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21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3980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7.20KB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21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21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21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知识点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地位
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儒学主张
(1)礼,即周礼,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正名”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
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3)中庸:
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图解历史] 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三 孔子的历史影响
1.教育
(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
(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思想
(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
史料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 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
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
面试试题
题1:
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
题2:
你准备用何方法治理国家?
……
答案 题1:
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国度。
礼、乐、仁、中庸之道。
结果:
面试失败,不得重用。
根源:
仁、礼主张实质是维护奴隶制旧制度,不适合建立封建新秩序的需要。
【史论归纳】
1.政治主张及评价
主张
评 价
“克己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者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2.教育理念及贡献
(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3)教学实践:
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教学方法:
善于“因材施教”。
(5)学习方法: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培养目标:
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主题二 孔子思想的影响
史料一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思考
(1)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史料在评价孔子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
(1)开创私学;
有教无类;
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
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史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思考 (3)综合史料,探究“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答案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史论归纳】
1.辩证评价
(1)积极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现实意义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
(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答案 B
解析 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
A.“仁”的思想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道德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人才标准,成为历代统治者接受的道德规范,D项含义与之最相近。
3.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孔子愤慨地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 鲁国季氏用天子的乐舞违反了礼,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因此材料反映的孔子主张是克己复礼。
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5.“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析 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请回答:
(1)根据图一,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
(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
答案
(1)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
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为儒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2)“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反复温习”的学习思想;
“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基础巩固
1.在孔子诞辰2557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
胡希佳在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说:
“……更注重体现孔子的思想内涵……”。
材料中“孔子的思想内涵”主要指( )
A.“仁”和“礼”B.仁政和教育
C.“礼”和教育D.办私塾教育
答案 A
解析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2.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
”孔子说:
“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
“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B.中庸
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
解析 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
3.孔子曾经在杏坛广收门徒进行讲学。
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 )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
C.当仁不让于师D.仁者爱人
解析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故选A。
B项讲的是教育方法,C项讲的是对待“仁”的态度。
D项说的是仁的思想的含义。
4.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
其中正确的是( )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证明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解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
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
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
5.孔子曰:
“仁者,爱人。
”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解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以德治民,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正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思想主张也就不同。
6.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这说明( )
A.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继承
C.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D.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创新
解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借鉴。
故B项错误。
本题选C项。
A、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能力提升
7.在讲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时,王老师引用了《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并比喻说“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如同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
王老师想要说明的是( )
A.“仁”是一种无等差的爱
B.仁和礼各自独存
C.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D.仁心是礼外化的必然表现
解析 仁不存于心,礼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仁虽存于心,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也未必能实现为完美的人格。
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8.有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念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为政以德 ③克己复礼 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②D.①③④
解析 孔子的“仁者,爱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其进一步的发挥;
“为政以德”能够劝诫统治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
齐、战、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愤不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史记·
孔子世家》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
解答时,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学习思考】
1.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教材P24)
提示 政治改革碰壁,因失意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教材P25)
提示 在大变动的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自我测评】
(教材P27)
1.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与“礼”的目的。
提示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企图通过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还主张仁,通过“爱人”、“忠恕”、“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
2.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 “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功立业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材料阅读与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
卫灵公》
提示 孔子说:
“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提示 孟子说: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
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2.下面一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 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究事物的原理—认识明确—意念诚实—心思端正—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治理好邦国—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21 Word版含答案 学年 高中历史 人民 选修 文档 专题 东西方 先哲 21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