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7461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4.88KB
四上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上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书课题)请大家看看图上的各种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板书:
重点段落
关键词句
优美句段
~?
疑惑语句
5、投影展示自学效果。
四、总结谈话:
读书不仅要有选择,还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看图讨论。
2、学生看图讨论。
4、学生预习《老师,您好!
》,适当做记号。
2
1、通过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观察有顺序
观察抓特点
留心观察事物
能展开想象
观察后动笔
一、导入。
生活处处是学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
1、观察上面的图与下面的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图中静态事物有哪些?
动态事物又有哪些?
3、应该怎样观察静态事物呢?
4、教师小结板书。
5、选择一种静态事物说一说。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
我们刚才观察了静态事物,那么观察动态事物应突出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
(静态和动态)
指名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评议。
2、指名说一说。
3、教师总结。
其实,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与静态事物
基本相同,不过动态事物一定要细致观察他们的活动过程。
4、选择一种动态事物说一说。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希望大家今后能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
后
记
1老师,您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小黑板。
多么崇高
多么美好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
1、板书课题,教师谈话。
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节日——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所一声老师,您好!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一)提出自主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新词。
崇高浸透一项辛劳涌起塑造
朝霞编织茁壮衷心蕴含创造
真理智慧春晖闪耀祝愿波涛
甘露情不自禁
2、字形指导:
衷、崇、塑。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指名读、领读、齐读。
学生练习钢笔描红。
3、指名试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两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交流小结。
相同:
都是对教师的赞美。
不同:
第一节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
第二节赞美了教师事业的美好。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前进()地开放()地祝愿
()的事业()的丝线()的波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实物投影。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教师的事业好在什么地方?
3、过渡:
那么,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而美好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赏读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学习第二句。
(1)找出这节的中心句。
(2)指名读,读出敬仰之情。
(3)讨论“崇高”的意思。
3、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一读。
(2)说说你对“昨天、今天、现实、理想”的理解。
(3)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崇高、美好)
学生圈划。
齐读中心句。
小组讨论。
(4)品读诗句。
4、学习三、四两句。
过渡:
哪两句具体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
(2)理解“浸透、心血、蕴含、辛劳”等词语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5、学习第五句。
(1)指名读。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品读诗句。
6、练习朗读背诵第一节。
三、赏读第二节。
1、指名读,找出中心句。
(1)齐读这一句。
(2)说说“真理、智慧、春晖、朝霞”的意思。
4、学习第三句。
教师是如何培养人才、关爱学生的呢?
(1)指名读第三句。
(2)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品读诗句。
(2)说说读了这句,你想知道什么?
理解“笔尖飞舞、春蚕、笑语盈盈、甘露、新苗”的意思。
5、学习第四句。
(2)理解“鲜花、幸福地开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6、练习朗读背诵第二节。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首抒情小诗。
五、布置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与()之间铺设(),在()和()之间架起()。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
句中的昨天指(),今天指()。
2、笔尖飞舞,那是春蚕()的丝线;
笑语盈盈,那是甘露()的新苗。
句中的春蚕指(),甘露指(),新苗指()。
(二)摘录你喜欢的语句。
1、
2、
2但愿人长久
小黑板
心绪不宁
但愿人长久埋怨
宽慰
1、读通课文。
2、学会生字。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经过。
(简介苏轼)
2、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的最后一句。
二、扣题引发。
1、发问:
“但愿是什么意思”?
“人长久”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二)检查自学情况。
(学生齐读课文)
做官品尝观赏屈指心绪不宁
眼睁睁虽然宽慰埋怨阴晴圆缺
但愿转念婵娟有隐有现悲欢离合
十全十美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2、指导钢笔描红:
官、缺。
3、指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2、交流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理清课文脉络。
四、精读感悟。
1、感悟“思念”。
2、指名朗读1—3段,思考:
(1)苏轼此时为什么心绪不宁?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从哪儿看出他们手足情深?
(2)从哪儿看出他们各奔东西?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小结:
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苏轼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勾起了对弟弟无限的思念。
5、齐读1—3段。
2、组词。
隐()尝()耍()但()晴()
稳()赏()要()担()睛(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动笔圈划。
圈划关键词语。
má
i()
埋
n()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实物投影
心绪不宁
重亲情
通情理
宽慰
练习背诵4、5、6自然段。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1—3段。
二、感悟“埋怨”。
1、过渡:
思念弟弟的苏轼为什么又“埋怨起月亮”来呢?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3、交流感悟。
(1)“埋怨”是什么意思?
哪些词句表达了苏轼的“埋怨”之情?
(2)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3)品读感悟。
三、感悟“宽慰”。
苏轼如此“埋怨”月亮,为什么后来他的心里又“似乎宽慰了许多”?
学生思考讨论。
(无情、偏偏)
2、指名朗读5—6自然段。
(1)“宽慰”是什么意思?
(2)苏轼心里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3)投影出示诗句,指名读。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品读诗句。
4、小结,朗读背诵4—6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体会情感。
1、教师总结:
全文以苏轼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介绍了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经过。
2、朗读、背诵课文。
1、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词语。
品尝()()的月亮
观赏()()的兄弟
吟诵()()的心绪
2、诗句填空
(1)人有(),月有(),此事()。
但愿(),千里()。
(2)劝君(),西出阳关()。
(3)春风(),明月何时()。
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交流古代送别、思乡的佳句。
3古诗两首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螺”,认识多音字“磨”。
3、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熟读古诗
一、激趣导入。
1、背诵古诗,导游洞庭。
2、简介作者,解释课题。
刘禹锡写的是月夜洞庭,他抓住了月下洞庭最富特征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语的意思。
(相、和、镜、未、磨、遥、)
4、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月夜洞庭的?
学生自读古诗。
(打比方)
2、说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练习朗读,指导停顿与重音。
4、小结朗读、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1)“相”的意思是(),“和”的意思是(),“镜”的意思是(),在这里指()。
(2)“遥望”的意思是(),“银盘”在这里指(),“青螺”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眉、溪、峡、君”。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思念家乡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念亲人
思君不见下渝州。
熟读古诗。
一、指名朗读、背诵《望洞庭》。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比背李白的诗。
2、揭示课题:
峨眉山月歌。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1)释字:
半轮、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思君、下
(2)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说说哪一句写得最美?
2、想一想:
诗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齐读课题。
师生交流。
学生讨论
3、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4、指导朗读。
(注意基调、停顿与重音)
5、小结朗读、背诵古诗。
2、读诗句完成填空。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夜发—()向—()
思君—()下—()
(2)《峨眉山月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4秋天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太阳空气
秋天迷人景色丰收景象
秋阳黄叶
熟读课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略)。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桂子弯腰苹果紫袍羊肠小道
烦恼酒歌柔韧梳子井井有条
明丽酿造照耀微笑蓬蓬勃勃
珍藏
袍、梳、恼。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想一想:
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5、交流,理清课文脉络,教师相机板书。
6、总结,齐读课文。
2、比一比,组词。
桂()肠()恼()酒()
挂()汤()脑()洒()
梳()袍()茅()曲qu()
流()泡()柔()qu()
2、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太阳空气(总)
秋风桂花
稻穗禅声
秋天迷人景色向日葵野菊花牛羊(分)
丰收景象苹果葡萄
玉米高粱
阳光黄叶(总)
练习背诵
一、检查复习。
1、抽读生字词。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3、品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六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作者主要写了秋天的什么?
(2)讨论:
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秋风的?
写出了秋风的什么特点?
(3)品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读思考。
学生交流感受。
2、学习第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三——五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抓住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
(2)读一读你喜欢的语句。
(3)品读三——五自然段。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写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哪儿看出田野井井有条?
(3)品读第六自然段。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讨论问题:
(1)什么时候才可看到落下的黄叶?
(2)作者为什么要捡一片黄叶珍藏?
(3)最后一段与开头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样写好在什么地方?
3、品读第七自然。
五、总结课文。
1、教师总结。
3、课外练笔《走进秋天》。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稻穗儿(),蝉声儿(),成熟的向
牛儿羊儿都()。
(2)秋风在田野里(),秋风在小路上();
天的()轻轻涂掉……
(3)走在秋天,头顶有()的阳光();
天()会向我们()。
说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
日葵在();
野菊花香了(),
秋风抓一把桂子的(),把夏
捡一片黄叶()地(),秋
练习1
1、认识几个动物标牌,懂得“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
2、学习修改日记片段。
3、写好钢笔字,指导右边都有“撇、捺”时,“撇”要收拢一些。
1、懂得“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
练习1
只要处处留心
随时都能学习语文
一、教学“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自由练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
(2)爸爸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小芳今后会怎么做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根据拼音认读动物标牌。
(2)指名读,集体认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读一读小芳的日记。
(2)说说什么地方读起来不顺口。
(3)学生试着修改。
(4)投影展示修改结果。
(5)教师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谈谈自己的打算。
交流讨论。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认读三个钢笔字。
2、指名读一读“我的提醒。
”
3、教师示范书写“次”。
4、指名书写。
5、学生练习钢笔描红。
6、优秀钢笔字展示。
1、抄写词语,注上拼音。
2、先组字再组词。
方()()()
义()()()
直()()()
皮()()()
集体评议。
1、熟记8条成语,背诵古诗《风》。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