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跨校研讨活动纪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37845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42KB
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跨校研讨活动纪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跨校研讨活动纪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跨校研讨活动纪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潘老师想在课后留几个学生,由听课的老师提问,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心声。
我赞同。
没有想到的是,当潘老师说想留几个学生时,有学生——不是我们原有意识中的好学生——问潘老师“我也想留下来,可以吗?
”“好啊!
”这种情景能否说明学困生的自信初现,现在还难下结论。
总共有10位学生留下,个个能说会道。
那种张扬的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小组合作学习迸发了学生被压抑了许久的个性,还是我们在场学生有点“人来疯”的流露?
也需要调查研究。
课后照例是执教者先说开课的研究设想。
潘清老师的介绍语速较快,看得出她是一位性情中人。
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需要勇气。
浦东教发院的陈静静老师在评析中对勇于探索的潘清以及其他所有教师都赞赏有加。
陈静静老师认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改,需要勇气和定力,不畏难、不怕化功夫才有收获。
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有时考试成绩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凸现,甚至不如传统教学下的学习。
我对此深有同感。
想到了我看到的做实验的教师顶住了压力搞研究,勇于探索还不被理解的委屈。
陈静静指着旁座的高东中学的曹哲晖老师说,曹老师已经开了10节公开课,完成的探究教学更多了。
曹老师在发言中回忆那些课,一节课讲完接着做“录像带”分析,时间精力的投入不胜繁重。
没有一点牺牲精神实难完成和继续。
还有一个难题,在自己的学校做教改,往往孤独有加难觅知音。
曹哲晖老师初始就一个人,六灶中学等学校也就是二、三人而已。
这现象该如何解释?
佐藤学教授特别强调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中较少合作的传统,与儒学文化有关联?
也许是今天的教育,已经被竞争文化搞得神魂颠倒,视旁人为竞争对象而不敢推心置腹地与人为善、为友?
好多老师说跨校研讨好,好在易于找到心心相印的挚友。
我不知对此种现象,该喜还是该悲。
二、王丽琴老师的观察——课堂观察需要技术和理念
王丽琴老师数说了她对第5小组的观察。
她的观察有行家里手的味道。
不但叫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还详细描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陈述了感受和对事实做出的判断。
从观课看教师的讲解到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表面看是一种课堂观察视点的变化,实质上背后隐含的是教师观念的变化。
看教师怎样教,是以往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重在“教”的使然,是“教”的课堂。
而看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是“以学定教”的思想在观课环节的反映。
这是质的变化,透射出教师观念的转变。
看来,改变一种技术,或许也是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王丽琴说过一件事。
一位高中语文教研员,初时对观课看学生不解,说你们怎么这样听课,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吗?
参加了三次活动后他明白了道理,很赞赏这种变化。
我也亲历过对观课看学生的不认同。
看来要在事实面前,才会引起教师的观念变化。
张娜老师曾经给我建议,组织工作室的教师统一阅读夏雪梅博士的专著《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然后试着制定课堂观察表做研究。
很好的建议。
但我感到时机还未成熟,条件还不具备,所以没有实施,可惜之余还有一丝遗憾。
想到了观念转变的话题。
新课改以来,我们上上下下、长长久久一直在说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事实上,转变观念的事最难,也最有价值。
一旦教师能够建构起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课堂教学的转变不难,一如潘清等老师们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研究。
可能存在这样的工作方法。
要转变教师的观念,除了宣传讲解,组织阅读文件和听报告以外,还有一条途径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事实面前引出内心的认知冲突,从而想到尝试教改,用课堂里发生的事实教育自己,这可能比报告更有效。
这是教师在内心与“原来的自我”对话的结果。
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除了与周围世界的对话,与身边同伴的对话以外,还有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佐藤学著《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这种由内在认知冲突引起的变化,来的更实在,更有意义。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自然状态下研究真问题
2013年3月26日,我们曾经在高东中学观摩了曹哲晖老师的“长方体的元素(拓展)”课。
事后,有数学教师提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超纲之嫌。
我问过其他数学教师,他们也提出这个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知识。
这里引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存在为了设置难题供学生合作讨论,所以有意选择了较难的教学内容?
这次潘清老师设计的学习单上的第四小题,也是十分难的一个问题。
在研讨中,有老师质疑,是否有三位学生上台讲出了这个难题的解题思路,就代表了全体学生?
估计还是有好多学生没懂!
我由此出发想到了2个话题。
一是开课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会有意无意屈从于现实流弊,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追求一个“亮点”给听课者看?
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当取何种选择?
回想六灶中学孙健老师的课“直角三角形的定理一”,选了一节随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这个教学内容既难也不难,就在“最近发展区”内。
以随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做研究,是否更有利于研讨交流传播?
答案我们共同来想想。
科学研究会尝试高难动作,一如航天技术的开发。
我们做课堂教改,不是以高难动作取胜的,不必以制造所谓的“亮点”“特色”为目标。
教育研究更应该贴近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在自然的状态下,以不改变各种自然条件的状态做研究,也是好多专家学者提倡的研究取向。
那天潘清老师在听取同伴的分析建议时,常常做说明,我忍不住打断了她。
虽然有点不礼貌,但是我希望既然是研讨,就要放开来说,否则还会落入评课的俗套。
在会上没有展开充分的研讨,是质量与效果的损失。
有一个评课与研讨的分野。
评课,缺少深入剖析的评课,可能作用不大于事无补。
研究,是把开课的过程看作一个案例,一个供伙伴们解剖分析的案例。
每一次开课必有优点可学,潘老师的课也如此。
开课也必有可深入研究的话题,供辨析吸收内化,还有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研究找到路径和方向。
如此,则每一次开课研讨都应该是有意义的研究。
我们这样的跨校研究合作体,本来就不是评判你好我差的机构,也不必粘上官方评价的套路,所以大可不必在意课好课差的忧虑。
放开思想大胆讨论,才是我们民间教改团体的优势和追求。
二是教材的内容安排问题。
有一位学者做了一个教材内容安排的比较研究,把一项数学内容同时在小学三、四、五年级施教,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这项内容适合放在四年级为好。
把一个过于深奥的教学内容,放在低年级教学看看能否突破的研究,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容易搞得教材过于艰难深奥。
当前已经有一批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文章的选择进行了大胆的质疑,我们数学教材是否也存在过深、过难的问题?
可以做实验验证,然后对教材编写组提出建议,此举功德无量。
四、教师的能力问题——新教改需要课堂驾驭能力为基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考量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我们这个团体里,教师的教龄长短不一,经历不同。
每一个教师的身上都留下了教育对他的影响。
曾经教过我们的数十位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价值观,都会在我们身上反映出来。
就像我们的学生身上也有我们留下的影子一样。
这些影响对实施教改有天然的制约或者支持。
我们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在观课中会对教师的授课做比较。
与孙健熟了,他对我说,我们的年轻、教龄不长会影响教改的驾驭。
言谈中表露出对教学驾驭能力提高的诉求。
我深为赞同。
的确如孙健老师的感受一样,我也想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问题。
同样做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有些问题不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原因所致,是我们也需要有教学经历的积淀做“基肥”“养料”垫底。
或者这样说,如果以教龄太少的新教师做教改实验,碰到的问题好多不是小组合作学习教改本身的问题,是执教者教学积淀的问题。
选择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搞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改,可以剔除那些因素的影响,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更接近客观、真实。
对以往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自我研修积累的教学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的基础。
所以说,教研活动对课堂的条分缕析的反复修炼,可以成为教改再出发的起点和“肩膀”。
王丽琴老师常常邀约学科教研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改活动,的确是一个有眼光的选择。
现在是需要科研与教研融合做教学改进的时候了。
五、会议的主持——提高研讨会质量的新思考
潘清老师开课活动的议程没有做文字的表述和告知每一位参会者。
我也疏忽了这事。
现在回想这个过程,特别是研讨阶段的进展,还是有很多值得讨论和检讨的地方。
我曾经对会议的主题、组织、主持有感慨,认为需要做细、做好。
那天我也不明确,谁来主持研讨。
因为是他们学校教研组、我们工作室和教发院课例研究小组三方共同的活动,参加会议也是三方的人。
还有我邀请的其他学校正在做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
他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在场,课例研究小组也在场,我们工作室也来了。
谁主持比较合适?
我的经验是以熟悉在场人员多者为先,对研讨的内容相对熟悉的人为先。
这样,便于组织,穿针引线做串联。
研讨会的质量有时与主持人的串联、引导、点拨有很大的关系。
我曾经在一次名师工作室汇报活动上邀请了教研员倪红老师做主持,效果极好。
她口才好,认识几乎所有在场的人员——上至教育局的领导,中间是学员所在单位的校长、园长,下至好多学员,因为认识所以可减少“暖场”的环节,一个眼神就足以交流心意。
她经常主持大型的文艺活动,经验多多,串联和点拨、引导和小结都很到位,使会议增添了光彩,质量有提升。
研讨会的参加者在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路途上,历程有长短、里程有近远,这就导致了每一个人的诉说有深浅。
那天我预设的时间是3:
30时结束会议,可是实际结束是4:
10时,超时了。
怎样提高有限时间内的研讨质量?
我想到了几点。
一是研讨发言尽量先亮出观点,然后说明理由。
我认为……,我赞成……,我不同意……,后说理由是什么。
直指发言的核心和关键。
二是尽量以这节研讨课的实然状态做分析和阐明观点的证据材料,少用“我以前是怎样做的、我曾经看到谁怎样”,避免话题引申出去而偏离本次会议的主题。
三是,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路径和方法。
通过研讨课的实践,提出对以后研究的启示。
“我认为,我们还可以研究……”。
六、盘点已相对一致的结论——看清研究新基点
先看一下活动的一览表,和2013年几次跨校活动的研究主题。
2013年跨校研究活动一览表
时间
地点
执教内容
研究主题
执教人
参与者
3月26日
高东中学
预初班
长方体的元素(拓展)
小组合作探究的设计和创新
曹哲晖
六灶中学、高东联合体学校、工作室学员等50人
10月22日
六灶中学
八5班
19.6几何证明举例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和组长效应
王晓叶
浦东初二数学教师、教研员;
工作室学员,90人
11月26日
八3班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一)
新授课能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孙健
光明学校、进才实验、南汇四中、新港中学、工作室学员
30人
12月9日
光明学校
七8班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秦志军
光明学校、工作室学员,4人
有录像光盘留存。
12月24日
东昌东校
预初3班
圆形旋转扫过面积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前置学习
潘清
工作室学员、光明、六灶、南汇四中、新港中学、教发院课例研究小组,等50人
从上述表格可见,我们的研究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活动开始,已经涉及了分组的研究、组长的选择和效应研究、新授课能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先备学习的研究。
而好多执教老师的切身感受,还没有写入文章。
研究首先得益于前人的成果。
我们阅读和吸收了文献的要义精锐。
主要参考文献有:
佐藤学: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荆志强:
《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
顾泠沅:
《“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
张人利:
《班级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学》
夏雪梅: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张肇丰:
《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创新》
陈大伟:
《怎样观课议课》。
浦东教发院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可以参阅《当代教育家——浦东教育》2013年7月(B)上的文章:
王丽琴、张丽芝《区域推进课例研究的实践探索》、张娜、于冬梅《在课例研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杨海燕《基于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郑新华、施澜《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观察》。
通过研究,跨校合作共同体已经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有:
1、四人合作小组和六人合作小组同时存在,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即使是原有的2人做同桌的小组,也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较多的老师认同4人分组,认为是比较可取的分组方法。
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
组内必须异质,但是组间需要“同质”。
以便小组合作学习在相对同一水平上展开。
组长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连接教师和组内学生的桥梁。
某种程度上对小组合作的效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新授课同样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只是需要教师做精细的设计和有智慧地实施。
开放的题目、有挑战性的习题,更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的大组展现和进一步的交流,很重要。
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教学(培养)目标也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的条件。
3、小组合作学习的前置学习非常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学习。
没有独立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可能少了一个步骤少了一步基础。
独立学习以后的小组研讨,对加深理解、扩展解题方法,有重要作用。
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宜得彰也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4、从习题到方法、能力的提升
有教师发现,学生对学生的指导可能仅仅是怎样做这道习题。
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做补充。
从习题的讲解作答开始,教师需要在方法层面做归纳,把作答提升到方法层面。
方法才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让学生用方法解决新的习题,教师再归纳规律,以此做新的提升。
进而让学生以内化的能力,来应对新情景新习题。
如此,则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教学境界。
举潘清老师的课为例,第一题、第二题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做方法的归纳。
再让学生解答第三题,第四题,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再归纳有几种方法可供思考。
如此循序渐进,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七、后续研究的想法——审视中再出发
想到了需要我们形成共识并积极行动的几个问题。
1、要设计课题。
然后根据课题设计,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展开研究。
零敲碎打的“碎片”研究固然也有价值,但更需要有计划、有递进地展开研究。
少走弯路,稳步提高。
所以,参加研究的教师需要自己确立课题,形成和突显有计划地研究。
研究讲究方法的选择,所以要呈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研究的结合,是一种贴近课堂、贴近教师的好方法,也是我们研究的首选方法。
只有运用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
2、要根据课题设计分解研究内容,引入研究假设,围着自己的研究假设做课例。
课例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主题的选择。
在浦东教发院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做课例研究聚焦主题的重要性。
要有清晰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究。
主题如果能够形成相对有序的系列,则更好了。
比如潘清老师的课,我们希望是以“前置学习”为研究主题,因为“前置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研究方法是课堂观察和分析。
3、课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根据以往课例研究小组的经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要点有:
一是观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学习目标预设的合理程度、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目标掌握过程的有意义。
二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
三是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即材料与任务的匹配、合作学习的展示与评价、学生合作期间教师的指导。
课堂观察还需要开发各种易行有效的观察表。
4、及时写作和交流研究的阶段成果,在分享中共同提高,续写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研究的篇章。
对研究的假设,到底是被证实了,还是被证伪?
研讨以后要写出来,那怕是一篇研究日记也行。
留下材料供分析。
要以写作为一次研究活动的终点,也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起点。
已经有老师一边做研究,一边写研究日记的做法,很好。
虽然研究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改进,会有实践形态的成果固化在课堂里。
但是研究的思考、过程、方法、结果、结论,必须通过言说和书写完成。
这是实践研究实践创新接受同行和专家检验的必由之路。
写作和交流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改实验跨校研究共同体的方法之一。
很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集中研讨。
研究中的写作十分重要。
这既是目前我们好多执教者、研究者的软肋,也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深入的一条必要路径。
及时公开研究经验。
为自己留存档案袋,为同伴提供新“肩膀”。
5、对小组合作学习教改的探索,切忌急功近利。
学生能不能有效地分析推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学者预见的全球青少年面向未来三大问题中的第二个。
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对“学生有效地分析推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的积极培养,意义深远。
我们不能被各种非理性的情绪、短视的偏见遮蔽了眼光。
被《教师月刊》推荐为“年度教师”的台湾教师陈香吟指出:
在一个课堂中,教师如果经常代替学习者补充或推理知识,学习者就较难发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教室,与传统的教室的不同处在于“尊重发言”,知识的形成是“共创”的导向而非“独尊”的导向,因此“学习共同体”的实施是一种哲学,而非一种处方。
当“学习共同体”以6人为一组及4人为一组时,学习者要在教室里的学习关系中发展。
因此教学者的有效提问就变得无比重要,他给予的应该是可以引发更多讨论的题目或线索。
“学习共同体”的根就在于“开口讨论与建立关系”,而教师的角色就是营造对话环境的指挥。
当这种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后,不论是大型交响乐,还是小型室内乐,甚至是独奏的爵士乐,都能产生最美的乐章。
(陈香吟《教育笔记四则》载《教师月刊》2013年12月)。
一定还有很多好的建议,需要我们跨校研究共同体的同志一起思考,共同努力。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三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组 合作 学习 教改 研讨 活动 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