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字体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3504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3.26KB
红色字体Word文件下载.docx
《红色字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字体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括风成沙、风成黄土等
颜色多样性:
红、黄占优势,其他较少;
碎屑颗粒细包含砂粒、粉粒、粘粒;
分选性良好;
颗粒磨圆度较高;
含较多的铁镁质及其它不稳定矿物;
具大型交错层理
湖积物:
即由湖泊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淤泥和泥炭分布广、厚度大、承载力低;
湖相粘土具有淤泥的性质,或多或少含有碳质、沥青质、石灰质、石膏质等;
具水平、均匀的层理;
分选性好一般山区较粗、平原较细;
常具有水平分带特点。
沼泽堆积物:
在沼泽中,由植物死亡后腐烂分解的残杂物所形成的堆积物。
主要为泥炭,呈黑褐或深褐色,其中还包含有部分粘土和细砂;
泥炭的性质与含水量关系很大,干燥压密的泥炭较坚硬,湿的泥炭压缩性较高;
泥炭层是尚未分解的有机物,用作建筑物持力层时,尚需考虑今后继续分解的可能性。
冰碛物:
冰碛物即冰川直接融化沉积的堆积物。
以机械碎屑物为主。
分选性极差,大小混杂;
磨圆度差,碎屑多呈棱角状,有的呈灯盏状或马鞍状。
在砾石表面上,有的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或压坑。
砾石长轴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
无层理。
无定向排列;
冰碛物内保存有寒冷地区植物的孢子和花粉。
冰水堆积物:
冰融水搬运的泥、砂等物质堆积在冰层下或冰川边缘地带。
冰水堆积物常由细砂、粉砂和粘土、岩粉等物质组成,有一定的分选性,成层状,并有斜层理等。
崩积物:
是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和碎屑,在坡度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所形成的松散堆积物。
也称重力堆积物或坠积物。
主要由岩屑组成,并斜坡岩性一致;
颗粒呈次棱角状,磨圆度较差;
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的排列层序;
崩积物主要出现在坡脚或低洼处,常呈倒石堆或倒石裙形态分布:
较粗大的岩屑分布于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2、岩性、岩相、岩层、地层
岩性:
反映岩石特征如颜色、成分、结构、胶结物、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的属性。
岩相:
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
岩层:
由两个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体。
地层:
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
3、常见矿物、岩石特征
造岩矿物:
正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类矿物、辉石类矿物、橄榄石、方解石P33
岩浆岩P60沉积岩P73变质岩P82
4、地质年代表与地质事件P95
5、风化作用阶段特征、元素迁移
风化作用:
是指使岩石在原地发生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变化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包括: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
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地质作用,又称机械风化。
(温差风化、冰冻风化、撑裂作用、层裂作用)
化学风化:
是指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
生物风化:
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物理、化学)
风化作用根本原因:
组成地壳的岩石大多数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在温度较高、压力较大和缺少游离氧的环境下形成的,并在形成环境中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当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而处于常温、常压下,接受太阳的辐射热,并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接触的新环境时,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为适应这种地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在原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崩解、分解或形成在地表稳定的新矿物。
元素迁移:
元素迁移序列迁移序列的组成数量级别
1.强烈移失Cl(Br,I),Sn·
10
2.易移失Ca,Na,Mg,Kn
3.可移失SiO2(硅酸盐),P,Mnn·
10-1
4.略可移失Fe,Al,Tin·
10-2
5.实际上不移失SiO2(石英)n·
10-6
风化阶段:
初:
物理风化为主的碎屑阶段又称机械破碎为主的碎屑阶段。
这个阶段Cl、S最易淋失发生移动。
早:
化学风化为主的早期阶段又称钙淀积或饱合硅铝阶段。
Cl、S都已从风化壳中淋失,K、Na、Ca、Mg发生移动,随着流水的作用,部分钙与CO32-结合成碳酸钙,沉淀在岩石碎屑空隙中,形成富钙的残积层,其中粘土矿物主要是蒙脱石和水云母。
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漠钙土等。
中:
化学风化为主的中期阶段又称酸硅铝阶段。
风化作用更强烈,风化岩中的K、Na、Ca、Mg遭受淋失,硅酸也部分淋失,风化壳呈酸性反应。
经风化形成高岭石粘土矿物,成为粘土矿物残积层。
黄棕壤。
晚:
化学风化为主的晚期阶段又称铝的阶段。
是风化作用的最后阶段。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相当彻底,硅酸盐矿物也全部分解淋失,剩下的粘土矿物为铁、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
砖红壤。
6、资源、环境
资源:
是按特殊方式由各种不同的地质作用产生的,并且只能由这些地质作用补充。
也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
环境:
是指相对一定对象(或称主体)而言的客观存在的空间,以及这个空间内所包含的物质(或物体)、生物和现象。
(环境是指某事物存在的周围条件。
)
法律规定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法律定义环境四层含义:
第一:
指的是环境保护的对像。
第二:
环境的主体是人类。
第三:
是指自然环境,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自然环境。
第四:
不含社会因素,也就是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都不是本法所要调整的环境。
地质环境:
又称自然环境,是指地球和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及结果。
环境地质条件,也称地质环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
地层及岩性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
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
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
7、地质构造类型及构造方法
构造运动:
是指使岩石圈内岩体发生位移和变形的作用。
构造运动内因:
上地幔顶部附近存在软流圈。
构造运动外因:
地球内部能量。
构造运动现象:
地震、火山喷发、地面隆起等
构造运动速度:
一般较缓慢而平静,不易被觉察。
但有时也很快速而剧烈。
地质构造:
是指在构造运动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变化的形迹。
地质构造的四种基本类型有: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和断裂。
褶皱识别:
褶曲存在的标志是垂直岩层走向上,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排列。
中间老两层新向斜中间新两层老背斜
构造方式:
(1)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块体分离(断陷成谷)、相向汇聚(隆起成山)和错开
(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海进海退,相对平静
新构造运动:
是指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也称现代构造运动或挽近构造运动。
8、砂岩地貌(主要区别)P159
9、图示坡面径流侵蚀与地面坡度关系
面径流侵蚀力表达公式:
A为土壤侵蚀量(t/km2);
R为降水量及其强度对土壤表层的侵蚀动能(J/m2);
K为土壤质地与结构;
S、L分别为地面的坡度与坡长;
C为植被覆盖度(%);
P为田间工程保护措施和土壤耕作措施。
0°
—40°
侵蚀强度递增,0°
—20°
递增率最大,20°
递增率减缓
40°
—90°
侵蚀强度渐渐变小,60°
—80°
递减率最大
10、自然界水循环类型及水均衡方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不同圈层中的水,彼此密切相关,不断地相互转化。
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
是在地质历史进程中进行的水循环,水参与沉积、变质与岩浆作用过程,是地壳浅表水与地壳深部,甚至是地幔中的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具循环路径长、速度慢等特点。
水文循环:
是在太阳热力和重力作用下,发生在地壳浅表的水循环。
即大气水—地表水—地壳浅部地下水之间的循环,循环速度相对较快。
大循环是海陆之间的水循环过程;
小循环是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如海-海、陆-陆等。
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
水均衡方程:
水文循环的水均衡方程:
是用来研究和表达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方程。
全球范围:
XM+XC=ZM+ZC
对于某地区某一时期内的水量收支:
±
△V=(X0+Y1)-(Z0+Y2)
多年平均状态,区域内水体积变量趋于零,因此上式可写成:
X0+Y1=Z0+Y2
地质循环的水均衡方程:
补给量等于排泄量。
11、与地下水有关的岩土参数:
孔隙度:
即孔隙体积(Vn)占包括孔隙在内的某一岩石体积总体(V)的百分比
裂隙率:
即裂隙体积(Vr)占包括孔隙在内的某一岩石体积总体(V)的百分比
溶隙率:
即裂隙体积(Vk)占包括孔隙在内的某一岩石体积总体(V)的百分比
含水量(w):
是岩土中水的质量与干燥岩石或土颗粒质量的比值
Ww——岩土所溶纳水的质量
Ws——干燥岩石或土颗粒质量
容水性:
是指岩土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容水度C
Vm——岩土所溶纳水的体积;
V——岩土的总体积。
持水性:
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在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度SR:
VR——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在岩空隙中的水的体积。
给水性:
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在空隙中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SY:
VY——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排出水的体积。
C=SR+SY
透水性:
是指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其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大小和连通程度
12、地下水分带特征:
广义的地下水:
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
(1)结合水:
受到固相表面的的吸引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水。
强结合水:
最近固相表面的水
弱结合水:
结合水外层的水
(2)重力水:
距离固体表面更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水。
岩土孔隙中的重力水能够自由流动,井、泉取用地下水属于重力水。
(3)毛细水:
即赋存于地下水面以上松散岩石中由细小孔隙通道构成的毛细管中的或颗粒接触点孔角中的水。
支撑毛细水:
与地下水面相连接;
悬挂毛细水:
与地下水面不相连;
触点毛细水:
即悬留或滞留在颗粒触点孔角上的水。
(4)气态水:
水蒸气(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与液态地下水的蒸发;
分布:
包气带岩石孔隙)
(5)固态水:
岩石温度低于0℃时空隙中液态水转化为固态水。
(6)矿物水:
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或晶格之间的水。
沸石水:
以水分子形式存在于矿物晶格空隙的水。
(特点:
与矿物结合不牢固,沸石水含水量不固定随温度变化。
结晶水:
以水分子形式进入矿物结晶格架,并成为矿物组成成分的水。
矿物加热400℃以上结晶水分离出来,结构不受破坏)
结构水:
以H+和OH-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中的水,矿物中并不保持水分子结构。
H+和OH-结合非常紧密,析出时破坏矿物结构)
13、含水层、隔水层、透水层
含水层:
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重力水)的岩层。
如砂土层、卵石层等。
含水带:
局部呈条带状分布的含水地段。
含水段:
同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按含水程度在坡面上划分的区段。
含水岩组:
水文地质特征基本相似且不受地层层位限制的含水层归并在一起。
含水岩系:
地区性水文地质研究、编图,几个水文地质条件相近的含水岩组组成含水岩系。
隔水层:
即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和板岩,及粘土(致密)等。
弱透水层:
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
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
14、如何确定地下水流向?
看图(潜水等水位线图)、试验方法、地下水位观测
15、达西定律及适用条件
Q=Kωh/L=KωIQ=VωV=KI
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等于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
ω—过水断面(在实验中相当于砂柱横断面积);
过水断面ω与实际过水断面ω′
ω′=ωnene为有效孔隙度有效空隙度:
是指重力水流动的空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
h—水头损失(h=H1-H2,上下游过水
断面的水头差);
L—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I—水力梯度(相当于h/L,即水头差除
以渗透途径);
K—渗透系数;
V—渗透速度。
渗透速度V是一个假想的速度,实际流速u则是实际地下水在岩石空隙空间中的平均速度,渗透速度等于实际速度与有效孔隙度的乘积。
水头(H):
水流中空间上某点所具有的总势能。
根据水力学原理,水流运动中任意点总水头可表示为:
Z单位位能位置水头
P/γ单位压能压强水头
αv2/2g单位动能流速水头
Z+αv2/2g总势能测压管水头
H总机械能总水头
水头损失(h):
水力梯度(I):
达西定律适用范围—砂土、粘性土
临界雷诺数Re临(1~10),Re临是达西定律成立的上限,当Re<Re临,属层流运动时才服从达西定律,否则V与I不呈线性关系。
当Re临<Re<20~60时,出现一个过渡带,从层流运动过渡到非线性层流运动。
高雷诺数时为紊流,达西定律失效。
地下水在较大空隙中运动,且流速相当大时,呈紊流运动,此时的渗透服从哲才定律:
混合流(层流向紊流的过渡)状态:
其中:
m=1~2
雷诺数计算公式:
v——水流运动粘滞系数,当水温为15℃时,v=0.1m2/d。
16、地下水成因类型、化学成分类型
地下水起源于地球深部层圈:
地球上的水圈是原始地壳生成后,氢和氧随同其它易挥发组分从地球内部层圈逸出而形成。
地下水的成因类型:
根据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成因将地下水划分:
溶滤水、沉积水、内生水。
(1)溶滤水(也称年轻水):
即富含C02与0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
绝大部分地下水,包括潜水、大部分承压水都属于溶滤水,溶滤水主要分布于地壳浅表。
溶滤水的化学成分影响因素: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原始化学成分和类型;
地下水流经的岩土类型;
气候是决定地壳浅表元素迁移的重要因素;
地形地貌对溶滤作用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地下水径流条件而起作用;
构造开启性。
(2)沉积水(也称埋藏水或封闭水):
与沉积物同时生成的古老地下水。
其化学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沉积盆地水的特征,沉积水分布于地壳较深的部分。
河、湖、海相的沉积物中的水具有不同的原始成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水质又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海相淤泥所形成的沉积水的特点:
⑴矿化度很高,最高达300g/L;
⑵硫酸根离子减少以至消失;
⑶钙的相对含量明显地大,钠减少,(rNa/rCl)<0.85;
⑷富集溴和碘,尤其是碘的含量显著增加,Cl/Br变小;
⑸出现硫化氢、甲烷、铵、氮;
⑹pH增高。
(3)内生水又称原生水(包括初生水和再生水):
是源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亦即来自地球内部在岩浆冷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内生水则来源于地幔。
初生水、再生水特点:
初生水是直接由岩浆析出的水。
但大多数情况下,温泉是大气降水渗入到深部加热后重新升到地表而成。
再生水是岩石受到高温变质作用时,从矿物结构中分离出来的水。
近年来认为:
有10%~30%的地下水来自地球深部层圈的高热流体的加入。
地下水化学成分类型:
舒卡列夫分类;
派珀(A.M.Piper)三线图解;
阿廖金天然分类
(1)舒卡列夫分类:
舒卡列夫分类依据:
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Na+中)及矿化度。
划分方法:
首先根据含量大于25%毫克当量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组合,划分成49型水。
然后,再按矿化度划分为4组:
A组矿化度小于1.5g/L,B组在1.5-10g/L,C组在10-40g/L,D组大于40g/L。
命名时将含量多的放在前面,并且用代号表示不同化学成分的地下水。
1-A型水:
矿化度小于1.5g/L的HCO3-Ca型水
11-B型水:
矿化度为1.5~10g/L的SO4-HCO3-Ca-Na型水
49-D型水:
矿化度大于40g/L的Cl-Na型水
(2)派珀(A.M.Piper)三线图解:
左下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线分别代表阳离子
中Na++K+、Ca2+及Mg2+的毫克当量百分数。
右下角三角形:
表示阴离子Cl-、SO42-及
HC03-的毫克当量百分数。
水样落在菱型中的圈应按比例
画出,圈的大小表示矿化度大小。
菱形中不同区域的水样具有不同化学特征:
1区碱土金属离子超过碱金属离子;
2区碱金属离子大于碱土金属离子;
3区弱酸根超过强酸根;
4区强酸大于弱酸;
5区碳酸盐硬度超过50%;
6区非碳酸盐硬度超过50%;
7区碱及强酸为主;
8区碱土及弱酸为主;
9区任一对阴阳离子含量均不超过50%毫克当量百分数。
(3)阿廖金天然水分类:
阿廖金天然水分类原则:
首先根据含量最多的阴离子划分为三大类,然后再根据主要阳离子划分为三组,最后再按阴阳离子的比例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
例:
CⅡCa,表示C类Ca组Ⅱ型水;
SⅣMg,表示S类Mg组Ⅳ型水;
ClⅢNa,表示Cl类Na组Ⅲ型水
(17)山区平原区找水方法:
平原:
现代河道古河道、中上游河流低级阶地、冲洪积扇
山区:
断层上盘、背斜轴部、塑性岩层中间夹的脆性岩层、应力集中部位
(18)(19)抽取地下水引起哪些地质问题(侧重点不同)
土壤盐渍化、土壤荒漠化、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色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