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61744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41.51KB
哲学视野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哲学视野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视野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文献资料法4
2.2比较研究法4
3.0研究结果4
3.1文献综述4
3.1.1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4
3.1.2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比较研究6
3.1.3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8
3.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概述9
3.2.1休闲体育文化9
3.2.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11
3.3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11
3.3.1休闲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特征12
3.3.2休闲体育审美观的比较13
3.3.3休闲体育教育思路的比较17
3.4哲学视野下的休闲体育19
3.4.1哲学与休闲体育19
3.4.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差异的哲学根源20
3.5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6
3.5.1休闲体育精神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6
3.5.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7
4.0研究结论与建议29
参考文献:
31
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曾说:
“人只有游戏的时候才能成为人,而人只有成为人的时候才游戏”。
因此,“游戏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休闲体育的产生正是对这种“游戏精神”最好的诠释。
在对各文明古国进行分析时,马克思很形象地说道:
“有营养不良的小孩,有早熟的小孩,也有发育不健全的小孩,在古代氏族中属于此类范畴者甚多;
唯有希腊人为发育正常的小孩”。
马克思将希腊文明比喻成发育正常的小孩,除了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生产关系等理由外,自然还与希腊人那种天真烂漫、酷爱运动、尚武卫邦、敬畏力量的体育精神不无关系。
既然古代希腊是发育正常的孩子,那么古代中国呢?
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卢元镇认为:
古代中国应该属于那种早熟的小孩。
这种早熟不仅表现在沉闷、保守的封建小农经济和高度专制的政治制度上,也表现在严重缺乏“游戏精神”的文化态度上。
自古以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就存在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并在这些冲突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世界文化史的研究表明:
在人类文明史上,举世公认最完整、最发达、影响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明和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明。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它们各具风采的文化模式,也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有的“游戏精神”——休闲体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一切文化体系的核心,要深层次地认知休闲体育,必须先了解其精神文化。
而哲学作为“一切科学的科学”,是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它为我们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差异提供了最根本的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去阐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精神与追求,不仅能加深我们对休闲体育的认知与理解,而且能为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参考、建议。
1.0研究目的
1.1本文旨在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和以古希腊文化为主体的西方休闲体育精神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各自特征。
1.2本文旨在从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哲学体系的差异出发,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差异的根源。
1.3当今时代,不同特征的文化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分析,本文旨在为实现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参考、建议。
2.0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收集各类有关休闲体育的资料及与休闲体育文化相关的资料,并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献中的“重点”文献,借此了解当前对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以及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研究现状,从而找准本文的切入点。
2.2比较研究法
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进行比较,归纳出各自特点。
同时,对不同的哲学体系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造成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差异的哲学根源。
3.0研究结果
3.1文献综述
3.1.1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目前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的研究,从讨论的问题方面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文化背景差异比较,二是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彼此交融与影响。
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中,大多数研究者都从中西方哲学精神的不同及其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入手,分析比较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
大多数研究者都表达过类似观点,即:
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是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
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
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
而西方体育起始于古希腊文化,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
因而西方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等特点。
岳游松在其硕士论文中分别从道家、儒家、佛家这三种文化流派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影响着手分析,归纳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多重人格特征。
对比古希腊文化与雅典民主制对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影响,归纳出西方体育文化追求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特征。
在对中西方体育文化整体性质的总结上,席玉宝指出:
“中西体育文化是沿着两个不同的逻辑方向发展的,中国传统理论型体育文化的本质是和谐,而西方传统法理型体育文化的本质是竞争”。
如黄大庆等人总结的观点,中国的体育文化是受“夏变夷”的大文化模式的影响,使得自身始终是在平和、稳定的态势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文化体育的协调的现实精神。
然后西方体育文化又恰恰相反,其是一种融合更新的模式,在不断追求理想,不断否定、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发展。
除了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整体性质的比较外,也有部分研究是从一些特殊的角度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某些方面进行单一比较,比如惠蜀从价值观出发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而古代希腊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杨银田等人的研究也应证了惠蜀的观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则视作是寓精神之舍。
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内敛的价值取向——重视伦理、追求和谐。
相比起西方体育文化来说,西方体育突出强调人的物质形态本身,主张通过一系列积极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进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
因此西方体育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由此也突出了西方体育文化超越的价值取向:
公平竞争与重视抗争。
也有研究者从宗教形态来看中西体育的差异,认为古代中国一神和多神的矛盾不明显,而希腊则十分激烈,正是这不同的宗教特点导致“中国的宗教没能提供竞技体育独立需要借助的条件,而古希腊的宗教则具备了实现这过程的条件”。
另外,还有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角度对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比较的相关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对中西体育文化不同角度的研究,有利于在分析基础上达成对中西体育文化的综合和整体认识,它对于全面、细致地了解中西体育文化的异同具有积极意义。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采用历史的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是目前中西体育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关于体育文化发展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更是这类议题范围里的重中之重。
有研究表明:
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将成为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体育文化必将成为在当代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一观点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体育要面向未来,就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在为基点,对自身精华和西方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吸收与借鉴,特别是要立足于时代视野对两者的不足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批判,将现在和过去己经取得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基构建一种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3.1.2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在关于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比较的研究中,目前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背景的比较、性质与内容的比较以及文化的融合。
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大多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特征,本文会在此基础上,更多对比当代中西休闲体育文化的特点。
3.1.2.1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背景的比较
有关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背景的比较方面,有研究表明:
中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差异,使得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脉络,其主要表现为西方的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曲线,西方社会的享乐消闲之流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后终于形成了巨大洪流,著名的学者和政府机构给予休闲体育合法、合理的地位。
然后相比之下,中国的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却呈现的是直线型。
虽然受到农本经济和专制政治的压制,但在民间静态的休闲活动可以说是千年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即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主张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
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
然而,西方体育文化随着西方文化从自然主义的希腊宗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唯灵主义的基督教的转换,形成了一种超越的、自由的浪漫精神。
这就是在“轴心时代”中西体育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所发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一个是内敛的,一个是超越的。
3.1.2.2中西方休闲体育定义比较
我国大多数学者赞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具有特有的文化内涵,其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
马惠娣及其同事给休闲文化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其认为休闲文化是一种对时间、空间的内省,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快乐人生的追求和思考,是一种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体验,并以此形成悠然淡定的生活心态和追求心灵平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价值取向。
然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形容休闲娱乐的单词为recreation,有恢复、复原、修补、重获等意思,意味着能量的再生产和人体能力的恢复。
表示休闲体育的单词为leisure,《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leisure一词的注解是其来源于希腊文字的schooll,scholar的语源、字解说明了休闲在古希腊常泛指“学习活动”,古希腊时代一些贵族或自由民因有奴隶代其劳动,因而有自由时间享受休闲活动,休闲在古希腊是一种学习活动且是自由状态以及是具有精神启蒙作用。
英文中的“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training)分别由“文化、教育、训练”组成,说明了体育与文化、教育、培养的同宗同源性。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中对于休闲与体育的描述是殊途同归的,休闲和体育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休闲和体育在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也为文化、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休闲体育作为概念,它的含义不仅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且具有不同文化价值的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就存在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并在这些冲突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1.2.3中西方休闲体育性质与内容的比较
对于中西方休闲体育性质与内容的比较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认为:
起源于农耕经济文化和宗法制度的中国近代休闲体育,是以修身养性为目标,以个体、娱乐、技艺、表演的健身和养生为主体的休闲体育方式。
在运动形式上呈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结合的整体性;
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动作的节制性,主张不破坏或激化人体的内部平衡。
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喜欢以静态为主,“以静制动”、“上善若水”是其休闲价值观所呈现的独特的休闲形式。
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而且这些项目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投入少的特点。
而西方人由于受以宗教为核心的海洋型经济文化和动态的工商社会影响,形成了其民族的冒险、抗争意识以及奋发拼搏、向外开拓的精神,其休闲体育文化表现为倡导个体的自由,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等重要特征。
因而西方休闲体育更重视追求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极限发展,所以游泳、跳跃、拳击、赛跑等力量型的运动和拳击、足球、篮球等对抗性项目成为西方传统休闲体育的主要运动项目。
3.1.2.4中西方休闲体育功能的比较
在中西方休闲体育功能的比较方面,大多数的学者认同中国传统的体育休闲文化重在内省,注重发掘心灵世界,追求修身养性,追求心灵平静,追求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们认为自然界与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共呼吸的,赞同休闲体育的最高境界在于投身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调适自己的心灵世界。
相对而言,西方近代的休闲体育文化也超越其传统休闲体育,人们在展现身体形态和力量的完美结合的同时,也在追求身体极限潜能以及精神自由的价值。
因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追崇漂流、极地探险、极限运动等危险系数很高的运动形式,以此与大自抗争,来张扬人的个性。
3.1.3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作为休闲体育教育领域发展较为发达的北美和欧洲地区已开始将休闲体育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国家日益增多,休闲体育教育也呈现多样化的实施途径,不仅包括以身体运动为主的实践类教学,还涵盖了理论性较强的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等课程。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重视并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国家,其休闲体育教育呈明显专业化趋势,其教育内容不断扩充。
美国的休闲体育教育模式更偏向于那些能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体验式活动,其对学生的培养注重于培养终身参与休闲体育的自我意识。
而且美国综合类大学中的体育院系,在兴办休闲体育专业时,多采取与其他院系横向合作的方式,也多与娱乐、旅游、公园管理等相关专业结合,不仅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也增强了专业的综合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同于美国,在英国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存在,而是渗透在与“娱乐”等相近概念相结合的专业,基本上归结于四类体育与运动专业(PhysicalEducation和SportScience),体育、运动管理与娱乐专业(PhysicalEducation、SportScience和RecreationManagement),娱乐管理专业(RecreationManagement)和复合型专业(JointHonours),其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都与休闲体育高度相关,相对注重的是对科学研究能力的早期培养。
由于英国的大学没有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因此,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俱乐部等途径参与休闲类体育运动。
而在日本,休闲体育课程设置门类多,涵盖内容丰富,采用基础通识教育和基础专业理论教育并重的课程结构,突出信息技术教育,这种课程设置使得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比例不断增高,日本的休闲体育教育体现在对学生休闲体育意识培养。
而在我国,休闲体育教育问题既没有引起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关注,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状态,现有休闲体育课程的建设与社会体育专业类似,其区分度较低,并未将休闲体育从以往已经开设的专业中分离出来,而且国内休闲体育的师资、教材、场地等配套教育资源极其匮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陈旧的知识体系成为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的障碍。
相对而言,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状况是亟待改进的。
通过以上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及休闲体育文化比较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一领域,但是研究水平及研究成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目前的研究普遍未对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层次的对比,尤其是关于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研究,资料少之又少。
中西方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这些具体方面展开比较,并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征,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其次,目前的研究也很少解析中西方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差异的根源,只是针对存在的差异进行描述性的比较,缺乏逻辑研究的完整性。
另外,目前的研究几乎全部采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法,对于中西方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差异缺乏相应的具体案例作支撑、说明,因此,研究的相关结论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最后,目前的研究中鲜有关于中西方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在当今时代中各自的优、劣势分析,同时也缺乏有关两者间如何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研究。
基于我国体育现状对体育哲学的需要与其关联学科的局限性,体育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形成已是当今人文体育必然的选择,通过对体育文化哲学性的追索与思考,重新审视休闲体育的本质与休闲体育文化精神。
3.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概述
3.2.1休闲体育文化
顾拜旦阐述体育的产生分四种基本途径,即劳动、祭祀、军事、娱乐,东西方基本都认同此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休闲文化、体育文化以及休闲与体育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
休闲与体育正以共融的方式被社会所认同。
休闲需要体育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得以具体实现,体育能够展现休闲的内涵,体现对人本质的发展和完善,休闲体育成为休闲与体育的载体具有兼容性。
如詹华宁的研究所述,休闲体育的文化认同本身就是中西休闲文化、体育文化和休闲与体育文化之间融合的产物,兼容性是其基础和前提。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能够安然地享有闲暇,不仅仅在于能够胜任劳作,即使劳作也必须有闲暇,闲暇是劳作的最终目的,是人生所追求的唯一本原,同样,马克思也将休闲本身看作是代表着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休闲时间本身就是财富”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命题,他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将余暇时间代替劳动时间而成为一个衡量财富的尺度。
就休闲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而言,托尼给出这样的阐述,休闲与体育都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必然包含人的活动共性。
首先,休闲和体育都是当代人类所追求的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发展,是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并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发展,它体现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
其次,休闲与体育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体现对自由的追求,都是通过自我的主体性活动展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提升。
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体现了一种人生的境界与追求,其不仅能展现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
据潘雪梅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休闲活动中,据统计有60%一80%与体育活动有关。
休闲体育文化是人们在运动健身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健身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国际社会由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再到文化主导型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休闲体育文化是内在而不可见的休闲体育思想,属于同客观的休闲体育社会结构相对的主观休闲体育思想和休闲体育知觉的文化,即主观意义的休闲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和内容的方式之一,其发展直接影射现代人的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三层次结构学说认为,文化自身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按照文化的三个层次划分,休闲体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层(休闲体育的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等)、制度文化层(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法律及规章等)以及精神文化层(休闲体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三个方面(图1)
图1休闲体育文化的三个层次
3.2.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
文化结构学认为精神文化又可分为观念文化和文化心理两个层次。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是可变的,即文化的表层和中层是可以变动的。
但是关于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层能否变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育文化是基于人类从事和参与体育运动而衍生出来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具有良好的精神内涵,其中包括的诸如竞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平等精神、公平精神、法治精神、超越精神等。
休闲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人们休闲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是对有形的休闲体育活动进行抽象化的概括与规律总结,主要包括人们的休闲体育价值观、审美观、教育观等方面。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从精神文化这一视角探讨休闲体育,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在整个文化的自我系统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反映着、并受制于精神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折射,是它的表面化和具体表现。
物质文化要靠精神文化去推动,制度文化也要靠精神文化去建构与评价。
第二,精神文化体现着不同文化独特的心理结构,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东西,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
第三,如果简单地在物质和制度层次上谈休闲体育文化,则许多休闲体育文化是相近的,正是深层的精神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展示了其别具一格的特色。
因此,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决定着整个休闲体育文化的特质,并且代表着休闲体育文化所处的层次,只有将其个性特征充分揭示出来,才能充分展现一个民族休闲体育文化的永久魅力。
3.3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
休闲体育精神文化涉及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宗教信仰、教育思路等众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价值观、审美观、教育思路作为主要的比较对象,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进行比较(图2)。
图2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对象
3.3.1休闲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特征
3.3.1.1注重娱乐价值与注重健身价值
由于受中国“重文轻武”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在中国从未成为社会的主流,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衍生,是社会发展的配角,它不是人们求得晋身之阶和获得社会承认的正途,这就直接导致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完全不同于西方体育。
春秋战国以来,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艺术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
蹴鞠就包括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表演性的蹴鞠在鼓乐的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在汉画等文物资料中多以“蹴鞠舞”的形式出现,娱乐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以思维与智慧为特征的古代棋类活动及节令民俗中的某些休闲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无论从内容、活动方式上都可说是古代传统体育之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具体体现。
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多是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剑舞、刀舞、戟舞等作为一种娱乐艺术,在民间的表演与传播,为古代武艺向中华武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视野 休闲 体育精神 文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