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9447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88KB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Word下载.docx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⑤ 《江西通观》陈星等,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9月版。
⑥ 《南昌之最》余明钟,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⑦ 《九江旅游大观》王宪章等,江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版。
⑧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被逐渐吸收、改造、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完成中国化的历史。
江西在佛教文化中国化的漫长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并由此赋予我们今天底蕴深厚的佛教旅游资源。
正确评价、认识江西佛教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江西佛教旅游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一
据史志记载,佛教传入江西,至迟为东汉末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江西始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以庐山为中心区域的鄱阳湖环形传播圈,这个时期的庐山可谓佛寺林立,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归宗寺、化成寺、天池寺、龙泉寺等名刹先后落成,钟灵毓秀的庐山一时间高僧云集,聚集徒众,开坛弘法,达到了庐山历史上佛学的鼎盛时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学理论家是高僧慧远。
慧远定居庐山东林寺30余年,他将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理论溶为一体,儒、佛贯通,将佛教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慧远由此被后世追尊为佛教净土宗始祖,东林寺亦成为净土宗祖庭。
隋、唐至宋,江西佛学兴盛,并成为全国佛学的中心地区。
江西仅唐代新建寺庙即达875所,全省有27个县建有10所以上寺庙,其中南丰县竟建有71所寺庙,以至唐代就有“求官去长安,求佛往江西”的说法。
此阶段佛学的发达主要集中体现于禅宗六祖慧能所开创的南禅(又称顿宗,以与北禅渐宗相区别)五宗七家各派的兴盛,禅宗在江西彻底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成为中国佛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并由此远播海内外。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即形成于此一阶段。
禅宗五宗七家中,大多直接或间接根植于江西,并与江西存在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
沩仰宗、曹洞宗、黄龙宗、杨岐宗、临济宗,固然直接以江西为自己开宗立派的滋生基地,即使如云门宗、法眼宗,追根溯源也是出自青原行思法系,法眼宗祖师文益更直接弘法于抚州崇寿院。
五宗七家中,各位开宗立派的大师们,有的直接系赣藉人士,如青原行思、云岩昙晟、杨岐方会、黄龙慧南等。
有的虽非赣人,却把江西作为其传宗布法,弘扬佛学,建功立业的基地,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祐、黄檗希运、仰山慧寂、洞山良价等。
众多大师在江西的红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创江西佛学的鼎盛,并为我们留下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在宋一代,曾盛极一时的禅宗五宗七家中,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先后衰落,以至失传。
临济宗中衍生出的杨岐宗、黄龙宗进一步与理学相互渗透,法系绵绵不绝,繁衍传播,其中杨岐宗更是一枝独秀,卓然于世。
随着曹洞宗、临济宗、杨岐宗、黄龙宗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南禅又开创了海外的一派天地。
明、清时期,江西佛学愈显衰颓景象,禅宗各派陈陈相因,无所建树,再也无复往昔的兴盛。
进入二十世纪,世事多舛,历经多年战乱,经济衰败等多重劫难,江西众多佛教寺院或毁于兵燹,或败于天灾。
十年“文革”,使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再受空前浩劫。
所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国策指导下,各地纷纷落实国家宗教政策,一批名刹古寺重整山门,再塑金身,顿现生机,截至1994年底,全省共修复开放寺庵304所。
近年来,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朝拜位于江西的祖庭名山,普通旅游者的入寺游览观赏,更为江西佛教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上升空间和令人欣慰的前景。
附南禅繁衍派系表:
二
宗教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旅游业的热门素材。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在全国佛教旅游资源大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方位相比较,我们认为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一)分布面广,资源丰密度好,适宜旅游线状开发
据《江西通志》不完全统计,东汉末年至晚清时期,江西全省先后兴建佛教寺院达1100多所(另一说为约上万所),众多寺院广布于全省各地,可谓无一县市不见佛教踪迹。
这种分布状况从时空角度观察又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例如时间上集中于两晋、唐、宋,出现三个高峰期,空间上则形成庐山、南昌、宜丰、宜黄、吉安、修水等几个中心区域,佛教资源丰密度良好,适宜旅游线状专项产品的开发。
如禅宗八祖马祖道一先后在抚州金溪石门寺、赣县宝华寺、宜黄石巩寺、南昌佑民寺、靖安宝峰寺等多所寺院弘扬佛学,据清编省、府、州县、山志统计,马祖道一在江西开山建寺达33所,地涉13个县、市,他在江西将南岳怀让法系,继承光大为洪州禅,循迹开辟马祖道一弘法线路游,通过专线把座座名山古刹连成熠熠生辉的珠串,必将对海内外香客、游人产生吸引力。
此外青原行思法系溯源游等,虚云法师、海灯法师循迹游,也皆为可考虑的专线。
(二)祖庭名山多,资源品位高
祖庭名山多是江西佛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
庐山东林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奉新百丈山百丈寺、宜春仰山栖隐寺、宜丰黄檗山寺、洞山普利禅寺、修水云岩禅院、崇恩禅院、萍乡杨岐山普通禅院、宜黄曹山寺、靖安石门山宝峰寺、南昌佑民寺、抚州崇寿院等祖庭名山不下数十处之多。
江西是禅宗宗派的主要发源地,各位佛学大师在江西择一山清水秀、林壑幽美之地,弘扬禅法,开立宗派之先河,使这些祖庭名山在后世信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名宗派衣钵代代相传,使江西名刹古寺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江西现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寺观37处,其中主要为佛教历代高僧驻锡的名刹,如马祖道一在江西有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
文化遗存是历史的载体,佛教祖庭名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透视当时社会历史风貌的窗口,江西佛教学的兴盛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社会各方面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佛教对江西社会各方面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此,江西佛旅游资源内蕴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均具有不凡的品位。
深层次发掘江西佛教旅游资源文化内蕴,结合旅游业需求,设计推出具有江西特色的佛教旅游产品,当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积极事业。
(三)江西佛学远播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前景良好
江西佛学不仅传播于国内四方,而且在不同时期,通过多渠道流传海外。
净土宗教义于唐、宋以后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如今这一带地区佛教东林派,仍尊奉东林寺为祖庭,慧远为始祖。
日本净土真宗中,后又衍生出大谷派、高田派等十大宗派,1989年,日本净土宗共有信徒600万之多。
1985年,以铃木信光为团长的日本佛教旨奉赞代表团,代表日本信徒前来庐山东林寺朝拜,并奉赠《大藏经》一部。
禅宗是朝鲜佛教的主流,共分为九山、一宗门派,其中大者如曹洞宗于五代时传入朝鲜,称须弥山派。
南宋后期,曹洞宗传入日本,并迅速成为日本佛教中一大宗派,1986年,曹洞宗在日本有寺庙15000座,信徒约800多万人众。
宋、元时期,黄龙宗、杨岐宗传入日本后也发展成为大宗派,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宗,可谓盛极一时。
南禅传入越南后也衍生出竹林禅、灭喜禅等六大门派。
至今江西佛学播于日、朝、越、东南亚乃至港、澳、台、欧美等地区,信徒以千万计。
国内各地寺院、丛林与江西佛学存在渊源关系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种繁衍传播的网状结构为江西发展佛教旅游提供了稳定的海外客源市场。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已成为普通游客感兴趣的游览项目之一,只要产品设计得当,市场开发得法,江西佛教旅游这朵奇芭,必将大放异彩,并成为江西旅游业的拳头产品。
(四)佛教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存,宜于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江西高品位的佛教旅游资源大多远避尘嚣市廛,分布于自然景色秀美的名山大川中,“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江西再次得到印证。
庐山景色秀丽,颇得历代高僧的垂青,山上、山下寺庙、丛林屡废屡建,经久不衰,唐、宋时期寺院曾多达300余座,以至全山几为寺院所据,明初朱元璋敕建天池寺,将庐山与五岳并驾齐驱,称之为庐岳,令九江、南康两府每年春秋合祀天池寺,有鉴于寺院林立、梵宇高耸,明代张率赋诗道“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
庐山如此,吉安青原山、靖安石门山、奉新百丈山、宜春大仰山、宜丰洞山、黄檗山、宜黄曹山、修水黄龙山、云岩山、萍乡杨岐山、赣县龚公山、永修云居山、广丰博山等等莫不如是。
佛教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存,相得益彰,一个沾地脉之气,一个沾佛灵之光,深山古刹大可借助自然形胜以增强其宗教氛围,洞、石、溪、泉、林木,信手拈来,皆可为寺院所用,如庐山东林寺的虎溪、聪明泉、白莲池、六朝松,云居山真如寺的唐代古银杏、五龙潭,宜丰洞山普利寺的夜合石等等不胜枚举。
名刹名山相互衬托,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佛教旅游产品得以综合性开发,佛教旅游项目层次更为丰富而非单调,佛教旅游客源市场更为广阔而非狭小。
三
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产品,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未必就一定能开发出良好的旅游产品。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确实具有高品位,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各地陆续修复开放了一批寺院,并吸引、接待了相当数量的香客、游人,如东林寺、真如寺、九江能仁寺等,但纵观全省,我们不得不承认,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工作还处于启动的低层次阶段,自然也收不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前,在江西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地方政府思想不够解放,对宗教旅游的开展重视不够
江西有些地区难以正确理解、掌握国家宗教政策,在具体工作中,视宗教问题为雷区,忌讳宗教,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把握宗教问题,如何发展宗教旅游或者漠视不问,或者仅作浅层次开发,把宗教旅游当作摇钱树,使许多开发良机付之东流。
例如前几年香港圣一法师(出自真如寺虚云法师门下)在南昌参拜佑民寺时,见寺庙门外民居过多,山门狭窄,主动提出出资购下寺前民居,以光大山门,并提出出资百余万为寺庙重铸大铜钟,后因种种原因,均未能实现。
香港黄元申法师(饰演霍元甲者)带几十万资金,来江西朝拜奉新百丈寺,由于接待中的种种原因,百丈寺分文未得。
宗教信徒都有尊崇敬仰祖师、祖庭的传统,条件许可时,无不欲跋山涉水、寻根问祖,以朝拜圣迹而后快。
发脉于江西,盛传于海外的佛教各宗派信徒,均有认祖归山的愿望,这是江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何况许多信徒还常常乐于捐款、捐物,资助修葺寺院,开发得宜,必将产生良好的多重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江西旅游业在全国尚处后进序列,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牌产品也不多,如此优势专项资源搁置不用,令人扼腕叹息。
放眼四境,特色旅游、专项旅游如火如荼,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五岳个个奋勇争先,机不可待,时不再来,江西宜思之、动之、奋之。
(二)寺院残破,仅有遗存
江西众多祖庭名山中,不少名寺被毁已久,仅有原址遗存或一二塔林、石刻,让人凭吊当年。
如宜丰黄檗寺、修水黄龙崇恩禅寺、庐山大林寺、黎川寿昌寺、峡江东平寺等,应当说地方对重建寺院还是有积极性的,宗教在民间至今尚有一定群众基础,峡江玉笥山脚下群众自建一释、道、儒三综合的建筑,每年竟有数万民众前往烧香朝拜,东乡有一观音石,高潮时,每天竟有上万人前往烧香。
从落实宗教政策,发展佛教旅游角度,对一些有较高历史地位,海内外影响较大的祖庭名寺予以重建是可以考虑的。
靖安县自筹资金上千万元重建石门山宝峰寺,如今前往朝拜、旅游者络绎不绝,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交通不便,综合接待能力极差
旅游是一项产业,它首先要求具备可进入性,能解决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的交通问题,其次要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娱、购等综合需求,唯此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江西现存佛教祖庭名寺缺乏的正是这些条件,宗教与旅游两张皮,不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江西现存祖庭名寺大多分布于深山莽林之中,地处偏辟,出入极为不便,且寺院基本没有旅游基础接待条件,非十分虔诚的本门信徒,是难以实现“到此一游”的。
所以江西省旅游部门多年来只推得出以龙虎山为主体的道教旅游产品,而不见佛教禅宗为主体的佛教旅游产品。
在此种状态下,佛教旅游的规模、创汇及其它效益实难提起。
即使如庐山东林寺、九江能仁寺、云居山真如寺、广丰博山能仁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等基础条件相对较好,靠近交通要道,贴近城市的名刹古寺,也是基础接待条件不配套,接待少量朝拜香客、海外代表团尚可,普通游客进寺自行游览也行。
但与旅游相结合,产生旅游综合效益则仍有较大的差距。
(四)旅览项目单一,工作人员素养不足
江西现存佛寺游览项目单一,游客至此仅是自行看看建筑,观观塑像,各寺游览形式单调,项目重复,大同小异,基本没有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开发层次极浅,调动不了游客的兴趣,而且各寺院从僧徒至工作人员或导游人员,专业素养不足,有佛教知识者不了解旅游,导游有旅游知识,但普遍不了解佛教,两者之间脱节严重。
(五)现有状态下,对外宣传、市场开发陷于停顿
市场开发的前提是产品建设,佛教旅游产品尚未开发建设,拿不出东西又如何去市场推销呢?
本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来江西朝拜祖庭名山的海外信徒,每年尚有数千人次,加上庐山东林寺、九江能仁寺、云山真如寺等寺院的普通游客,总数量尚差强人意,近几年则连年呈现下降趋势,少时一年仅数百人次,作为佛教旅游资源的大省,令人汗颜。
其实即使是纯资源状态哪怕仅有遗迹,宣传得法,也同样能产生相当的规模客源,中外旅游业中,此类事例,屡见不鲜。
四
在此国事日兴,政通人和之时,大好的佛教旅游资源未得充分利用,未免可惜,抓紧开发建设佛教旅游产品,业已成为江西省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具体工作中应重视以下原则。
(一)转变观念,落实政策,共促佛教、旅游的协调发展
江西发展佛教旅游,首要的是各级人员正确认识宗教,认识旅游。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落实国家宗教政策,协调各方关系,把工作落在实处。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迷信,随着国家、阶级的消亡,宗教也必将结束自身的历史过程。
但作为一种思想信仰,宗教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宗教教义中也包含有某些对社会有益的成份。
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宗教对维系国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结,促进国际间的交往仍有其积极的一面。
宗教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载体,其文化艺术,建筑艺术至今仍有相当影响,中华武术、养生、音乐、书画、雕塑等均吸收了宗教文化中的许多有益成份。
所以我们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理解、落实宗教政策,保护正常宗教活动,促进国际间宗教信徒的友好往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应当明确发展佛教旅游绝不等同于发展宗教,而是利用现有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佛教旅游的开展涉及宗教、旅游、林业、建筑、交通、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应在政府主导下,有机协调好各方关系。
(二)坚持一体化开发、设计佛教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宗教旅游氛围
江西开展佛教旅游,应坚持高起点,广视野,灵活利用现有资源,一体化开发、设计佛教旅游产品。
要努力营造浓郁的宗教旅游氛围,在良好的宗教旅游环境中,使香客、游人达到旅游目的的满足。
出于资金投入等经济因素,对祖庭名寺的重建宜分阶段,量力而行,当前要全力营建交通便利,品位高,易于开发,客源市场良好的祖庭名寺,先全力拿出几个精品,扩大影响,尔后实行滚动式发展。
一体化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要求围绕一个主题,让游客全面浸润于浓郁、庄重的宗教氛围中,游客至此食的是斋饭,住的是僧舍式旅馆,听的是晨钟暮鼓,经声喃喃,观的是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的是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摒绝杂念,忘却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净化以及精神的超脱。
游客游览观赏的项目应更丰富,可选择部分知客僧进行适当讲解,将大为提高旅游质量,应适当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项目,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参与做法事,学习佛教礼仪,研习佛教养生、习练武艺等,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三)满足游客综合需求,追求旅游规模效益
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有食、宿、行、游、娱、购的正常需求,其中食、宿又别于其它,为基本层次需求,交通问题是前提,路要修通,车能进去,要解决游客可进入性。
由于起点过低,江西在发展佛教旅游过程中,妥善、主动满足游客综合需求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此项工作中,应注重保持宗教传统,崇尚节俭,不是豪华,俭朴归真反而是特色,反而更具吸引力,宗教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知识的享受,而非豪华的物质享受。
要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使游客愿意住下,有所消费,这就对接待服务、产品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
非如此,也就不存在旅游的规模效益了。
(四)加强对外宣传、市场营销工作
大力开发佛教旅游产品的同时,江西应高度重视加强市场营销,广为宣传江西的佛教旅游产品。
江西拥有一批高品位的佛教旅游资源,但长期“锁在深闺无人知”,除少数学者和一些宗教界人士外,世人几乎无从得知。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的宣传、营销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江西应重视利用各种渠道、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如多拍一些祖庭名寺的录相,制作散发一些精美的宣传品,在有关宗教杂志如《法音》上刊登产品信息。
江西祖庭名寺多,这些开宗立派大师的生辰、忌日皆可组织一些庆典活动,并可精心策划一些佛教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使之能吸引更多香客、游人。
中国佛教协会前故名誉主席虚云法师后半生尽付振兴云居山真如寺的事业,是江西佛教界的骄傲,但现在湘江电影制片厂正筹拍反映其生平的电影,江西为什么就不能先想到呢?
一部电影《少林寺》为河南带来千万人次的宗教旅游者,可见对外宣传的重要性。
(五)贯彻环境保护原则
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进而言之,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
江西佛教旅游开发中要始终贯彻环保原则,在环保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大多存在于自然景色秀丽之处,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伴随,如靖安宝峰寺位于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内,东林寺位于庐山风景区内等,所以开发佛教旅游产品时,不仅要保护文物,而且要重视保护周围大环境,绝不能在发展旅游名义下,干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事情。
环保的另一层含义指保持佛教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中国的宗教建筑,从选址、布局到结构都十分讲究巧妙利用地形地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江西亦然。
在佛教旅游开发中,要注意保持原有意境和风格,深山藏古寺,曲径通禅房,在游览区周围不要建高大的现代建筑,更不要古今混杂,中外混杂,项目设置要与主题和谐一致,否则“焚琴煮鹤”就大煞风景了,须知良好的主观愿望未必有良好的客观效果。
在交通方便的祖庭名寺一些庆典、节日中,应重视环境容量问题,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言语不逊,衣冠不整,乱弃垃圾,干扰僧徒正常修业等,也应加强检查、监督,以防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 佛教 旅游资源 评价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