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docx
- 文档编号:1632481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62KB
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docx
《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
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
C部分的社会生活理想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篇(样文之一)
2011年10月24日
一、自然生存环境
2010年地球自然环境的现状:
人类数量爆炸,在地球肆意繁衍生息;自然物种减少,栖息范围不断缩减;人类作业进程推向原始自然环境,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
试想六七十亿人口是什么概念?
多少人一生也没给自然界、人类、科技和社会进步产生正面影响。
许多所谓“资源开发”,不断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助长自然灾害,哪里还有自然生态原貌?
子孙后代又会得到什么?
自然生存环境篇,勾勒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理想,包括“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地球耕地区域划分和生产效率、保护自然生存环境及生态资源”等三章;与“社会生活基础、财物资产安全”等三篇,共同勾勒“生存基础”大框架。
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
任何一个人的存活,首先是无时无刻地进行呼吸,然后是每天需要饮水吃饭,还要保证清洁干净,否则会生病,有时还要避免自然灾害的袭击。
呼吸、饮水、粮食的质量,取决于生态环境中空气、水源、粮食的质量。
如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严重,那人类是生存不了的。
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任何生物的生命权都极其重要!
!
“自然”的字面意思是一切存在的物体,也有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的意思。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生产力的提高,自然在人类心中的地位和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最早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后来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现在则利用自然、破坏自然、修复自然。
自然界在慢慢发生变化——向人为影响加剧的方向,被改变着!
原始社会,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类活动基本上受制于自然。
人类种族的各种图腾、信仰、传说都有“敬畏自然”的感觉。
比如,对山神、土地、雷公、电母、风神、龙王的顶礼膜拜,对“天庭”掌管世间一切的信仰。
那时自然环境恶劣、水灾泛滥,大禹治水只是疏通、也没有根治。
古人大众不能有效的认识自然规律、抵御自然灾害,但认识到“保持自然界本来面目”的重要性。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教教义中,“自然”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
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
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这个时期,“与道合真”和“同于自然”的意义是相当的,“同于自然”就是得道的意思。
《洞玄空洞灵章经》还描述得道仙真“飞天携提,游宴紫晨,握运留年,永享自然”。
《西升经》明确提出“道”的最重要性质是“自然”,称“告子道要,云道自然”。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人类开始“征服自然”,广袤的大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
农业社会出现后,人类无限制繁衍,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开始大规模扩大耕地,破坏了原始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开始失去平衡。
火煤的使用、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而变成人类肆意开采使用的资源宝库。
初步认识自然界规律的人们,开始改造自然。
伴随工业文明、自然科学的建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变得清晰。
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
自然物质的实力保持影响、决定了所有物质的运动。
自然之中没有独立的自然和物质。
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由自然的物质组成,并永在自然之内。
自然界中其实很多物质需要保持他的原来的状态,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
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
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
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
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
进入19-20世纪,随着汽油发动机、电力大量使用、煤气资源的开采开发,森林、矿藏、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矿藏锐减等能源危机和问题凸显。
人类陷入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生活模式,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类的研究视野。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同样面临在解决人口众多与资源较少的矛盾、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矛盾的同时,如何保护与开发自然资源的问题。
在解决人口众多与资源较少的矛盾、生产扩大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矛盾的同时,如何保护与开发自然资源的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水、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人类目前还不能在地球或者其它星球上再造一个和地球一样的生态系统,科技没有发达到可以肆意妄为的地步。
人类只是地球的居民、自然界的生物,对自然生存环境的依赖性还很强,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生产环境而独立生存发展。
退一步来说,即使科技发展了,有能力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矿藏、可以在外星球生存居住,那我们的母亲地球难道就不需要爱惜了么?
显而易见,任何时候,地球的自然生存环境都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要抛弃最原始的自然界及自然观,因为我们还没有超越自然。
我们需要至少在某些保护区域内存在:
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自然环境状态。
不要延续错误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修复自然的思路,这样做带来的永久性破坏和环境问题太难解决,尤其是对矿藏的破坏,基本上是不能恢复的。
面临自然灾害的频发、环境资源的破坏、人为浪费的加剧,迫切要求我们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平衡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人类成为引导自然和谐、创造自然健康的一份子。
从思想认识上全面把握自然环境的基础性地位,不要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开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紧对自然科学、物理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步伐,早日掌握健康安全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科学方法,暂停污染物的生产、一次性资源的使用,遏制污染源的出现、污染物的排放,逐步通过科学方法达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无污染生态系统的资源循环利用,让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降低到零!
!
我国耕地区域和生产效率{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和耕地种植面积,建立林区牧场和自然保护区。
}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米、北方宽度小于2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2006年(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121775.9千公顷(即1217759平方公里,约122万平方公里、18.3亿亩),占全国领土面积是960.4万平方公里(约144亿亩)的1/8(18亿亩)。
其中,造林面积47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9万公顷。
耕地占10.4%,草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4%,林地约占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则合计约占20.5%。
林草地面积是480.2万平方公里(约72亿亩);国民居住面积是182.5万平方公里(约27.4亿亩),占全国领土面积的比例分别是50%和19%。
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农业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8平方米。
2009年国家划定18亿亩(约1.2亿公顷,12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红线,全国5.3亿农村劳动力人均3.5亩耕地,生产效率极低。
大面积高效机械化农业生产不能实现,且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大主产粮区。
2010年,人口爆炸充斥在全球各地,无序消耗着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我国1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144亿亩)领土,平均每人拥有0.0064平方公里即9.6亩领土、每平方公里领土负荷156.25人(每亩负荷0.15人,即3人拥有20亩)。
需要把130万平方公里(约20亿亩)的山地面积变为自然保护区。
同时要把60万平方公里(约10亿亩)的沙漠变成适宜动植物生长区。
全国超过自然负荷的额外人口约7亿,严重制约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人口集中地区减少一半人口。
全国大面积现代农业不能实现的障碍,一是人均耕地面积不够,二是人口众多、超出自然负荷。
解决办法:
一是在避免养老问题的同时,实施长期计划生育,缓慢降低人口总数。
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应用步伐,让农民的人均耕地增大,缓慢达到一个家庭100亩耕地或林地的规模,逐步提高农林生产效率。
由此可见,土地面积制约着社会发展,只有计划生育、降低人口才是出路。
居民耕地分粮食蔬菜地、林草牧场地两大类。
按农业居民平均20亩/人,全国各地要形成连片的粮食产区和林草生产区,则一个三世同堂的五口之家达到100亩耕地规模,才能实施农业机械化。
实施大面积农业机械化的地方,一个是精简农业居民从事机械化生产,二是转移劳动力去城市发展,三是计划生育减少出生。
假设到21世纪中叶,经过1980年-2030年50年计划生育,全国人口稳定到约7亿。
其中,农业居民控制在1亿内,领导管理类、生产制造类、流通服务类、执行办事类、专业技术类人口控制在4亿内,军警宗教类、老幼病残类人口控制在2亿内(非生产服务类人口最终降到总人口的1/10内,即1亿内)。
实现人类居民与自然环境持续和谐的生态系统平衡,初步形成大面积农业机械化生产。
按人均耕地面积20亩(耕地或林地)计算,全国农业居民总数应为1亿人。
1亿农业居民乘以20亩/人,国家总耕地面积应该达到20亿亩,相当于领土面积的1/7(约15%)。
总国土(合8/8)1/5->1/8人类1/8->1/7耕地1/8经济林3/8草原1/8保护1/8保留面积(144亿亩)
(960万平方公里)29->18亿亩192->12018->20亿亩120->1301/15->1/864->12054亿亩36010->181/15->1/81/5->1/8120万人口(15->7亿人)10->6亿人5->0.9亿人0.1亿人0.1亿人0基本无人2010年,全国总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120万平方公里或18亿亩),未来增至20亿亩,同时农业居民人口从5亿降低至不到1亿。
耕地中的林地逐步分离,和改造沙漠后的树林地合并到经济林区域,增至国土面积的1/8。
草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8,即360万平方公里(54亿亩),保持稳定,但区域人口下降。
国家总耕地、总林地、总草原三类农业地区,面积合占国土面积的5/8,即600万平方公里(90亿亩),区域内以保护和维持自然循环平衡、进行适量自然科学研究为目标。
其余3/8作为人类驻地和保护保留区。
人类城市、道路、居住、工程占地和生产活动地区统称为“人类活动区”,从目前领土面积的1/5(约20亿亩,占15%)向未来1/8精简,同时人类活动区人口从10亿降低至6亿。
未来,人类区和耕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地区,与1/7的总耕地面积合占2/7,即40亿亩。
其余5/7的草原、林地、自然保护区和保留区作为自然生态环境区域(约100亿亩,占70%)。
保护自然生存环境及生态资源{框架性治理环境资源问题的思路步骤。
}
当代人们盲目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自然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全国的自然资源供应、人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分 社会生活 理想 中的 自然 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