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记录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0232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09KB
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记录Word下载.docx
《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记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记录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是无痕的,请让孩子们走进阅读,走出学困!
曹旭东:
我也很赞同杨老师的解读,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整本书中的许多条都提到了关于“后进生”的问题。
我用心品读了每字每句,发现在众多的建议中有两个观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尊重、永不放弃和阅读”。
其中书中第96条建议“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一文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苏老在面对107个能力、智力都极差的孩子时,总是认为不应当让一个不行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
在苏老的心中他们只是一群思维处于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僵化的”孩子。
于是他尝试了化学、心理学、药理学等多种方法以求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均已失败而告终。
直到后来苏老才发现任何方法如果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这让我想起了成尚荣老先生的话“教育的真谛是唤醒,唤醒需要智慧,需要时机,需要宽容,需要坚守,需要大爱和真情。
众所周知,孩子们的智力相差无几,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使某些孩子逐渐成为“后进生”。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只有唤醒他内心的自尊,变教育成自我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正所谓“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让我们以一颗平等、尊重之心,一声声饱含真情的呼唤,唤醒更多的“后进生”吧。
柳国栋:
“唤醒”这个词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持之以恒的真爱真情是最根本的。
从爱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在第52条建议中指出不能让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
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负担。
对这条建议,我联系教学实际,感悟颇深。
第一:
让学生大量浏览阅读,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智力背景。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这个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让学生无节制地、无目的的玩儿,它也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需要教师和家长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觉的学习是有趣的是丰富多彩的。
正如苏老所说:
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所记住的东西多上几倍。
”……第二: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景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边阅读边思考是我们培养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方法,不要让学生死记知识,要在思考中加以运用,学习成功的人就是在阅读中会思考的人。
第三:
咱们老师必须大量阅读,具备儒雅的精神修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眼界。
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四:
我们教师平时的检查反馈取向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
这就是我们教师是检查学生的知识还是能力的问题。
单纯地检查知识是否记住,学生就会只倾向于书本中知识本身的识记,教师注重检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也就会倾向于综合能力的养成训练。
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检测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来要想让学生改变,首先我们老师要改变。
第五:
学校的减负工作必须落实到实处,把自由支配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还给老师,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如:
动手实践操作、大量阅读、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等,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真正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学习越学越难了。
王婧:
柳老师说的对,关爱后进,首先要减轻他们的负担,丰富他们的智力生活。
我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针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为了培养费佳这样不善思考的孩子,他编了一本《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其中有个真话村和假话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
“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
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老师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提问才能辨别哪个是真话村,哪个是假话村呢?
李慧玲: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编的这些故事别具匠心,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第77条建议“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怎样教会他们解应用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老师们的问题。
通过生动的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
他把学生的思维比作小湖泊,老师要设法把这个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世界的海洋接通,那时候学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
同时他也认为:
如果离开了理论思维,客观事物就会像隔着一堵墙一样把儿童的视线遮蔽起来。
只有在儿童能从他周围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即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训练脑力劳动的学校。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要使解题过程中的独立的脑力劳动取得成果,还需要在儿童的记忆里经常而牢固地保存着一些概括性的东西——比如公式、概念、自然数列的构成等,缺少这些要进行思维是不可思议的。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是这样理解的:
1、学生的应用题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实际,虽然,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可能不会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着学生到“自然界里去旅行”,但必须要重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一点,与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吻合的。
2、要教会学生思考,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
就应用题而言,要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问题模型,完成应用题的建模工作。
3、应用题解决离不开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比如,公式、概念的记忆,计算能力的提高等等。
4、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要懂得坚持,不要急于求成。
就像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个叫彼特里克的孩子,升到了三年级都没有独立解答过一道应用题,但在老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以前像被迷雾遮住一样的东西,终于在这孩子的眼前变得清晰起来了”。
他最终他学会了解应用题。
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
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
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
我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全面,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刚才大家谈的都很精彩,不仅读懂了一条条建议,还谈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老师们真正沉下心来阅读了,这一条条建议,一个个案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没有华丽的词藻,生动贴切的比喻却直抵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把后进的孩子比喻成是人类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而帮助这些花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范围,大家赞同这个观点吗?
王俏梅:
我认为帮助后进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范围,俗话说开卷有益,《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和文学修养,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智力。
对于后进生而言,阅读的作用更是重要。
差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识记往往很艰难、很缓慢。
一般比正常学生要多化二三倍的时间。
对差生的教育不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这会使他们大脑疲劳过度,变得更加迟钝,更不会思考。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
”在这些书籍里,应当有经常使他们发现某些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因为“用惊奇和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唤醒着大脑,迫使他加强工作,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不光要阅读教科书,应该根据学生兴趣特点阅读一些训练智力活动的生动有趣的画册和故事形式的科普读物,因材施教。
王小霞:
对于正方的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阅读是促进后进生的一个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能说是最有效的手段。
差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需要使用哪些手段,或者说哪些手段是最有效的?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同样的道理,虽然同为差生,但造成这些学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帮助他们的手段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存在什么最有效的手段,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就数学而言,像书中所说的“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这类学生,要帮助他们,最关键的一点是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是智力的核心,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才会学好数学。
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很多,像动手操作、学会思考、语言表达等等,加强阅读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彭小妮:
我认为阅读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第60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一文中。
曾这样写道:
“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头脑不灵活了呢?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因为在我们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
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大脑的其它部分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其实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也会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似乎在课本知识上下功夫并不多,可学业成绩却能遥遥领先。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喜欢阅读,有很好的阅读能力。
正是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阅读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杨芳芳:
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阅读并不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最有效的手段。
因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智力原因、有的是家庭环境原因,有的是学习习惯的原因、有的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我们应该分析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而不应该只采取阅读这一种方法。
也许苏老的建议对语文和其它学科差的学生会有效果,但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不奏效的。
就像我们学校就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读了许多书,但数学成绩却不好,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我觉得如果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在数学学科上进行补课,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只依靠阅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觉得苏老在书中的一些建议对于我们小学教学来说只可以借鉴,但并不可照搬,他的做法太过理想主义,和我们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像我现在教的一年级数学,有的孩子是计算困难,这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就要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计算的单项专门训练,依靠阅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帮助后进生关键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大量阅读,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所以是帮助学困生最好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的第6条: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还有第19条: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都提到阅读对后进生的重要性。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记住: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
学习困难的"
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通过激情对峙,我们感受到苏霍姆林斯不一样的教育情怀。
在书中多次提到阅读是最有效的手段,再三强调: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甚至为学困生费佳专门编了特别的习题集,搜集了300多本书供后进生阅读,这是怎样的智慧和博爱!
扩大阅读范围这种方法很好,但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恐怕是施行不了,哪有那么多专门供后进生阅读的书籍?
阅读是有效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动手操作、写写画画、语言表达等等都是好办法,但他的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靠阅读开发智力,用心灵去造就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的瑰宝。
大家在一起,面对各自班级的后进生,总会有许多的感慨,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说说自己在帮助后进生方面有哪些好办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
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
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能及时找到孩子心中的症结所在。
对症下药更为重要。
爱心教育是关键——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
但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
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
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
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杨老师主要从情感方面帮助后进生,工作细腻,我们小学阶段的学困生,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有智力却不好好学,从而导致成绩差的。
这类学生只要我们老师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了这几点,在我们小学阶段是不成问题的。
而现在最让我们头疼的是智力反应慢的学生,也就是慢智思维型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要充分开发“慢智思维型”学生的智力,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学生观”。
要充分关爱、关注这部分学生。
第一,教师讲课的密度要适当,特别是难点、关键之处,讲课速度要适当放慢
第二,教师要少讲精练,克服一讲到底的习惯。
少讲,才能放慢速度;
精练,才能使“慢智思维型”学生有充分地理解、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细致深刻、质量高的优势;
第三,课堂教学要适当照顾“慢智思维型”学生特点,如提问时,可先让反应快的学生回答,然后再提问反应慢的;
第四,作业可以区别对待,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习题,使“慢智思维型”学生有回旋的余地。
曹老师对后进生实行差异教育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
“五指也有长短”。
对一个班级来说,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我认为培养其兴趣,激发其动机是最重要的。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从兴趣入手,激发和提高其学习热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激发兴趣之外,还应该充分的尊重这些孩子。
因为他们在学习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
此时我们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用放大镜去放大这些“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再者,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最后就是降低标准、同等评优。
在学习同一知识点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使“后进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只要充分尊重、大力关爱、耐心等待,相信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张莉莉:
柳老师说的对,对后进生要付出加倍的关爱和耐心,还要重视培养差生的预习习惯。
实践证明,后进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普遍较差,由于基础差,知识储备少,因此课堂上毫无思想准备,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老师讲课跟不上,理解不了,也消化不了。
俗话说,“笨鸟先飞”,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预习以作业的形式呈现,提高他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
并且在实施中进行了家校携手,采用了家长跟进,督促签名,老师检查,个别辅导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
同时针对后进生的特点降低了预习难度,比如要求其他同学每个生字口头组词三到四个,对后进生的要求是每个生字组词一到两个就可以了。
检查预习时要及时发现和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比如颁发进步奖啊,作业优秀奖啊,等等。
给差生创造一种成功的情景,这可以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作出新的努力。
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可使他们具有学习新教材的心理准备,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老师讲解,从而提高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通过预习还可解决新课的部分问题,听课时就知道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目标明确,学得主动。
因此抓好差生预习工作这一薄弱环节是改善差生智力结构,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王艳丽:
我认为,提高后进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因为许多后进生因长期的落后,或者长期因落后受到的批评与惩罚已经造成了他们自尊心的麻木、自信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要对后进生多倾注一点爱心,让这些孩子置身在温暖的班集体中,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能将学习转化成自觉的行为。
我通常用到的方法是:
一是以我真心,换你真情,培养师生情谊;
二是给学生以期待,委学生以重任;
也就是,信任并委托后进生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到在班级中自身的价值;
三是扬其所长,展其所能。
充分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学生学习信心的重建非常重要。
大家都有实践经验,就像电影《地道战》里各庄的地道似的,各有各的高招。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撑,让我们在实践中诠释他的理念,并创造性地践行他的建议。
走近苏霍姆林斯基,是一种幸福。
读懂苏霍姆林斯基,是一种提升。
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他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声声叮咛,温暖朴实,却又震撼人心。
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
“对后进生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带着这份希望期待,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聆听花开的声音;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抛弃,不放弃,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让他们重拾自信,带领他们一起走向明亮那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读书 交流会 活动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