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参与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8318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28KB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参与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参与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参与行为的观察研究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区域活动也是幼儿自选、自主的游戏活动,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组织和控制,而是通过外在环境对幼儿活动的进行适当指导。
区域活动的主题设置和材料的投放应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主,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需求,赋予幼儿参与权利。
1.1.3积极参与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我国将3岁划分为幼儿入园适应年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于各项活动之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
3岁幼儿刚入小班,已经逐渐由家庭生活转为集体生活,行为方式逐渐具有社会性,活动参与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提高小班幼儿的活动参与性,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法律上被赋予了参与的权利。
本文以儿童参与理论为基础,重视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探讨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参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实践意义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实施,儿童的参与权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具有有效参与权,在幼儿园中幼儿的活动参与也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幼儿有权对区域活动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结合幼儿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为幼儿教师提出针对幼儿参与率提高的建议,对幼儿教师开展后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研究主题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参与行为的观察研究”,将主要利用非参与观察法和随机的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小班幼儿参与的现状,主要步骤如下: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以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幼儿参与为关键词梳理有关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文献共16篇。
2.观察法和访谈法:
非参与式观察。
制定各区域活动参与人数记录表,根据幼儿区域活动参与类型,深入幼儿园结合非参与式观察,记录各区域活动参与人数、幼儿区域活动参与类型情况。
深入幼儿园实地观察并记录实际状况,同时辅助一定的访谈,以便深入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现状。
3.整理分析资料,总结归纳观察研究发现,形成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2相关文献综述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将活动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供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对幼儿的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是正规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或者适当延伸。
区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建构区、益智区、美工区、读书区、表演区、科学区等。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索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获得的是某种宝贵的经验。
因此,区域活动能满足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挖掘出每个幼儿的潜能。
霍力岩,孙冬梅认为“区域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教育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这些区域里布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材料、与环境和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但菲(2008)提出,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
2.1.2幼儿参与行为
伯玲在2011年将幼儿同伴参与行为定义为“幼儿与同伴间为了达到一个相同的愿望而自由组合或者由教师分配在一起,并且双方可以相互帮助进行很好的配合,试图实现这一相同目的的行为过程。
”梁欣洁(2013)将幼儿参与行为的定义为“幼儿和同伴具有相同的愿望,通过教师分配或自由组合成为一个合作小组,小组内可以进行很好的配合,协调和帮助,实现共同愿望的过程。
”韩飞艳认为幼儿参与行为是指幼儿在游戏中彼此沟通,互相配合,沟通协商,积极解决分歧冲突,为了相同目标而一起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活动任务。
任雪松(2010)认为“参与合作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他们相互配合、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而达到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
综合各位学者对幼儿参与行为这一概念的界定,所谓幼儿参与行为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自主组合或由教师分配在一起进行活动,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配合、协调和帮助,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性别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几个方面,针对幼儿在园特定环节或不同年龄段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很少。
斯汀格(Sting1e)等人发现,不管是同性别还是混合性别的游戏中,8岁和11岁组的儿童相对更加合作,他们比5岁组幼儿能更多地达到共同奖励的最大化。
”Jackson(2001)的研究指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合作行为越来越少。
“Strein所做的研究得出结论,他指出年龄的增长并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必然因素,儿童的合作行为并不必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时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为合作。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合作行为也增加,Fitzgerald等人研究表明,幼儿合作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Mussen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合作;
Schmindt研究认为男孩比女孩更为合作。
Caldwe11、Goehring和Kahan、Se11的研究表明,男女幼儿在合作问题上没有差异。
”Madsen(1971)的研究发现4~11岁之间的儿童在拔河比赛的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合作行为没有性别差异,男女生表现相差不大。
幼儿合作行为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主要也与研究者采用的实验方法有关,这一方面有待国内外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2.2.2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蒋亚秋的幼儿入园教育现状的研究,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水平内容梳理如下:
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其中就有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及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小班新入园幼儿正处于离开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生活的适应期,这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活动参与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小班幼儿活动参与现状,促进小班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阳玉凤的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参与的研究,对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梳理如下:
存在的问题一是幼儿区域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二是幼儿被动参与现象明显,三是区域活动参与频率差异明显,四是幼儿活动相互影响大;
原因的分析为教师对区域活动重视不够、区域活动设置不能吸引幼儿兴趣、区域活动空间规划不合理、幼儿缺乏区域活动参与策略。
根据姚艳华小班区域活动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对提高小班幼儿活动参与提出相应对策,梳理如下:
进一步加深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认识;
创设活动环境;
和里放材料;
强化活动指导;
教给参与策略等。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整理,首先,以往研究内容主要是混龄教育中合作行为研究、一日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研究和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研究,关于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主要是分析的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
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研究很有必要,可以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合作行为的特点,针对其特点选择针对性的培养方法。
其次,以往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实验法改变了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行为活动,得到的研究结果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幼儿合作行为。
问卷法主要是对教师和家长的调查,对于幼儿真正的行为表现无法深入了解。
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整理和分析,形成对某一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读秀等工具查阅大量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幼儿参与为关键词梳理有关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文献,认真梳理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关于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行为的研究。
3.2观察法
4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区域参与状况
4.1幼儿区域活动参与的行为情况
小班幼儿新学期刚入园,根据幼儿园秋季一日生活安排规划,幼儿区域活动时间是安排在幼儿早操之后开始的,小一班的区域活动参与方式是先有老师集体组织进入区域活动活动区角,组织纪律,之后进行游戏教学。
小班幼儿刚入园,分离了家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进入集体生活的陌生环境,会产生分离焦虑症,孩子哭闹,对教师开展工作会产生很大的阻力,这时教师就应该有效及时的利用区域活动的各种材料对幼儿进行注意力转移,让幼儿慢慢地放松适应下来。
小一班幼儿在经历一个月的入园适应期后,已经可以基本的适应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及遵守简单的纪律规则,对区域活动的选择上,能够自主自发的选择活动区域进行游戏,但是还是有少数个别的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需要老师及时给出建议和分配才能进行游戏。
研究者通过为期五周的实地观察,在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搜集了区域活动的案例及丰富的照片资料,其中包括成功和失败案例,以下表格中数据是笔者在小班观察共计五周记录整理获得的数据。
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的幼儿合作行为频次分布情况具体如下:
表4.1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观察频数分布表
建构区
阅读区
美工区
娃娃家
表演区
不选择
总计
小班
7
4
5
6
34
具体表现如下:
4.1.1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自主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教师以幼儿自身的意愿为前提给幼儿提供共同合作参与区域活动的游戏环境,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共同分享,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蒙台梭利也说过幼儿能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选择时会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活已有经验为幼儿创设不同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观察过程中,幼儿也会出现主动独立果断的参与区域活动,也有跟随同伴参与、犹豫不决或者不知道不选择等选择表现。
其中,主动独立果断的幼儿,他们知道自己选择的活动区域内容,懂得如何操作,了解游戏规则,同时这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相对比较独立,能够独立的完成在园一日生活活动,他们从家庭到集体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的适应性强,融入时间短,在园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节奏,完成相应的教育活动目标。
4.1.2教师提出建议
区域活动开始后,选择好的幼儿已经积极主动地进入活动区域进行游戏,而没有选择的幼儿则不情愿地走进其他活动区域,少数幼儿则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一动不动,有的则东张西望,这时带班教师则会检查每个区域的活动情况,组织鼓励这些幼儿进入那些需要的活动区域,教师给予的鼓励建议,幼儿则会表现为以下的情况:
开心接受并参与;
表面接受但不参与;
不为所动,不接受不参与。
1.开心接受并参与在
参与区域活动时,其他的幼儿都去了自己选择的活动区域,明轩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使自己错过选择的机会,带班老师看见后,安排他去益智区。
在明轩进入益智区时,他的注意力并没有在益智区的各种活动材料上,而是快速的观察了一遍益智区的投放材料。
这种类型的幼儿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醒,提高注意力,老师让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只要老师一没有建议就会无所适从,但老师提出的要求,一般都会接受,这样参与区域活动就表现的有点被动。
2.表面接受但不参与
在参与区域活动时,小丽拿着自己手中的娃娃家的卡片和建构区的卡片,一直站在两个区域的入口处不进去,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带班老师见状后,安排小丽去了还有空余的建构区,小丽把加入卡片放在了建构区里,但是还是一直站在门口不进去。
这种类型的幼儿,他们的普遍参与程度都比较低,虽然选择了这个区域,但是他们还是在各个区域来回走动,即使进入活动区域,他们的持续时间也是非常低的,老师给予建议时,他们也是在做出选择上仍然持续在原来的位置上,并没有真正地参与。
3.不为所动,不接受不参与
在大多数幼儿已经进入活动状态时,老师发现李娜还没有参与,一直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只是看着其他小朋友在活动,老师见状走过去安排李娜去益智区活动,但是李娜对老师说我不要去,就想坐在这,不论老师怎样劝说,她都不去,没办法老师也只能让她坐在那。
针对这种不接受安排的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内,他们都不会去做出任何选择,无论老师如何的诱导劝说都不为所动和,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观察中发现,那些没有做出选择的幼儿,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会给出充足的时间给幼儿做出选择,但这些幼儿依旧未参与,教师给出建议时,他们有的不参与,教师也不做强求,就是让这些幼儿在一旁坐着,允许他们不加入,这样尊重了幼儿的选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活动之后也问了两位老师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的态度,王老师表示“不去选择区域活动的幼儿,可能是当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一些情绪,毕竟小班幼儿入园虽然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他们还是多多少少在每天来幼儿园时会有一些情绪,有的幼儿甚至一早晨都情绪低落,在参加区域活动时,他们没有选择,我们做老师的也不会强求幼儿必须加入,虽然他不加入,但是他们看见其他的小朋友都玩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就会给他们渲染氛围,在一段时间后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李老师则表示“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一般都是鼓励建议他们自己去做出选择,但如果他们不选择,我们也还是会建议他们去一些人数少的区域,但也是不会强制要求。
4.1.3等待教师分配
即使老师让幼儿自主选择参与区域活动,但还是有上面所说的,幼儿犹豫不决或者不为所动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即使老师给出鼓励和建议,他们要么磨磨蹭蹭的去选择,要么就是不知所措,要么就是等待分配。
在等待教师分配上也有二两种状态:
一种是积极主动地找教师分配,另一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配。
积极主动让教师分配的幼儿,他们是想参与区域活动的,但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所以不敢加入,这时他们就会主动地找老师,问老师我应该去哪里玩等这样的问题让老师给自己分配。
而被动接受教师分配的幼儿,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症,要么就是黏在一个自己喜欢的教师旁边,要么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小凳子上,不与他人交流,这时教师会带领他们加入一些人数少的区域中,指导他们如何操作,鼓励他们和自己同个区域的小朋友一起玩,时间长了,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他们的分离焦虑的情绪,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会变得逐渐变的开朗。
4.2幼儿对各区域活动的喜欢程度
幼儿参与活动区域,是自主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的,这样他们在做事情时,才能够有很高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一些教学的要求,区域活动不仅是自由自主的活动,也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活动区域选择最多的区域则表示幼儿喜爱的程度越高。
小一班的活动区域一共有5个,分别是建构区、阅读区、益智区、娃娃家、表演区。
以下是对这五个区域观察五个星期里的活动参与人数记录。
表4.2各区域活动参与人数
时间
活动区
总人数
第
一
周
3
28
二
29
三
30
四
2
6
25
27
31
26
23
五
平均数(保留整数)
这份区域活动参与人数记录表记录的是小一班连续五周的参与数量情况,从周一至周四(周五除外)的人数情况,人数为在区域活动结束前达到的人数,并不是小一班的出勤人数,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喜欢建构区和娃娃家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美工区和表演区喜欢程度中等,阅读区的参与人数最少,喜欢程度最低,每天在区域活动结束前达到的总人数平均为28人。
4.2.1幼儿喜欢建构区和娃娃家的程度最高
小一班建构区投放的都是一些足够数量的不同形状的积木、雪花片和积塑,其中积木为原木色;
雪花片和积塑的颜色是红、黄、蓝、绿四中颜色,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搭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原木积木在建构区中属于低结构材料,可以发挥想象进行构建,使每一个玩过还是没玩过积木的幼儿都能得到满足。
娃娃家教师投放的都是一些动物和人物布偶、煮饭用具和不同的食物等,娃娃家的材料都来源与幼儿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平常事物,幼儿都比较熟悉,这样幼儿操作起来更容易上手,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学来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发挥想象,既可以独立游戏,也可以简单分工。
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参与娃娃家和建构区平均每天的人数是5人,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域是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和区域中有积木的建构区。
4.2.2幼儿喜欢美工区和表演区的程度中等
小一班的表演区的材料投放是选择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动物头饰、铃鼓、腕铃容易操作的乐器,种类少数量多。
活动中教师选用节奏趣味强的简单的儿歌、歌谣或带有标题的器乐曲。
在游戏活动中,王老师在本班创设了“木偶剧场”“节奏宝贝”等生动形象的情景,吸引孩子对音乐材料进行操作,在小一班,幼儿还运用头饰表演了《西游记》中的情节,按照老师所展示的剧本自己进行丰富想象的开放表演。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每天平均有4人参与表演区,偶尔有一天人数最多达6人。
美工区材料投放主要分为绘画类、手工类、欣赏类等方面的材料,幼儿可以在操作中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认识简单工具材料,在操作柔软材料如橡皮泥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觉。
在小一班,王老师会给幼儿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彩纸让他们玩,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纸的不同特点及变化,从中体验不同的乐趣。
同时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不同的作品及装饰,也会通过对活动区域环境的布置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生活。
4.2.3幼儿喜欢阅读区的程度最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小一班的阅读区域的布置非常简单,就是一个落地的书架和几本幼儿图书绘本,幼儿看书时就去书架上拿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书。
阅读区的墙上只贴了几个看书规则标语。
在观察的这五个星期里,平均每天有三个人来看书,参与阅读区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的。
综上所述,根据幼儿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参与的人数可以看出,在幼儿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小一班娃娃家和建构区参与的人数最多,幼儿喜欢程度最高,平均每天都有5人参与;
表演区和美工区幼儿的喜欢程度中等,平均每个区域每天有4人,在教师的影响下参与人数则变多;
而阅读区在幼儿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则是选择人数最少的,说明幼儿对阅读区的喜爱程度最低。
4.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参与的类型
皮亚杰认为:
认知的发展不是有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知和获得经验来获取知识。
决定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就取决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区域环境的创设我们要遵循适宜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对于小班幼儿,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丰富有探索性,呈现一定的动态性,同时也要支持同伴互动。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经历一个月在园生活的适应之后,能够较强的适应陌生环境的幼儿已经基本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但还是有少数的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时会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
幼儿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特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参与区域活动时,他们也是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他们在园的适应性、日常状态也决定了他们在参与区域活动的类型状态。
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幼儿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游戏行为。
在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记录,可以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参与类型总结为:
积极投入、跟随同伴、被动加入、旁观和无所事事。
具体情况如下:
4.3.1积极加入
小一班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是,你总能看到那些开朗外向的幼儿举手大声给老师说自己想要参与哪个区域,或者直接拿着自己的卡片塞入自己喜欢区域的卡槽里。
他们在区域活动游戏时,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游戏,按照自己了解的活动规则和活动内容,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活动策略,不用教师指导,他们就是游戏的主导者。
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他们的社会性,提高社会认知,感受极大快乐。
4.3.2跟随同伴
在观察过程中能看到,有的幼儿跟在自己相熟玩得好的幼儿的后面,他们加入哪个活动区域自己就跟随加入,他们以同伴作为参考进行模仿。
三岁幼儿的游戏是平行游戏,在观察中发现,昊天在用雪花片建构房子,他旁边的豪豪也在用雪花片建构房子,豪豪一遍建构一边看旁边的昊天。
虽然他在模仿同伴,但他们仍然具有主动性,在模仿的过程中和同班进行交往,从而加入集体。
4.3.3被动加入
被动加入的幼儿,就是上面所说的,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建议后,才参与区域活动中,要么就是跟在教师的后面,想要老师陪伴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班 幼儿 区域 活动 参与 行为 观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