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29735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3.36KB
人体解剖生理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8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约400--600ml。
29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作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相当于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正常男性3500ml,正常女性2500ml。
30血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结合氧气的实际量。
3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被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32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入血或入淋巴的过程。
33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34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安静、空腹、清醒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35排泄机体将经过血液循环的物质代谢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包括药物等)和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3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37脊休克动物的脊髓与脑之间的联系被横断后的短期内,动物丧失一切反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
38应激反应当生物遭受意外刺激,如剧烈的环境温度的变化、缺氧、创伤、手术、休克以及饥饿等时,血中ACTH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这种现象叫做~。
39运动终板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
4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自己”和“异已”,并排除抗原异物(病原体及其产物、衰老的自身细胞、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等)的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41排卵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
42小循环(肺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3自主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包括有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可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这些活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四、简答题
1.简述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答题要点:
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其特点有:
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短暂、局限
体液调节特点是缓慢、持久、广泛
自身调节调节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
其中,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
2.简述阈值与阈电位的关系?
(5分)
阈值指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指细胞去极化达到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或引发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刺激使膜去极化只有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引起组织去极达到阈电位而引发动作电位。
3.简述神经一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答题要点:
运动神经末梢动作电位>
Ca++进入接头前膜>
释放乙酰胆碱>
接头间隙>
与终板膜上受体结合>
终板膜对Na+、K+,尤其Na+通透增高>
产生终板电位>
总和、电紧张扩布>
邻近肌膜去极达阈电位>
爆发肌膜动作电位。
4.简述兴奋一收缩耦联的主要过程(5分)
兴奋一收缩耦联指把肌膜电变化和肌肉机械变化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Ca++是中介因子。
过程:
①肌膜动作电位深入到肌细胞内部;
②三联管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对Ca++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
5.简述血浆蛋白种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答题要点
血浆蛋白主要有: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大类,球蛋白又分为α1、α2、α3、β、γ球蛋白。
主要功能:
⑴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⑵运输功能;
⑶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⑷凝血止血功能;
⑸缓冲血液酸碱度。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胶冻状的血凝块过程称为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⑴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
⑶纤维蛋白质原变成纤维蛋白过程。
7.简述生理止血过程
生理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血流自行停止的生理过程。
包括三个环节:
⑴小血管受损后立即出现局部缩血管反应;
⑵血小板粘附,聚集成为松软的止血栓;
⑶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8.简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⑴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是:
①静息电位;
②阈电位;
③Na+通道(快反应细胞)和Ca++通道(慢反应细胞)的性状。
⑵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是:
①最大复极电位;
③4期自动除极速度。
⑶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是:
①心肌细胞的直径;
②0期去极的速度和幅度;
③邻近末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9.与骨骼肌比较,心肌收缩有何特点?
为什么心脏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收缩的特点有三:
①对细胞外液Ca++依赖性大。
因心肌肌浆终末池不发达,贮Ca++量少,引起兴奋收缩一耦联所需的Ca++很大程度依赖于细胞外Ca++内流。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呈“全或无”式收缩。
由于闰盘的存在,兴奋可在心肌细胞间迅速传播,使所有心室肌细胞或所有心房肌细胞几乎同步收缩。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心肌兴奋后有效不应期很长,一直持续到舒张早期才结束。
心肌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再接受刺激而产生收缩,即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交替舒缩的泵血活动。
10.简述兴奋在突触及外周神经纤维上扩布的特征
(1)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征:
①单向传递;
②突触延搁;
③总和;
④兴奋节律的改变;
⑤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11.简述生长素的主要重要作用?
答题要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肌肉组织的生长。
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减低蛋白质分解,促进脂肪分解,加强葡萄糖的利用。
幼年缺乏生长素,将患侏儒症,过多将患巨人症。
12.简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有何临床意义?
ABO血型分型依据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划分的,是临床最常用的血型分类。
如膜上是A抗原,即为A型;
是B抗原,即为B型;
既有A又有B抗原,即为AB型;
不含A和B抗原,即为O型。
意义:
鉴定ABO血型在输血时可避免发生凝集反应,保证输血安全;
血型具有遗传性常用于法医学亲生子检测。
13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光镜下,肌原纤维显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称I带。
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称A带,明带中间有Z线,暗带中间的发亮区为H带,H带中有M线。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每个肌节长约2-2.5μm,是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14.电刺激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活动有何影响?
心交感神经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兴奋时释放去甲肾腺素,可与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使膜对Ca++通透性增加,引起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进入细胞内的Ca++增多,使心房、心室肌的收缩力增强;
由于慢反应细胞0期Ca++内流加快,使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加,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加快。
此外,心交感神经尚可使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而加快心率。
这种正性的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15.胆汁的产生部位及排泄过程。
肝C分泌胆汁——胆小管——汇合——小叶间胆管
汇入——左、右肝管出肝——肝总管、胆囊管——胆囊
16.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及主要生理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主要成分为二软酯酷卵磷脂(DPPC)。
主要生理作用为: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肺回缩力,增大肺顺应性。
②调节大、小肺泡的回缩压力,增加肺泡容积的稳定性。
③维持肺组织的适当扩张与回缩;
④防止肺组织液生成过多,保持肺部相对干燥。
17.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快呼吸好?
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呼吸频率乘以潮气量。
约6升/分。
肺泡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进人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一无效腔)X呼吸频率。
约4.2升/分。
两者的不同在于肺通气量中包括无效腔气量。
故在肺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深而慢呼吸的实际通气效率要比浅而快呼吸的通气效率好。
18覆上皮的类型和分布。
内皮:
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
腹膜,心包膜和胸膜表面
其他:
肺泡和肾小囊等上皮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和子宫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道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
口腔,食管,阴道
复层上皮 角化:
皮肤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
睑结膜,男尿道的腔面
19.胃大部切除的人,可能出现贫血症状,为什么?
内因子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它可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B12复合物,从而保护维生素B12在消化道转运过程中不被消化液所破坏。
如胃的大部分被切除则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维生素B12是各种细胞内DNA合成所不可缺少的辅酶,这样体内细胞DNA合成就会发生障碍,特别是骨髓造血组织中,红细胞内DNA合成障碍最为明显,从而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此外,胃酸可促进铁的吸收。
胃大部分切除后可因胃酸缺乏而致铁吸收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出现缺铁性贫血。
20.小肠各段的组织结构特征。
21汁在消化中有何作用?
胆汁的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等可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胆盐可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22.泌尿小管的组成及各段的位置。
血管球
肾小体(皮质迷路、肾柱)
肾小囊
肾单位近端小管曲部(皮质迷路、肾柱)
肾实质近端小管近端小管直部
(泌尿小管)肾小管细段肾单位袢(髓放线、髓质)
远端小管远端小管直部
远端小管曲部(皮质迷路、肾柱)
弓状集合小管(皮质迷路)
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髓放线、髓质)
乳头管(髓质)
23.结缔组织的组成。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白脂肪组织
黄脂肪组织
透明软骨
软骨组织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骨组织
血液
24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一)脊髓外形:
脊髓容藏在椎管内,前后略扁的圆柱形,上端起自枕骨大孔并与延髓相连续,下端尖削,称脊髓圆锥,其尖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
再向下即变为细丝,称终丝,终于尾骨,有稳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的长度,在成人约占椎管的2/3,男性的约长43—45cm,女性的稍短。
(二)脊髓的位置:
脊髓的表面有几条平行的纵沟或裂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几个部分。
前正中裂为前面正中较深的沟;
后正中沟为后面正中较浅的沟;
在脊髓两侧,前方有前外侧沟后方有后外侧沟;
在脊髓上部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有后中间沟。
25.简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
脊休克是指在脊髓与脑之间横断后,动物丧失一切反射能力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横断面以下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不出现发汗反射,直肠、膀胱粪尿潴留。
26.试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5分)
甲状腺激素分泌受下丘脑一腺垂体系统的调节,下丘脑释放TRH促进垂体释放TSH,TSH促进甲状腺释放甲状腺合成激素T3、T4。
血中T3、T4浓度过高,可抑制腺垂体TSH的分泌,反之可使其增加,通过反馈调节,可维持T3、T4浓度相对正常。
此外,还存在甲状腺激素的自身调节。
27.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新小脑损伤有何临床表现?
小脑与运动有密切关系,各部分的作用是:
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主要是维持躯体平衡,旧小脑的功能是调节肌紧张,新小脑的功能为协调随意运动。
当切除或损伤新小脑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将发生很大扰乱,同时肌紧张减退、四肢乏力,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准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动),动作停止后震颤亦停。
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如动作越迅速则协调障碍越明显。
病人不能进行颉颃肌轮替快复动作,但静止时则看不出肌肉有异常运动。
上述有关新小脑损伤后的动作协调障碍,称为小脑共济失调。
28向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代表区投射有何规律?
皮质躯体运动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其投射规律有①左右交叉支配,但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
②上下倒置,呈倒立的精细机能定位,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是正立;
③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④由刺激皮层某部位所产生的肌肉运动反应比较单纯,不产生肌群的协同性收缩。
29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物质代谢,使耗氧量、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单糖吸收和肝糖原分解。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
对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特别重要。
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素能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30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调节物质代谢。
使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增加。
使糖异生增强,糖的利用减少,使血糖升高。
使脂肪在体内重新分布。
有轻度保钠排钾作用。
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使神经系统兴奋,维持肌肉兴奋性,保证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正常反应性,并参与应激反应。
五论述题
1.试比较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不同?
①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的。
兴奋部位与邻近部位出现局部电流,在局部电流的作用下,使相邻的安静部位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靠化学递质一乙酰胆碱。
②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以出现在原兴奋段的两侧之故。
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乙酰胆碱由接头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受体存在于接头后膜。
③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由于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速度相当大,而且膜两侧的液体都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在单一细胞来说,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邻近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因而传导过程是相当安全的。
神经一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④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靠局部电流,传导速度快。
而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靠化学递质,有突触延搁。
⑤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符合全或无定律。
而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终板电位有总和现象。
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为何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在输血过程中不能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输血原则归纳起来有三点:
1鉴定血型:
输血前必须鉴定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
做交叉配血试验。
2②同型互输:
ABO血型系统中的四种血型,同型可以相互输入。
3③异型慎输;
情况危急,且血源困难时,亦可进行异型输血,但应注意三点:
a、有一定限度。
O型可输给其它三型;
AB型可接受其他三型人的血,但不能输给其他三型人;
A型和B型不能输给O型,且两种血型之间不互相输入。
b、有一定数量。
异型输血时,每次输血量不得超过400ml,以200ml为宜,且输入速度应缓慢。
c、密切观察。
输血中一旦发现输血反应征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紧急救治。
因为ABO血型系统中还有一些少见的亚型,于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血型系统等,仍有发生凝集反应的可能。
因此,在重复输同型血之前还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五个时相,其离子基础是:
(1)0期:
在有效刺激的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上Na+通道部分开放,少量Na+内流,造成膜局部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被大量激活开放,大量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导致膜迅速去极化,使膜内电位向正电性转化。
形成0期。
(2)1期复极(又称快速复极初期):
Na+通道失活关闭,Na+内流停止,但此时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t。
的通道激活,出现一短暂性外向离子流(主要是K+),使膜内电位降低至0mV左右,完成1期复极。
(3)2期复极(又称平台期):
主要是Ca++通道开放,Ca++缓慢内流和少量K+通过K+通道外流的相对平衡,使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
(4)3期复极(又称快速复极末期):
Ca++通道失活关闭而膜对K+通透性增高,K+大量外流使膜迅速复极至一90mV。
(5)4期(又称静息期):
细胞膜的离子主动转运机能加强,通过钠泵活动排Na+摄K+,恢复膜两侧的Na+、K+分布;
通过Na+一Ca++交换机制将Ca++逆电化学梯度排出细胞外,恢复膜两侧Ca++分布。
4.简述体液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肾上腺素与心脏β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搏输出量增加,与血管平滑肌α与β受体结合,使机体内总的外周阻力升高、降低或不变。
因此,肾上腺素能强心和升高血压(收缩压),但以强心为主。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使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升高,血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更明显)。
也能与心脏β受体结合,使心率增快,每搏输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明显升高,降压反射加强,最终使心率减慢,掩盖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可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
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兴奋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加强交感缩血管中枢的活动,收缩小动脉和静脉,使动脉血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Ⅱ和Ⅲ还刺激肾上腺素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增加循环血量,血压升高。
总之,血管紧张素具有很强的升压作用。
5.试述胸内负压形成的原因及生理意义
胸内压为胸膜腔内的压力,是由肺的回缩力而形成的。
胸膜腔由紧贴在肺表面的脏层胸膜与紧贴在胸廓内壁的壁层胸膜组成,其间有少量浆液使两层胸膜紧贴在一起,形成一潜在、密闭的空腔。
当胎儿娩出后,躯体伸展,胸廓扩大,加之胸廓生长的速度比肺快,从而使肺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
肺的弹性组织和肺泡表面张力构成了肺回缩为,它与通过肺泡作用于脏层胸膜的大气压方向相反,所以,胸内压实际上是这两种方向相反力的代数和。
故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当吸气末或呼气末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无论吸气或呼气,胸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称胸内负压。
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状态。
②促进胸腔内薄壁器官心房、静脉胸导管的血液回流和淋巴液的回流。
6.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其分泌受哪些因素调节?
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促进K+的排出,即保Na+排K+作用,同时醛固酮也促进水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和血K+、血Na+浓度的调节。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活性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肾素的浓度,肾内与肾素浓度调节有关的感受器有二种,一是入球小动脉处牵张感受器,当入球小动脉的血流量减少时,压力降低,便激活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
另一是致密斑感受器,当入球小动脉的血流量减少时,滤过的Na+减少,激活了致密斑感受器,肾素释放量增加,在肾素作用下,使血管紧张素原变为血管紧张素Ⅰ,在转换酶的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Ⅰ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并在氨基肽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Ⅲ都能刺激醛固酮分泌。
血Na+浓度降低和血K+浓度升高时,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7.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三方面:
(1)滤过膜:
包括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在正常情况下较稳定,病理情况下发生改变。
(2)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动力,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若全身血压显著下降(<80mmHg,例如急性大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可导致尿量减少或无尿。
若全身血浆蛋白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增加。
当结石或肿瘤压迫输尿管,囊内压升高,滤过率会减少。
(3)肾小球血浆流量,肾小球血浆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量,其对肾小球滤过率影响很大。
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增多。
反之,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原尿减少。
在剧烈运动,严重缺氧等情况下,流量显著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而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8.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特点及其生理意
中枢抑制可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二大类,突触后抑制又可分为侧支性抑制及回返性抑制。
(1)突触后抑制:
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抑制。
由于这种抑制是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
侧支性抑制可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能够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使神经元的兴奋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解剖 生理学 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