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20754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9.43KB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变化,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0616亿斤,创粮食连续6年新高,3年超万亿斤。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曾称赞道:
“一个可耕地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真可谓当代奇迹”。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中有2.3亿人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进城市,农民有70%的收入来自非农收入。
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元增加到2009年超过5000元(5153元),实际增长8.5%,增加了37倍,贫困人口从2.05亿减少到4007万。
衡量农民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恩格尔系数由67%降到了43%。
四是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村电、电话、闭路电视普及达95%以上,村村通公路达90%以上。
五是农村体制的变化,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逐步完善。
六是对外开放中农业地位的变化,我国已成为第4大农产品贸易进口国和第5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国。
2004年以来,在中央连续6个一号文件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广大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民受益非浅,开创了农村新局面。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任然突出,集中表现为城乡生活水平不同质、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基础设施不同步。
一是城乡生活水平不同质: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城乡人民同命不同价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
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保障体系不公平、不健全,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困绕着农民,农民工子女上学已成为社会问题,农民一生70%的医药费在死前三天花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存钱防老。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同步:
城乡水、电、房、路的差距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差距都很大。
以路为例,城市道路国家建,农村道路人民建,建好道路为人民,本身就有隐性不公正待遇,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国民待遇,加之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
其次,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民素质尚待提高。
我国农业发展硬件不硬,软件太软。
硬件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35亩,低于世界红线1.4亩,(美国人均占有耕地是我国的7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是我国的231倍,一人养活70多人。
中国是一人养活2人。
)仅1986-2007减少1.25亿亩,相当一个产粮大省河南省。
全国54%的耕地仍“靠天吃饭”,50%—60%的中小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创造一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7倍,日本的10倍。
2008年年初的冰冻灾害、2009年3月的春旱、10月的降温天气和2010年春西南部严重旱灾、北方的寒流、我们地区发生4.24灾害天气都暴露出了我国农业还是靠天吃饭发展方式的缺陷。
软件方面,受比较效益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不仅力量弱小,还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等许多社会问题。
伴随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急需解决。
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
2009年春节前2000万左右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因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
在农业连续6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从农业内部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制约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农业比较效益低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业仍然是目前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经济部门,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5.3亿,除了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外,还有3.5亿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
按农户总量测算,每个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不到半公顷(15亩)。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形成了超小的经营规模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即使与国内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比,也仅分别为其1/7和1/4,农民务农收入大大低于二三产业。
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目前除稻谷外,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受制于外部环境;
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有限,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受上述因素制约,近年来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2009年冬小麦、早稻、油菜籽亩均纯收益分别为176.9元、172元和45元,分别比上年减少6.2%、8.1%和76%,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
谷贱伤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消费增长乏力,特别是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7%。
农村消费水平低制约了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
农民收入上不去,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就是一句空话。
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才可能增加农民消费能力,才可能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才可能使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政策得以持续,才可能为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在今后十年间每年要达到6%以上,中央一再强调指出: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从2009年农业发展看,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
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中国“三农”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年一号文件出台有三个重要背景。
首先,“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经过了去年那样的困难,上上下下各个方面对这一条都体会深刻,高度认可。
经过艰苦努力,去年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较早开始回升、实现“保八”目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重视农业的结果。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今年形势可能更加复杂。
外部环境存在很多变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紧迫而艰巨。
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次,增产增收,如何持续。
粮食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近40年来是第一次;
农民人均收入连续6年增幅在6%以上,首次突破5000元,20多年来也是第一次。
这样的成绩真的来之不易。
但是基数高了,保持很难,突破更难。
支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弦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越是连年丰收,出现减产的概率就越高;
农村形势越好,越容易思想麻痹,出现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
能不能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第三,城乡统筹,才能破解“三农”难题。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固本强基。
“三农”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很多新挑战、新问题。
在新形势下,破解这些难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决不能只在农业内部做文章,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
农业基础打牢了,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不逆转。
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思路及重点工作
主题:
今年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关注的信号,它包含三个层面的信息:
其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减速背景下,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备定位已经摆脱了纯粹“就农业论农业”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宏观经济的层面,即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基础支撑,这实际上赋予“三农”问题以宏观调控的内涵;
其二,2010年的农村工作重点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我们建议资本市场长期密切关注农村市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机会;
(2010年年头隆平高科股票上涨4%)其三,由于2010年的工作重点与前几年强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点或提法有所不同,因此2010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力度及农民补贴金额可能依然会增加,但增幅将会放缓(或许与财政收入吃紧有关),这可能使得种植业景气度的政策刺激效应会呈现边际效应递减之势。
同农村基建及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如电网、家电、汽车、医药、住房、食品饮料、服装等将会阶段性受益,顺鑫农业、新希望、獐子岛、好当家、东方海洋等具有消费品属性的农业公司也会迎来机会,我们会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辑进行推荐。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总体上看,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对“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在实践层面的贯彻和执行指南,我们预计2010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点依然集中在“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方面。
关于稳粮保供给:
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
关于增收惠民生:
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关于改革促统筹和强基增后劲:
09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将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三大经济安全中,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
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
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4个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1、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
(加快把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倾斜。
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
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
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农场)。
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
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
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
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3.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
(三个优先)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
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
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
4.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
(三个扩大)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扩大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棵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
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
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
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
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
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在这份涵盖一个大国一年工作规划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对中国广大农民的关心,细致到了一分一毛钱。
温家宝说,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每斤分别提高3分、5分和1毛钱。
温家宝说,“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消除贫困落后,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
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
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
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
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1.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
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
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
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
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
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
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
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5.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
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当前的“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如何放宽户籍制度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之一。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28,农民2009年达到年均5153元,而城市居民是16500元,二者差距11500元。
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就是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将能拉动1500亿左右的内需;
如果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拉动内需3000亿,这还不包括新移民对住房等产业的拉动。
按农民工一家四口人,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325万家庭需要房子,假定按90平方米的最低面积,每平方米按2000元的价格(东部发达地区的房价较贵),仅住房将有5850亿的消费;
如果按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有11700亿的住房拉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 一号 文件 解读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