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转换层关键技术研究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2046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0.83KB
高层建筑转换层关键技术研究Word下载.docx
《高层建筑转换层关键技术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转换层关键技术研究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钢筋混凝土转换层钢筋工程施工设计8
5.1.1转换层钢筋工程设计8
5.1.2钢筋工程施工流程9
5.1.3转换梁中型钢混凝土的应用10
5.1.4转换层构件中钢筋(型钢)工程存在的难题及对策11
5.2转换层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设计13
5.2.1转换层结构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难点13
5.2.2转换层混凝土浇筑的方法13
5.2.3混凝土裂缝问题分析14
5.2.4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设计15
5.3转换层结构的模板支撑系统设计15
5.3.1转换层模板支撑叠合梁法16
5.3.2利用叠合梁进行支撑施工应注意的问题17
5.3.3模板支撑体系质量保证措施17
第六章取得的成果19
第七章效益分析20
7.1技术效益20
7.2经济与社会效益20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转换层设置的目的在于满足建筑上、下部使用功能的需要,而受力上又要使上部结构的力能够较为均匀,明确的传至下部结构。
目前,在高层建筑设计当中关注最大的热点莫过于转换层结构的设计,由于转换层本身要承担较大的竖向力,使得在转换层处的刚度与质量相对过于集中。
近年来,随着对房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立面的多样化,使得结构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1996年,我国建研院与东南大学为了得到一些梁式夺专换层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特征,联合对一榀1/4比例的钢筋混凝土上部开洞剪力墙转换大梁结构模型进行试验分析。
1999年,同济大学的张誉等人对比分析了高层建筑梁式和空腹析架式转换层结构两种形式转换层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耗能能力以及破坏形态,并结合试验模型对这两种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
2001年,中国建研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的魏琏、王森等人研究了转换梁与上部墙体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对三榀不同转换梁的承载能力进行试验,分析了它们对转换层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2003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的J.H.Li等人对一栋带有转换梁的7层建筑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的研究与分析。
为了保证结构经济合理以及安全可靠,就必须对一这种转换层结构做出充分的重视与研究,尤其要刘一常见的转换结构做出一定的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才能够不仅功能齐全,外表美观,而且安全可靠。
因此,对于高层建筑的转换层研究是必不可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2存在的问题
(1)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多样,对于具体施工环境不好确定采用何种结构形式。
(2)转换构件本身的用钢量偏大,钢筋的绑扎成型钢构件的安装难度大。
(3)在型钢混凝土转换构件中,由于型钢安装工序复杂,比较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4)转换层大体积混凝施工,对混凝土的配置、浇筑、养护、温度控制、裂缝预防和控制都有较高的要求。
1.3技术保证条件
(1)所有材料、半成品均应满足规范和实际安全施工要求。
(2)选用钢管扣件式支撑体系。
(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规范、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的要求进行操作,并正确地佩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5)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拆除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并设专人负责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情,立即停止施工并应采取应急措施。
排除险情后,方可继续施工。
(6)安全防护到位。
(7)项目部建立责任制,对施工的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管理。
第二章工程背景
2.1建筑概况
本工程为遵义市新蒲新区棚户改造工程,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结构类别为二类,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为非抗震区,建筑防火分类为一类高层,其耐火等级为一级。
本工程包括1#、2#、3#、4#楼分别都是19层(其中:
2层商业,17层住宅。
建筑高度:
61.9m),总建筑面积约15780.0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260.87平方米。
表2-1转换层梁设计表
序号
梁下立杆
梁两边立杆
梁下主楞
次楞木方
(50×
100)
对拉螺栓
根数
沿梁纵距离
距离
纵距
横距
一类梁
2
500
1300㎜
4
300
10
100
二类梁
1
1100㎜
3
350
7
150
三类梁
800
900㎜
5
200
第三章转换层结构形式选择
转换层结构一般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
梁、桁架、厚板、斜柱、空腹桁架、箱形梁、转换拱等。
如图3-1所示。
图3-1转换层的分类形式
3.1桁架转换层
桁架转换结构,转换桁架的高度就是转换层的层高,桁架的上弦在上一层的平面内,下弦则在下一层的平面内,析架转换的传力较实腹梁转换更加明确简单,刚度突变较小,自重较小,因此对抗震比较有利,在建筑空间的影响方面也相对较小,但是析架转换结构的杆件节点构造复杂,且大部分杆件处于偏心受力状态,使得在结构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对施工单位的施工工艺要求比较高。
3.2箱型转换层
箱形转换类似于将转换层上下楼板加厚与实腹梁形成一体,形成刚度很大的箱形转换层,箱形转换层的面内刚度很大,自重介于实腹梁转换与厚板转换之间,能够承受上下柱网变化较大的结构形式,使得建筑布置更加灵活。
但是箱形转换上下刚度突变很大,不易设置高楼层的高位转换,而且,施工比较困难,造价也相对较高。
3.3厚板式转换层
厚板转换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受建筑轴网及墙体的影响,建筑布置更加灵活,但是厚板受力比较复杂,传力不明确,由于在厚板转换层受到的竖向集中力非常大,为了防止在竖向荷载及地震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冲切破坏,使得板的厚度很大,自重大,而且刚度又很大,在转换位置造成较大的刚度突变,容易产生薄弱层,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下还容易产生剪切破坏,因此很不利于抗震。
另外,厚板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较大的配筋给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厚板转换在实际工程当中应用较少,这种转换往往在设防要求较低的地区适用。
3.4梁式转换层
梁式转换是目前工程当中用的最多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梁式转换传力途径明确、结构受力合理简单、施工方便,因而更广泛的用于底部为商场、饭店、会议室,上部为住宅、公寓的综合建筑。
梁与上部剪力墙结构共同作用承担竖向及水平荷载,墙体类似于拉杆拱的受力,梁就是拱的拉杆,处于受拉状态。
因此,梁式转换更适合用于上下层竖向构件在同一竖向平面内的转换。
3.5方案选择
根据遵义市新蒲新区五号还房项目的具体工程背景,考虑到下两层用于商业,上面17层用于住宅,抗震设防类别为非抗震区,建筑防火分类为一类高层,其耐火等级为一级。
经过综合考虑各种结构形式的转换过层的优缺点,本工程决定采用梁式转换层。
第四章转换层结构设计与优化分析
4.1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
在结构设计中,一个方案的最终确定往往要与建筑相互一协调,同时,结构自身在设计之初也会有多个布置方案,每个方案也会有它的优点与不足,这就需要通过计算分析,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
木工程设计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与调整,对于转换层部分确定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
落地剪力墙较少,并且集中在结构中部,有利于底部大空间的使用。
整体刚心与质心基木重叠;
但是由于结构中心刚度较大,而四周刚度较小,采取加大转换梁截面面积与四周柱的截面面积,增大四周的刚度,来提高结构整体地震作用的抗扭强度。
转换层结构刚度相对较小;
转换梁截面分别为:
400×
1500、400×
1200,外围柱截面为900×
900(单位:
mm)。
方案二:
落地剪力墙相对较多,在结构平面上分布较均匀,与建筑的三个楼梯间相结合,形成了三个刚度较大的筒体结构,为了平衡刚度,对应一侧剪力墙布置较多,从建筑功能上来说限制了底部大空间的利用。
转换层结构刚度相对较大;
转换梁截面面积分别为:
1200、400×
800,外围柱截而为65O×
650(位:
从建筑功能与使用方面来讲,较小的梁柱截面更加有利。
4.2方案分析的调整方法
针对提出的两个方案的具体计算结果从以下方面分析:
(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
限制轴压比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的延性;
一般通过调整柱及剪力墙的截面面积或者提高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就可以实现,如果还是没有满足要求,可以改变箍筋的形式,例如改为螺旋箍,或者做成型钢混凝土。
(2)剪重比:
是为了保证结构安全的可靠性,使各楼层地震剪力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就如同钢筋混凝上构件控制最小配筋率,如果经过分析,剪重比还没有达到合适的范围,就应当进行人为的调整。
首先应该利用经验分析层间位移角的大小,当层间位移角偏大而地震剪力偏大时,则结构的刚度过小,可以适当提高剪力墙或者柱子的刚度。
当层问位移角偏小而地震剪力又偏大时,则结构的刚度过大,可以适当减小剪力墙或者柱子的刚度。
(3)刚度比:
为了避免结构竖向的不规则,使结构竖向刚度均匀变化,防
止因为刚度突变而产生的薄弱层。
并且可以适当的对该层进行加强,提高剪力墙或者柱子的刚度或者适当的减小该层的层高,也可以对该层以上的楼层结构刚度进行适当的减小,使整体结构的刚度均匀变化。
(4)位移比:
为了保证结构平面规则性,避免扭转效应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要求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小。
当位移比满足要求时,可以将楼板改为弹性模型进行构件配筋计算。
如果位移比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则只能人工对结构进行调整。
(5)周期比:
对于一般的局部进行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小的,只有对结构进行整体性的分析,通过增加剪力墙或者柱子的刚度来增加结构外围的刚度,或者也可以减小结构内部墙柱刚度来实现;
周期比并不是控制结构承载力是否满足,而是使结构承载力更具合理性。
(6)刚重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
刚重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
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程序对刚重比是无法自动调整的,只能通过人为调整结构布置,对剪力墙或者柱子的刚度进行适当的加强。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控制竖向不规则性,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弱层。
另外,还可以人为的加强木层剪力墙或者柱子等竖向构件的抗侧承载力,加大其截面面积或提高配筋率来实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减少该层以上楼层墙柱的抗侧承载力。
为了避免因不断调整结构而产生的麻烦,可以先在模型中建立一个标准层,然后进行组装分析,当各项控制指标都达到要求时,再将其它的标准层添加上,这样就可以减少修改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4.3梁式转换层方案优化分析及选择
经过计算分析主要计算结果,鉴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明确规定带转换层等复杂的高层结构,周期比不应大于0.85,虽然两种方案周期比都接近并小于0.85,但显然第二种方案周期比更小,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角也更小,从结构安全的角度以及与建筑功能相结合,确定使用方案二为本工程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
此方案放弃了一些底部大空间的使用功能,减小了外围梁柱的截面面积;
而且能够保证转换层处有足够的刚度;
在必须开洞的楼梯间四周以剪力墙围成了落地筒体,减小了开洞对转换层楼板的变形;
并且很合理的减少了转换部位,缓解了转换层上、下楼层侧向的突变程度。
第五章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设计
本章针对第一章提出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研究,以在施工过程中提出新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要点,并由此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
5.1钢筋混凝土转换层钢筋工程施工设计
5.1.1转换层钢筋工程设计
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中,由于转换构件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
粱柱节点区钢筋过度集中,因此正确的翻样和下料,采用合适的连接形式和台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1)钢筋的翻样和下料。
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
翻样时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次序。
(2)钢筋连接。
由予转换层钢筋较密,采用合适的钢筋连接形式,可以大大降低施工的难度。
一般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冷挤压套连接、锥螺纹接头连接、钢筋镦粗直螺纹套筒直连接;
对于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
图4-1转换层大梁中的直螺纹连接形式
(3)钢筋的绑扎与固定。
当转换粱高度较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常用的方法是制作合适的临时或永久支架系统。
通过对表4-1中连接方式的比较,钢筋镦粗直螺纹套筒连接(图4-1)是目前比较合适的连接方式,在转换梁结构中应用较广。
表4-1几种常用的不同形式钢筋连接对比表
性能
种类
闪光对焊连接
冷挤压套筒连接
锥螺纹连接
钢筋镦粗直螺
纹套筒连接
质量效果
质量不宜保证,存在缺陷有:
接头中有氧化膜、未焊透或夹渣,容易出现接头弯折或轴线偏移
接头质量稳定性好,可与母材等强,但有时会出现压痕分部不均匀,和压接程度不够等弱点
质量稳定性一般
质量性能好,由于冷镦后钢材强度的提高,致使接头部位有很高的强度,断裂均发生于母材
施工方便程度
连续梁钢筋主筋较长时,不利于施工
操作工人的工作强度大,液压油容易污染钢筋
施工速度快
操作简便,连接速度快
成本造价
单位成本价格较低
综合成本较高
综合成本较低
价格适中
5.1.2钢筋工程施工流程
转换层钢筋特点是直径大,接头多,主筋长,配筋率大,粱柱节点、粱粱节
点(图4-2)、粱墙节点等处钢筋过密,钢筋穿插避让要有次序。
现结合遵义市新蒲新区五号还房项目,具体介绍钢筋工程的施工流程。
图4-2转换层梁梁、梁柱节点
图4-3钢筋混凝土转换梁钢筋施工流程图
5.1.3转换梁中型钢混凝土的应用
由混凝土包裹型钢做成的结构称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转换层中使用型钢混凝±
结构构件主要有如下有点:
(1)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不受含钢率的限制,型钢混凝士构件的承载力可以高于外形钢筋混凝士构件的承裁力的两倍以上,因而可以减少构件截面。
对于高层建筑转换层构件截面减小,可以增加使用面积和层高,经济效益很大。
(2)型钢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已形成钢结构,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能承受构件自重和施工荷载,可将目标悬挂在型钢上,模板不设支撵,简化支横,加快施工速度。
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型钢混凝±
不必等待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就可继续施工上蒺,可缩短工期。
由于下部没有临时支撑,为设备安装提供可能。
(3)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显提高,因而此种结构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1923年目本关中大地震中,这种结构性能表现良好。
所以型钢混凝±
结构在日本的高层建筑转换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是偶然的。
(4)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耐久性、耐火等方面均胜一簿,在高层建筑中转换层作为防火的隔离层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是非常理想的。
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外壳可以和钢结构共同受力,型钢混凝土结构较钢结构相比可节约刚才50%或更多。
5.1.4转换层构件中钢筋(型钢)工程存在的难题及对策
型钢混凝士结构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结构,施工经验不多,由于型钢混凝土是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组合体,这二者的施工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型钢混凝土结构中来,但由于二学同时存在,因此也有一些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就能使施工效举提高,要充分利用钢骨架的承载能力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在转换层构件施工中,不管是板式转换层,还是梁式转换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节点部位的处理。
因为转换层构件中,钢筋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士粱都是配筋率很高的部位,再加上现在我国设计和施工相分离的国情,设计时很少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致使部分构件很难按设计意图进行施工,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具体分析如下。
1.粱粱、粱柱节点处钢筋施工的难点及对策
(1)由于转换层构件配筋率较大,在梁与柱或梁与粱的节点处钢筋过于集中,绑扎比较困难,在角柱部位尤其突出,梁中锚固钢筋深入柱内,在同一面上叠合的钢筋多达3-4层。
并且这部分钢筋只有受力钢筋,没有也无法绑扎箍筋和其他构造钢筋,从力学的角度分析很不合理,这部分构件在受力时约束机制很难形成,构件一旦破坏,即表现为脆性破坏。
(2)绑扎后的各大梁钢筋由于上层受力筋都集中在上部或下部,各层受力钢筋交错在一起,形成层层叠叠的钢筋网,这样给后期的混凝土的浇筑会带来不便,混凝±
无法直接浇筑到构件内,混凝土振动设备很难进行振捣,振捣质量无法保证,混凝±
在这些部位很难浇筑密实,容易造成严重的质量隐患。
所以在施工时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措施,通过等强代换和设计验算调整钢筋的位置来避免钢筋过分集中,也可以通过加倒三角形钢楔子(长度150mm)的形式,来人为扩大钢筋间距,以利于混凝土浇筑和振捣。
此类转换梁的实践证明,在该种结构中必须对此进行设计的改进,否则不仅设计的思想在施工难以贯彻,而且会降低工程的质量。
根据现场经验及有关理论分析,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如下措施:
(1)利用等强代换,减少截面内主梁钢筋的数量。
在该工程中主筋采用的二级钢,能否考虑用三级钢或四级钢取代,钢筋数量减少,自然节点部位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就可以避免柱子中双H型型钢截面的削弱。
(2)采用增加梁的高度,来改变主梁钢筋的分布。
在原有钢桁架梁的基础上,通过在其上或其下增加附梁的方式,将原有截面中减少的钢筋在附梁中乘以个大予l的系数,通过设计验算此措施是可以实现的。
2.型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节点施工的难点及对策
(1)由于在转换层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多采用刚性连接,所以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附加的弯矩和剪力,造成构转产生局部变形。
所以这类构件从加工、运输、吊装、拼装到焊接都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
(2)在安装粱、柱的型钢骨架时先在上下型钢骨架连接处进行临时连接,纠正垂直偏差再进行焊接或高强螺栓固定,然后在梁的型钢骨架安装后,再次观察和纠正因荷载增加、焊接收缩或螺栓松紧不一而产生的垂直偏差。
(3)施工中应确保现场型钢柱、梁节点连接的焊接质量,其焊缝质量应满足一级焊缝质量等级要求。
对一般部位的焊缝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并应达到二级焊缝质量等级的要求。
(3)在转换层梁、柱接头外和梁的型钢翼缘下部,由于浇筑混凝土时有部分空气不易排出,或因梁的型钢翼缘过宽妨碍浇筑混凝土,为此要在一些部位预留排气的孔洞和混凝土浇筑孔。
(5)在转换层梁、柱节点部位,梁的主筋要在柱型钢腹板中的预留孔中通过,预留孔位置不准确或开孔的大小不合适,钢筋无法穿过时,应征得设计者的同意后,再用电钻补孔或用铰刀扩孔,不得用气割开孔,因为节点受力较复杂,腹板受热后承载力大降低。
5.2转换层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设计
5.2.1转换层结构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难点
目前所有的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根据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得出豹经验总结。
对予转换层而言,虽然二者有然共性的地方,例如,二者在形体尺和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要求基本相同。
但转换层结构的大体积混凝土又不同于基础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主要区别在于:
(1)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一般位于基坑内,下面是桩基和原土地基,不存在支撑问题,施工环境较为理想。
两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多在地面以上,处于悬空状态,支撑问题是转换层结构的主要问题,支撑不牢固有可能导致变形裂缝的产生,严重时会酿成较大的安全事故。
(2)基础混凝土的各种温度控制理论和裂缝控制理论比较成熟,而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只熊参考基础大体积混凝±
理论考虑。
(3)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下底面几乎不受外界温度影响(侧面如果是砖台模也不受外界的影响),而转换层大体积游凝±
几乎所有的面都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外界温度的较大波动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温度裂缝教产生。
5.2.2转换层混凝土浇筑的方法
混凝土浇筑前应事先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浇筑方案,科学的浇筑方案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做到省时省工。
根据转换层结构的特点,应按下列步骤确定浇筑方案:
(1)转换层的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开浇筑,先竖向的柱墙结构,后水平结构(粱、板等)。
(2)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应先中间、后周边,向两个方向椎进(如图4-4),转换粱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坡到顶,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图4-5)。
一方面,这样浇筑加大了混凝土部分工作面的面积,有利于混凝±
部分水化热排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滢凝土浇筑时模板的侧压力。
图4-4混凝土平面浇筑方向图图4-5混凝土分层浇筑剖面图
(3)节点部位的保证措施。
转换层中粱、柱、墙节点部位钢筋过于密集,为确保此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密实,须采取以下措施:
A)采用同标号的细石混凝主浇筑上述部位;
B)对局部钢筋过于密集处要做适当调整,确保插入式振动器有足够的工作界面。
C)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检查墙、柱等竖向结构的侧模,如发现墙、柱混凝土浇筑到位后模板经轻敲击发出空响声,则应立即通知混凝土浇筑人员,对此部位加强振捣,并补浇混凝土,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D)墙、柱混凝土等浇筑完18小时候,对钢筋过于密集的墙、柱节点处的侧模应折开一部分进行混凝土的质量检查,若混凝土存在缺陷,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并建立备忘录,后用超声波仪器裣套,确保混凝士强度。
(4)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极其重要,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可以通过测温来了解混凝土的内部变化情况。
测温的方法是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埋设热电阻传感器,用测温仪进行量测。
采用XMX-02型热电阻和温度数字显示仪测温,测温设备要妥善布置,否则直接影响测温结果,测温的导线应夹在两个钢筋之间,测温用的热阻传感器应用导热性良好的铜箔包好。
测温设备布置如图4-6和4-7。
图4-6测温点平面布置图图4-7XMX-02型电子测温仪传感器立面图
(5)混凝土的养护。
转换层混凝土初凝后,上表面立即覆盖土工布并浇水养护,不宜浇水过多,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即可。
厚板侧面及底面采用保留模板的方法养护,部分钢模扳的部位要采用外包土工布的方法保温,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2.3混凝土裂缝问题分析
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很多,尤其在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由于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多是高标号混凝士,加有多种外加剂(早强剂、防冻剂、减水剂等),材料来源广泛,成分多样,施工工序繁多,硬化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引起混凝土开裂。
就目前转换层混凝土开裂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荷载引起的裂缝;
(2)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
(3)材料不良引起的裂缝;
(4)温差引起的裂缝;
(5)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裂缝。
有些学者对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在实际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中,由非荷载原因(如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冻胀等因素)引起的的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建筑 转换 关键技术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