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9649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56KB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docx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
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
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
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
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狼洞(打洞)中;
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
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
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
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
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
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
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
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
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
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
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④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
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南乡⑧拜而死。
(《宋史?
文天祥传》)
【注:
①弘范:
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
②厓(yá
)山:
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
③扞(hà
n):
保卫。
④泫(xuà
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⑤捄(jiù
):
同“救”。
⑥供张:
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⑦兵马司:
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
⑧乡(xià
ng):
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
又是怎么做的?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
(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
(1)书:
写(书写等)
(2)涕:
眼泪(泪、泪水等)(3)殊:
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
”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
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2分;
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
(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
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
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
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①缜(zhěn):
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
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
草鞋.(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
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
请谈谈理由。
回放3: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
"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间曰:
‘卿能诵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是人常以为宿构;
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
东汉末年文学家。
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③倒屣(qǐ):
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④王公:
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
⑤强(qiǎng)记:
记忆力强。
⑥属(zhǚ)文:
写文章。
⑦宿构:
预先谋划准备。
⑧精意覃(tá
n)思:
精心深思。
⑨加:
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
(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
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4.强记默知;
善算;
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
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
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
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
回放4:
(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
“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
”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
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
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
委袖出嘉纸一幅曰:
“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
”坡笑而从之。
[注释]:
嘉纸:
很好的纸张。
嘉:
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
(2)腰()(3)既()(4)袖()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
(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
①越:
越国。
②“辐(fú
)”与下文的“輗(ní
)”、“辕(yuá
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
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
—个接着一个。
⑤绐:
dà
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
①
②
1.①坏、毁坏;
②本来;
③模仿、仿效;
④理睬。
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
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
(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①干:
岸边。
②圮(pí
倒塌。
③阅:
经历。
④棹(zhà
o):
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
i):
木片。
⑥颠:
颠倒、荒唐。
⑦河兵:
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6分,各3分。
意思符合。
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
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
(2005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
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
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
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
趴。
③盬(ɡǔ):
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
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
(1)听到
(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
(1)①的②它,指蜘蛛
(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4.甲文:
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
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或:
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
(200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ϕ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
掇:
(duō)拾取,采取。
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1.
(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命名(本题2分。
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
(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
(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日: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日: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日: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日: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
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1.(4分,各2分)
(1)D
(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
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
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
(200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
(2)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
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
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
(1)、
(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
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
字数在40个左右。
训练3:
(2004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
“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
‘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大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复习 文言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