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重点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4491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4.87KB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重点文档格式.docx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重点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抑制凋亡的基因是:
A野生型p53BBcl-2CFasDBaxEBix
三.名词解释:
26S蛋白媒体:
由一个20S核心颗粒和1-2个19S调节颗粒组成。
20S蛋白酶体:
4个环组成,每个环7个亚单位。
中间是两个β亚单位环;
两侧是两个α亚单位环;
19s调节颗粒:
由17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这些亚单位分为盖部和基底部。
凋亡小体:
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一起聚集,为反折的细胞膜所包围。
从外观上看,细胞表面产生了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
分离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Residualbody:
(残体)是次级溶酶体消化作用的最后阶段,由于酶的活力降低或消失,残留一些不被消化的物质。
马达蛋白:
胞内膜泡运输沿微管或微丝运行,动力来自马达蛋白,马达蛋白有3类:
动力蛋白,驱动蛋白,肌球蛋白。
细胞决定:
细胞在出现可识别的形态和功能的差异之前,细胞已经具备按特定方向分化,并最终形成一定表型的细胞的能力。
这种细胞的发育选择叫做细胞决定。
脂褐素(这基本必考):
1-3μm棕色颗粒,由单位膜包裹不规则小体,电子密度较高,含有不均匀一致的内容物;
次级溶酶体是形成场所;
结构致密,不能被彻底水解,在细胞内沉积增多,阻碍细胞的物质交流和信号传递,最后导致细胞衰老。
非胶原糖蛋白:
由多个结构域构成的多功能的大分子。
既可与细胞相结合,又可与细胞外基质其它大分子相结合,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其他成分的粘着。
不但是必要的结构成分,而且也是实现细胞外基质生物学作用的重要成分。
信号肽(signalpeptide):
分泌蛋白的N端一段特殊的信号序列,一般由15~30个aa残基组成,富含疏水性aa;
由信号肽的N端、疏水核心区和信号肽的C端三部分。
四.简答题:
1、紧密连接的形态结构以及分子组成,它的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1.形态结构:
两个上皮细胞相邻的侧面近顶部质膜外片紧密接触,形成封闭索(Sealingstrands),多条封闭索连成带状的网络,故此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带(zonulaoccludens,ZO)。
2.分子组成:
构成紧密连接的关键跨膜蛋白为两类细胞粘合分子:
claudins(壳牢素)andoccludin(闭锁素)。
紧密连接在细胞质侧以微丝为结构支架
(1)作用:
①连接相邻的细胞,加固组织,使细胞连接成完整的片层,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②封闭和调控细胞间隙的通透性,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物质的选择性吸收;
③将上皮细胞的表面分割为顶面与底侧面,限制膜蛋白与膜质的侧向扩散范围,从而维持细胞的极性。
(2)与疾病的关系:
①紧密联结在血管内皮细胞参与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②紧密连接屏障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2、溶酶体酶是如何靶向运输到溶酶体中作用的
每个溶酶体水解酶分子上都含有特异的信号斑(signalpatch),信号斑能被CGN的磷酸转移酶所识别并通过两步反应形成M6P。
首先在N-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的催化下,将磷酸化的N-乙酰葡萄糖连接在溶酶体酶前体糖链甘露糖基上,然后经磷酸二酯酶(phosphoglycosidase)的作用,将乙酰氨基葡萄糖剪切并将磷酸基团留在甘露糖基上,形成带有M6P标志的水解酶。
具有M6P标志的水解酶都被定向运输到溶酶体。
3、G1/S是如何调控的
CDK4/6/CyclinD活化,使RB磷酸化,E2F-1去抑制,激活转录,细胞由G1期进入S期;
p16(CDK1P21是G2/M)与CyclinD竞争性结合Cdk4和Cdk6,抑制Cdk4和Cdk6的活性,抑制Rb磷酸化,则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
4、微管微丝在组装上的异同点
异:
微管,原料为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聚合成二聚体,二聚体再在两端和侧面增加使之形成片状结构,进而形成管状,能量来源GTP;
微丝,原料为G-actin,只在两端增加伸长,能量来自ATP;
同:
均具有极性,组装过程既有聚合也有解聚过程,具有成核期和平衡期,需要一定的Mg2+浓度,适宜温度37oC,
5-1.亲核蛋白的如何过程。
(药学—口腔答)
(1)需NLS识别并结合importin,与核孔复合体的胞质纤维结合。
(2)转入到核孔复合体中,核孔复合体的构象发生改变,将转运复合体从胞质面转移到核质面。
(3)转运复合体在核质面与核质中存在的一种GTP结合蛋白Ran相互作用,由于Ran蛋白与作为受体的importinα/importinβ异二聚体的结合而导致复合体解离,亲核蛋白质释放出来进入核质中。
(4)受体与亲核蛋白解离后与结合其上的Ran蛋白一起返回胞质,在胞质中Ran上的GTP水解成GDP,并与受体亚基解离。
(5)结合GDP的Ran蛋白返回到胞核内,并转换为GTP结合的Ran蛋白。
1、脂质体(liposome):
脂质分子在水中聚拢成双分子层,游离端往往有自动闭合的趋势,形成一种自我封闭而稳定的中空结构。
可用于转基因、制备的药物、研究生物膜的特性。
2、跃迁温度(transitiontemperature、Tm):
脂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相对应的温度。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与液体的流动性。
膜中蛋白质以各种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它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的结构,其组分可以运动,还能聚集以便参与瞬时的或非永久性的相互作用。
4、脂筏(lipidrafts):
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其中富含鞘脂和胆固醇,其中聚集一些特殊的膜蛋白。
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比较长,因此此区域较厚,更有秩序且少有流动。
其周围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的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
5、Na+-K+ATPase(Na+-K+泵):
为多次跨膜的整合膜蛋白,具有ATP酶活性。
由αβ亚基组成,α亚基可发生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改变泵蛋白构想,实现离子转运。
其在胞质面有3个高亲和Na+结合位点,在膜外面有2个K+结合位点,也是乌本苷结合位点。
β亚基起调节作用。
Na+-K+泵存在于一切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
维持动物细胞质膜两侧的Na+、K+分布的不均匀性。
其间接效应有:
①调节细胞容积,维持膜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②离子浓度的势能可被用来进行物质运输;
③胞内高浓度的K+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和糖酵解过程中重要酶活动的必要条件;
④膜电位的产生。
6、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
被转运的大分子物质(配体,ligand)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经过有被小窝(coatedpits)的内化而摄取物质的形式,是一种选择性浓缩机制。
特点:
特异性;
高效性;
选择性;
高度浓缩。
第五章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
1、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内膜系统是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密切相关的膜性结构细胞器之总称,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转运小泡以及核膜和过氧化物酶体等功能结构。
2、微粒体(microsome):
通过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获得的,由破碎的内质网自我融合形成的近似球形的膜囊泡。
它包含内质网和核糖体两种基本成分。
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糖基化和酯合成等内质网的基本功能。
3、网质蛋白(reticulo-plasmin)/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
多肽链的C端含有KDLE(或HDEL)4氨基酸序列驻留信号(retentionsignal)。
可以特异识别新生肽链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某些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折叠、装配、转运,但其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形成。
4、信号肽(signpeptide):
由信号密码翻译出的一段肽链,位于N端,约18~30个氨基酸。
可将核糖体引导至内质网膜上,继续进行蛋白质合成。
在内质网腔内被切除。
5、信号识别颗粒(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SRP):
在细胞质中,6种多肽和1个7SRNA组成。
它可先识别信号肽并与之结合,然后将信号台肽-核糖体复合体带到另一个与其识别的粗面内质网膜的停靠蛋白上,翻译蛋白的核糖体便结合到内质网膜上,从而使外输蛋白的合成固定在内质网膜上进行。
6、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
是正在进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是溶酶体的功能状态。
分为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和异噬溶酶体(heterophagiclysosome)。
前者的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包括细胞衰老崩解的细胞器以及过量贮存的脂类、糖原颗粒等。
这些物质先被细胞本身的膜所包围成自噬体,再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
后者作用底物是外源性的,细胞先以内吞方式将这些物质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再与初级溶酶体融合。
7、残余体(residualbody):
又称后溶酶体(post-lysosome),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
可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如表皮细胞的老年斑,肝细胞的脂褐质。
8、信号斑(signalpatch):
是溶酶体酶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空间结构,信号斑是由几段信号肽形成的一个三维结构的表面,这几段信号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斑点被磷酸转移酶识别。
9、囊泡转运(vesiclartransport):
是指囊泡以出芽的形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断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融合的过程。
由囊泡转运所承载和介导的双向物质运输,不仅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基本形式。
囊泡转运是一个受严格选择和精密控制而高度有序的物质运输过程,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是实现细胞膜及内膜系统功能结构转换和代谢更新的桥梁。
10、矽肺(silicosis):
气中的矽(SiO2)被吸入肺后,被肺部的吞噬细胞所吞噬,由于吞入的二氧化硅颗粒不能被消化,并在颗粒的表面形成硅酸。
硅酸的羧基和溶酶体膜的受体分子形成氢键,使膜破坏,释放出水解酶,导致细胞死亡,结果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结节,造成肺组织的弹性降低,肺受到损伤,呼吸功能下降。
第六章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
1、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蛋白纤维构成的,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相关的网架结构体系。
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
功能:
维持细胞形态;
保持细胞内结构的有序性;
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踏车现象(treadmilling):
正极的肌动蛋白聚合速率等于负极的解聚速率的现象,由G-actin单体的临界浓度决定。
3、马达蛋白(Motorproteins):
细胞内利用ATP,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或细胞运动的蛋白质。
根据其结合的骨架纤维以及运动方向和携带的转运物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
肌球蛋白沿微丝运动,驱动蛋白及动力蛋白可沿微管分别向正极、负极运动。
4、收缩环(contractilering):
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两个将分离的子细胞之间,由大量平行排列的但方向不同的微丝所组成的一个结构。
随着收缩环的逐渐收紧,两个子细胞被分开。
收缩环收紧的动力来自纤维束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滑动。
5、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MTOC):
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启动位置。
MTOC决定着微管的极性。
其包括:
中心体、纤毛和鞭毛的基体。
第七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1、基粒(Elementaryparticle):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有许多带柄的小体称为基粒,也称为ATP酶复合体。
每个线粒体含有104-105个基粒,分头、柄和基部三个部分。
头部:
可溶性ATP酶,与基粒柄部合称偶联因子F1;
含有ATP酶复合体抑制多肽。
柄:
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控制离子通道。
基部:
疏水蛋白,又称偶联因子F0;
质子通道。
2、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在线粒体膜上,供能物质经过以上各步脱下氢原子,通过内膜上的一系列呼吸链酶原的电子传递,最后与氢结合生成水,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被用于ADP磷酸化形成ATP。
3、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respiratorychain四中电子载体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后,有序的镶嵌在内膜上,组成的传递电子和质子的酶体系。
由四个含电子载体的复合体及另外两个独立存在的电子载体组成,包括复合体I、复合体II、复合体III、复合体IV和细胞色素c以及辅酶Q。
各组分高度有序排列,复合体I、III、IV组成主要传递途经;
复合体II、III、IV组成另一条传递途经。
4、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couplinghypothesis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驱动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转移到内膜胞质侧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以此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
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基质时驱动ADP与Pi反应生成ATP。
5、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mechanism):
质子运动所释放的能量不直接用于ADP磷酸化,主要用于改变活性位点与ATP产物的结合亲和力。
在任何时刻,ATP合酶上的3个β亚基以3种不同的构象存在。
从而使它们对核苷酸有不同的亲和性。
ATP通过旋转催化而合成,在此过程中,通过F0“通道”的质子流引起c亚基环和附着与其上的γ亚基纵轴在α3β3的中央进行旋转,旋转是由F0质子通道所进行的质子跨膜运动来驱动的。
第八章细胞核与遗传信息储存
1、核纤层(nuclearlamina):
紧靠细胞核内膜的电子密度较大的物质。
它是由核纤层纤维纵横排列、交织而成的网状纤维蛋白层,与核膜上的蛋白质相结合。
核纤层由核纤层蛋白(Lamin)A、B、C组成。
参与核膜的崩解与重建;
有助于维持和稳定间期染色质高度有序的结构;
在间期核的组装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与了DNA复制。
2、核孔复合体(nuclearporecomplex,NPC):
组成:
①胞质环:
核孔胞质侧的整个边缘,伸出8条短纤维。
②核质环:
核孔核质侧的整个边缘,8条长纤维;
与端环组成核篮/核笼。
③辐(spoke):
与胞质环和核质环相连接,起到支持核孔的作用。
④中心栓:
又称中心颗粒,位于核孔的中心,推测它在胞核与胞质的物质交换中起转运作用。
核孔复合体蛋白质分为两类:
穿膜蛋白(gp210)与外周蛋白(p62)。
核孔蛋白(NUP)含有一些通用性结构:
FG重复序列,该序列可与核转运受体相互作用并介导亲核蛋白的入核转运。
参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3、核定位信号/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
特殊的氨基酸序列;
一般含有4~8个氨基酸,且没有专一性;
可位于蛋白质任何部位,完成功能后不被切除。
4、着丝粒-动粒复合体(centromere-kinetochorecomplex):
动粒结构域:
位于表面,三层板状结构。
中心结构域:
主体,位于动粒结构域下方,即着丝粒部位,包含有卫星序列。
配对结构域:
内层,连接两条染色单体,包括两种相关蛋白:
内部着丝粒蛋白和染色单体结合蛋白。
5、核仁组织区(nucleolusorganizingregion,NOR):
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
电镜下观察:
核仁组织区主要是核仁内的一些由次缢痕部位伸出的DNA袢,是18S、28S和5.8SrRNA基因(rDNA)所处的部位,5SrRNA的基因不在核仁组织区,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
6、随体(satellite):
某些染色体末端部分的圆形或圆柱形染色体节段;
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的主要部分相连;
是鉴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每种生物的染色体组中,次缢痕及随体的形态和大小是一定的。
7、端粒(telomere):
染色体端部的特化结构;
高度重复的短序列核苷酸,高度保守;
在细胞分裂时起作用,随每次复制而逐渐缩短。
生物学作用: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保证DNA的完全复制及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空间的排布。
第十章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1、细胞分裂(celldivision):
指一个亲代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2、细胞增殖:
细胞通过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并且使子细胞获得和母细胞相同遗传特性的过程。
意义是繁衍后代。
3、细胞周期(cellcycle):
细胞从上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4、纺锤体(spindle):
是一种出现于前期末,对细胞分裂及染色体分离有重要作用的临时性细胞器,呈纺锤样,具有双极性,由纵向排列的微管及其相关蛋白组成,包括星体微管、动粒微管和极间微管。
5、收缩环(contractilering):
指大量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装配形成微丝束,环绕细胞。
收缩环收缩,分裂沟加深,直至两个子细胞相互分离。
6、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Complex,SC):
SC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在粗线期完成装配,双线期解聚。
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
SC是同源染色体间形成的梯子样的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两侧为侧生组分(lateralelement),两侧之间为中间区(intermediatespace),在中间区的中央为中央组分(centralelement)。
侧生组分与中央组分之间有横向排列的纤维,使SC外观呈梯子状。
SC中央,还可以看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重组节,它是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的部位。
7、限制点(restrictionpointR点):
G1期对一些环境因素的敏感点,可限制正常细胞通过周期。
是控制细胞增殖的关键。
8、MPF(maturationpromotingfactor):
促有丝分裂因子。
是一种蛋白复合物,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CyclinB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c2(Cdk1)。
在G2/M期活性达到最高峰,促进细胞从G2期向M期转换。
9、癌基因(oncogene):
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核苷酸片段称癌基因
10、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
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一类能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基因,即为抑癌基因
第十一章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
是指来自同一受精卵的同源细胞之间,在不同环境下,于不同发育阶段逐渐衍生为形态、结构、功能和生物化学特征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决定(celldetermination):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分化特征前就已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并向特定方向分化。
3、奢侈基因(组织特异基因)(luxurygene):
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
这些基因只有在特定的分化细胞中表达。
4、管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
维持细胞最基本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因。
这些基因在各类细胞中都可以表达。
5、胚胎诱导(embryonicinduction):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细胞对邻近的另一部分细胞的形态发育和分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现象称作胚胎诱导。
初级诱导:
中胚层脊索诱导外胚层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神经板产生。
次级诱导:
神经板卷折形成神经管后,其头端膨大的原脑的视杯可以诱导其外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眼晶状体。
三级诱导:
晶状体进一步诱导其外面的外胚层形成角膜。
第十二章细胞衰老与死亡
1、细胞衰老(cellaging/senescence):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能力与生理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
形态上发生明显改变:
细胞皱缩,质膜透性和脆性提高,线粒体数量减少,染色质固缩、断裂等。
是机体衰老和老年病发病的基础。
2、Hayflick界限(Hayflicklimit):
细胞的增殖次数是有限的。
如人胚成纤维细胞可培养60-70代。
3、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C):
又称细胞凋亡(从形态学变化角度),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调控等作用,因而具有生理性与选择性。
凋亡的细胞质膜始终保持良好的整合性,细胞萎缩,染色质高度凝集与周变化,内质网扩张并与细胞膜融合发生内陷,形成凋亡小体。
清除多余细胞;
清除正常生理活动中的无用细胞;
清除病理活动过程中有潜在危险的细胞。
4、细胞坏死(necrosis):
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
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细胞水肿,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酶体膜破裂,内部酶释放导致细胞溶解,内容物外溢,早期细胞核无明显形态变化。
常引起炎症反应,愈合过程中伴随组织器官的纤维化,形成瘢痕。
5、凋亡小体(apoptoticbody):
凋亡细胞经细胞核核碎裂和染色质凝缩成染色质块,然后整个细胞通过发芽、起泡等方式形成一个球形突起,并在其根部绞窄而脱落成一些大小不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