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5531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65.77KB
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该怎么办呢?
(北京大学2013)
王芳是一位被派往欧洲A国某孔子学院的志愿者,不巧的是她到达汉办为她租的住所后的第一天就遇上停电,而且一连十几天,房间里用的都是应急电,只能接一个台灯,所以十分昏暗。
当地居民说,停电是十年未遇的事,而正好被她赶上。
在学校里,学生们对新来的王芳很友好,但办公室从秘书到同事都对她客气有加,而且常常偷偷打量她,这也让她十分疑惑。
任教一段时间后,她发现除了自己以外,每位教师都有办公室钥匙,唯独自己没有,如果教务要下班锁门,她就必须离开,如果早到了,只能在门外等候,起初她以为是由于自己的志愿者身份,于是默默忍耐,直到有一天在酒会上和同事聊天才得知,在她之前的那位志愿者下班后常在办公室马拉松式的打电话,还招来其他同事聊天,引起学院反感,决定不再给新来的志愿者办公室钥匙。
王芳觉得委屈,也感到十分屈辱。
王芳本以为西方国家的学生十分活跃,课堂上好调动,没想到学生比她想象的要内向和腼腆的多,活跃课堂气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还发现当地汉语老师习惯用英语授课,学生们的口语非常不好,她虽然想尝试改变这种情况,坚持用汉语教学,但是学生们习惯了借助英语学习,并不适应她的教法,她也发现用英语教学反而轻松,于是不再坚持。
在孔子学院,她的课时不多,但课型不少,除了一年级的口语课,还有二年级的听力课,三年级的报刊课。
她在国内只教过一个暑假班的汉语课,对其他课型并不熟悉,国外的教材也和国内的不一样,所以她每日备课直到半夜。
除了教学之外,王芳还要参与组织孔子学院的各种活动,如文化周、春节晚会等等,要调动害羞的欧洲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并不容易。
在最初的几个月,她不禁怀念在国内读研时的幸福时光,常常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如此辛苦?
”
如果你是王芳,你会怎么做?
她遇到的问题你将如何处理?
(浙江师范大学2010)
带着“中国文化赴美”
2008年7月28日在梁蕾的记忆中相当深刻,这一天,她从首都机场告别父母,只身到美国当了一名汉语志愿者教师。
在此前,她只是许昌学院的一名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她在学校给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教授“语言学概论”课程。
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国家汉办和美国大学理事会合作的一个项目。
为支持美国中小学开设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2006年,国家汉办开始选派教师赴美国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和推广。
被该项目录取的教师将被派往美国的高中(9-12年级)、初中(6-8年级)或小学(幼儿园-5年级)教授汉语。
这些学校分布在美国的市区、郊区和农村。
志愿者教师可能被安排在一所以上的学校进行教学,可能被安排教授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可能被安排教授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相关科目的课程。
梁蕾是幸运的,在河南省被确定的9名志愿者中,她是唯一一个“非英语”专业的老师。
200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对外汉语研究生专业的梁蕾顺利通过了层层考试和面试,也取得了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同意她停薪留职赴美当志愿者。
按照安排,梁蕾被分到了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的两所公立高中执教。
在被确定为“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后,梁蕾为出国做了很多准备。
她花费1000多元购置了太极扇、中国结、京剧脸谱、毽子、沙包等小物件。
到达佐治亚州后,梁蕾被分到该州第二大城市奥古斯塔市的两所公立高中教学。
在奥古斯塔市的所有老师中,只有她是中国人。
课堂上,她不仅教学生说汉语,还教他们玩太极扇、剪纸、折纸等。
“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项目为期一年,5月25日,美国的学校放暑假后,梁蕾已经完成了她10个月、当志愿者的300多个计划,返回了许昌老家。
然而,回国前,由于美方的热情挽留,梁蕾取得了国家汉办的同意,决定于7月底再次赴美继续“支教”。
自创教学模式
梁蕾到达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后,深受当地学校的欢迎,因为她是当地唯一一个从中国选派的汉语志愿者教师。
梁蕾的到来也开启了当地学校汉语专业的第一节课程,为此当地的一家报社还在她上课后的第三天为她做了一个专访,向当地公众介绍了她当志愿者的情况。
“在美国的高中,汉语属于选修课。
”6月19日,面对记者采访,梁蕾颇为感慨,她在来美国以前,一直以为美国的学生很轻松,没有一点压力,但当亲临期间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那回事。
梁蕾说,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很轻松,但是到了高中,课程压力也很大,虽然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一样,但是高中的学生背的书包一点不比中国学生的小,书本都是“大部头”,他们的压力都在平时,经常出现“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情况,所以学生们都很有压力。
在中国,高中学生的压力在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美国的经常性考试也很重要,如果考不过去,上大学、毕业都是问题。
由于是第一次开设“汉语”专业,学校报名学汉语的并不是很多,梁蕾在两个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加起来才40个,最小的班级只有5个学生。
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上课的激情和压力。
5月份回国之前,梁蕾所在的学校给她特批了200美元的“特殊经费”,用于购买更多有中国特色的小饰品。
在课堂上,梁蕾特设了一个“中国商店”,表现好的学生将会获得她特制的货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选购“中国商店”里的小饰品。
梁蕾创设的这种课堂管理模式很受学生欢迎,也得到她所在学校的认可。
“手机链、中国小娃娃、毽子等,美国孩子非常喜欢。
在那里,你不能提‘赠送’这个词,他们只能通过‘买’才能获得。
”梁蕾说。
7月底,梁蕾将再次回到美国学生身边。
这次,她打算买更多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小饰品,并抽时间学习太极拳、维吾尔族舞蹈等,希望能将更多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留在美国孩子的脑海里。
辛苦并快乐着
在当地,食宿由学校提供,但是交通需要自己解决。
梁蕾基本上是靠步行完成。
由于美国的消费水平很高,而汉语志愿者教师并没有工资,只有每个月国家汉办提供的1000美元补助,因此她在美国的生活很节俭。
在学校,她每天要上4节课,每节课50分钟,教的学生年龄在14岁到18岁,都很活跃。
美国的老师可以坐在桌子上和学生们交流,而梁蕾因为身高和习惯原因,基本上都是站在那里教课。
“更多时候又唱又跳的,一节课下来累得腰疼。
“一般一节课教授的理论只能在10~20分钟,其他的就是唱歌、跳舞、做游戏,不然学生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了。
”梁蕾说,在美国学生眼中,汉语并不难学,和其他外语一样。
曾有“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外语”的说法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一旦了解了,汉语就变得容易多了。
“因此,我感觉,教美国孩子中国文化比教他们汉语更重要。
”梁蕾说,“让美国孩子认同中国文化并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对中国人有一种亲切感,这也是我们‘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的一种责任。
靠着过硬的英语基础和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梁蕾很快获得了学区和学生们的喜欢。
3个月后,奥古斯塔市组织了一次“外语比赛”,梁蕾和她的学生应邀参加,她所教的4名学生在该市取得了两个第一、两个第二的好成绩。
因为出色的成绩,今年2月19日,美国大学理事会邀请梁蕾代表美国南部的“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在大学理事会的南方论坛上发言。
在美国的“赴美汉语志愿者教师”有近200人,只有5位老师有幸被邀请参加东、南、西、北、中五大论坛并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2013)
推广汉语志愿者:
在南美大地挥洒青春
提起“80后”,常伴随着自我中心,随心所欲,眼高手低等负面评价。
不久前,我到南美洲的智利、秘鲁、阿根廷、巴西4国采访,有机会接触到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独立、勤奋、好学等优秀品质。
在这些非英语国家的孔子学院中,师资问题十分突出:
一方面,目前拉美地区是世界上汉语学习者人数增加最快的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储备不多,可派出的汉语教师有限。
这时,年轻的志愿者们挑起了大梁。
最感动的是学生送来毛衣
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活跃着一个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除一名男生外,都是女生,清一色的“80后”。
李莹莹是湖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活泼美丽的她出生于1989年,但已“见多识广”:
本科时跟随国际学生组织(AIESEC)到印度和土耳其进行暑期实习,而后又通过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来到巴西。
莹莹告诉我,巴西人像桑巴舞般快乐、热情,她在巴西的生活很开心。
她说,巴西朋友和学生对我很好,我没车不方便,所以只要有学生知道我要去买东西,他们都会很热情地接送我;
冬天到了,由于出国前以为巴西是热带国家不会很冷,所以没带什么厚衣服。
学生们知道后,纷纷送来衣物,有的还专门为我买了合身的毛衣,房东和邻居们也送给我很多厚衣服以及她们亲手织的帽子,穿戴上的那一刻,心里真的是阵阵暖流;
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苏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时时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作为女孩子,莹莹也有着小烦恼——23岁的她还没有男朋友。
来巴西之前,因为大部分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或者参加各种活动,没把谈恋爱的事放在心上。
到巴西后,接触的中国人十分有限,加之教学任务繁重,选择的机会就更少了。
身边的志愿者同事中,大多在国内时就有了稳定的男友或已结婚,还有的交上了巴西男友。
再看国内的同学,也在谈着恋爱向婚姻前进。
另一个烦恼是事业上的。
她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两年学制,一年上课,一年实习。
汉语教师志愿者一般任期一年。
从到岗后熟悉环境,提高葡语水平,到进入角色,已经花去了几个月。
所以,莹莹想再续签一年,外方大学也希望她续签。
但这样一来,她就要推迟毕业,今后的就业等问题也会面临更大的竞争。
最寂寞是远离祖国和亲朋
其实,除了以上烦恼,年轻的“80后”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要承受的还有寂寞。
在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采访时,一个汉语老师拉着我的手说:
“好久都没和中国人说过中国话了。
”她当时的眼神和这句话让我久久难忘。
远离祖国和亲朋,让这些“80后”率先尝到了寂寞,也学会了勇敢和坚强。
在我走访的多所孔子学院中,汉语教师志愿者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周上课20课时,还要准备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文化推广活动,对此他们毫无怨言。
他们说,自己选择做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积累人生经验,所以苦点儿累点儿都不算什么。
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对外汉语推广事业的关键。
为这些汉语教师志愿者们设计可行的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是有关方面需要重视的课题。
毕竟对于“80后”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恋爱、婚姻、就业等实际问题就在眼前,而这些因素也势必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浙江师范大学2011)
2009年4月,张良(化名)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喀麦隆孔子学院杜阿拉市分教学点。
那里的教学情况非常复杂。
他经常在一个班里同时教10多岁的小孩和50多岁的商人。
张良就遵循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法,让孩子多做书面作业,让商人多听光盘。
为了更好地和学员交心,张良学起了法语,并尝试着用英语、法语一起教学。
张良感觉到:
要克服学生“汉语很难”的心理预期,除了展示汉语简单的一面,更要通过展示文化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中国的文化、风土人情特别感兴趣,他和其他志愿者就特意到图书馆借图片书籍给他们看。
过年的时候,志愿者们总会以大红灯笼、烫金对联、倒挂“福”字等春节特色的物件展示中华传统,并借此机会解释中国春节的来历、民俗活动以及相关饮食习惯。
为了让学生都能尝尝鲜,包饺子是春节雷打不动的项目。
课余,师生志愿者还会开展用筷子夹花生米、猜谜语、绕口令、投壶游戏等游园活动,组织“汉语桥”中文比赛,教习太极拳、书法、剪纸、茶艺等,以各种活动载体推介中国文化。
而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背后,却是比在中国困难得多的艰辛付出。
很多中方老师都说自己成了超人:
“一场活动往往身兼数职———院长助理、司机、厨师、技工……事无巨细,无所不能。
初到杜阿拉,独自一人在那里教学的张良感觉“自己仿佛身处茫茫海上的某处黑暗船舱”,“下班回家后面对的所有一切都是无声的……惟有读书成了排解寂寞的良药,但读书资源也很有限。
”杜阿拉没有中文图书馆,每个月张良都要坐4个小时的大巴车赶往雅温得孔子学院借阅书籍。
张良深知,学会融入是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必须的选择。
课后,他开始学会与学生到路边小店喝酒聊天,或是在简陋的足球场踢足球,他很快找到了一些“朋友”,也在自己融入的过程中,不断告诉非洲人,不仅有个摩登时尚的中国,还有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东方古国。
“每天听着学生们日渐清晰的发音,看着学生们日趋方正的方块字,那种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当非洲朋友用还略显生硬的汉语说着“要练一辈子中国功夫,要学一辈子中国话”时,志愿者们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国传媒大学2010)
大卫是一个美国学生,在台湾学习汉语,有一天,在当地的小饭摊儿上遇到了陈立生。
陈立生希望能认识一个外国人和他练口语,大卫也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他们两个就聊了起来。
大卫提到他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
陈立生建议一起到城外去爬山,而且答应做好一切准备。
大卫很高兴地同意了。
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陈立生和他的朋友一起和大卫见了面,一共25个人。
大卫看上去不高兴,但是什么也没有说,他不明白,他打电话给朋友们,为远足活动做了很多准备,而大卫却是这么不高兴。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中国传媒大学2011)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中国传媒大学2012)
一位美国学者在试图向学生说明“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这一观点时,先讨论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与香蕉的语义联系起来进行说明:
香蕉在某种场合下是一种饭后食品,在某种情况下又是一种商品,在另一种场合下又是静物画的一种对象。
他的班上的学生有的是法国人,有的来自加拿大法语区,还有的来自加拿大西部和美国。
他的这种解释很容易被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学生所接受。
虽然有一部分人说他们从来没有以这种方式对香蕉进行过思考。
然而法国和加拿大法语区的学生却迷惑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是香蕉的基本含义,香蕉基本特征,是超越了一切表面的、暂时性的分类。
(中国传媒大学2013)
约翰是一位来我国一所大学教英语的美国教授。
一天清晨,在去教室的路上,遇到了学生李慧芳。
慧芳把中国的问候话“您好,您到哪儿?
”字对字地用英语说出来:
“Goodmorning.Whereareyougoingnow?
”约翰用英语回答说:
“Well,Iamgoingtotheclassroom.”(噢,我到教室去。
)
在课堂上,约翰滔滔不绝地讲话,慧芳只能听懂大约70%。
讲课的时候,约翰在课堂上走来走去,不时坐在学生的课桌上,一次甚至坐到了讲台上。
在讲课时,约翰几次用目光注视慧芳,她总是低下头,避开约翰的目光。
约翰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同学,当与他们的目光相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也躲开。
临下课前,约翰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教室里一阵沉默,他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依然没有回应,直至下课铃声响起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李英是北京某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国家汉办的志愿者考试,被派往美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的志愿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英认识了正在学习汉语的大卫。
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李英提到她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
大卫建议一起到城外附近的地方去爬山。
李英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于是高兴地答应了,而且主动承诺做好一切准备。
但考虑到自己是女孩子,单独跟一个男孩子在一起不方便,于是邀请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跟自己一起去。
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李英和她的中国朋友们一起和大卫见了面,一共有十多个人。
大卫看上去不高兴,但是什么也没有说。
他尽量躲开其他人,李英注意到他失望的表情,和落落寡合的样子,但是不能理解。
她不明白,自己做了那么大的努力,承担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而大卫却是这么不高兴,究竟是为什么。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
刘明月是一位汉语志愿者,去美国一所中学教授汉语。
负责中文项目的露西热情接待了她。
小刘没有找到地方住,露西邀请她去她的家里住。
小刘住一楼,二楼是露西和丈夫孩子。
两个多月过后她们相处的非常融洽,露西表示小刘不用出去找地方住了就一直住在她的家里。
小刘也觉得像自己家一样。
一个周末露西一家人不在家,小刘接到了表哥的电话说要到美国看她,小刘告诉了表哥露西家的地址。
三个小时之后表哥到了露西家。
他们在客厅交谈了一会儿,表哥想吸烟,不知道可不可以,小刘说露西的丈夫也在家吸烟。
小刘想起二楼阳台的风景很好就决定带表哥看一看。
他们来到阳台看了风景,突然电话响了,原来露西的电话忘记带走了。
小刘接起电话是露西的朋友打来的,她说露西不在,忘记带电话了。
后来她做了几样菜和表哥吃了饭之后,表哥离开了。
晚上露西一家人回来了,小刘跟她说她表哥来美国了,特意来看她。
她请表哥来家里坐了一会儿,吃完饭之后离开的。
期间她接了一个露西朋友的电话,小刘在说话的时候。
发现露西的表情怪怪的。
一个星期以后,露西告诉小刘帮她找到了房子,她自己住会更方便些。
露西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
小刘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
小李是汉办派往法国孔子学院的汉语老师。
应一位法国同事的邀请参加周末聚会。
赴约时小李带了一瓶中国的白酒。
点菜时,法国同事推荐小李一道当地的名菜,但价格偏高,小李考虑既然是别人请客就不要点太贵的菜,而这位法国同事一再说如果没吃过这道菜就等于没来过法国一样。
于是小李恭敬不如从命,点了那道菜,并且吃的时候觉得味道的确不错,同事们喝了小李带来的酒也说很好喝。
宴会结束付账时,小李看到大家各自付了自己的那份,虽然知道西方的AA制,但考虑到自己是同事请来的就一直没动。
后来服务员拿来了账单给小李,这时小李的那名同事把服务员叫来说了什么,服务员又打了新的账单给小李,法国同事说小李喝的矿泉水他已经帮付了,小李只用付自己的饭钱。
小李觉得不能理解,“既然你邀请我来,为什么要我付钱呢?
”“我付钱也没问题,但是你又为什么要能帮我付矿泉水的钱呢?
是因为喝了我的酒吗?
”……小李有很多疑问,不知道日后该如何与法国同事相处,当天晚上他失眠了。
(首都师范大学2010)
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材料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