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4129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92KB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附答案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
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
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
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
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
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
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
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貍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
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
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
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
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
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
时年三十一。
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
为帝言:
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
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
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
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
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
大略谓:
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
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
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
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
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
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
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
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
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
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
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
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
①貤:
通移。
转移;
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
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
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
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
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
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
(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①,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④《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⑤玉户帘中卷不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⑥自胡马窥江去后,,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⑦,但愿长醉不愿醒。
(李白《将进酒》)
⑧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标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
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
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
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
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
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
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
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
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
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
明亮得很。
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
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
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
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
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
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
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
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
里头是一张双人床。
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
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
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
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
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
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
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
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
(4)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
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单品、2019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中有12%-14%。
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的常用煎法不同?
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原汁!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12%到100%。
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
太高兴了!
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
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的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他都积极主动的完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
世卫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
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
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19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19年下降了66%。
2019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9年12月11日凌晨零点12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节选自《好搜百科》有删改。
)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寒假作业试题答案
1.D(原文的表述为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2.A(定义过窄,霾不仅仅是大风扬起尘土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还裹挟着其他物质。
3.C(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4.B(注意系治、责以两处的理解。
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B(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做。
7.
(1)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
(间、窥伺、豫各1分,句意2分)
(2)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竟然)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
(部、供、曾各1分,句意2分)
8.特点:
雨大,及时(2分,每点1分;
答凉冷不给分,因为凉冷也是因为雨大)。
分析: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
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9.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1分),关心国计民生(2分)的诗人形象。
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1分),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1分)。
【附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
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
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
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任上,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颈联承且喜句。
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
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稍加变化;
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春日江村》农务村村急句。
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
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
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10.①雕栏玉砌应犹在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捣衣砧上拂还来⑥废池乔木⑦钟鼓馔玉不足贵⑧月涌大江流
11.
(1)C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4分)
解析:
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
B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不给分;
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
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
②交代主要内容。
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
③揭示小说主旨。
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安土重迁,怀旧。
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
②敏感不安。
分辨不出风声,感到惊惧;
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
③纯真好奇。
虽怀念旧居,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都说明她纯真活泼。
④乐观积极。
虽然眼盲,贫苦漂泊,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共计6分。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能找到。
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
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
虽然贫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学期 语文 寒假 作业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