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二十课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00208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66.72KB
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二十课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二十课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二十课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
《亭林诗文集》
顾炎武
江苏昆山亭林镇
《小仓山房文集》
袁枚
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小仓山
一、通假字
1.既然已已通矣,了
2.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二、古今异义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古义:
暗中观察
今义:
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含贬义
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使……充分展示
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它的果实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既然已
已经这样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民,百姓
人格卑鄙的人
6.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把……当作,用它作为
认为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名我固当副词,固然,本来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安定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2.当
①名我固当形容词,恰当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处在某个时候
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副词,将要
④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动词,应当
3.故
①故不我若也连词,所以
②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形容词,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4.伏
①隆然伏行动词,趴,此指弯着腰
②惧有伏焉名词,埋伏
③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动词,通“服”,心服
5.致
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动词,尽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达到
6.若
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动词,好像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代词,你的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连词,如果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7.病
①故病且怠形容词,穷困
②君之病在肠胃名词,重病
8.顾
①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动词,回头看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看,视
9.怜
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动词,爱护
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动词,爱戴
10.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名词,果实
②其实仇之副词,实际上
③早实以蕃动词,结果
11.且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并且
②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副词,暂且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
起名
②早实以蕃实:
结果
③根拳而土易拳:
拳曲,伸展不开
④其筑欲密筑:
捣土
⑤病偻,隆然伏行病:
患……病
⑥故乡人号之“驼”号:
称呼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
用指甲划破
(2)名词作状语
旦视而暮抚旦:
在早上
暮:
在晚上
(3)名词的使动用法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祸:
使……遭受灾祸
(4)名词的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
以……为业
2.动词的使动用法
鸣鼓而聚之聚:
使……聚集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
保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
使……硕大
茂:
使……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
使……结果实早
蕃:
使……结果实多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
使……繁衍生息,多
安:
使……安定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
①故不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我若”即“若我”)
②吾又何能为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能为”即“为何能”)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治理百姓同种树一样,不能过多地约束限制,要给百姓以自由生存发展的空间。
政令过多、过繁、过细,看起来好像是关心爱护百姓,实则是百姓的灾祸。
文中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选C②③属于正面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
知识解读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
高考设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
文言文的筛选信息题,设问方式及角度基本固定,一般为: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
×
的一组是()。
从内容上看,大部分从对人物品质的评价(倾向于赞扬)方面设题。
答题方法
(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
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
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
(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
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
(4)梳理文意句意。
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
(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
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郭橐驼种树方法和管理经验的一组是()
A.
B.
C.
D.
选BA项,①是郭橐驼种树的方法,但②是其他种树者的管理经验;
C项,①是郭橐驼种树的理念,②是其他种树者的管理经验;
D项,①是其他种树者的做法,②是其他种树者的管理经验。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善。
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
橐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
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B.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叙说欢迎他的人时,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
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
二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
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C.本部分先从两个方面点出了橐驼的技艺高超。
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
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D.第3段橐驼先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
次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高度说明;
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
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
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选D橐驼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
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
二、阅读课文4~5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句子属于郭橐驼描述官吏令扰民行为的一组是()
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②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③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④故病且怠
选B①是郭橐驼对官吏烦令扰民的概括与评价,④是官吏烦令扰民的结果。
5.对本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这一句在文中起了总领下文的作用,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渐而露出了作者的用意,表现出“别有用心”,虽以一种咨询的语气,却扭转了话题。
B.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C.最后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
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实际上表明了作者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D.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
“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
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选A应为“这一句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
1.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
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
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
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
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2.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
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
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素材主题
育人
[课内·
提炼]
植树与育人
郭橐驼种树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多地去强求它的根本,更不能“关心太过”。
因为,“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说是爱它(新栽的树),其实是在害它。
他说,栽种树的时候,就要像爱护子女一样细心,但种好之后,不要爱护太过,忧虑太多,早晨看看,跪地上摸摸,甚至用手抠树皮验其死活,用手摇树根看培土的疏密,看起来似乎是爱护新树,其实是害了幼苗。
这是种树能手郭橐驼介绍自己种树经验时说的话。
这句话现在用来说明不能对子女溺爱、娇惯也十分恰切。
[课外·
延伸]
1.林则徐教育子孙
林则徐写有一副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
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
留得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古代圣贤都能如此深明大义,以超凡的胸襟对待子女问题。
2.名言警句
(1)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王永彬
(2)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吴楚材
(3)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4)如果说家里溺爱太过,常常使人懦弱无能,应该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德行的缘故。
——洛克
(5)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大成人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
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捷尔任斯基
[运用·
点拨]
郭橐驼的种树之道反映在育人上,就是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能溺爱孩子。
林则徐也申明了教育子女的观点。
其实,舐犊情深,为子女着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对子女溺爱,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的方式去爱就是溺爱。
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能够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时间:
40分钟分值:
44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橐驼非能使木寿(长寿)且孳(滋长)也
凡(大凡)植木之性(方法),其本(根)欲舒
B.其莳(种植)也若子,其置(放置)也若弃
根拳而土易(更换),其培之也,若不过(过分)焉则不及
C.甚者,爪其肤以验(检验)其生(活着)枯,摇其本(树干)以观其疏密
虽曰忧(担忧)之,其实仇(把……当成了仇敌)之
D.见长(治理)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怜爱)焉,而卒(终于)以祸
传(记)其事以为官戒也
选B“置”,放在一边不管。
“过”,过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选A副词,于是,就。
B项,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副词,将要。
C项,连词,因为;
连词,所以。
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
代词,这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乡人号之“驼”若不过焉则不及
B.既然已,勿动勿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C.不抑耗其实而已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D.驼业种树我何面目见之
选DA项,故乡,所以乡里;
B项,既然,已经这样;
C项,其实,它的果实;
小人,小民。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病偻,隆然伏行
C.驼业种树
D.且硕茂,早实以蕃
选C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故不我若也
C.吾又何能为哉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选A定语后置。
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
“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
“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
“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德基曰:
“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
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
”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
“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
“潍不偿驴,何辞也?
“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
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
“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
”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
“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
“若愿受长者教乎?
“唯,何以命之?
”濂曰:
“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
你们
B.脱道中牛死脱:
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事:
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
称赞
选BA项,“若”可以联想“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入前为寿”中“若”是“你,你们”的意思,结合语境,推断A项正确。
B项,结合语境,“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
”可判断“脱”是“倘若,如果”之意。
C项,“事”有“侍奉”之意,宾语是“之”,代“履”,所以推断解释为“供奉”正确。
D项,“多”后面是宾语“其能受善言云”,解释为“称赞”正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选C①表现的是吴德基的自信坦然。
⑥说的是吴德基能够听从长者的忠言。
故排除①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
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选C“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是一个假设语气,假如牛半途死掉,赔偿的责任不好分配,并不是说“没有人”赔偿。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3分)
译文: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4分)
(1)“或”是古今异义词,有的人。
“弗责也”,省略了主语吴德基,要补充出来。
(2)“道”,道理,放在否定副词“无”的后面,活用为动词,讲道理。
“众”,名词作状语,在众人面前,当众。
乃,副词,竟然,却。
(3)“宣布”是古今异义词,宣扬传布;
“宁”是副词,难道。
答案:
(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婺州兰溪人。
(由于)官吏向朝廷举荐,担任南康县丞。
南康风俗野蛮凶悍,当地百姓认为县丞是读书人,瞧不起他,吴德基却是很自然的样子。
几个月之后百姓就都知道他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的,他揭发隐秘的坏事,全县惊讶服从。
吴德基于是换成用宽容的方式感化百姓。
有百姓告状,吴德基就把他叫到跟前来同他谈话,并不加以呵责;
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调乡民运送物资到郡里,没有成功,就亲自到乡里召集。
一个乡民要逃跑,县令命令士卒鞭打他。
乡民不肯屈服,逃入山中,大骂县令:
“官员应该待在府衙里,到这里来干什么?
”县令大怒,吏卒趁机用话语触动县令(使他恼怒),想要诬陷这个乡民以此贪图财物利益,抓捕六七人入狱,看管很严。
吴德基考虑到乡民无罪,亲自巡视监狱,呵斥士卒放了他们,士卒找理由辩解。
吴德基用槌捶碎狱门释放了他们,说:
“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老兄弟不要害怕。
”于是前往告诉县令这件事,县令大怒,说:
“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吴德基说:
“冒犯您的只是一介匹夫罢了,那些乡民有什么罪?
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难道是您消除怒气的工具吗?
”县令感到惭愧,于是作罢。
吴德基入朝做官,升任管理莱州府潍州事务。
百姓畜养着官家四十头驴,莱州郡守核查驴的繁衍生息情况,发现与登记数目不符合,说:
“驴当年产驹,现在养了几年就应该有几头小驴,为什么驴的数量竟这么少呢?
”于是想要以欺骗蒙蔽之罪责罚养驴人,并且要索求补偿。
各县的县令都已经勒令乡民买驴,只有吴德基告诉乡民不要补偿。
郡守发怒,问吴德基:
“潍州百姓不补偿驴,有什么理由吗?
“乡民确实没有说谎啊,怎么可以责令他们补偿呢?
国家四海之内极为富足,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郡守一时说不出话来。
吴德基趁此指出几件不适合做的事情,郡守不敢再说什么,众多已经偿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六 单元 定格 鲜活 第二十 种树 郭橐驼 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