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27352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3.11KB
《古代汉语》教案Word下载.docx
《《古代汉语》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教案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03年3月,剪去辫子。
•1904年4月30日,弘文学院结业。
•1904—1906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3月6日申请退学,15日获准。
•6月,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学校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之间,奉母命回国完婚,在家停留四天。
•1907年夏,筹办新生杂志、同周做人翻译域外小说集。
•1909年8月归国。
(4)家乡教书(1909-1912)
•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兼日本教员铃木圭寿的植物学翻译。
•1910年9月,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兼监学,教博物学(动物、植物、矿物等内容)。
•1911年11月左右,接受王金发委任,但任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
●1912年2月中旬,离绍兴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官吏时代(1912-1926)。
•1912年2月中旬,到南京任职,没月三十元,5月初北上。
•1912年5月三,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
•1912年8月21日,被任命为佥(qian)事,8月26日,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5年9月1日,被教育部指派为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1916年2月辞职。
•1916年2月18日,被任命为“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干事”。
(5)官吏时代(之二)
•1917年8月9日,钱玄同来访,为《新青年》约稿。
•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
•1920年2月-1926年8月,被北京大学聘为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文艺理论。
•1920年8月26日,被北京高等师范聘为讲师。
•1923年7月,与周作人失和。
8月2日迁居。
•1923年7月,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讲师。
(6)官吏时代(之三)
•1924年5月21日,介入女师大风潮。
•1924年5月25日,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居。
•1925年3月11日,首次与许广平通信。
•1925年8月14日,被免除教育部佥事职务。
•1925年9月23日-1926年5月31日,任中国大学讲师。
•1925年11月5日,被教育部加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助理员。
•1926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复职令”。
•1926年3月,被政府通缉,5月2日结束避难回家。
•1926年7月28日接受厦大聘书,8月26日启程赴厦。
(7)上海十年(1926——1936)
•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所教小说史与文学史纲要。
•1926年11月11日,收到中山大学聘书。
•1927年1月16日,去广州,18到达。
•1927年2月10日,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21日,辞去中大一切职务。
•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3日抵达。
(8)上海十年
(二)
•1927年10月8日,与许广平定居景云里。
•1927年12月18日,接受蔡元培之聘为国民政府大学院第一批特约撰述员,1931年12月被裁撤。
•1928年6月20日,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创刊。
•1929年9月27日晨,海婴出生。
•1930年1月1日,与冯雪峰合编《萌芽》创刊。
•1930年2月15日,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19日,遭通缉避居内山书店至4月19日,该通缉令一直未解除。
•1930年5月7日,应邀与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会见。
(9)上海十年(之三)
•1930年5月12日,搬到北四川路公寓。
•1931年1月20日,全家避难花园庄旅店至2月28日。
•1932年1月29日,因战争爆发全家搬到内山书店。
•1932年夏秋之交,在寓所会见陈庚。
•1933年1月17日,出席中央研究院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成立大会。
•1933年4月11日,迁如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九号,这是鲁迅最后的一处寓所
(10)上海十年(之四)
•1934年11月30日,在内山书店同萧红、萧军会晤。
•1936年5月15日病发,31日经美国肺病专家托马斯·
邓恩诊断为晚期肺结核。
•1936年6月入院治疗
•6月15日,与巴金等78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7月6日致信母亲详述病情。
•8月5日夜写逼《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10月18日夜病势急变,19日晨五时25分逝世。
2.鲁迅传记研究中的几个悬案
1.弃医从文与幻灯片事件
2.鲁迅给中共中央致贺电事件
3.鲁迅的死因之迷
4.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
⑴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1为什么去仙台医专
1902年3月去日本,原打算进成城学校,这是为留学生设立的陆军士官预备学校,进该校需中国学生陆军监督审批,未能够批准。
入弘文学院(1902-1904,这是专为中国学生开办的速成教育学校(1902-1909),鲁迅编入江南班。
弘文学院毕业后,按规定应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但该校升学竞争非常激烈。
仙台医专(1904年9——1906年3月)
1906年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学会办的德语学校
②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鲁迅在《呐喊自序》、《藤野先生》、《鲁迅自传》(1930)的叙述:
仙台医专教鲁迅细菌学的是中川爱笑,他从德国带回一架幻灯机,用幻灯教学
20世纪70年代,仙台医专的后身——现东北大学的阿部谦也等一批师生调查,发现该校1905年制作的一套日俄战争情况的幻灯片,但没有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杀头的画片。
东北大学教授石田香雄在细菌学教室发现了这套幻灯片,全部应为20张,但现存15张
王锡荣说,1987年前后曾在法国人出版的韩文画册内发现同样的幻灯片,有17张,其中有鲁迅说的那张,但现在找不到这本画册了。
⑵鲁迅给中共中央的贺电问题
冯雪峰1951年在《给给鲁迅以力量》中最早提及。
1956年10日,樊宇在《文艺报》19期发表《“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首次披露了1947年7月27日太行版《新华日报》报道鲁迅曾写信庆贺红军。
1961年,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这也谈到这件事。
1978年4月26日,茅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座谈时回忆了这件事的经过,他说自己未见原稿
1983年茅盾在《新文学史料》1期上发表回忆录(十八),讲张闻天告诉他鲁迅和他给中央拍来的电报中央收到了。
1979年6月9日,中央党校唐天然在《人民日报》发表《新发现的鲁迅佚文》,1936年10月28日《红色中华》第三版有鲁迅的贺信,全文是:
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更大的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
你们的每前进一步,将遇到极热烈的欢迎和拥护。
1986年4月,西北大学阎愈新教授在《鲁迅研究动态》上发表《鲁迅致红军贺信的新发现——杨尚昆在1936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引有贺信文字》该文题为《前进!
向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前进!
——纪念1936年的“八一”》,刊于1936年9月15日的《火线》(河北省委编)
这一发现被普遍接受与报道,1990年《鲁迅研究年刊》全文转载。
1995年8月2日,阎愈新在1936年4月17日《斗争》95期上查到了来信,到署名是XXXX。
1995年7月在《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重见天日》。
全文《中国文化界领袖XXXX来信》:
读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中国红军为抗日救国的快邮代电,我们郑重宣言:
我们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号召,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最近红军在山西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卖国军下的士兵是拥护中共、中苏此项政策的。
最近,北平、上海、汉口、广州的民众,在军阀铁蹄下再接再厉发动反日发法西斯的伟大运动,证明全国的民众又是如何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救国大计!
《中国文化界领袖来信》
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
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
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全国同胞和全国军队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
中华苏维埃政府万岁!
中国红军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XXXX
一九三六、三、二十九
⑶鲁迅是被谋害还是被误诊
①鲁迅生病后是须藤五百三诊治的,5月31日请美国肺痨科专家邓恩诊察为肺结核。
1984年2月上海鲁迅纪念馆请23专家举行读片会(1936年6月15日拍的X片),结论是死于左侧自发性气胸。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提出8点疑问:
1、邓恩一次诊察就确诊,而须藤长期为鲁迅治病却搞错,可疑。
2、须藤倒填病历,可疑。
3、须藤代表日本方面请鲁迅去日本治疗,被鲁迅拒绝。
鲁迅在病重时急于搬家,可疑。
4、鲁迅死后,鲁迅家属再没遇到过须藤,许广平多次访问日本也没见到过,不合情理
5、有人提出须藤是“乌龙会”副会长,不大靠得住,鲁迅有犹豫但未下决断
6、鲁迅死后,内山表示过对须藤的怀疑
7、须藤用药可疑,用的激素对鲁迅病体不利
8、最后抢救只是尽人事而未送医院,为什么让鲁迅在家消极等死?
②鲁迅的死因之迷
周正章《鲁迅先生死于须藤误诊真相》—2002年1期《鲁迅世界》,提出是误诊
2002年5月11日,江苏鲁迅研究会在南京举行了“鲁迅死因研讨会”
王锡荣认为,现在的问题是:
1、鲁迅用的那些外国药物的真正功能、性状是什么
2、最后时刻须藤给鲁迅注射的究竟是什么针?
⑶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
1923年7月14日,鲁迅日记写道:
“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
7月19日上午,周作人就给鲁迅一封信:
“鲁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说了。
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
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
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
愿你安心,自重。
7月18日”
7月26日,鲁迅就许羡苏的介绍,到砖塔胡同看房子,8月2日就搬此居住。
3.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阶段
一、绍兴会馆的六年
二、1923、1924年
三、1935、1936年
1.绍兴会馆六年的“沉默”
1912年5月5日到达北京,5月6日上午移居绍兴会馆藤花馆,1916年5月6日为避嘈杂移居补树书屋。
1919年11月21日与周作人一家移居八道湾新居。
《鲁迅年谱》:
心情抑郁,无以排解,遂抄古书,到北京仅一年多光景,所抄之书除《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云谷杂记》外,又有《易林》《石屏集》等。
又校录《嵇康集》《谢氏后汉书补逸》《沈下贤文集》《出三藏记集》《法显集》等。
研究佛学。
1913年3月10日前往广安门内大街西砖胡同法源寺瞻礼。
1914年4月18日,购买一批佛书,《选佛谱》《三教平心论》《法句经》《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
1914年4月19日,又买《华严经合论》30册,《决疑论》2册,《维摩诘所说经注》2册,《宝藏经》1册。
1914年7月29日,寄金陵刻经处银50元,拟刻《百喻经》,1915年1月11日刻成30册寄来。
许广平说,鲁迅从1914年4月起,“就以大部分时间看佛学”
1915年1月11日,将历来所购石印名人手书及石刻小册,请工人装订成册,并开始大量搜集古碑和研究金石。
1915年1月26日,得杨莘士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额拓本一枚
1915年1月30日,往琉璃厂买《随轩金石文字》一部四册
1915年3月19日,从钱稻孙借《秦汉瓦当文字》1卷2册,拟影写。
1915年4月25日,望琉璃厂买《射阳石门画像》等五纸,《曹望XI造像》拓本二枚。
①王晓明的阐释
鲁迅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已经结束了。
仗着童年时代养成的天性,也因为青年人的乐观和天真,他一直都没有认真去正视自己的命运,也一直不愿意放弃乐观进取的理想。
可是现在,他不但被迫回国谋生,更满饮了归国之后的十年的人生苦酒,就是再不情愿,他也只能承认,自己是已经被赶进了一个深坑,环顾四周,似乎都没有爬出去的可能,那就干脆坐在里面等待,任凭你什么东西,包括死亡,都请来吧!
一种极度的愤激,使他对自己的命运的理解,第一次和那命运本身吻合了。
②李欧梵的阐释
我以为鲁迅在这段时间里并未成功地“麻醉”了自己的灵魂,他实际上是抓住了这段精神压抑的时间,从不断积累的文化资源中建立某种可资参考的框架,在其中寄托他生存的意义。
他不选择儒家经典中关于一般哲学思想问题的“大学”来研究,却选择了与之相反的“小学”,说明他不愿意卷入那种教诲人的哲学体系。
3总之,鲁迅这一时期独自进行的思索,提供了后来文学创作的温床。
21923-1924:
鲁迅的第二个拐点
1兄弟失和事件:
(1)受到伤害但只能沉默。
陷入恩与怨、亲与仇的感情冲突与无语中,陷入对人世最基本的人道原则及其存在的扣问中。
(2)面对痛苦的虚无,舍仁爱而确立自我的存在。
这是对抗绝望最后的精神依据。
但随之,心灵陷入希望与虚妄的存在矛盾中,自我欲求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焦虑中。
②女师大学潮
女师大:
1908设立,以培养女子小学堂教习为宗旨。
1912年该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1919年该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24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女师大风潮;
1924年2月,杨荫榆为校长,1925年1月,学校发生学生“驱羊”运动。
1926年1月,原校评议会主席易培基被任命为校长,风潮平息。
三·
一八惨案。
1936年3月,因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天安门请愿,政府下令卫队开枪射击,死者达47人之多。
女师大刘和珍、杨德群在惨案中丧生。
③鲁迅与女师大风潮始末
1925年5月执笔以国文系教师的名义写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发表在5月27日《京报》上。
1925年8月,教育总长章士钊下令解散女师大。
8月7日,女师大部分教师成立校务维持会,鲁迅被推举为委员、总务主任。
1925年8月14日,被教育总长免职。
8月15日起草诉讼书控告章士钊。
1926年1月16日胜诉,教育部发布“复职令”
1936年3月26日被政府因“八·
一三”事件通缉而避难,5月2日结束。
4.鲁迅东京“从文”时期的思想
1.1907年,《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2.1908年,《破恶声论》
《域外小说集》
①别求新声于异邦——《摩罗诗力说》
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拜伦,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
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其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抗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
②拜伦:
既喜拿破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
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
不恤人言,破坏复仇,无所顾及,而义侠之性,亦即伏此烈火之中,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索诗人一生之内闭,则所遇常抗,所向必动,贵力而尚强,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如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
故其平生,如狂淘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前顾后,素所不知,莫可抑制,力战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而复率真行诚,无所讳掩,谓世之毁誉褒贬是非善恶,皆缘习俗而非诚,因悉措而不理也。
③易卜生:
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假社会之敌以立言,使医生斯托曼为全书主者,死守真理以拘庸俗,终获群敌之谥。
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也!
其处世之道如是。
④雪莱:
若为察其真状,则光明希望,实伏于中。
独慰诗人之心者,则尚有天然在焉。
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则对无物之不伪,遂寄之无限之温情。
一切人心,孰不如是。
⑤《摩罗诗力说》
上述诸人:
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
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
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
⑥罗素对尼采式“超人”的认识
我也觉得,某种高洁和自豪,甚至某类的自以为是,都是最优良的品格中的要素;
根源在于恐惧的美德没一件是大可赞赏的。
圣贤有两种:
生来的圣贤和出于恐惧的圣贤。
生来的圣贤对人类有一种自发的爱;
他行好事是因为行好事使他幸福。
反之,出于恐惧的圣贤像只因为有警察才不干偷窃的人一样。
把这种人“高贵”的优越性看成先天的呢还是教育和环境造成的。
他认为这是“生物学上优越”:
他们会有较多的意志力量、较多的勇气、较多的权力冲动、较少的同情心、较少的恐惧、较少的温柔。
我厌恶尼采,因为他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因为他最钦佩的人是一些征服者,这些人的光荣就在于有叫人死掉的聪明。
但是我认为反对他的哲学的根本理由,不在于诉诸事实,而在于诉诸感情。
尼采轻视普遍的爱,而我觉得普遍的爱是关于这个世界我所希翼的一切事物的原动力。
⑦“立人”学说:
《文化偏至论》
批评晚清新学、新政:
辁才小慧之徒,竞言武事……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援之巨兵,奚能胜任。
拾他人之绪余,思鸠大群以抗御,而又飞扬其性,善能攘扰,见异已者兴,必借众以凌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暴君,此非独于理至悖也。
……古之临民者,一独夫也:
由今之道,且顿变而为千万无赖之尤,民不堪命矣,于兴国究何与焉。
提出自己的观念:
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术既往,相度将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提出应借取的文明:
神思新宗——非物质、重个人
理若极于众庶矣,而众庶果足以极是非之端也耶?
事若尽于物质矣,而物质果足尽人生之本也耶?
A;
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碑。
此其为理想诚美矣,顾于个人特殊之性,视之蔑如,既不加之别分,且欲灭之……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于固陋,颓波日逝,纤屑靡存焉。
盖所谓平社会者,大都夷峻而不湮卑,若信至程度大同,必在前此进步水平以下。
况人群之内,明哲非多,伧俗横行,浩不可御,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
……物极必反,则先觉善斗之士出矣,德人斯契讷尔乃先以极端个人主义现于世。
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
惟此有我,本属自由……苟有外力束被,则无间出于寡人或出于众庶,皆专制也。
(易卜生)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愚顽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行,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威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不能自已也。
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
多数之说,谬不中经,个性之尊严,所当张大,盖揆之是非利害,已不待繁言深虑而可知矣,虽然,此亦赖夫勇猛无畏之人,独立自强,去离尘垢,排舆论而弗沦于俗囿者也。
B: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世界,乃舍置不之一省。
重其外,放其内,取物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束弊……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时乃有新神思宗徒出,或崇主观,或张皇意志,匡纠流俗,厉如电霆,使天下群伦,为闻声而摇荡。
⑧提出立人学说:
二十世纪之文明,当必沉邃庄严,至与十九世纪之文明异趣。
新生一作,虚伪道消,内部之生活,其将愈深且强。
中国应外之既不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是故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若其道术,乃尊个性而张精神。
3、《域外小说集》的翻译(1908年)
①在译本的全部16篇中,鲁迅翻译了3篇,安特莱夫的《谩》、《默》和迦尔洵的《四日》。
它的翻译反映了鲁迅思想的变化,由对恶魔式英雄的崇尚转向了世纪末的那些孤独、沉默的内心痛苦世界,陷入进“存在的痛苦”中。
《谩》:
一对恋人,妻子不忠无法承受被骗痛苦的男子的心灵渴求:
“语吾诚”。
《默》:
牧师伊革支那和他的女儿威罗,展现了生命的孤独存在情境。
《四日》:
俄国士兵伊万诺夫在战场的经历,描绘出人被弃和面对现实、命运的软弱无力。
②鲁迅与俄罗斯小说的翻译
⑴安特莱夫小说的翻译
1908年,翻译《谩》《默》(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1909年,翻译《红笑》(稿佚)
1921年9月,翻译《默淡的烟蔼里》、《书箱》
鲁迅对安小说的评价:
其创作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
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界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
他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
⑵契里珂夫小说的翻译
1921年11月,翻译《连翅》
1921年,翻译《省会》
他的著作虽然稍缺深沉的思想,然而率直生动清新。
他又有善于心理描写之称,纵不及别人的复杂,而大抵取自实生活,颇富于讽刺和诙谐。
⑶阿尔志跋绥夫小说的翻译
1921年10月30日,译完《幸福》
1920年10月22日,译完《工人绥惠略夫》
这一篇写雪地上沦落的妓女与色情狂的仆人,几乎美丑泯绝,如看罗丹的雕刻;
便以事实而论,也描尽了“不惟所谓幸福者终生胡闹,便是不幸者们,也在别一方面各糟蹋他们自己的生涯。
赛式加标致时候,以肉体供人的娱乐,及至烂了鼻子,只能而且还要以肉体供人残酷的娱乐,而且路人也并非幸福者,别有将他作为娱乐的资料的人。
凡有太饱以及饿过的人们,自己一想,至少在精神上,曾否将为生存而取过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