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备课计划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08744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15.91KB
礼仪备课计划Word下载.docx
《礼仪备课计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备课计划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议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有不少西方哲学家提出,光明来自东方。
这表明,当前世界都在忧虑道德危机的问题,都在思考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协调一致,并不约而同地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予以极大的关注和寄予厚望。
人生修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家重养生,而儒家重修身。
养生,指炼养身体生命;
修身,指修养道德情操,两者有着不同的涵义。
在儒家看来,人生修养主要就是道德的自我修养,他们称之为“修身”。
儒家重道德的教化,主张以德为政,以伦理为本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儒家尤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即修身的工夫。
他们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舍此之外,别无他路。
概而言之,儒家的修身理论有以下内容:
第一,以修身为本。
第二,第二,反身内省。
第三,主敬。
第五,存心养性。
第六,学与力行。
这表现在:
第一,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修身为本,就是把自我意识、把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这一思考当成人生理论和问题的根本。
人的主体性在人生实践的体现,即人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第二,它建立了一个自觉的、能动的自我,这是一个关心自身是否具有崇高的志向、理想、道德的自我,它要不断地发掘自身的内存精神。
这个“自我”不是片面孤立的个体,它不应该只想到自身,应该关心、爱护他人,把完善自身与完善社会结合起来。
第三,确立了自我与文化的关系。
人本来是质朴的,只有靠文化的充实才能具有理想的人格。
而理想人格不过是被自我领悟并加以完满地实行的文化精神。
人的真正价值,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一个理想人格,实行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原则、道德。
在当代生活中,为什么要讲修养呢?
人生活在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自己,就要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吸取于已有用的种种信息、精神文化,以改善自身的不足,因此,不断吸收社会文化,以充实、完善、调整自己,就成为人们进行修养的内在要求。
第一,我们要积极进行文化素质修养。
第二,积极进行思想政治修养。
第三,第三,积极进行品德修养。
第四,积极进行审美修养。
修养是一个艰苦持续地不断提高人生境界的过程,为此,要做到终生不辍地坚持修养,一是要自觉。
总之,人类有自己的意识和理性,并非听从于自然的冲动。
人是惟一能对自己的欲望说“不”的动物,人生修养反映了人类美好的德性,闪耀着人类理性的光辉,它是人按照“理想”的自我和美的规律来完善自我的活动,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是为了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
第一课我的重要
本章在本课程中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地位,即“人我”是构成人生存在发展的基本关系元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帮助同学们从本体、认识、实践的角度对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元素,对形成伦理关系最基本的范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析,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1、客观、全面把握“人我”的内涵
2、中西文化视野中的人我论
3、全面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深刻内涵
4、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人我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发出过让世人心灵为之震撼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茫茫之人海,大千之世界,多变之人生,从何省察?
众所周知,人生而有体、有心,体以利养,心以义安。
人们要生存生活,毫不例外地要在人我之关系中立命,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作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基因一样,人我可谓构成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关系元素,让我们从这开始省察。
1、人我关系之内涵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人”、“我”两个词语在不同的场合应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关于人的范畴,专家的研究,在中国古代至少有六种含义:
第一,“人”是指人的族类,即由宇宙中最精微的元气凝结而成的,有生有知而且有义的,能思想能劳动的万物之灵者,即人是宇宙中最尊贵的动物,在宇宙中拥有最卓越的位置。
第二,“人”为称众之辞。
一般来说,这个意义上的人是指社会地位较低者,即众人或庶众。
第三,“人”用以指某一种、某一类或某一群落、某一地域的人。
第四,“人”用以指自我以外的别人、他人。
《论语·
宪问》: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常用于伦理关系的表述上。
第五,人用以指具有智谋、勇力或其他技能的杰出人才。
第六,“人”用以指人的品质、才能,人们常说“知人善任”的“人”,即是此意。
(1)走出自己
首先,在自我解剖中认识自己。
任何人在现实世界的关系中都具有两重性,即在自我认识中,作为认识主体的我同时又是认识客体。
因此,获得科学的自我意识方法,需要敢于客观地解剖自己。
其次,客观地解剖自己,
最后,客观地解剖自己
(2)走进他人
走进他人,并不意味着丧失个性。
走进他人,要掌握两个武器:
(3)走向社会
其一,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其二,要在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中调整充实自己。
其三,在社会之纬中认识自我,必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辨析自我与社会。
教师总结
第二课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交往的一般常识,认识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与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的不同之处,从而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自我中心和庸俗化倾向,在市场经济、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1、交往的本质
2、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关系的区别
3、人际关系的应然原则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开放融合、信息繁杂,给本已经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又涂上了神秘色彩。
如何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学生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因此,理解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本质,认识交往的特征,把握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就成为同学们追求人格完善、养育成功素质的必修内容
一、交往与人生
1、交往的含义与分类
2.人际交往的特点
第一,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指人际交往本质上是社会的,是人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属性。
第二,主观性。
开放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打破了自然的联结,呈现出多元交叉的人际交往目的与方式,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交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建立彼此的关系。
然而,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在道德上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择善原则。
所谓择善原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盲从行事,而要有选择地进行。
第二,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自尊,一是尊重他人。
第三,宽容原则。
第四,互助原则。
第五,适度原则。
所谓适度原则,主要指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行为得体、合乎分寸、恰到好处。
3.现代人际交往的方法
第一,克服交往中的功利投机心理。
功
第二,养成换位思维的习惯。
第三,讲究交往的行为规范。
正确的社会交往应该具有四度,即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
三、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1.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课责任是什么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责任是一种道德义务,履行责任是道德义务感的直接体现。
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懂得人生责任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还要了解人生责任的存在理由和动力作用,并充分明确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特别要树立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
1、人生责任:
为什么与怎么样
2、人生责任的主要特征
3、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
4、人生责任感的动力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和客观世界有不可割裂的联系;
人生一辈子,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配偶、朋友、同事等等许多的社会关系,人因社会关系而来到这个世界,在社会关系中成长和生活。
在这些关系中,人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必须做一些事情,或曰承担一定的责任。
意识到这种责任,并自觉去承担它,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人生责任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1、基本内容
第一:
对自我负责。
人对自我负责,即是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负责,其基本的要求就是珍惜生命,并追求有价值的生命,具体来说,可概括为:
“自爱、自尊、自律、自强。
”
自爱,即爱惜自己的身体、人格和名誉,是人生自我责任的基础。
做人的责任意识最初是从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爱护的原始欲望,逐步发展为社会性自爱的责任意识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求生存的原始欲望,从而派生出人的自我保存的内在要求。
第二,自觉的人格追求,这是伴随人的青春期而来的根本性的转变。
此时,人的自爱意识已经发展到一种新的境界,渴望被他人接受,被他人理解。
只有进入这种境界,自爱才具有了行为责任的意义。
自尊,是与自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肯定的态度。
自尊表现为承认和重视自我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喜欢和热爱自我的情绪以及接受自我的意向。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就没有人格的追求,就无法体现他的个性,也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自尊为自我责任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律,表现为主体自觉地按照“应当如何”的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约束力,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理性精神。
要真正做到自爱、自尊,就必须能够并且善于选择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约束和控制与责任目标不符合的行为。
自强,是自爱、自尊、自律的升华。
它既是人对自己能力和行为所产生的信任和感情,也蕴含着一种不满足的现状、不断向上的奋进精神,是行为者对自己提出的内在要求。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积极奋进的精神,才使得自我责任处于一种自觉的、积极的状态中,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因此,在履行人生自我责任的过程中,自强不仅包含深刻的自我批评精神,同时,也为我们实现自我责任提出新的目标,并要求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第二:
对他人负责。
个人必须对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个人能够在社会中生存,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
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个人也不能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如此,在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特征的现代社会更是始此。
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责任,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他人对其负责,是他人对其负责的结果。
第三个维度:
对社会负责。
人生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客观必然。
第二课时
一、人生责任的履行
人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人生责任的履行是人生实践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四个方面应该认真思考。
1、增强责任心,强化责任感
责任感是关于责任的承担和承诺的履行。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履行责任,对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时,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就需要社会对其社会成员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不断强化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完成责任从他律性向自律性的飞跃,从而使责任主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地服从责任、履行责任。
2、艰苦奋斗,实现人生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选择职业与从事事业的空间和内涵都在扩大、丰富。
从“跳槽热”到人才流动的合理化,表明人们的观念在悄悄地改变,这在一个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固然,成功的事业离不开正确的选择,而所谓“正确”至少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
二是客观地扬已之长,避已之短,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但是,成功的事业并不能只停留于选择,能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是否对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作出了奋斗。
而且应该看到,这个过程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因此,对事业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既要善于选择,又要敢于为选择拼搏,同时要有长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准备和勇气。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自觉进取、扎实从事的。
青春期的个性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青年人比较容易缺乏意志力,尤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的人更明显。
二、讨论思考:
案例1:
责任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3美元。
在当时,13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可以买125只生胆的母鸡!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男孩为难地说:
“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
”父亲拿出13美元说:
“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你要还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3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思考题:
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责任有了怎样的理解?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案例2:
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这只是一名平凡的司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惊天动地,然而许多的人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
这一故事中的主人公表现出怎样一种责任?
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是什么?
三、教师总结全文
第四课怎样看待情爱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爱的哲学内涵,掌握现实生活中实现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了解爱情的本质,熟悉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特征,掌握在人生中把握爱情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爱情的排他性
2、爱情的现实特性
3、爱情的忠贞专一
教学的基本内容
人是感情动物。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数不尽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情感对人生是如此重要,人对情感的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人正是通过对情感的体验来感受和验证自己。
失去了情感体验的人是无法想象的,缺少了情感经历的人生也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这样,情感成了人生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成了思考和评价人生的一个重要维度。
教学过程:
一、爱与人生
1、爱的内涵和本质
爱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
特别是现代社会,和爱有关的各种词汇、观念、艺术作品可以说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但是,对爱的耳熟能详并不意味着对爱的内涵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相反,从古到今,人们对爱的理解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义、误解和争论。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
给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人们使用“爱”这个字眼时的最直接所指和最直接感受进行直观性的描述和审视,来对爱的内涵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毫无疑问,当我们说“爱”的时候,不管是“爱吃雪糕”、“爱打篮球”、“谈恋爱”还是“爱祖国”、“爱科学”、“爱和平”,都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不管我们“爱”的对象为何,我们感受到的是总想靠近它、关注它、接纳它、甚至与它合二为一——显然,这正是爱最核心最根本的特征,人们在绝大多数场合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理解“爱”、使用“爱”。
2、爱的形式
爱把人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爱也把人引向他的未来。
爱使人生变得充实、多彩和完美。
但爱并不是遥远、神秘、朦胧不清的,相反,爱是最平常的,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也完全可以通过把握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来满足爱的需求,实现爱的理想。
爱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1)自爱
自爱即自己对自己的爱。
一个人要自爱,前提条件是要自我悦纳。
也就是说,对自己身上的先天的所有特点和客观属性,如相貌、身材、欲望、家庭背景等,不管是喜欢和不喜欢的,都要怀着愉快的心情接受下来,而不要排斥和嫌弃。
只有内心悦纳了自己,才能产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否则就会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从而也就不可能自爱。
(2)亲人之爱
亲情对于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我们必需时刻珍惜和不断维护我们心中的亲情。
一个不懂孝顺父母的人,被认为丧失了最起码的做人资格,而一个美好社会的建设,则应从培养人们的孝的感情和意识开始。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也仍然是适用的。
因此,尊敬父母,关心爱护父母的健康,赡养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不做伤害父母利益和情感的事等等,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处世原则。
(3)恋人之爱
爱情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维持和推动种族生存的最根本的力量。
(4)朋友之爱
朋友之爱和亲人之爱、恋人之爱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具有排他性,不同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信息、帮助和感受,朋友越多,反映出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越紧密,越具有多样性。
因此,广交朋友、珍惜朋友之情是使我们同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效途径,它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5)社会之爱
自觉培养团体之爱,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6)博爱
博爱,即广博的爱,意思是说没有种族、贫富、高低贵贱等一切差别的,对所有人都怀有的爱。
博爱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神圣的感情,世界终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五课人与信仰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相互关系,懂得人生信仰的形成过程及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并在区分信仰与理性、信仰与科学、信仰与迷信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人生信仰。
1、理想、信念、信仰
2、人生信仰的形成过程
3、信仰对于人的意义
4、信仰与理性
5、信仰于科学信念
6、科学人生信仰的确立途径
从最终极的意义考察,信仰是人类的生命之光。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需要信仰而又能够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本质特点。
但什么是信仰?
人们如何能够信仰?
信仰与人生有何作用?
信仰与理想是什么关系?
如何确立科学的人生信仰?
尤其是当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信仰迷失、信仰异化现象,便成了我们现代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人生与信仰
信仰是心灵的城堡,是人生道路上的支点,它使人们感到在一生中有所寄托,有所期待,有所追求,它指引着人的行动方向并深深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后果。
信仰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体人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提到信仰,我们不得不涉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即理想与信念。
理想一词,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据《辞海》解释,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再可能性的想象”。
理想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概念。
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二是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
____在具体上每个人对理想有不同的理解,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理想这种想象、希望和构想就是跟奋斗及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
信念是人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思想见解或目标追求的坚信无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况。
所谓信仰,就是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人们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
1、信仰的对象范围包括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因此可以分为人生信仰、社会信仰和作为世界观的信仰等;
2、信仰涉及的问题是人生、社会、宇宙存在的根据、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目的和价值,因而不是靠知识能解决的;
3、尽管不能用认知的方式解决,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定、判断是坚信不疑的;
4、每一个信仰都代表着一个价值观系统,成为一种生活价值导向,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一、信仰对于人的意义
人们的信仰本身具有一定的超现实性,或者说,信仰对现实具有超越性。
这可能会使一些注重实际的人觉得信仰问题有些玄虚。
但是,另一方面,具有超现实性的信仰却又有着强大的现实功能,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信仰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其次,信仰给人以行动的动力和勇气。
真诚的信仰,能使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力。
再次,信仰对人起到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理想和信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二、认识视野中的信仰
1.信仰与理性
“没有理性的参与,信仰是盲目的;
得到信仰的参与,信仰又总是被遮蔽或者扭曲。
”?
这用于描述基督教关于上帝的信仰与人的认知理性的关系来说是贴切的,但用于讲述一般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却还不够准确。
2.信仰与科学
所以,首先,信仰是一种价值型信念,而科学信念则是一种知识型信念。
前者是有关超越现实之未来可能的,是对理想“应怎样”的创造性想象,是对人内在的主观希望或精神向往的表现,是趋利避害,弃恶扬善,爱美恶丑,特别是追求完满、完善和完美,是“改造世界”的崇高价值,是一些好道理,好信念。
后者则是有关现实的,是对事实“是怎样”的认知,是对外在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去伪存真,是“认识世界”的真理,是一些真道理,真信念。
3.信仰与迷信
谈到迷信,常常有人把它和封建或宗教连在一起,叫做“封建迷信”或“宗教迷信”。
那么,迷信是否也是一种信仰呢?
在一些辞典中,迷信通常被定义为盲目的信仰。
如此说来,则迷信是信仰的一种低级的形式。
而培根则说,迷信与信仰的关系,就好象猿猴与人的关系一样。
如果从历史的现象来说,迷信与信仰确实常常纠结在一起。
但如果从概念的规范的意义上来说,迷信与真正的信仰又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呼唤信仰、反对迷信的今天,明确信仰与迷信之间的区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如果有信仰的话,只信仰金钱和自己。
果真如此吗,结合上面的案例,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你有自己的信仰吗?
第八章人格论
教学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礼仪 备课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