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电子教学讲义第8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教用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31960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5.60KB
历史2电子教学讲义第8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教用版Word下载.docx
《历史2电子教学讲义第8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教用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2电子教学讲义第8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教用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晚唐五代與兩宋之際的動亂,曾引發數以百萬計的移民南遷,資金、技術由北南輸。
南方水利基礎設施的積極建立,加上地理條件優越、對外貿易發達。
(3)南宋偏安於江南後,更是全面發展南方經濟以充實國力。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指標
1.指標:
人口(戶口)、耕地(產業)。
2.人口發展:
(1)北宋:
初期南方戶口數約占全國十分之六。
(2)南宋:
首都在南方臨安,人口更集中於江南。
(3)元代:
南方戶數幾占全國十分之九。
3.產業發展:
A.神宗時,南方各路墾田面積已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
B.神宗熙寧年間,南方商稅收入約占全國總數的56%。
A.南方已成為全國穀倉,蘇常熟、天下足。
B.絲織、陶瓷、造船與印刷等產業的發展,使南方的手工業占有絕對優勢。
南北經濟差距持續擴大。
(4)明清:
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南北差距逐漸縮小,但南方依然維持經濟優勢地位。
4.影響:
(1)宋代:
蘇常熟、天下足→明代:
湖廣熟、天下足。
(2)經濟重心的南移,同時加速南方的開發,使繁榮的南方邁向重稅賦時代,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四)文化重心隨經濟重心南移
1.文化事業:
(1)地方官學:
宋代時期,南方遠勝於北方。
(2)書院:
A.宋代書院約有半數以上集中在南方的江西、浙江地區。
B.元代長江流域的書院約占全國總數65%強。
2.科舉取士:
(1)進士:
A.北宋歐陽脩:
每次科場,東南進士得多,西北進士得少。
B.北宋時代,南人中進士者眾,北人難以競爭,政府不得不以限定名額的方式,保障北人。
(2)宰相:
A.唐代:
南人居相位者只十分之一。
B.南宋:
九成以上是南方人,扭轉北勝於南的局面。
C.明代:
內閣大學士三分之二強係出南人。
3.意義與影響:
(1)近世南方人文活動興盛、中舉人數增加、政治人才活躍等現象,皆說明中國的歷史文化重心也轉移至南方。
(2)行政區分布的變化,也顯示行政重心的南移。
北宋初,全國十五路,北六南九;
宋神宗時,全國二十三路,北八南十五。
二、土地制度及相關變化
(一)土地私有制的恢復
1.背景:
唐代中葉實施兩稅法後,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土地私有制從此確立。
2.發展:
(1)政策:
宋代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併。
(2)實施:
A.政府不再干預土地的分配,轉而重視稅賦的收取和均攤。
B.地主得以自由買賣土地,土地產權也受到法律保障。
(3)影響:
以後各朝代的土地政策,不再有重大變化。
(二)基層生產關係的變化
1.租佃契約關係:
(1)背景:
土地私有制恢復後,由於兼併與土地所有權轉移的頻繁,地主已無法形成魏晉時期的大莊園。
(2)發展:
除自耕農外,多數農民也都與私人地主或官田建立租佃契約關係,身分由過去莊園的部曲變成地主的佃戶。
(3)關係:
佃戶依據租佃契約耕種農田,只需繳納地租給地主,而不用繳納「兩稅」給政府。
2.政府法律保障:
(1)政府規定戶無主客,一律編入當地戶籍的制度下,佃戶已非隸屬於世家大
族的蔭戶人口。
由於佃戶非部曲,故地主對佃戶的懲戒權有所限制。
(2)北宋中期,禁止地主干涉佃戶的轉移去就,租佃契約也明文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
佃戶在租佃契約上擁有完全自由,並有權提出解約的要求。
3.影響:
佃戶只需按照契約單純納租,增加其積極生產意願,對宋代以後農業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庶民地主的增加
土地私有,庶民得憑藉經濟實力購買土地。
2.類型:
(1)政府獎勵墾荒,出售大量官田,造就庶民地主。
(2)經營工商業致富。
(3)佃農或自耕農因力致富。
(4)傳統分家制度,以致土地分割。
3.規模:
(1)庶民地主多屬於擁有百餘畝土地的中小型地主。
(2)能倚仗權勢、大肆兼併土地者,仍多屬於官僚地主。
三、人口增長與耕地的變化
(一)人口的增長
1.人口明顯增長:
戰國到秦漢、宋代、明末到清中葉。
2.限制人口增長因素:
戰亂、瘟疫、天災、土地的開發與利用的技術。
3.人口數據:
(1)西漢時近六千萬,魏晉南北朝因戰亂而遞減,隋唐雖有回升,但呈波動。
(2)北宋末年(十二世紀初),人口首度出現高成長,超過一億人。
(3)明代晚期大約一億五千萬,清代於十八世紀中(乾隆時期)突破三億,十九世紀前期(道光年間)則超過四億。
(4)太平天國之亂耗損約一億人口,成長趨勢暫止,至清末民初又恢復到四億。
4.農業的進步促成人口的增長。
5.農業勞動的需求:
(1)明代中葉後政治與社會穩定,人口因而大量增長。
但明清兩代的農業生產技術未見突破,必須投入更多勞動力與工時,才能提高單位產量。
(2)高度的深耕細作與密集勞動力提高了農村與農業的產量,從而增長更多人口。
而更多的人口又需要更密集的生產方式來獲得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3)中國從此陷入人口增長與農業密集勞動兩者間不斷的惡性循環。
6.政府政策的刺激:
(1)康熙五十一年頒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命令,不再增加人頭稅。
A.康熙年間的稅收,主要從土地稅(田租)而來,另外加收人頭稅(丁銀)。
B.由於清初豪紳地主往往隱匿戶籍以逃漏稅賦,為了穩定稅收數,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用前一年全國的丁銀額為準來徵稅,以後額外增丁,不再多徵,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C.但這只是不再增加丁銀,並不是免除丁銀。
(2)雍正皇帝推動「攤丁入地」的政策,將丁銀(人頭稅)攤入田賦銀中。
A.由於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但又不能違反康熙「永不加賦」的祖訓,因此雍正皇帝推行「攤丁入畝」。
B.他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來的丁銀(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萬、丁銀三百三十五萬餘兩)攤入田賦銀中,改二軌制為一元制,二稅一併徵收,稱為「地丁制」。
C.無地的農民不必攤稅,少地的農民就能少稅。
(3)由於人的口增加不會帶來更多人頭稅(丁稅)的負擔,刺激了人口快速增長。
(二)人口與耕地比率的變化
1.宋代以前:
每人平均多能維持十市畝。
2.北宋~盛清:
新開耕地被人口增長所抵銷,人均耕地甚至呈現下降趨勢。
3.乾隆中晚期:
人均耕地已低於維持溫飽的四畝地,且逐年遞減。
(三)人均耕地減少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生產組織普遍以家庭為單位:
(1)農業耕作:
A.佃戶與自耕農皆使用自家勞力從事生產工作,無工資成本。
B.當人口過剩導致勞動力邊際效益下降之時,農民普遍願意以較高租金承租土地,讓家庭成員共享勞動成果。
(2)家庭副業:
A.江南人口稠密區的剩餘勞動力,投入棉紡織業等技術簡單的手工業,明清時代的棉紡織即由個別家庭供應。
B.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投入家庭副業,延緩手工業部門轉向工廠生產、機器製造的工業化進程。
2.生產技術著重提高土地利用率:
(1)原因:
人多地少與對糧食需求增加的壓力。
(2)對策:
A.重視開發新耕地。
B.設法改良耕作技術,以提升農田的單位產量。
3.衝擊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
(1)人口遽增,導致耕地嚴重不足,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地比例惡化問題,始終難以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生計。
(2)由於土地過度開墾,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效益遞減,農民生活日趨於貧困。
(3)耕地不足引發地價與糧價飛漲,以及糧食供應短缺問題。
如乾隆年間全國性的普遍糧荒愈發嚴重,因此清代鼓勵商人大量進口暹羅米糧。
四、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宋元時期的農業
(1)長期安定:
北宋自真宗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大致維持百餘年的和平安定局面。
(2)政府推動:
制定許多推動社會經濟的政策,有助提升農業生產力。
(3)勞動人口多:
1億多的人口,為農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
2.成就:
(1)開墾新耕地:
A.開墾出大片的梯田、沙田、湖田和圩田等,使耕地面積倍增。
B.太湖流域的蘇州圩田,成為名聞天下的穀倉。
(2)新生產技術:
A.廣泛使用龍骨踏車、秧馬等新農具。
B.實施精耕細作,以多種經營方式,使耕地上四季都有作物可收成。
(3)作物的引進與改良:
A.推廣自越南引進早熟的占城稻。
B.改良稻麥複種輪作,使稻麥一年得以兩熟,以增加收穫量。
3.結果:
(1)江浙等東南地區,連田阡陌,為近代中國財富首要之區。
(2)南宋出現「蘇常熟、天下足」的俗諺。
(二)明清時期的農業
1.新作物的傳入:
(1)時間:
明末清初。
(2)引進:
自美洲引進新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花生等。
不僅解決糧食問題,更加速土壤貧瘠地區的開發。
2.新耕地的開墾:
(1)趨勢:
A.由東向西,由狹鄉移往寬鄉、平原遷往山區。
B.由兩江地區移往兩湖地區、再由兩湖地區移往四川。
(2)原因:
A.政府採招募政策,鼓勵移民從狹鄉遷往有地可墾的寬鄉。
(A)明初鼓勵百姓自江南與江西移居至開發程度尚低的湖廣。
(B)清初鼓勵百姓自湖廣移居至受到因流寇之禍而人口銳減的四川。
B.明末清初,美洲的耐旱高產量作物玉米、番薯的引進,使不適合耕作的山區、沙地得以大量開發利用。
(3)結果:
以湖廣地區最有成效,成為天下穀倉,明末因而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
3.專業化與商品化:
明清各地農戶普遍種植旨在交換的棉花、蠶桑、甘蔗、菸草等經濟作物,為市場提供更多手工業原料和商品。
(2)形成區域分工:
A.背景:
經濟作物專區缺乏糧食,必須向糧食作物區購買米糧,又使糧食成為大宗交易商品。
B.實例:
宋代的江南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諺,到明末云:
「湖廣熟,天下足」,因該地多栽種棉花等經濟作物,因此糧食須由兩湖地區補充。
‘
8-2工商業興盛與貨幣經濟的發展
如果我們在明代或清代的古裝劇中,看到主角在小吃攤買東西結帳時,阿殺力的在桌上放了一錠銀元寶,請問這樣的做法是否合理?
明清兩代的銀銅複本位制度,銀兩用作大宗買賣或繳稅之用,銅錢用作民間小額交易。
在小吃攤買東西,照理應屬小額消費,不至於要消費一錠銀元寶,光是要鑑定元寶真偽就已不合成本,除非是遇到大黑店。
一、手工業的發展
(一)宋元時期
1.經營型態:
(1)家庭手工業作坊:
產品主要是供應市場的需要。
(2)官府設立的手工業作坊:
僱傭制的生產方式。
A.宋代:
則是按工計酬雇傭工匠生產,對生產力的提升,具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B.元代:
大批工匠被編入匠戶,專為官營手工業生產,民營手工業曾受阻礙。
2.產業進展:
(1)生產技術革新:
A.使用煤炭做燃料,銅鐵冶煉、陶瓷燒造,質量高度發展。
B.足踏繅車與紡車的推廣,軋棉與彈棉技術的突破。
(2)獨立手工業者增加
A.宋代已有專業紡織的「機戶」。
B.雇用專業紡織工匠的「機坊」。
(二)明清時期
1.匠戶制度逐步瓦解:
(1)明代:
改採以銀代役的政策。
(2)清初:
終結匠籍制度,從事手工業的人力獲得解放。
2.民營手工業漸居主要地位: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官府轉而委託民間製造,或直接採購必要物品。
(2)明代:
中葉以後,民營手工業以成為首工業生產主力。
3.手工業成為獨立製造部門:
(1)宋元:
原料生產和產品製造的地域分工尚不明顯。
(2)明清:
A.發展:
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出現原料生產和成品製造的地域分工。
顯示手工業逐漸脫離農村副業型態,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B.分工:
松江府是棉紡織業中心,鄰近的蘇州府是染踹業中心。
4.手工業各部門內部分工細密:
(1)舉凡製瓷業、紡織業、冶鑄業、造船業等,均有專業化的細緻分工,生產技術與經營規模超越前代。
(2)如《天工開物》記載瓷器生產必須經過七十二道工序,工人各有專門技術。
二、城市與市鎮的發展
1.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
(1)宋代以來,運河沿線與沿江、沿海交通便捷之地,新興市鎮崛起。
(2)唐代:
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僅十三處。
(3)北宋:
中期以後,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增為四十六處。
(4)北宋:
汴京(開封)約有一百四十萬人。
(5)南宋:
臨安(杭州)高達兩百萬以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6)元代:
大都(北京)人口曾多達八十八萬。
2.城市商業機能強化:
(1)唐末五代的市坊制已被破壞,坊牆形式不再,商業範圍擴大。
(2)北宋解除「坊制」與「市制」,住宅區與商業區漸趨混同,店鋪臨街設立,市場經營時間不受限制。
3.縣治以下的市鎮興起:
(1)宋代城市外圍的「草市」、鄉村的「墟市」等定期市有相當發展。
(2)部分舊軍鎮轉型為地方的商業市鎮,不少市鎮的商稅收入,超過所屬縣城。
4.城市人口結構改變:
(1)唐代以前的城市人口,因著重政治和軍事功能,主要以官吏和軍人為主。
(2)宋代以後,從事工商業的城市人口比重日增,商人社會地位大為提高。
創造出更為世俗與商業化的「庶民文化」,亦成為近世文化的重要主導者。
1.興盛:
水陸運輸網絡日趨完善、海內外市場擴大、商品經濟日益發達。
A.傳統城市的商業更加興旺。
B.運河沿線與沿海口岸等交通樞紐之地,亦湧現不少商業城市。
2.特徵:
(1)大城市停止擴展:
A.原因:
明清時期人地比率惡化,人均糧食產量下降。
B.結果:
農民能供養的非農業人口比重減少,限制了城市人口發展的規模。
(2)專業市鎮的發展:
A.江南等人口稠密區為容納剩餘勞動力,紛紛投入生產技術較簡單的手工業,於是出現不少以某種手工業生產或商品集散為特色的專業市鎮。
B.種類:
(A)江南:
棉織業、絲織業、米糧貿易業。
(B)其他:
江西景德鎮──陶瓷業,廣東佛山鎮──鐵器製造業。
三、商幫與行會組織
(一)商幫的崛起
1.發展:
(1)明清時期遠程貿易繁榮,經商風險與日俱增。
(2)商人普遍以群體力量對外競爭,於是出現以地緣為紐帶的商幫。
(3)明代中葉後,晉商、徽商等商幫以擅於經商而聞名全國。
(1)各有重點經營區域並形成主幹行業
A.晉商:
(A)區域:
山西,北方。
(B)發跡:
經營邊鎮軍需物資→獲得食鹽專賣權→創辦「票號」、控制金融業。
B.徽商:
徽州,江南。
控制兩淮的鹽業而崛起。
(2)資本雄厚:
多數商幫擁有金融典當業,以雄厚資本經營大宗商品交易與長途販運,從而建立龐大的商業集團。
(3)重視宗族血緣關係與共同的鄉土文化:
商幫通常在重要商埠設立「會館」,藉以凝聚內部團結,促進人際交流與商機。
B.會館:
(A)時間:
起於明末,盛於清代。
(B)功能:
於歲時節令聚集同鄉,共同祭祀鄉賢或鄉神,以聯絡鄉情。
(C)類型:
以官吏為主、士商共建、商人為主。
(D)發展:
有些會館後來演變成當地的同業公所。
(4)重視商業信用和管理:
A.制度:
晉商創立聯號制、經理制、學徒制、股份制。
B.用意:
培訓忠誠的經營人才,強化管理體制。
(二)行會的發展
1.意義:
工商業者的同業組織,宋代稱為「團」或「行」。
2.宋代:
政府為監督工商業發展,並能順利課稅,因此允許工商業者組織團行。
3.明清:
出現會館、公所等行會組織,類似中古西歐的基爾特(Guild)。
(1)會館:
(2)公所:
(A)清代乾嘉年間,國內市場擴大,商業競爭激烈,所引發的糾紛,已無法僅靠親緣與地緣關係(會館)來調解。
(B)清初以來,官府不再指派「行頭」控制各產業,於是業者紛紛自行組設同業公所。
B.功能:
(A)會館:
著重維護同鄉利益、辦理善舉、兼事與官府交涉。
(B)公所:
所制訂的行規,對同業有約束力,組織也較嚴密。
四、商人地位的提升
(一)宋代
宋代以後,從事工商業者比重日增,社會上對商業與商人的態度轉變。
商人社會地位大為提高。
(1)以往士大夫不恥與商人同列,宋代卻有官員兼營工商業。
(2)過去商賈不得仕宦為吏,宋代商人已可透過科舉、買官等方式入仕。
(3)已有士人視商業為本業,視商人為「齊民」,批判重本抑末的思想。
(二)明清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商人群體勢力更為壯大。
更多士人擺脫「輕商」傳統觀念,正視商業與商人的重要。
(1)地位提高:
A.商人通過科舉或捐納而擁有官位與官銜。
B.商人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提升形象和地位。
(B)重視商業:
A.科舉名額有限,儒商相兼或棄儒從商日益普遍。
B.商業發達地區,經商成為最受青睞的職業。
五、貨幣經濟的發展
(一)宋代以前
1.唐初:
仍屬中古自然經濟的時代,糧食、布帛等實物與銅錢皆為主要通貨。
2.唐玄宗:
商業繁盛,鑄幣量增加,政府頒布銅禁政策,但銅錢始終不敷使用。
3.唐獻宗:
出現「飛錢」,解決貨幣攜帶與不足的問題。
(二)宋元時期
1.宋代:
商業規模逐漸擴大,貨幣經濟有長足發展。
(1)貨幣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斷提高:
A.太宗:
貨幣占國家財政收入比例約43.2%。
B.神宗:
提升到71.7%。
(2)貨幣增給量大增:
A.宋代錢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
B.開採銅礦技術提升,銅錢的最高年鑄造額約為唐代的二十倍。
(3)紙幣的出現:
(A)宋代人口增加,經濟繁榮,錢幣需要量大增。
(B)金屬貨幣笨重不便,無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C)北宋為防止銅錢外流,規定四川地區只能用鐵錢。
B.北宋:
(A)真宗:
因鐵錢笨重且價值低,成都的富戶共同印造「交子」在四川流通,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
(B)仁宗:
政府在成都設立交子務,禁止私人印行,仍在四川使用。
(C)徽宗:
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範圍。
C.南宋:
(A)政府發行「會子」,通行於東南各路。
(B)末年大量印製紙幣紓困,造成通貨膨脹。
2.元代:
元世祖統一貨幣,以銀本位發行交鈔。
(1)世祖前期:
因審慎發行,且有足夠準備金,因此紙幣流通順暢。
(2)世祖後期:
超量印發或發行高面額紙幣,導致嚴重通貨膨脹,政權隨之不保。
(三)明清時期
(1)由於國際貿易與國內開採均不能供應足夠的白銀,明代前期仍以銅錢和紙鈔為主要通貨,如明代初期發行的「大明寶鈔」。
(2)明初曾禁用金、銀交易,後來因紙鈔發行不當嚴重貶值;
而銅錢太少,不能滿足需求;
唯有質輕價昂,方便遠程貿易的白銀,購買力較為穩定,遂廣受歡迎。
2.結果:
(1)明代中葉後,明英宗(1457~1436年)取消用銀禁令,逐漸推行賦稅折銀徵收制度,白銀始成為法定貨幣。
(2)明神宗以後,商人由南洋帶回的美洲銀元與從日本輸入的白銀,供給充足的白銀,進一步擴大在市場的流通範圍而成為主要貨幣,形成此後以迄清末,白銀與銅錢並行的「銀銅雙本位」貨幣制度。
8-3海上交通與貿易
◎Think:
鄭和的寶船到底多大?
1.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寶船,規模最大尺寸為「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換算成公尺約為120~140餘公尺,寬則五十餘公尺,相當於一個足球場或是小型航空母艦的大小。
然而這樣的尺寸大小,大幅超越了當時的造船技術,因此引發不少討論與爭議。
2.由於明代後來銷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在原始資料不可得、相關史料記載疑似虛構誇大的情況下,當代學者根據現代造船知識重新估算後,認為寶船較為合理的尺寸應是史料記載的一半左右,船長約為七十米,排水量約為兩千噸,載重量約為其半一千噸。
3.上述新估之鄭和大寶船,在六百年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比哥倫布在八十多年後跨越大西洋發現美洲之聖瑪利號(約100~120噸)還大約十倍。
但哥倫布所用之船,不是歐洲當時(十五至十六世紀中葉)所曾建造出之最大木船。
這些歐洲最大帆船之載重也是近一千噸,與鄭和大寶船不相上下。
但是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率約二百餘艘船及二萬七千多人,其規模之大,航程之遠,航次之多,則是歐洲當時望塵莫及的。
所以鄭和之寶船隊不愧為六百年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勢力。
【資料來源:
蘇明陽,鄭和下西洋歷史漫談(六),
http:
//conf.ncku.edu.tw/chengho/su/su-6.html,2012年11月16日。
】
一、宋元海外貿易的興盛
(一)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
1.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宋代與鄰國關係緊張,陸路貿易(沙漠絲路)發展有限。
B.措施:
(A)政府鼓勵商出海貿易,並積極招攬外商。
(B)最初在廣州設市舶司,後推廣到泉州、明州、杭州等地。
C.市舶司:
(A)唐代:
開始於廣州設立,負責對外貿易。
(B)北宋:
增設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等五處市舶司,成為國家重要財源。
(C)南宋:
為解決財政問題,鼓勵官員及商人招誘外商來中國貿易。
(2)元代:
陸路貿易與海上貿易並盛。
2.南方經濟繁榮:
(1)生產:
宋代經濟重心南移,繁榮的工商業,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2)消費:
南方眾多人口,則是進口商品的主要消費市場。
3.造船與航海技術突破:
(1)造船:
載重量提升,最重可達600噸、抗沉性增強,採用水密隔艙技術。
(2)航海:
指南針的應用、航海知識的增長。
(二)海外貿易的盛況
1.貿易港口增加:
(1)唐代:
主要對外貿易港僅有四處。
(2)宋代:
增加為二十處,並有固定的對外貿易航路。
2.貿易地區擴大:
A.貿易國家多達五十多國,超越唐代。
B.主要與高麗、日本、南洋諸國、大食等國通商,使關稅收入成為國家重要財源之一。
有更多的國家與地區曾進行海上貿易。
3.進出口商品種類增多:
(1)出口:
絲綢、瓷器、銅錢。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电子 教学 讲义 经济 繁荣 变迁 教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