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4439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3.06KB
教育学各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各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各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的是康德。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在西方教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杜威。
•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家是杜威。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
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7.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9.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10.古代教育学思想:
(1)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①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②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①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
“问答法”分三步:
a苏格拉底讽刺;
b.定义;
c.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③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11.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②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③洛克提出了“白板说”,
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绅士教育。
④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德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②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
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
1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第一本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1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1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判断题)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8.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民主化是对等级化、权利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二是要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重点提示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考纲链接
•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判断题)
•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而不是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普及高级中等教育;
信息革命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二是规章制度;
三是角色规范。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
(判断)
•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过渡性。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1)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过渡性: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认同与自主
②非正式性:
日常交往、不自觉地形成
③多样性:
性别、年龄、种族、家庭
④互补性
。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为: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4.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中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
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
15.进行教育改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①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③作好教育事业规划;
④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16..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把可能劳动力转为现实劳动。
力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17..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偿付的源泉。
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
18.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9.网络教育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网络教育的特点:
①开放性:
不受时空、地域限制②主动性:
按照学习者的意愿进行选择③创造性:
信息储备与交互刺激
区别:
a.传统教育:
“金字塔形”等级制教育;
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
年龄段教育;
时空限制b.网络教育:
自己掌握的“兴趣选择”;
无年龄段教育;
跨时空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概念;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概念;
各种偏激观点(如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言论;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学会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个体身心发展。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
其典型代表之一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作用是提供了多种可能。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性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教育者重视再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身残志坚”说明了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具有互补关系。
•
人的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精神力量是根本力量。
•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少年期。
•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理想和未来”是人生青年期的重要特征。
1.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
美国的华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2)顺序性。
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3)阶段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互补性。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
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
(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7.成熟: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8.环境: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9.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个体的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不仅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和技能。
(2)对人潜力的发掘。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3)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
(4)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
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4.青年期
①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②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③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人社会生活转变时期。
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16.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教育对于人的个性的发展。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结构;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各章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