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8904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60.06KB
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Word文档格式.docx
《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
正像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的那样:
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对教学的束缚。
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
首先扩大篇章的阅读。
几年来,我们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
泛读了84篇文章;
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
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多种书籍来读。
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要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
要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量,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
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
!
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
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
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
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
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
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
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
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
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
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
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
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可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
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一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
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的小学六年里,肚中空如洗”。
现在,我已经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
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
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
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
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我们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我们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
到部队夏令营。
到农村去体验生活;
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
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
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
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
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
《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
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
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
一位家长用130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文中讲了自己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入取,现在下岗在家。
生活的重重打击,他没有被击倒,而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的手艺。
他在结尾写到:
“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
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说:
“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把我在自己家里开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
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
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
你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
’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
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我的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
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
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
同学们毕业留言这样写到:
“也许再过20----3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的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
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
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主的互动。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
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
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
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
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
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
故意摸摸孩子的头?
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
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
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
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
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
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
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
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
”有个学生说:
“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
祖国万岁!
共产党万岁!
”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
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
挺住挺住再挺住!
坚持坚持再坚持!
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
”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
“不对!
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
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
”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课堂一时静了下来。
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
他说:
“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
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
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当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
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
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啊。
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今天的教师,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横平竖直写意人生――记窦桂梅
吉林教育记者范书君毛临宙
从来没有哪一段日子能让我们如此感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感动能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在清华附属小学采访窦桂梅老师的日子里,我们的心自始至终都被这种感动充溢着: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段艰辛而勇敢的教改历程,一次荡气回肠的心灵对话……走近窦桂梅,这种感动就会显得愈发生动而逼真――
横平竖直,窦桂梅在人生取向中始终书写一种小说的真诚。
因为她知道,教育是事业,事业在于奉献;
浓彩重墨,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竭力营造一种诗歌的激越,因为她明白,教育是艺术,艺术在于创新;
精雕细硺,窦桂梅在语文教改中努力追求一种散文的隽永。
因为她懂得,教育是科学,科学在于求真。
上篇与心灵对话:
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一直摘录着这样一句话: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
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
作为教师,窦桂梅感到这些年来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孩子、朋友所给予她的这种快乐和幸福。
她说,她就是在这种快乐中幸福地成长着。
打开日历,那些细数时光的日子就这样在窦桂梅的娓娓倾诉中汩汩而来了。
在记忆的长河中,在1991年以前的那些日日夜夜里,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窦桂梅――
一个朴素的愿望:
让我当老师吧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姐弟四人中,她是老大,从懂事起,她就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角色――帮助父母带好弟妺,料理繁重的家务。
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窦桂梅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这个小小的朴素的理想一直护囿着她小小的充满幻想的心。
1982年7月,15岁的窦桂梅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
她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着,她以为,她离理想已越来越近了。
4年后,当她面临毕业分配时,她才知道,她的从教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因为按当时的规定,中师毕业生一律分回原地,而分回原地,就意味着她必须改行!
这对窦桂梅来说,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万般无奈,窦桂梅凭着她四年优异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让她留校作行政工作。
对这份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工作,窦桂梅却并不感兴趣,安逸和舒适并不是她的人生目标,她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当一个真正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她觉得,只有那种生活,才是属于她的真正的人生。
在那段日子里,窦桂梅在举目无亲的吉林市四处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座标,凭着一股子年轻的锐气,她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权改变她命运的人,她便拖住人家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
这是她那段日子说的最多的话,谈起那段日子,窦桂梅骄傲地说,我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那时就是想当个老师,就是这种愿望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
在窦桂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位主管人事的领导终于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不久,窦桂梅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窦桂梅清晰地记得,到这所著名小学报到后出来,她一个人偷偷地哭了,走在吉林市的大街上,北方10月的艳阳就那样热热地照着她脚下的路,照着一个年轻女孩的小小的梦想。
我终于要当一个站在讲台上的真正的老师了!
――可是窦桂梅作梦也没想到,命运之神又一次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窦桂梅报到太晚了,于是被分配在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
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窦桂梅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且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将近5年啊!
小小的教师之梦,漫漫的期待之路。
在那5年中,代课成了她最大的奢望,她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
对这一次次争取来的机遇,窦桂梅都分外珍爱。
在别人看来,她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她自我感觉却良好,她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
学校让她教语文,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让她教四、五年级的音乐,她就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学之中,即使是代课,她还做过吉林地区的音乐欣赏课,让她教一年级的数学,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研,使所教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让她教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
可以说,她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的提高。
1991年,窦桂梅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她――
一封勇敢的挑战信:
向校长发难
5年的代课生涯也许没能让窦桂梅去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但这5年的经历,也同样给了她更为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多的技能底蕴,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她一步步地走进教师的队伍;
而当她一旦真正站在讲台上时,她还想向更多的人证明,她的教师梦还会做得更美、更辉煌!
凭着一股勤劲儿,窦桂梅向书本学习,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凭着一股恒劲儿,窦桂梅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她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
凭着一股韧劲儿,窦桂梅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她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窦桂梅的是最为充实而快乐的享受,她在一点点的营造着自己的梦想。
因为她知道,和那些孩子一样,自己也正一天天的长大了。
那时候,每当听别的教师做公开课时,窦桂梅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听着听着,她甚至觉得那讲课的人就是自己,她在心里不止次一次地想:
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公开课呢?
1992年,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
窦桂梅似乎看到自己期待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她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她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700秒来准备,她不想,她真的不想让机遇就这样从自己的身边轻易失去。
听课那天,领导却并没有走进她的教室,他们听完别的班的课,就从她的教室门前走过了。
难道不听了?
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的,怎么会不听呢?
窦桂梅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
“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
”
午休时,窦桂梅再也忍不住了,生性倔强的她要以另一种方式向校长质问!
不到半个小时,她写满了13页稿纸。
泪水流在脸上、稿纸上,她顾不上擦。
激动的甚至是过火的言辞,力透纸背,窦桂梅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
下午,校长看完了窦桂梅的信,面对窦桂梅的质问,他没有生气,他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窦桂梅说,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你补上――
一鸣惊人的<<王二小>>:
倾听花开的声音
机会真的来了。
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六节观摩课。
校长没有失言,“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做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
也许没有谁能把10年前的某一段日子还能如此清晰地记起,但是谈起1992年的那个5月,窦桂梅却还恍若昨天。
确实,那20天对她来说是太难忘了。
那次公开课,她选的是<<王二小>>。
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
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
在家里试讲,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她说上句,不到四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
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她的可爱的学生。
那段时间,她几乎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的托儿所接孩子。
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她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
20天的执著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一千多人,窦桂梅站在那里,她镇定、从容的教态,她投入而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
当她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由于她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窦桂梅自己也哭了。
<<王二小>>一炮打响,窦桂梅由此一鸣惊人--
一个寻梦者的足迹:
在快乐中成长
当我们再次谈起1992年那个5月的时候,我们仿佛看见那个年轻而充满自信的窦桂梅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在时间之外,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之外,窦桂梅清晰地知道,一夜成名只是她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她还那么年轻,她还有更多更多的梦想,她还要干更多更多的事…
窦桂梅深知,要想有更多的作为,她的学识、经验都还远远不够。
面对打开了阅读和生活视野、焕发出思维灵性的学生,她分外强烈地感到,她要学的竟是那么多:
晨读时间,她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教改 三个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