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会会议文件之一部长讲话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29604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02KB
信息会会议文件之一部长讲话Word格式.docx
《信息会会议文件之一部长讲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会会议文件之一部长讲话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统一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几年的建设,全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显著加强,不仅在性能上满足了当前业务开展,而且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从孤立到整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09年底,全国地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均已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数据中心,其中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建成集中、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270多个。
一些暂未建成统一数据中心的地区,也大都实现了设备的统一调配。
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接,319个地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占全国地市总数的89.1%。
城域网已经联接到89.3%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架构初具规模。
130多个地区经部里批准发放了社会保障卡,批准的发卡人数达1.5亿,实际持卡人数7000多万。
部里统一组织开发的核心应用软件已在绝大部分统筹地区部署实施,特别是山东、河南、安徽、广西、湖北、贵州、广东、辽宁、吉林、新疆等许多省份全省统一进行本地化,有力地促进了系统的统一和业务流程的规范。
总体上看,一个以应用软件基本统一、数据集中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已在全国基本形成,为各项业务的协同办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化的作用日益突出。
目前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就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办效率和经办水平大幅度提高。
各地已经建设的信息系统管理了数以亿计的单位和人员信息,数以万亿计的各项基金,且每天都随着业务办理而频繁更新。
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就业、社保、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许多地区通过实施统一应用软件,在信息化手段支撑下实现了“五险合一”、“一单征收”、“一站式服务”,使经办模式从分散走向集中,经办地点从大厅走到网上,各项对公众的服务更加便捷,对基金的监管也从现场监督逐步走向现场与网络监督的有机结合。
同时,对决策的支持更加及时、科学。
这些成果直接推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向精细化、一体化、集约化转变。
如浙江嵊州、义乌,辽宁大连等地应用核心平台三版,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广东广州、四川成都、山东淄博等地探索建立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开处理”的柜员制,方便了社会公众;
上海、河南、山东日照、湖北荆州、以及江苏南通、无锡等地通过基本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的业务联动;
上海与浙江杭州、湖州建立了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就医费用的委托代管,两地联网、定期结算;
福建、江苏、云南、广东等地建设了省内跨地区就医结算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广东江门、山东济南、江苏太仓等地通过分级权限管理,将一部分业务向基层窗口延伸,为参保人员提供就近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农保相关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中,信息化工作同步推进,研发统一软件在全国各地推广部署,为新农保试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正是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进行的这些探索和创新,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通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普遍形成了强烈的信息化意识:
政策研究考虑信息化是不是能够支撑,经办管理考虑信息系统的跟进,政策跟踪靠信息化手段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信息化意识的建立,充分表明信息化工作的地位得到加强,信息系统的作用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理念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
这方面的作用是无形的,影响极其深远。
(三)服务大众的效果初步显现。
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截至2009年底,全国地市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普遍建立了政府网站。
272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公益服务电话号码,其中204个建立了有技术平台支持的电话咨询服务中心或依托全省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工作。
从各地的情况看,服务内容逐步丰富、服务方式手段逐步增加,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上海市12333咨询电话自开通以来,累计电话总量超过7000万个,北京市12333每天受理电话咨询约15000多人次,都已成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受到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好评;
吉林、贵州、河北、山西等10多个省份全省统一建设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在服务大众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其中吉林省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开通三年来,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其周到、良好的服务,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亚太)最佳呼叫中心大奖。
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深圳等许多省市通过网络开展网上办事,为社会公众提供互动式服务,不仅有效避免了经办大厅“人多拥挤”,而且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受到了群众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街道社区平台的建设,不仅是把网络延伸到了社区,把经办窗口开到了社区,更是把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
网络服务、电话服务、社区服务,这种多层次、多形式、高效就近便捷的服务体系,取得了人民群众欢心、业务部门省心、政府部门安心的共赢局面。
在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的同时,人事人才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开展了全国高级专家数据库、全国企业军转干部数据库、全国公务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国家荣誉数据库、参公管理数据库、国际职员后备人员管理数据库等的建设工作。
全国副省级以上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上述各类业务数据库,有效地提高了人事人才工作的管理水平。
如吉林省将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的基本信息全部入库,实现动态化管理;
北京、上海,以及山东青岛,广东广州、深圳等地市,以工资统发为抓手,建立了全市公务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联网发放;
广州市建立了大学生网上择业快速路,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和公安户籍部门之间构建了协同办公环境;
江苏省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将人事人才业务纳入一张表单当中,实现了“一单式服务”。
这些建立了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库的省市大都实现了人事人才统计信息的自动生成,为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
在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公务员招考工作中,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多个环节的网上经办,极大地方便了社会报考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效率,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
人事人才领域信息化建设所做的这些探索和努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化水平,而且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同志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有关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信息化建设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总结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第一,统一认识是前提。
在推进信息化工作中,我们始终将统一认识作为事关全局的首要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学习、培训、宣传等多种手段,将全系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部里的规划部署和政策方针上来,统一到“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上来,统一到“一个重点、两个融合、三个转变、四个覆盖”的工作思路上来,统一到“全国一盘棋”、“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等建设理念上来。
目前,建立“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信息系统,以此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整体行政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已成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普遍共识。
大家说“统一”的话,行“统一”的事,谋“统一”的格局,一个集全系统之力,共同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局面已经形成。
第二,领导重视是关键。
信息化工作涉及的部门多,涵盖的业务广,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流程、创新体制。
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特别是厅局“一把手”的重视和支持,是难以顺利推进的。
在金保工程建设之初,各地就普遍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信息化管理部门、规划财务部门、业务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能够靠前指挥,亲自协调争取资金,落实机构,研究解决各种难题,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能够果断决策,亲自组织推动,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可以说,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就没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今天。
第三,良性互动是保证。
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手段、完善管理模式的过程,这里既涉及到“业务”,又涉及到“技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许多地区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当中,与信息化部门共同研究需求,梳理流程,清理数据,并积极将建设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地区,如天津、江苏的南京和泰州、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河北的邯郸和邢台、四川的攀枝花等地区,还在建立统一数据中心和整合各项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调整了机构职能,优化了业务流程,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
还有些地区,虽然没有进行机构的调整,但也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梳理了业务流程,完善了业务模式,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效率。
实践表明,只有形成业务驱动技术、技术带动业务的良性互动机制,信息化建设才能健康、顺利地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夯实基础是保障。
资金、机构、队伍、制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只有把这些基础打牢,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在资金筹措方面,各地规划财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他们积极协调争取立项,广开门路筹集资金,并且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许多地区还通过统一建设,避免了各个业务系统“零打碎敲”,也呈现了集约化建设节约资金的效果。
一些省份全省统一建设数据中心、统一建设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统一采购软硬件设备、统一进行核心应用软件本地化实施;
有的省份在建设项目上采用全省统一谈判的方式,争取到了非常大的优惠等。
这些措施都节约了系统建设资金,值得进一步提倡。
各地信息化机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地市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都建立了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技术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信息化队伍,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五,勇于创新是动力。
信息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来说,是新生事物,我们在管理体制、业务内容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没有多少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可能沿着别人走过的足迹亦步亦趋,在资金、人才、技术、机制方面的障碍也非常大。
同志们迎难而上,勇于探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
在全国尚未立项,资金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前统一了全国应用软件,并形成了“后台研发一体化,前台服务竞争化”的良好局面。
在统一标准尚未得到全面贯彻,各地数据质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从现实出发和基于安全性的考虑,提出了生产区、交换区、决策区三区科学划分、合理部署、分工合作的数据中心内部结构,优先保证了对经办工作的支持,也为提高数据准确性、标准化,为决策和监管打下了基础。
面对各地经济条件、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们通过“示范城市”建设,取得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各地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同,解决的方式和程度也可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可以说,如果没有创新这个动力,我们的建设进度会慢很多,应用效果也不会有今天这么明显。
以上五个方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倍加珍惜,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二、正确把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如何提高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放在了优先的位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工作的服务对象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在900万人以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转移;
社会保障覆盖人数不断增加,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接近10亿人次,并逐步向城乡所有居民扩展。
我们工作的服务方式正由以稳定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为对象向频繁流动的就业群体和时常变动的参保个人转变。
我们工作的服务项目正由以户籍为依托向大量的跨地区就业和人才流动、养老和医疗保险业务的关系转续、异地办理及结算等转变。
我们工作的服务基础正加快向街道(社区)和乡镇(行政村)转变。
我们的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也正在逐步提高。
同时,我们的公务员管理、各类招考和鉴定也正日益动态化、公平化,决策逐步民主化、公开化。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信息系统覆盖,加强各项业务协同办理的统一建设,强化多种形式、多种项目的系统应用,努力做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把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趋势。
当前,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得到积极的推动,并按照“全能政府”的理念,逐步形成一种“互联治理”的新格局,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公共服务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的战略工具,加强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其他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全面提升公共利益。
从许多国家的情况看,电子政务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6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强调进一步缩短政府服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
更加注重政府服务全面上网,通过“公共信息站”和自动柜员机等形式,为公众提供在线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更加注重开展“单一窗口”和“一站式”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传统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业务协同;
更加注重消除“数字鸿沟”,使每个人都有获得电子服务的权利,避免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新障碍,促进信息公平;
更加注重增强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发展“电子民主”;
更加注重强化信息安全,积极应对电子政务的交互性、复杂性,采用安全技术,制定实施防范措施。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成熟度和推广应用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与国内一些领域相比,水平也还比较低。
我们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跨越。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突出问题。
做好信息化工作,具备很多有利条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广泛认同和期待。
同时,全系统上下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在加强统一建设、加快建设步伐等方面达成了充分共识,各项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越来越扎实。
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有利条件,把握有利时机。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各地发展水平尚不均衡,信息系统覆盖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快,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尚需提高,资金、人才、机构、管理体制依旧困扰和制约着一些地区的建设进度等。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扎实工作、迎难而上,努力开创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我们提出了“突出一个重点,加强两个融合,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覆盖”的信息化工作基本思路。
即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
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之间、以及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
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地为主、区域性建设,向全国协调、整体推进转变,从以支持管理经办为主,向经办、服务、监管、决策支持等全部功能转变;
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
这一建设思路是在深入分析形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指导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信息化工作任务就是要将这一思路落到实处,落实到系统的整体设计中,落实到各项工作上,最终落实在我们的各项建设任务当中。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所处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实现这一总体要求,要努力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构建适应于“一卡通”的技术保障环境。
一是形成适合业务发展需要、分布合理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增强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功能,全面具备对实时业务开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建成覆盖全国、联通城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并实现与其他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网络连接,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无障碍地传输。
三是加快发行社会保障卡,发卡人群涵盖所有社会保障覆盖人群,使其切实成为参保人员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重要标志。
各地还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时改造社会保障卡应用终端,使其普遍具备受理异地卡的能力。
四是构筑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建设部、省两级灾难备份中心,形成以部、省两级为基础的容灾备份布局,实现对重要应用系统的应用级灾难备份,确保系统的安全和服务的连续。
在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金保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最大程度地发挥既有成果的效用。
(二)形成支持跨地区协作的业务支撑体系。
一是扩大业务领域。
要在继续为既有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将新农保等新开展的业务工作纳入统一的信息系统当中,还要根据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为将要启动的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抓好系统整合。
要根据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搭建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两大领域信息系统的有机衔接。
三是建设统一的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将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养老保险参保缴费集中查询服务、异地就业信息服务等跨地区业务纳入统一的支撑平台。
四是全面加强与人口、组织机构管理、征信、金融、医疗服务等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信息共享,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联动,提高经办服务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地区业务系统,我们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今后将进入全面实施,这是信息化工作中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是事关“一卡通”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我们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
对此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切实抓出成效。
(三)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全部地区开通12333咨询服务电话,并依靠有技术平台支持的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工作。
搭建跨地区的12333电话接转平台,实现全国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互联,形成“一地呼入、全国咨询”的服务模式。
公考期间,开通12370公务员招考咨询电话,将其与12333共同纳入电话咨询服务体系。
适时开通12333短信息服务。
二是建设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基于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的业务范围,使网上缴费申报、网上审批受理、网上投诉举报成为业务办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是继续开展基层平台建设,在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普遍建立综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窗口,在权限控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延伸到基层,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服务。
(四)为宏观决策和基金监管提供有效支持。
一是全面建立通过网络采集信息的采集机制,形成常规统计、抽样调查、网络采集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决策信息采集模式。
在此基础上,建立部、省、地市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宏观决策数据库。
二是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建立针对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制度化的分析预测机制,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和精算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
三是建立多部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支持各级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
三、扎实做好今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关于今年的工作,年初部里印发了信息化工作要点。
总的要求是:
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主线,以落实新农保、转移接续、新医改及异地就医等政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可以说,今年的工作要求都已经非常明确,各地要对照目标任务,找准方向,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狠抓落实。
下面,结合今年的工作任务,我强调几个方面的重点。
(一)科学编制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之年。
3月初,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财务工作座谈会上,我们对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做了专门部署。
目前,部里和各地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编制工作。
信息化部门要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工作当中,配合规划财务等部门做好编制工作。
同时,要在事业规划的总体框架内,根据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同步编制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这是信息化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今年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编制好规划,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坚定方向,而且有利于全面把握业务发展对信息化工作的各项需求,及早进行谋划,统筹进行安排,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
各地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 会议 文件 之一 部长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