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9058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24.63KB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
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
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
1.师:
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
你会填吗?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
马诗)
【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
yà
n燕shān山sì
似jīn金luò
络nǎo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
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
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
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
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
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
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石灰吟》《竹石》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
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
“凿”读“zá
o”;
“碎”读“suì
”。
(2)明确诗歌节奏。
石灰吟
千chuí
锤/万zá
o凿/出深山,烈火/fé
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uì
碎身/hú
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②课件出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
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教师小结: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
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
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块三学习《竹石》
1.自学,读懂《竹石》。
(1)回顾学习方法:
板书“四字法”:
(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
真气、真意、真趣。
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预设:
生1:
“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2:
“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3:
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4)指导朗读。
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表达手法。
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6)拓展延伸: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7)熟读成诵。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练习背诵。
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2)默写《竹石》。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
▶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以情为魂。
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
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10 古诗 教案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