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研究0505晚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9020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16.82KB
00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研究0505晚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0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研究0505晚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研究0505晚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内容1
关键词1
一、绪论2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2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
1.国内相关研究2
2.国外相关研究3
(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5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4
二、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理论基础6
(一)相关概念界定6
1.国防动员6
2.国防动员模式6
(二)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的理论依据7
1.新公共管理理论7
2.群众路线理论7
3.科学发展观理论7
(三)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的现实意义9
1.有利于巩固扩大战果,夺取战争最后胜利9
2.有处于建立和实现现代“总体国防”的战略举措10
3.有利于实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形式10
4.有利于提高国家危机管理水平11
5.有利于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11
三、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现状分析11
(一)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在我国的进程11
1.革命战争时期的国防动员11
2.建国初期的国防动员12
3.六十年代的国防动员12
4.改革开放以来的动员模式12
5.近年来的动员模式13
(二)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存在的问题13
1.动员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13
2.动员体制不完善15
3.动员法规政策不配套17
4.动员供需机制不健全18
四、军民融合动员模式重构的设想20
(一)加强军民共建在思想上融合20
1.在部队强化群众路线教育20
2.在地方大力宣传军民融合的重要性21
3.军地合力统筹国防融合规划22
(二)加强军地合力在体制机制上融合23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合24
1.将国防需求充分贯彻落实到民用基础建设中24
2.在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中兼职民用24
3.提升军民兼容基础设施建设的军民融合力度24
(四)加强战略物资储备上融合25
1.军事专用战略性物资储备25
2.军用和民用互通战略性物资储备25
(五)加强科学技术研发上融合25
1.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25
2.军用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26
3.现有科学技术的军民改造26
(六)加强人才培育使用上军民融合26
1.人才的培育27
2.人才的使用27
五、结论27
参考文献28
【论文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交织进行,应战与应急的双重需求,特别是应急需求的频繁性、复杂性、急促性,使得我国国防动员工作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导致经济动员的总体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战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与“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难以满足“应战”(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与“应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发展的双向需求,种种迹象表明现行的经济动员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环境,急需一种更为科学、高效的经济动员模式来服务于经济动员工作。
因此,论文综合应用了战略学、谋略学、经济学、军事学、战争动员学、国防经济学、项目管理等科学理论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世界新形势新变化,保障完成“应战”与“应急”双重需要,在研究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现状,进而提出军民融合动员模式重构的设想。
【关键词】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市场经济模式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国防动员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军民融合。
2009年7月份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2010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和重申: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国防动员军地分离、各自为政等问题制约着国防动员的全面有序发展;
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战争形态的演变等又为我国的国防动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
可见,构建和完善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防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具有划时代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军民融合思想于国防中的应用可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商鞍就是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其提出了“胜敌而草不荒,出战而强,入休而富”军民融合思想;
西汉晃错则直接提出了兵农合一的思想;
三国时期兴起的屯田之风开辟了军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以获取供给的先河,是军民融合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
南北朝时期的封裕进一步从战略后勤的角度提出“善藏者藏于百姓”的思想,强调将部分军用物资储备于民间。
明代朱元璋始建的“且耕且守”的常备军制度以及清朝建立的“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的耕战合一制度,最终将“兵农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传承下来。
其实“兵农合一”思想也是军民融合国防动员的思想。
建国以来国内理论界对于军民融合方面也开始了相应的研究,其中“母子堡”模式与“EBGU”模式、敏捷动员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朱庆林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军事斗争经济保障模式研究》中提出: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以遏制和打赢高技术战争为主要目标,以现行区划和体制为依托,以“小实力、大潜力”为总体构想,形成立体的、多重的军民一体化的“母子堡”式结构的经济保障模式;
2005年朱庆林教授又在《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学》书中提出:
动员资源“梯次式”布局、动员准备“纳入式”发展、应急能力“集成式”建设、动员机制“联动式”应急,即“EBGU"
模式。
这也是对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的探索。
随后吴新哲与郑辉两位学者提出:
建立“行业结对、模块抽组”动员模式,其内涵是指为保障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需要,将地方动员力量进行编配、整合,与军队后勤保障系统有效衔接,使之形成具有持续保障能力的一种方式。
孔昭君教授在《敏捷动员模式的实践雏形(试析国民经济动员“宁波模式”)》一文中指出:
敏捷动员是一种动员模式,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动态联盟组织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快速、高效地执行动员任务。
”军民融合动员模式研究,目前来讲还是一个新的提法,它既是军民融合研究贯穿到动员模式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动员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张幼明、王淑梅(中国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认为:
军民融合,可概括为:
强化一个核心思想、追求两个奋斗目标、坚持三项方针原则和建立与完善四个关键体系。
即:
强化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个核心思想:
追求富国与强军两个奋斗目标;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坚持勤俭建军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科研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军队建设教研室李敏霞、齐惠峰认为: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武希志研究员认为:
与外国的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跨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民用经济和民用技术有了巨大发展。
实行军民融合正是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实施跨越发展,充分利用多种经济成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国防建设服务;
二是互动性。
过去的“军民结合”,主要表现为军工企业学会两套本领实行军转民及国防工业开发民品,这是一种从军向民的单向转化。
今天的“军民融合”,则立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一种军需与民用之间的双向转化,是战略互动;
三是全域性。
“军民融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而且拓展到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保障,以及基本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全方位和全领域的融合;
四是高效性。
高效利用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也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的重要课题。
“军民融合”开辟了资源双重利用的新途径,有利于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国防建设效益的新机制。
从上述研究来看,虽然目前对军民融合动员模式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都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动员模式来研究还不多见,其研究也必然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通过对国内研究分析,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融合,军民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军,军民融合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军民融合的基本平台是市场,军民融合的实践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这些理论中的精华所在,将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依据。
2.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军民融合方面的研究具有影响的,可以说英国的哈特在《战略论》中提出的“大战略”概念,即“动员人力的,经济力的,以至于国民精神力方面的所有的国家资源去实现战争目的”的政策。
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即OTA,对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进行了权威界定:
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
即军民融合就是为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逐步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人才、设备、材料的过程。
这一定义,已在西方国家较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同,其侧重强调技术及工艺层面的共享,忽视了制度层面的融合;
强调工业领域的整合,忽视了其它领域的融合。
其中,对于工业领域里的融合的做法,对我国当前国防动员中军民融合能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
二战后日本的研究者提出:
“先民后军、以民掩军”模式。
俄罗斯的研究者们在《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中,强调:
开发和利用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工企业的军转民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印度学者们提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开始建立和健全军民结合型的管理体制。
以色列则强调以军带民的动员模式,研究成果被国防部录用,并形成《国防授权法》。
国外对军民融合式的国防动员一直比较重视,这里只说明了些主要的研究成果。
国外的研究成果故然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但一定要有取舍的加以应用。
(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来实现研究目标,论文的撰写综合应用了演泽法、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等方法,以期获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论文综合应用了公共管理学、战略学、战争动员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世界新形势新变化,保障完成“应战”与“应急”双重需要,在研究了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现状分析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军民融合动员模式重构的设想。
全文结构框架如下: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军民融合式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研究有着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在研究过程中本论文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坚持以客观分析总结与创新发展相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首先,把国防动员中军民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军民融合是国防动员的重要途径,融合是核心,是在军民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之基础上的质的升华;
军民触合是“军中有民、民中有军”的水乳交融的新观点,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建设构想。
其次,对军民融合模式提出了四点新构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融合;
加强战略物资上的融合;
加强科学技术上的融合以及加强人才培育上的融合。
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军民融合式国防动员模式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对其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把握和理解还不是很客观准确。
另外,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缺少足够的研究资料,对一些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
但是,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之余继续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以期不断完善本课题。
二、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概念理清,相关研究才会明晰,为了做好研究首先对文中的以下重要概念及其范畴进行界定。
1.国防动员
简称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适应战争需求的一系列活动。
这一活动具有三个要素:
一是战争动员的主体通常是国家;
二是战争动员的对象是人力、物力、财力;
三是战争动员的目的是适应战争需求,为战争服务。
国防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和政治动员等领域。
2.国防动员模式
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是指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利益与发展,应对战争与突发事件需要,从军民融合的角度进行动员准备和保障的总体动员样式,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全面推进工业、农业、科技、交通、通信、医疗、金融等在经济动员领域发展理念、资源配置体制体系等本质方面实现全方位军民大融合。
其内涵可概括为“五小五大”,即:
小军工、大民用;
小常备、大潜力;
小规模、大动员;
小核心,大协作;
小风险、大效益。
如下图所示:
国防动员模式图
(二)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的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于英美两国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是指:
通过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动力,把普通公民做为服务对象,根据公民的需求及其支付能力提供服务。
该理论自产生后迅速被世界各国吸收和利用到国家公共和行政领域,并渐进被应用到国防动员层面。
随着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发,影响各国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特定因素不断增加,局部武装冲突和战争不断,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发生的概率不断增加。
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期,经济社会发展欠均衡,各种社会矛盾累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频发,国家周边领海争议形势恶劣,这都对当前的国防动员带来严峻挑战。
为应对紧急情况下的突发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必须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调动人、财、物力,应对、化解及处理所遇的风险和危机,以保障国家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在国防动员中正确、恰当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来做好国防动员。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研究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国防动员中应用要强调两层含义:
第一,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政府应该具有深刻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将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二者统一、协调起来,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争取在常态管理中使潜在的危机消弭于无形或者为成功地应对、处置公共危机奠定良好的基础,简言之,就是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的一体化。
第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以便在战时与非战时紧急状态下都能够迅速整合各种可动员的资源,提高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抗逆水平,确保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简言之,就是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
2.群众路线理论
群众路线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
群众路线理论对于本文研究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防动员的目标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政治立场。
在国防动员建设领域坚持“一切为了群众”,需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在处理动员和人民的关系中,要始终坚持把服务人民作为军队一切奋斗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在处理军队内部关系中,要始终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关心官兵成长进步和冷暖安危。
实现强军目标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凯歌,必须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
强军进程的艰巨性,决定了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领导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打败飞机加大炮武装起来的敌军,根本原因是我党我军很早就创立并坚持群众路线,在革命军队中实行“三大民主”、官兵一致,破除军阀习气,打破旧军队内部官兵间的隔阂,形成了官兵团结的内部关系,建成如同一块整钢的新型人民军队。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把小农比喻成不能聚集起来的马铃薯,但我们党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创新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广大农民群众聚集起来,锻造成了革命的“铜墙铁壁”“钢铁长城”。
今天,我们要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同样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靠贯彻群众路线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3.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
要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国防动员建设的各个领域里,体现在工作筹划、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科学发展观理论为研究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三)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的现实意义
国防动员是以国家为明确主题的自卫型战争动员,是一个主权国家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而采取的措施。
自国防动员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无不重视国防动员建设,普遍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以求取得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建立总体国防体制,实现寓军于民的战略作用。
那么,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模式重构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巩固扩大战果,夺取战争最后胜利
主要表现在:
战争初期,动员对国家由于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保证武装力量的扩编补充和战略展开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战争中后期,动员对于巩固扩大战果,夺取战争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对夺取战略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交战双方而言,谁在战场上争取到战略主动,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而战略主动权的获得,往往与快速动员、快速反应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和速决性显著增大。
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先发制人,迫使对方在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力求速战速决。
而动员正是保证国家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的重要措施。
通过动员,使国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转人战时轨道,人力、物力、财力均服从战时需要,从而产生巨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抗击力,制止敌人的突然袭击,逐步创造条件,变被动为主动。
因而动员组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咯展开,以稳定战局,掩护国家转人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
(2)国防动员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的桥梁
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竞赛,而且是战争潜力乃至综合国力的竞赛。
而员对控制和合理分配资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装备日益现代化,使现代战争的杀伤力和破坏力空前增大,交战双方军队的人员伤亡和物力、财力消耗越来越大。
通过充分利用民间的人力、物力和国家战时军王生产能力,迅速将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改为军用,前线后方融为一体,使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实力,弥补因战争破坏而造成的臣大消耗,源源不断地满足战争需要。
2.有处于建立和实现现代“总体国防”的战略举措
现今,战争完全突破了军事领域的局限,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总体战特征。
因而由现代战争的总体性决定,现代国防的显著特点就是总体性。
国家的组织力、政治凝聚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战略资源等都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化作国家的战争能力,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而任何一个方面的软弱无力,都可能导致整个对抗形势的改变乃至安全利益的丧失。
因此,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无不把建设可实施总体对抗的“总体国防”作为国防建设的大战略,在建立和保持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做好全面对抗的准备,以利在总体对抗中处于不败之地。
而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它通过为国家提供国防动员能力,满足“总体国防”及“总体战”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提出的要求。
现今,国与国之间全面对抗的程度和作用,已经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相互之间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对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而变得越来越激烈和越来越重要。
因而我国以建立“总体国防”为目标,在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从而为自己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3.有利于实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形式
国防动员的主要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使国防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和积蓄,并为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做好各项准备。
国防动员的这一重要作用,实际上是将国家安全与发展一肩担,具有既保安全又不误发展的双重功效,因而成为国家解决安全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提高国家危机管理水平
当国家的全部或局部遇到危机,处于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如何对资源实施有效的控制及分配,以获得遏止或消除危机所需的环境和力量,就成为国家危机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国防动员为解放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整套方案。
由于国防动员是国家应对危机必不可少的措施,因此,一国政府的国防动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进而反映出该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长期以来,国防动员体制在应对各类危机的实践中,实际承担着国家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发挥着“应战”与“应急”的双重作用,不仅多次顺利完成了应付战争和其他军事危机的动员任务,还多次成功地完成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抢险救灾的动员任务。
5.有利于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国家军事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休戚相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同步推进。
同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影响国际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周边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速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
而防动员建设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能不能把国防动员建设搞扎实,直接影响到国防实力能否增强,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
总之,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规划之中,使之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在平时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
在战时则可通过动员的转化机制,调整国家的中心任务,把国家的力量集中用于保障反侵略战争,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需要。
三、军民融合国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 军民 融合 国防 动员 模式 研究 0505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