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8194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07KB
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docx
《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谈判的时间是什么?
美国邮政专用颜色是什么?
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
中药业的祖师是谁?
朋友们看到题目之后纷纷投降,连博士毕业的妈妈都说:
看来咱这幼儿园都毕业不了,得回去重读了。
2009年,网上报道了《5岁女童被家长安排同时上12个兴趣班
孩子崩溃撞墙》的信息。
武汉一对父母暑假期间花1.5万元给孩子报了12个兴趣班,英语、心算、跆拳道、游泳、钢琴、国际象棋、舞蹈、画画、书法等,孩子每天周转于不同特色班,去学习各种所谓技能,没有自由玩耍时间,没有与同伴交往时间,令5岁女孩“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自己的“兴趣”——功利的升学需要而已!
看了上面的报道,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起跑线较量的“起点”。
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孩子们面临的如此功利的教育环境而痛心疾首。
仔细想想,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非要分出什么“胜负”的话,除了输在终点之外,没有那一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
而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的社会适应性、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
这让我想起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
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
“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老者说:
“在幼儿园里”。
“幼儿园?
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
”老者平静地回答:
“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
”人生的起跑线需要的是什么?
是人性的启蒙。
人生没有输在起跑线的,都是输在终点的。
而人生竞争舞台的失败者,最终不是输在知识多少的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人性启蒙的起点上。
学前教育就是“三大任务”:
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培育、社会性的培育。
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终生幸福与发展奠基的教育。
2010年5月2至4日,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
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
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
“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
”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
曾有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
过去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
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
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
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
我想,真正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响升学,而且会促进升学、保障升学。
而且教育时程越长,育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升学的价值贡献就越大。
这里,坚持育人为本与升学教育统一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
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实施素质教育,而愿走“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
因为前者是新路,需要探索,有一定风险;
后者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有时甚至学生考试成绩差些,升学率低些,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学校负责任,可以原谅。
其实,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什么是教育家?
说句通俗明白的话,远离功利的校长就是教育家。
判断一位校长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养,能不能成为教育家?
我认为,有四条重要标准:
第一,深刻的洞察力。
学校教育是为培养人的。
作为校长,你能准确而科学地预测未来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奠定基础吗?
这是对各位校长最大的考验。
第二,超越“世俗”与“功利”。
校长对教育看得越远,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越大,对自己的挑战越大。
超越“世俗”与“功利”是需要勇气的。
在世俗人的眼里,不正常的人才具有超越世俗的能力。
第三,真爱孩子。
真爱孩子,就不会追求短期的功利,就会更多地为学生准备终身有用的东西。
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即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主张、实践。
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你们有教育家情怀吗?
请用这4条标准,认真审视一下自己。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
请看一位高中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有余,客观地讲新课程的理念老师们已记取了不少,比如现在看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那里会赫然摆放着这三项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再看课堂的实际操作,就发现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记取得多,领悟得少;
摆放得多,实践得少。
”
“让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
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这的确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地反思。
透过这位高中老师的反思,我们不得不说,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全人教育的高效课堂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
(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5)刚上课的10分钟,这段时间很重要,要尽量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看了学生们关于高效课堂的精彩见解,面对现实中那么多死气沉沉、有时沉寂得让人发慌的课堂,我们这些教育者感到多么汗颜!
学生们的认识多么正确,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懂教育。
我们不能不大声高喊:
学生没有兴趣的课堂不存在高效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资格谈高效课堂。
我曾经谈到,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最缺什么?
缺乏兴趣、诚实和独立性。
在学校里,我竟然很少看到真实的课程表,让孩子们何谈诚实?
如此单调的学校生活,天天都超量上课、海量作业、考试地狱,还谈什么兴趣?
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五分钟为单位控制学生的时间,还有什么独立性?
而什么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做决定,那里还有什么责任感生成的土壤?
而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独立性、责任感,奢谈什么创新人才的培养?
(2)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能力并养成依赖习惯,会使同学们对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得很差!
并且同学之间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师一样上升到理论层面,举一反三完全没有办法做到!
(3)动不动就问就讨论,会让我们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难题时再去问,这样我们才会记住这个题,因为我们确实思考过了。
高效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
当下,让学生多讲、多活动、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
可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学生们认为,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并形成依赖习惯。
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
(1)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
(3)理科以老师讲为主,但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从上述观点我们得知,学生们是非常重视关于积极思维这一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的。
其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就谈不上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
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遗憾的是,这两个最值得中国人珍惜的教育传统我们丢的差不多了!
首届齐鲁名师获得者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
老师展示几种遗传病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时,下面的很多学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笑,或许是老师忽视了,竟没有任何的引导!
换作是我,我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我的学生思考:
如果那些人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是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
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猫叫综合征”因此而得名。
据称,病儿哭声异常可能系喉部发育不良所致,也可能与脑损害有关。
据临床观察,患儿比正常新生儿喜哭,猫叫样的哭声显著,此外,患儿眼距较宽,耳廓位置偏低,并伴生较多毛发,口腔中上腭也较高。
此间医学遗传专家说,患有“猫叫综合征”的新生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只能对症治疗。
文献报道,猫叫综合症患儿50%合并有心脏病,严重的智力和发育都存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有成活至成年,并生育下一代,将5P遗传下去的风险。
多数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猫叫声完全消失,但也有8岁仍有猫叫的病例。
由上面的教学案例,我想起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
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只不过育人的形式不同——或培育人,或扼杀人而已!
无疑,只传授知识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
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无疑是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但高效课堂的研究视域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本身,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时空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恐怕很少有人在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中追求高效课堂。
在邹平县城的城乡结合部有个梁邹小学,这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校长告诉我:
他们学校开设了80多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3节这类课程,学生参加什么项目可以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可以一直选修到毕业;
有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样或中间转换自己喜欢的项目。
自己小时候经常用家乡的泥土捏制小泥人、泥壶之类的,有些冬天就用作取暖用的小火盆。
长大了,自己才知道,城里人把这叫做陶艺。
我第一次看到高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青岛二中,初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桓台世纪中学,小学开设的陶艺课程就是在梁邹小学。
课程、课程内容、课程选择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相关。
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课程选择需要,会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活的状态,进而必然对当下人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
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少开一门都是违法的,都是在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
哪里的学校不开设音乐、体育、美术,哪里的学校就在破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是课程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果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任何选择性,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潜能释放。
满足孩子智慧和潜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五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课程越单调,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越低落。
当下所谓的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的书本学习,恐怕很少有人研究学科实践性学习。
其实,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与课内的书本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体两翼”。
近年来,章丘四中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名声鹊起。
现在,我更看好该校自2009年10月以来开始探索的学科实践性学习。
2009年10月2日,地理老师王晶华组织了一次校外地理考察,就这次考察的意外收获,她给我来了一封信:
“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
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
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
见到了丰收的棉田;
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
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
他们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羊齿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孩子们听得好认真阿!
“我所谓的秋芒,老百姓叫白苇草,一片片的很漂亮,还有蒲公英谷,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呢?
基于这次校外地理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我鼓励他们开展系统的学科实践性学习。
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地理、历史、生物、化学、语文等五门学科开始了学科实践性学习的探索。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把实践性学习用到了课堂教学上,事先分小组布置任务,课上每组学生的讲解和情景剧设计、表演真让人吃惊,我们原来的课堂是一种多么严重的捆绑和扼杀啊!
刚才跟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原来讲得很棒的课忽然觉得很没劲,释放学生的潜能和自由呼吸的课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冲击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观。
“高效课堂不只局限在教室内,如地理历史等科目可以实地考察,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在有关“细胞”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办一份报道细胞的杂志。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不同角色。
内容包括:
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
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
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
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
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
应该说,这节课被引入了许多非生物学的人文性的东西,它关注了内容、活动及其学习方式的人文性,因为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生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
显然,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发生在一节一节的课内时空的故事,课堂发生的故事决不仅仅是师生在课堂里面的现场演艺,与学生课堂生活与学习相关的课外的广阔天地,与学生的课内学习息息相关。
一句话,远离了生活的课堂,不仅其内容是贫瘠的,而且其思维与体验也必然是空洞的,甚至会常常发生“断路”。
我们不能不说,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是学生的实践知识。
在这里,我非常赞赏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二中李明尚校长的话:
知识的传授可以高效地让老师在课堂讲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光靠讲授是不行的。
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思维品质的培养光靠讲授也是不行的。
总之,思维的过程、人生的感悟等这些高效课堂追求的高价值教育目标,仅仅靠课内的讲授与学习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经验的滋养。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关注课前的预习,有不少学校近乎苛刻的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幻想着学生课下除了按照“学案”学习之外,其他什么也别做。
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学校“学案”越编越厚、作业越布置越多,直至所谓“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根本!
这样的教育生态能不能带来高效课堂?
请大家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1)晚自习时可以有充分的自主实践整理和反思学过的内容,而不是整晚、整晚的做学案,做作业。
(2)课后巩固,将预习作为重点,便没了复习的时间,复习与预习同样有效,什么时候才能两者并重呢?
(3)重点应在课上,而非课下,不能用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若将功夫都用在课下,课堂将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4)高效课堂,重在一个“效率”,不是什么所谓的几点起床,学习多晚,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高度疲惫状态,而是用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5)一节课讲了100道题或许很多,讲了10道题或许太少,谁又能保证讲100道题学会的比10道题就多呢,整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一定成绩高吗?
因循守旧,重于形式是失败的,必须要突破禁锢,做学习上的叛逆者。
显然,学生们不愿意跟老师玩了!
这么苛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不给学生一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行了!
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对于好学生是扼杀,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是强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是放羊。
不能不说,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的结果,与校长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大相径庭的。
其一,高效课堂的运行需要兴趣作保障,超长的学习时间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身心俱疲;
其二,高效课堂追求的除了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内化与生成。
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丰富度具有直接关系。
而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与生活自由度的严重缺失,由此带来的面积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单一化、同质化,这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思维的丰富与深刻。
由此,何谈高效课堂!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学案导学”,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学案导学”成了高效课堂的同义词。
可今天很少有人反思:
并不是所有的“学案”都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相反,有些“学案”是危害高效课堂的。
在我的教育研究经历中,“学案导学”并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
早在10年前,我在组织创新教育实验时,平邑一中就开展了“学案导学”的尝试。
前几天,我翻阅有关资料时,找到了2000年4月平邑一中编写的《学案编写个案点评》。
其中,有一节课,名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
A、B两地之间是敌人的雷区(不能直接测量),若在外选点C,可找到AC、BC的中点M、N,若测得MN=100m,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米?
你的推理根据是什么?
导学提示:
(1)若要解决上述问题,请你认真阅读几何第二册179-180页的内容,并请反馈你自主学习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2)课外利用这种方法实地测量一下我校荷塘的长度并体会方法。
本设计突出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看到问题后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尝试试验,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利用自学所得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激励自己进一步去探索,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不知道同行们看了这份“旧学案”之后有什么感想?
这份“旧学案”所具备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等功能,试问今天的“学案”还有吗?
今天的“学案”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一味地将课内练习移到课外,一味地追求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以至于在我看到的课堂中,所谓高效课堂直接演变成了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者课外准备、课内交流。
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吗!
在经过了一番“怀旧”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今天学生们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学案导学”的——
(1)老师讲很重要,很多时候不会就是不会,即使讨论一节课也不会。
建议取消“学案”,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纸张、浪费笔油。
(2)很多方面我们自己预习,看了就好,明白了就好,却偏偏要把课本上的原话再照抄到“学案”上,我们想不写,可是却还要做,还要检查。
还有小组评价活动,也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3)“学案”要设计地简单一点,基础知识还不懂就先做高考题,提升速度过快了。
(4)对于文科的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明明在课本上有,何必要再让学生整段、整段的抄一遍呢?
就现实来看,这样的效果并不高,同学们只一味追求赶快完成作业,这样不是浪费时间吗?
(5)课堂更应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延伸、拓展知识的。
尽量不要把课下就能做好的东西搬到课堂上。
(6)希望老师将“学案”内容简化,能书上标注的东西就避免抄录,需要对课本知识做的补充也一并印到“学案”上,便于在书上整理,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与思考题,课下思考,课下总结。
不发“学案”的科目,可以简单地列下提纲和重点问题,这样有助于理顺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
基于对“旧学案”的回顾和学生对“学案导学”的期望,我认为,有效的“学案导学”,应该认真思考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学案”是真正有价值的?
我认为,一份“学案”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关键看以下四个问题设计得如何:
(1)明确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3)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即能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
(4)知识与经验拓展,即指导学生适当拓展课本知识,并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准备经验背景,等等。
二是“学案”编写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学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学案”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的替代物。
(2)“学案”与作业的关系,不能把“学案”搞成练习册,“学案”只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直接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
(3)“学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课堂教学 改革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