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终极压轴广东卷语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6981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10KB
高考终极压轴广东卷语文文档格式.docx
《高考终极压轴广东卷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终极压轴广东卷语文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王怜承业,不忍杀,匿之斛律寺。
昭宗崩,乃出承业,
复为监军。
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
“以亚子累公等!
”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
亲重之。
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
凡所以畜
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
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
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以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
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
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币、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
“和哥乏钱,可与钱
一积,何用带、马为也?
”承业谢曰:
“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
”庄
宗以.语侵之,承业怒曰:
“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
若欲用之,
何必问臣?
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庄宗顾.元行钦曰:
“取剑来!
”承业起,持庄宗衣
而泣,曰:
“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
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
”
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骂曰:
“阎宝,朱温之贼,蒙晋厚
恩,不能有一
言之.忠,而反谄谀自容邪!
”太后闻之,使召庄宗。
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
卮谢承业曰:
“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
愿公饮此,为吾分过。
”承业不肯饮。
庄宗入内,
太后使人谢承业曰:
“小儿忤公,已笞之矣。
”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
承业乘间请曰:
“卢质嗜酒无
礼,臣请为王杀之。
”庄宗曰:
“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
”承业起贺曰:
“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
”质因此获免。
(节选自《新五代史•张承业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业数.往来兵间数:
多次B、承业一切以法绳.之绳:
约束
C、庄宗顾.元行钦曰顾:
回头D、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
过:
经过
6、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成庄宗之业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庄宗以.语侵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不能有一言之.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文章以下这段文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B、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C、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D、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承业虽是宦官,但他做人的风格深得晋王的喜欢,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保得住性命并
受顾命之托的关键因素。
B、张承业在庄宗与后梁相持于河上十多年里,在后方负责招兵买马,聚钱积粮,督促耕
织,是庄宗最后能成就霸业的最大功臣。
C、张承业不仅责任感强,而且耿直敢谏,在庄宗想从他那里要国家的钱作私用时,宁死
不屈,并挥拳怒打拉他的阎宝,其勇气实在可敬。
D、张承业也很有智慧,当他知道庄宗很恨卢质时,他假装说要替庄宗杀掉卢质,实质上
非常巧妙地保护了卢质。
(也为庄宗保住了一个安邦定国的人才)
9、翻译下面几个句子(10分)
⑴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
⑵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
⑶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7分)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4分)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
分析。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
。
”(《论语》)
(2)沙鸥翔集,;
。
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
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
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
这
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
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
往是错误的看法。
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
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
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
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
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
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
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
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
就会崩溃。
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
的流露。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
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
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
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
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
政权。
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
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
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
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
严重的经济危机。
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
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
原因何在?
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
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尽管存在对立,
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
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
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
12.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
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
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13.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
翻。
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
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
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
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
治。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
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
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
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
C.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
在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
没有必然性。
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它亚洲国
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四、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
满泪水。
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连他自己都想不
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
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
真不错,可小
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
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
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
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
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
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
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
想
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
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
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
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
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
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
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
会有不
凡的表现。
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
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
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
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
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
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
没有人能改变他。
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不过,大家
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
曲目。
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
响的一震。
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
从来没有这样
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
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
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
琴的历程。
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
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
“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
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
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
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
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
老教授这
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
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
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
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
呼吸。
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
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6.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6分)
17.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
形和听众的反应。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情节?
1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8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
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
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
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
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
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
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
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
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
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
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
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
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当时的
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
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蔡元培与
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
但
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
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
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博士
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
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下,北大
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
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
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
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
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
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
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
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
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但在激愤之下,学
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
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
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
“我是全
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
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
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9.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
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5分)
20.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
月8日)。
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
征,请简要论述。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当前,国家提出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网易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表是其中一项调查
内容及结果。
阅读该表,完成下面题目。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哪些问题最受关注(票数3561)
选项比例票数
价格33.5%1177
品牌2.02%72
质量43.81%1560
服务7.5%267
补贴数额20.38%726
能耗3.31%118
(1)根据上表,你得出什么结论。
答:
(2)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请你给政府部门提一条建议。
23.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
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
学生要替老师背负。
老师婉拒,学
生坚持。
要求:
(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要说出坚持的理由。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净”。
面对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
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认为用它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
十分恰当。
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耐人寻味:
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
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或是享受,还有人……
请以“面对喧嚣”为题目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1.D(D.yè
/yá
nnà
o/zhà
obō/bāoA.dà
ngbiān/biǎnpí
ng/bǐng
B.chīzhà
n/dià
nɡuà
n/ɡuānC.zhōu/chú
jū/zǔsù
)
2.C(A炙手可热: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成某样事
物很红或是很抢手,而是一个“烫手山芋”摸不得。
B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形容
音乐悦耳动听或读文章时声音高低起伏。
或指建筑高低起伏。
C鞭辟入里:
鞭打触及到了衣服
的最里层。
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D讳莫如深:
指
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泛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
3.BA.句式杂糅,去掉“根据”。
C.语序颠倒。
D.成分残缺,加“等活动”。
4.A(文段围绕“神与物游”的重要特征,按总—分—总结构形式展开,解说审美意象在
想象和情感的交融中孕育定型的过程。
先说“构思活动开始”,形象孕育,应接○3;
转而用“然
而”说审美感知的一般特点,应接○1;
在此基础上说审美想象,重点说情感与想象的辩证关
系,再接○4○2;
最后总.接○5。
5D过:
拜访,到访。
6D两个“之”均为助词,定语后置A.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结果连词/
并列连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终极 压轴 广东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