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板块突破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5652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9.11KB
实验板块突破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验板块突破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板块突破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装置
装置图
注意
事项
①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②锥形瓶中的导管伸入瓶内不宜过长,否则会妨碍气体的导出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②试管中的导管伸入试管内不宜过长,否则会妨碍气体的导出;
③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处;
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收集装置
收集方法及装置图
选择
依据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既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①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要装满水,且导管要伸入集气瓶瓶口,以便于操作和观察氧气的情况,开始收集的最佳时间为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
②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一定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以便于排尽集气瓶内的空气
操作步骤
查→装→定→收→离
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
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定:
固定实验装置
收:
收集氧气
离:
撤离导管
查→装→定→点→收→离→熄
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点:
点燃酒精灯
熄:
熄灭酒精灯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验满方法
①排水法:
当大量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说明已满;
②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否则未满
多功能瓶的使用
收集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主要事项:
(连)、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1)查:
检查装置的_______。
(2)装:
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用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试管。
(3)定: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架台的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___处,试管口要
。
(4)点:
点燃酒精灯,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收:
当导管口,开始收集;
当集气瓶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6)离:
收集完毕将导管移离水面,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放在桌面上。
(7)熄:
拿下酒精灯,用盖灭。
实验三电解水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原理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_______和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电后,电极上,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或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大约为______。
4.产生气体的检验及产物的判断(针对图1装置)
(1)负极:
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气体能燃烧(或点燃时有爆鸣声)并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_______________。
(2)正极: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液面下降较少且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
(1)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2)正极收集到______,负极收集到_______。
(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6.结论的推广及应用
(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3)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断出水分子组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4)正极得到的气体和负极得到的气体质量比_______。
判断正负极的产物:
电解水正负极的产物为: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拓展内容】
(1)水的导电性很弱,为,需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中氢气的体积往往大于氧气体积的2倍,原因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大且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化学反应。
(3)对实验结论的解释:
氢气、氧气是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水本身不含氢气、氧气。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而属于纯净物。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实验药品
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反应原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物状态
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反应
实
验
装
置
实验
装置
装置特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操作
步骤
a.连接仪器;
b.④__________________;
c.加入药品(先装固体药品,后装液体药品);
d.收集气体
检验
方法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⑤_____________中,若⑥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
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因为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CO2,还有可能是N2
验满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气体已集满
二氧化碳的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a进b出
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1)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①固体和液体(混合)反应不需要加热来制取的气体。
②固体或固体与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气体。
(2)所制取气体的性质(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密度)
①凡是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采用法收集;
②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采用法;
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采用法。
2.常见发生装置及评价
图
①
②
③
④
安装简单
便于添加液体
可控制反应速率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适用范围
用于制取少量气体
用于平稳反应并制取较多气体
用于剧烈反应并制取较多气体
用于平稳反应并持续时间较长的气体
3.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用的分析: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而不用稀硫酸或浓盐酸,也不用碳酸钠等。
(1)不可用硫酸代替盐酸,因为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会阻止碳酸钙与硫酸接触,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
(2)不可用碳酸钾、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碳酸钾、碳酸钠是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利于反应的控制和气体的收集。
(3)不可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不纯,且影响二氧化碳的性质检验。
实验五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实验原理
根据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或盐溶液反应进行判断。
判断方法
操作方法
现象与结论
金属能否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
将金属插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观察_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说明该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_____,否则排在氢之_____
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将金属插入某盐溶液中,观察现象(金属表面是不是有另一种金属析出及溶液颜色变化)
如果能将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说明插入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所含金属的活动性_____,否则相反
2.实验方案设计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与不同物质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1)两种金属
①通用法:
将一种金属(M)插入另一种金属(N)的盐溶液中,如果无明显现象,则两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如果M上有N附着,则两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
如将铁丝插入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法:
如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一种金属排在氢前,另一种金属排在氢后,也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判断:
将两种金属分别插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或稀盐酸)中,如果M上有气泡产生,N上无明显现象,则两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
如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如图所示,A中有气体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无明显现象。
(2)三种金属
①“两金夹一盐”。
即选用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最_____和最_______的两种金属的单质及活动性介于两种金属之间的金属的盐溶液作为试剂,根据两种金属单质分别与盐溶液反应的情况进行判断。
如将CuSO4溶液分别加入装有铁片和银片的试管中,如图所示,A中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无明显现象。
②“两盐夹一金”。
即选用三种金属中活动性排在________的金属单质及其他两种金属的盐溶液作为试剂,根据金属单质分别与两种盐溶液反应的情况进行判断。
如将铁丝分别插入Al2(SO4)3溶液和CuSO4溶液中,如图所示,A中无明显现象,B中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多种金属,可以用酸先分组,转化为上述两种情况进行探究。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金属必须打磨干净。
(2)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硝酸或浓硫酸。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盐必须可溶于水。
(4)并不是所有排在前面的金属都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钾、钙、钠。
实验六金属的冶炼
1.木炭还原氧化铜
(1)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步骤及操作要点
①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管口有气泡冒出;
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装药品:
将氧化铜粉末和碳粉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点燃酒精灯,移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再集中给药品加热。
解读:
给试管预热的目的是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④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
(4)实验现象:
高温加热后的试管里有______色物质生成;
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
(5)实验改进:
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虽然能提高火焰的温度,但实验效果不明显,应改用酒精喷灯,目的是提高反应温度。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1)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氧化铁粉末装入玻璃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点燃右端酒精灯;
④给玻璃管通入一氧化碳;
⑤点燃酒精喷灯加热装有氧化铁的玻璃管;
⑥停止加热;
⑦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⑧熄灭右端酒精灯。
(4)实验现象
玻璃管中红色粉末____________;
试管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
玻璃导管尖嘴处_____________。
5)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先通入CO,目的是排出玻璃管内空气,以免加热时CO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
②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止还原出来的铁在高温下被进入的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同时防止试管中澄清石灰水进入到灼热的玻璃管内;
③CO有毒,会污染空气,应设置尾气处理装置;
④实验时,首先点燃尾气处的酒精灯,最后熄灭尾气处的酒精灯,目的是防止CO气体逸出、保护环境;
⑤装置中玻璃管内若是四氧化三铁,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3Fe+4CO2,由于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所以实验现象不明显。
(6)实验装置改进
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所以实验装置中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
除图中所示加酒精灯外还可以在尖嘴处系一个气球收集一氧化碳。
实验七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
1.探究方法:
运用_____________法的探究性实验。
2.实验原理:
(1)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
(2)铁锈疏松多孔,不能阻止铁制品内部的铁与氧气和水继续反应。
3.实验设计
条件
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
铁钉在蒸馏水中
铁钉与空气和蒸馏水同时接触
铁钉与蒸馏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图示
a
b
c
d
生锈
程度
不生锈
①_______
②______
最易生锈
结论
通过对比ac可知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③_____________;
通过对比bc可知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④________________;
通过对比bd可知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⑤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注意事项:
实验中所用的水是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除去,迅速冷却的目的是减少或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
实验八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一)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1.变质原因:
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原理:
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方法一:
加入过量的稀HCl有气泡产生,证明NaOH已经变质(原理:
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加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OH已经变质(原理:
______________)。
方法三:
加入Ba(OH)2或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OH已经变质(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变质情况
(1)没有变质:
只有NaOH;
(2)全部变质:
只有Na2CO3;
(3)部分变质:
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4.如何判断NaOH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取样品加水溶解,逐滴滴入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再向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______________若溶液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
在溶液中滴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想与启示
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缘故,因此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1.变质的原因:
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检验氢氧化钙是否已变质?
(1)分析:
由于Ca(OH)2为微溶物,故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析出来判断久置的Ca(OH)2溶液是否已变质。
(2)方法:
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变质。
只有Ca(OH)2;
只有CaCO3;
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4.如何判断氢氧化钙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产生,氢氧化钙部分变质,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全部变质。
5.联想与启示
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缘故,因此氢氧化钙应________保存。
(三)氧化钙变质
1.变质的原因:
氧化钙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继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2.如何检验氧化钙是否变质?
(1)首先取样品加适量水,如无放热现象,说明已全部变质。
(2)另取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如有气体生成,则样品中含有碳酸钙,说明已变质。
3.联想与启示
氧化钙变质是由于它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缘故,因此氧化钙应密封保存。
实验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实质: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水
(即:
H++OH-==H2O)。
2.指示剂的选择
(1)一般选用酚酞溶液。
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或稀硫酸恰好中和时溶液呈中性,变为无色,标志中和反应完成。
(2)指示剂如果选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蓝色与紫色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反应现象不易观察,故不常选紫色石蕊溶液作中和反应的指示剂。
3.探究过程
(1)操作步骤
①取5mLNaOH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溶液呈碱性,此时pH>______(如A点)。
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如在烧杯中进行则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③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停止滴入盐酸,此时恰好___________,pH=7(如B点)。
④振荡反应容器,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此时pH<7(如C点)。
(2)实验现象:
滴加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最后变成______。
(3)实验分析:
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________,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过程中溶液颜色变淡,最后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被滴入的稀盐酸中和了。
(4)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4.反应后溶质的判断
在酸滴定碱中,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可能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酸过量,检验酸是否过量的方法有:
(1)滴加石蕊溶液;
(2)用pH试纸;
(3)加入比较活泼的金属;
(4)加入碳酸盐。
实验十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1.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量筒(10mL)、托盘天平、砝码、坩埚钳、粗盐、剪刀、火柴。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步骤和方法
(1)溶解:
①称量粗盐;
②加水溶解并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粗盐全部溶解为止。
(2)过滤:
①做好过滤器,装配好仪器;
②将粗盐水用玻璃棒_______到过滤器;
③若滤液浑浊应再次过滤。
(3)蒸发:
①装配好仪器;
②将过滤后的澄清液倒入蒸发皿中,边加热边_______________,当有较多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
(4)计算产率:
①把蒸发皿中的晶体移到纸上称量;
②将提纯的精盐放到指定容器中;
③产率=×
100%。
4.实验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___________;
(2)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杂后,用玻璃棒转移固体。
5.注意事项
(1)溶解时需注意:
①粗盐一次不宜加得太多,以免不能全部溶解;
②溶解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触烧杯壁和烧杯底。
(2)蒸发时需注意:
①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停止加热时,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②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则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6.分析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1)粗盐的两次称量数据不准确。
(2)对粗盐的溶解程度判断不准确。
(3)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
实验操作不当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
①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
②蒸发时液滴飞溅;
③转移时有部分精盐沾在蒸发皿上。
实验十一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实验装置图:
【特别提醒】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实验步骤与现象:
(1)向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颜色无变化。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溶液变为红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一定量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有什么现象。
3.实验现象:
过一段时间,A烧杯溶液,而B烧杯溶液。
4.实验现象分析:
B中浓氨水有性,氨气分子运动到A中与水生成氨水,氨水显,可使酚酞溶液。
5.实验结论:
【装置拓展】如图,增加了乙装置,其目的是证明。
实验十二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1.实验方案及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板块 突破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