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3391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7.39KB
第3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文档格式.docx
《第3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
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
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
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
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
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导入2:
《秋风辞》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
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刘彻(前156-前87),西汉中期的皇帝,谥号为汉武帝。
在位五十四年。
能诗善赋,今流传《悼李夫人赋》。
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盐》)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
)
㈡讲授新课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想到的是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
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推翻呢?
(引导生看书)
㈠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
1.
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汉朝的地方建制与秦时有所不同。
汉朝在继承秦制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
封国制来源于楚汉战争,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继项羽分封18王之后也陆续进行了分封。
刘邦称帝后,共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
[注意:
西汉时期的封国制与西周时的分封制有本质上的不同]
(有根本的不同.西汉的属于辅助郡县制的.是从属性的.不是主要的行政制度,西周是主要的行政制度.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这里了
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
功臣也能得到分封,如姜子牙,封至齐地,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
通过层层分封,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构成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四个等级。
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
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
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
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
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
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
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
思考2:
西汉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推恩令是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西汉自文帝景帝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建议。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并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列侯。
这样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
下达后,诸候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chuzhi),而藩国自析。
其后,王国辖地仅仅有数县。
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分别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有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刺史”改为“州牧”,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2.
唐朝的藩镇割据
唐朝时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的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唐中期安史这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
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
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而唐朝中后期,由于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的灭亡。
3.
宋地方政治制度
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
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
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4.
元行省制度
思考:
请大家在元朝的疆域及行政图中找出自己的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行省制度最早出现于何时呢?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⑴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
《元史·
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
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⑵设置: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长官称为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
⑶作用和评价: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这一制度,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③扩大了元朝的疆域④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⑤是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
(⑴相同:
都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
⑵不同:
盛行的时代不同: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都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都产生重大影响。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于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少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
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历代的不断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始终存在哪两对矛盾冲突?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1、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
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
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
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
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
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
“高皇帝曰:
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
正所谓是“汉承秦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同时又在秦朝的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使皇帝制度不断趋于完善。
在中央行政继承秦制设立三公。
只是在景帝以后,名称有些变化。
中央的三公中,丞相有时改称相国,太尉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或称大司空。
[书上注解]
汉初三公他们的职能和秦朝时是有不同的。
不同点在哪?
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
丞相与皇帝之间极易产生矛盾。
面对汉丞相们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目的何在?
⑴措施:
①(为了加强皇权,便于控制,)汉武帝时便启用布衣为相。
【布衣:
老百姓】
②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传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出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思考:
“中朝”由哪些人组成呢?
[学生回答]其中,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而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则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为什么“中朝”决策大大加强了皇权呢?
因为
(1)内朝官位很低,不易弄权;
(2)内朝官多为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
(3)内朝官多由出身低微的外戚、宦官充任,皇帝可以随意更换。
③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历史纵横】宰相之名的由来。
你能说出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姓名吗?
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涉及颇多。
秦朝的李斯。
北宋的寇准、李纲耳熟能详,唐代的“房谋杜断”、姚崇、宋璟略知一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战国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王安石。
⑵削弱相权,为了加强皇权
⑶得出结论:
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
结论: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解决君相矛盾最成功的是唐朝)
3、隋唐三省六部制(和以前相比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
▪1)、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萌发于秦,西汉以后长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至隋朝正式确立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中叶以后名存实亡,到元朝时只剩下中书省,明清只有六部,没有三省。
(2)唐代三省六部制措施及职责: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
(3)影响:
①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③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④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
唐代三省六部制和以前的中央政治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
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
▪参考答案:
三省分工明确,办事效率高,有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权力制约与平衡,效率高
实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4、北宋初分割相权(二府三司)
⑴举措: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③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⑵作用:
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
4、元中央制度(一省二院)
4、元朝中书省。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元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
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因元朝中央仅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说明了什么道理?
()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
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
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
秦隋两个朝代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3)后果:
作用和认识一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既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从以上对汉到元朝中央制度的分析中,你觉得君、相矛盾解决过程中演变趋势如何?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唐、宋最高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和异同?
▪⑴相同: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⑵不同:
唐加强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思考:
从汉到元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围绕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⑴汉:
三公九卿——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
▪宋元:
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
▪⑵特点:
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⑶焦点问题是: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汉到元朝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
(军功授爵制:
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培养大批军功地主;
壮大统治基础)
1、察举制;
皇帝征召制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是两汉选官追主要的途径之一,初期重德才,汉武帝时期各方面人才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后期重门第出身,导致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中央集权。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时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九品中正制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
九品中正制创立这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3、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选拔人才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②扩大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打击士族势力,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道路③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促进文学的繁荣,如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
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创设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
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不再考诗赋;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培养变法人才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明体范围、答卷格式和答题观点的固定化,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
(1)发展:
开创──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首创武举和殿试;
玄宗:
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
初期:
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
中期: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
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
进步性:
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
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
新课小结
(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课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新人 必修 原创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