技能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
2、理论假设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和运行受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改革等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3、研究依据
(1)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也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可见,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必然要求。
中职学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实践中,必须紧贴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零距离”,扎扎实实地开展校企合作。
(2)政策支撑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撑。
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
(3)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就业教育、生存教育。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达到企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比较缺乏,完全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办学要求。
从我校办学实际来看,近几年经过资源整合后,形成了较大的办学规模,具备了较强的师资、设备与技术优势,但是,规模的急剧扩大又导致专业实训设备及实训工位不足,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部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但仍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企业具有资金设备优势,学校具有人才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纳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
另外,学生在校企合作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感悟、心理状态、学习效果与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是完全不相同的。
再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生职业定向,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办学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2、科研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总结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操作模式,然后用其规范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2、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形式。
3、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教学管理改革。
4、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其实施步骤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
组建课题组;
制定研究方案;
培训课题组研究人员;
完成课题开题前对企业、学生的调研工作。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
课题开题,启动课题研究;
根据研究方案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定期组织研究会议,探讨交流;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上报研究成果,课题评审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1、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于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校企双方在合作程度上更加紧密,融为一体。
以往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处于“推荐就业”、“订单培养”、“合作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合作阶段,而“校企一体化”要求校企双方相互渗透,深层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组建利益共同体。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对接。
第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使用目标趋于一致。
学校必须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
企业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全面介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等环节。
企业文化与职教理念深度渗透,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做”三者中,“做”是核心。
“做”的要求决定教学的内容,“做”的方式决定教学的方法,“做”的过程决定教学的载体,“做”的活动检验学习的成败。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完成学业任务。
在教学上,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代理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成果
经过研究和实践,我校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四种模式:
1、建立“教学车间”,办“工厂化”学校。
2008年,在荆门经济开发区落户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200亩,吸纳就业人员5万人,每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
由荆门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开展合作,定向培养人才。
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经过荆门市财政批准,投资100万元在校建立了针织、梭织、成型等8个制衣、制鞋“教学车间”,拥有152台制衣电动车、38台制鞋电动高头车以及前帮机、后邦机、烘干机等相关设备,建成三条生产线,批量生产产品,办“工厂化”学校。
李宁公司2009年开办时,所需技术工人经过招聘,由我校进行为期3个月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
3年来,我校开设制衣、制鞋共计18期专业培训,培训人员2030名。
我校在开展短期培训的同时,2009年、2010年两年又招收服装专业学生近300人的3年制全日制教学长班,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
另外,学校用新建的实训大楼吸引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入校,投资80万元建立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服装销往美国。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
“教学车间”既是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能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实施“产教结合”,办“实体化”学校。
我校幼师、汽修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办有专业实体。
我校是荆门地区开设幼师唯一办学单位,办学已有26年历史。
2009年7月,我校依托幼师专业优势,投资120万元创办了经济实体——校附属艺术幼儿园,该园已创办成为荆门市示范幼儿园。
现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计10个幼教班460多名幼儿,年创收近80万元。
幼师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开展工学结合学习,进行专业教学和培训。
幼师专业吸引力大,每年招生均在100人以上。
我校还依托汽修专业开办了“荆门市中南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中南驾校)”,现有各种培训车辆22台,对外开展培训业务,年创收50万元。
汽修专业学生在汽修车间能学到真本事,就业形势好,待遇也好,每年招生也在100人以上。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来实现校企合一的模式。
3、实行“订单”培养,办“合作化”学校。
我校与“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契约”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
例如,我校与广东惠州惠达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每年择优招收数控、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共计550名,冠名“惠达”班、“洋华”班。
“惠达”班、“洋华”班学生免费入学,直接安排就业,由企业提供培养费。
惠达电子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20万元,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30万元,这些资金由学校用于在校建立专业实训中心,购买相关教学实施设备。
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就业,就业月薪分别不低于1800元、2400元。
此外我校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办法就是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
我校先后与广东华为集团、富士康、多彩实业集团、泰日升模具公司、中兴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斯比泰(深圳)电子有限公司、中宇元一(深圳)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科龙集团、长城集团、浙江车王电子集团、余姚奇高电子、上海华硕集团、浙江斯比泰电子、武汉富士康科技、北京中天物业、江苏夏普电子以及幼儿园等5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
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4、拓展办学功能,办“培训化”学校。
我校将办学职能定位为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认为这是职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我校成立“培训处”,配备专门人员,大力开展社会各类技术培训,办“培训化”学校。
我校经荆门市商务局、荆门市财政局、荆门市总工会、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申报,并经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家政服务工程”、就业(创业)定点培训学校。
我校也是“李宁(荆门)工业园人才定点培训基地”。
近几年,我校在荆门市政府主导下,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新港制衣有限公司、洋丰中磷化工有限公司、华伟禽业有限公司、羽龙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等20余家市内知名企业合作,为大批下岗职工和新生劳动力,开办了服装制作、制鞋、化工工艺、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厨师、财会、种(养)殖等12项专项技能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3600余人。
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由政府或企业支付相关培训费用,并优先推荐就业和引导创业。
我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年来,我校开展职业培训创收总计300余万元。
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所联合举办的“九个人口大国农村地区基本文化与成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在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了我省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做法,着重介绍了我校服务返乡农民工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受到与会国际教科文组织官员、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
这是中职学校从单纯进行学历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的转变,并且,中职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空间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三)教学改革成果
为了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劲,我校在校企“双元”合作办学格局下,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四双”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
“四双”是指理论实践双纲并举、工学交替双轨同步、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四双”具体改革是:
1、理论实践双纲并举。
2008年,我校启动实施了《关于编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对每个专业都同时制定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28个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
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了“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2、工学交替双轨同步。
我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理论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
通过“工”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专兼结合双师施教。
我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关高校、企业的培训和实训,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
“双师型”教师素质全面,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技能课。
在专业课教师255人中“双师型”教师216人,所占比例为84.7%。
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43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
他们参与到学校教学之中,使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
我校经上级劳动部门批准,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生顶岗实习前,鉴定所在劳动部门支持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汽车维修技术、动画制作、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5%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
鉴定所除了为在校学生进行技能鉴定外,还为学校培训班人员提供了技能鉴定。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管理改革成果
为了做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工作,我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强化专业科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责任。
要求每一个专业科都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实体。
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实行条块化管理,重点推行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
“条”式管理,就是学校设立整个管理层面的职能处室,其职责是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进行部署、管理、协调和服务。
“块”式管理,就是学校将开设的相近专业进行重组,设立专业科。
专业科是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为管理实体,其职责是对所属专业科的人、财、物等赋予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权。
学校设立了10大专业科:
幼师旅游、财经商贸、服装、计算机、数控、机械、电子、升学一、二、三专业科等。
另外,安排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管理学校的一个职能处室和蹲点管理一个专业科,在“条”式和“块”式管理上进行协调。
在具体管理上,弱化学校层面职能处室的管理权,使他们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扩大专业科的管理权。
在经费总额包干的情况下,专业科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对教师聘任、教师评优晋升、教学研究、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考核,课时津贴发放、学生安全管理、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工作等拥有直接管理权。
在管理过程上,实行精细化管理。
做到“有奖必争、逢旗必夺”。
我校重新梳理制定并编印了《湖北信息工程学校各类岗位管理制度汇编》,加以实施。
这些制度涵盖工作的方方面面,其特点是把制度管理量化,增强管理工作的操作性和评价的科学性。
学校实施、通过了ISO9001:
2000国际质量认证管理,还引入了“海尔”等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执行力。
如:
“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等。
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即“总账不漏项;
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
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
”以此,不断实现近期及远期的管理目标。
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专业科干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个专业科都有校企合作企业,并开展创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加强了实训实施和骨干专业建设
近几年,我校在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
2007年12月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建成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校内实训基地。
2008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批准我校商贸服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品牌专业。
2009年3月,投资100万元建立3条服装生产线,成为服装专业生产实习基地。
2009年7月,投资120万元建立幼师专业实训基地(附属艺术幼儿园)。
学校还投资3500万元,新修建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6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
现有5层实训大楼2栋。
我校有13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拥有40个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专业实训室或实训中心,建筑面积25230㎡,配备设备5093台套,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经过创建,烹饪、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幼师、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骨干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
(二)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我校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
学校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真刀真枪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
每年5月份我校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月活动,各个专业设定技能竞赛项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在经过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决赛评奖。
几年来,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每年学校组队参加荆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均独占鳌头。
2008年,参加第七届湖北省小才人比赛,学生罗丽、徐爽君获得省级一等奖;
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三项技能(声乐、讲故事、舞蹈)竞赛,5名幼师学生程志荣、王淑雅、刘晓、罗丽、周冰洁参赛全部获得省级一等奖,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作品大赛,学生刘泽宇、张宣军、游军等17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
2009年,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学生袁佩、文小雨等9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团体名列全省前三。
学校烹饪专业3次代表湖北省到天津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8年学生李建军、夏祖军,2009年学生许强,2010年学生王天成、韦建桥参加果蔬雕、冷拼竞赛均获得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全国“三连冠”。
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他们直接保送上了大学或被知名企业“抢”订就了业。
参加全国全省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凭专业上的一技之长,既可保送上大学,又可到知名企业就业,人生未来有选择权,且比一般大学毕业生薪酬还高,这就是中等职业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一体化 合作 办学 模式 探索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