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表格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6017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8.20KB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表格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表格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电子表格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交流
(3)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4)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
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根据出现的情况指导写字。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
2、精读训练
自主先学
质疑
展示
小结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
像蚕吃桑叫·
一样;
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
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
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
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同桌交流
小结:
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
自主先学
策划。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同桌自学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展示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
“天津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连用三个“!
”?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拓展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6、半截蜡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资料图片课文朗读MP3
1、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板书课题:
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
小组自学、交流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检测反馈:
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展示(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检测反馈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
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
厄运:
厄,困苦,灾难。
困苦的遭遇。
厉声:
声音严厉
从容:
不慌不忙
摇曳:
摇荡
镇定:
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组织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第一场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
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交流回答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代: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小组交流。
动作:
(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展示:
为什么要轻轻吹?
大家一起读句。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思考:
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
(三个德国军官。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质疑拓展
五、总结反思
1、小结布置:
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
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
2、小组交流。
杰克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
语言:
关键读好哪个地方?
(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
3、交流杰奎琳。
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
娇声。
理解。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
再读她说的话。
4、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
(出示)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
同学们找些资料,并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板书:
送情报 ( )
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背诵第3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自主收集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4、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先学生词:
(1)出示:
惊恐残忍照料至仁至义
无辜和善抚养有始有终
小勺拽着聂荣臻
3、拓展
四、作业: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
(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小组交流展示
残忍:
凶恶、狠毒
无辜:
辜,罪。
没有罪的意思。
(查字典)
照料:
照顾、料理
惊恐:
惊慌、恐惧
和善:
和蔼,温和善良。
拽着:
拉着(看图做动作)
至仁至义:
至,最。
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
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抚养:
爱护并教养(扶养:
养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归纳:
板书:
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完成描红本
2、思考:
课后习题4
3、默词(家作)
4、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
(家作)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探究课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交流、师板书:
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小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讨论、展示: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
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
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
三、总结反思
五、布置作业:
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如“…先抱起…然后…开饭…几天以后…”
2、分层逐句练背。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
残忍( ) 照料( ) 惊恐( )
和善( ) 拽着( ) 抚养( )
3、加标点:
这个女孩叫美穗子 她不会说中国话 只是不停地说 妈妈死了 妈妈死了 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恐惧的神色 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 和蔼地说 这梨洗干净了 吃吧
4、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习作2
第1、2课时
1.能按"
习作要求提示"
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二、范文引路,探究写法
三、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同学们,当老师不在班上的时候,大家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各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些调皮的同学还会乘机表现一下,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老师不在的时候,同学们都做了哪些事呢?
2.交流,借助插图进行点评。
3.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1.小组交流
哪些人给你的印象最深,他(她)都干了什么?
2.感知“面”的描写:
(1)有的……有的……有的……
(2)当有人在“表演”时,其余人是什么反应?
3.写好细节。
展开想象:
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
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留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1.确定好几个“点”回忆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2.注意开关、结尾的技巧。
第二课时
一、复习习作要求
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二、指名读稿,师生评议
三、学生互改、自改
四、誊写
板书设计: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练习2
3
第1课时
1.语文与生活:
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
了解《夏日绝句》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资料图片
一.认识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三、读读诗句,括号中的词和什么农具有关系?
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先学
1.你见过哪些农具?
能说说它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1.昼出(耘田)夜绩麻
2.童孙未解供(耕)织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耕:
木犁
耘田:
耧
锄禾:
锄头
种:
耙
收:
镰刀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耘田--除掉稻田的杂草。
绩麻--搓麻线。
②各当家--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③未解--不懂得,不会。
供--做,从事。
④傍--靠近。
探究
小组交流
小结反思
初夏,小农忙的季节。
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
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
“昼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
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
“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不会耕也不会织。
农村的孩子嘛,耳濡[rú
]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
《悯农二首》,是唐朝诗人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①悯(mǐn):
同情,哀怜。
悯农:
就时对农民的辛劳贫苦表示同情。
②粟(sù
):
小米,这里泛指一般谷物。
③子:
指谷粒子。
④四海:
普天之下,全中国。
古代人以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表示全国土地。
无闲田:
没有荒废的田地。
⑤农夫:
农民,种田的人。
犹(yó
u):
还。
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诗的前两句用“春种”和“秋收”写出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由“种一粒”到“收万颗”说明劳动换来了丰收。
诗的后两句接着指出:
尽管全国没有荒废的耕地,尽管是丰收年成,农民还是免不了要饿死。
人们读了这首诗后,禁不住要愤怒地发问:
为什么?
1.写好钢笔字:
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
1、复习巩固
2、诵读与欣赏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理解诗句
1、交流展示出示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菜,粒粒皆辛苦。
①锄(chú
)禾:
用锄头除去谷物地里的杂草。
日当午:
太阳正当头顶,指正中午。
这句说:
在夏日中午最热的时候,农民仍在地里锄草。
②这句说:
锄草的农民十分辛苦,他们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滴进禾苗下面的泥土里。
③餐(cān):
熟食,指饭。
④这后两句说:
(可是)有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的汗水换来的啊!
2、小结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草的场面,深刻地说明粮食来之不易。
是的,每一个人都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
①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三、交流展示
诗句译文
四、质疑拓展
悟情朗读
五、作业
③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
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六年级 语文 第二 单元 电子表格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