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326855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9MB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3.育才中学七年级某班在学习了《盛唐气象》一课后,做了一期历史黑板报,请你完成相关内容。
(1)看图学史
唐朝时期出现了新型农业工具,图一是:
________;
图二是:
图三是唐朝瓷器的精品,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表归纳:
领域
代表成就或人物
地位或特点
建筑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诗歌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
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
书法
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
绘画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通过上述探究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唐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1)曲辕犁;
筒车;
唐三彩。
(2)长安;
李白;
杜甫;
颜真卿;
吴道子。
(3)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1)依据图片可知图一是农具——曲辕犁;
图二是灌溉工具——筒车,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代表作品由唐三彩骑驼乐舞佣。
可知图三属于唐三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建筑方面的代表是长安,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居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大多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有“诗史”之称;
唐朝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颜真卿的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被称为“颜体”;
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
(3)依据前面的材料,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进步。
由此可知,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发达、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
4.宋代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由材料“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可知,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
占城稻是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等。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分析图片可知,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
“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1)明朝。
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
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
材料二
(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
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7.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
西夏 。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1)A.辽;
B.北宋;
C.西夏.
(2)契丹;
党项
(3)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
(1)说说两宋时期中国海船所到达的范围。
(2)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
主要有哪几个海外贸易港口?
(3)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3)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收入很多。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宋高宗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中国史纲要》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4)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1)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
(2)九品中正制:
看门第的高低;
科举制:
考试做官。
看真才实学
(3)武则天;
重文轻武
(4)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
直至清朝才废除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知:
科举制在隋炀帝时期诞生,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可知:
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看门第的高低。
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做官,看真才实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四“她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
这个人是武则天。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才废除。
10.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唐风洋溢奈良城”,说的是唐朝与哪国的关系?
(2)唐朝文化对这个国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列来说明?
(3)唐朝时,这个国家也经常派出使者来中国学习,我们把这些人称为什么?
(1)日本。
(2)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宣布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遣唐使。
(1)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2)依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宣布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达十三次之多,遣唐使是日本对赴唐使者的称呼,其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11.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若边镦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世祖”指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管辖什么地方?
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4)台湾在元朝称为什么?
它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机构是什么?
(1)行省制度;
忽必烈。
(2)枢密院;
御史台。
(3)(最高)行政机构;
腹里;
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琉球;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1)依据材料中“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
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2)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
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
元代,御史台是监察事务的机构。
(3)材料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被称为“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在元朝称为琉球,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是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制的开始;
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
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下图
(1)如上图所示的工程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名字是?
该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时期?
流经今安徵省境内的是哪一段?
以下是两位诗人关于运河的两首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现不回。
——胡曾(汴水)
(2)以上两位诗人对于开凿大运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你支持哪一位诗人的观点?
请说明你的理由。
(1)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
通济渠。
(2)皮日休的态度是:
赞美,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胡曾的态度是:
批判,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支持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也可以支持胡曾的观点,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所示的工程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名字隋朝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流经今安徵省境内的是通济渠。
(2)依据材料二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可知对于开凿大运河,皮日休的态度是: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依据胡曾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可知对于开凿大运河,胡曾的态度是:
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我支持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利与弊。
13.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
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
(下面是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
(1)写出图中①相对应的历史朝代。
(2)小历说: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你赞同小历的看法吗?
并简要说明理由。
(1)南宋。
(2)不赞同。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晚唐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当然,南方自然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唐末以来南方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等,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根据“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因此图中①相对应的历史朝代是南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赞同小历的看法。
因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晚唐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自秦始置垂相,不旋踵(调转脚跟,形容时间短)而亡……今我朝罢垂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首章》
材料三……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管辖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
——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7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形势图?
材料中长城的起止点分别位于哪个地方?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中明太祖对秦灭亡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
明太祖“罢相”的目的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
(1)秦朝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2)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所以明太祖的认识不正确。
加强皇权,防止大臣专权。
(3)军机处
(4)君主专制不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部编版七 年级 历史 下册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