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专题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建国以来的内政外.docx
- 文档编号:1640100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81.69KB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专题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建国以来的内政外.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专题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建国以来的内政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专题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建国以来的内政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专题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与建国以来的内政外
第一部分模块一专题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的探索与建国以来的内政外交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
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D.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国共第一次合作采用“党内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无论政治上、组织上、还是思想上,共产党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答案:
B
2.(精选考题·全国卷Ⅱ)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支持始于1921年,A项说法错误;1925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大幅度增加时,土地革命和北伐战争尚未进行,故B、C错误。
故答案选D。
答案:
D
3.(精选考题·重庆高考)《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对右倾错误的纠正,意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大革命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中共对民族革命的领导权,因此在八七会议上进行了纠正。
答案:
A
4.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
“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
”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从时间上看,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答案:
A
5.(精选考题·湖南高考)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材料中“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体现了敌后作战的特点,“统率才能十分高超”体现了这次战争胜利对日本的沉重打击,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
C
6.(精选考题·泉州模拟)右图是中国1944年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 )
A.日本侵略者抹杀重庆国民政府
B.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
C.重庆国民政府内部反美势力的反蒋活动
D.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反蒋宣传
解析:
1944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美英的援助,中国共产党和进步知识分子是不会指责这一行为的,B、D两项错误;抗战期间,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不可能允许政府内部存在“反蒋”活动,C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7.(精选考题·北京高考)下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战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C正确;由东北解放军入关可知,东北战事结束,A错误;东北解放军没有参加淮海战役,B错误;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胜利后,D错误。
答案:
C
8.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②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④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
从正面理解“中国人站起来”的含义:
推翻压迫,当家作主,故选C。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来的势力尚有残余;1954年才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②④错误。
答案:
C
9.(精选考题·西宁模拟)1951年12月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
它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的制度D.完全自治的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从材料中“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B项正确,因为,“自治区”、“自治州”等这样的词语,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的特有名词。
答案:
B
10.右图是精选考题年上海世博会澳门馆“兔子灯”。
主创人澳门建筑师协会会员大会主席、52岁的马先生说,澳门馆期望展示的是回归祖国10周年来澳门社会的各种变化,告诉世界“回归,让澳门更美好”。
下列与之无关的是( )
A.“一国两制”已经诞生10年
B.“一国两制”已经深入人心
C.“一国两制”的决策是正确的
D.“一国两制”是澳门繁荣稳定的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从澳门馆“兔子灯”主创人的身份和场馆“回归,让澳门更美好”的主题可以看出B、C、D三项的准确性。
A项说法不正确,因为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已经实施。
答案:
A
11.精选考题年5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来华出席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盖特纳。
回顾历史,关于中美关系的说法准确的是( )
A.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转机
B.1971年两国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C.中美关系的改善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
D.1979年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中美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不是相反,1979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
D
12.精选考题年3月17日21时,中国第十一批联合国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第一梯队80名官兵飞赴刚果(金),开始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
右图为维和官兵面对军旗庄严宣誓时的情景。
这再次说明了( )
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中国第十一批联合国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第一梯队80名官兵飞赴刚果(金),开始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再次形象的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5分,第14题25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1954年)
材料2: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各界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刘少奇的冤案
也得到平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材料3:
精选考题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1中毛泽东的讲话为哪次会议的召开作了准备?
(2分)这次会议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贡献是什么?
(3分)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后来得到平反昭雪。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3)依据材料3说明,新时期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侧重点是什么?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时间1954年可知。
第
(2)问根据材料含义可以概括。
第(3)问在材料中提炼答案。
答案:
(1)一届人大;通过了《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逐步恢复和健全。
(3)侧重点: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4.(精选考题·安徽高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2: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1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4分)
(2)材料2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3分)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6分)
(3)概括材料1、2、3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对外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
(1)问,从材料中即可得出答案,回答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时联系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即可。
第
(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由“1844年”等信息并联系鸦片战争即可作答。
第(3)问概括材料3并综合前面两问答案即可回答。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
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专题 复习 名校 攻略 练习 模块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探索 建国以来 内政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64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