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 第3单元 10 短文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323319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40.62KB
人教版语文必修4 第3单元 10 短文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4 第3单元 10 短文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4 第3单元 10 短文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语境辨析法
(1)他在一个磨( )坊干了二十多年活,受到的磨( )难简直不能提。
(2)由于思想,宇宙没( )能吞没( )我,我却囊括了宇宙。
[答案]
(1)mò
mó
(2)mé
i mò
二、写对字形
[答案] 惋 婉 妨 仿 暮 慕 绽 靛
三、积累词语
1.明确词义
(1)赋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盈:
(3)不堪:
(4)稍纵即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躁动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和日丽:
(7)垂暮之年:
[答案]
(1)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2)富裕;
丰富。
(3)不能忍受。
(4)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5)因急躁而活动,坐立不安。
(6)和风习习,阳光灿烂。
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7)快要到或已接近人之晚年。
2.理解辨析
(1)范围·
范畴
“范围”,强调四方周围的界限,相对具体。
“范畴”,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强调学科领域,比较抽象、概括。
(2)流逝·
流失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流失”,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白白地流掉;
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消失;
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3)领会·
领略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明白、了解”的意思。
二者侧重点不同。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领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领略”则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4)品尝·
品味
“品尝”,仔细地辨别;
尝试滋味。
“品味”,①尝试滋味;
品尝。
②仔细体会;
玩味。
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④格调和趣味。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糊涂(tú
)人的一生枯躁无味,宁静安详,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改正:
[答案] 涂(tu) 躁—燥 宁静安详—躁动不安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__________。
A.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B.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C.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D.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D [前文说“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后一句表原因“因为……”,排除B、C两项;
“自己要死亡”“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都是“他知道”的内容,排除A项。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比别人多享受到大约一倍左右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答案] 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
[资料链接]
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帕斯卡尔(1623—1662),生于法国奥维涅州的克勒蒙费朗,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
他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
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1670年,《帕斯卡尔思想录》一书在法国首版,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
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
《热爱生命》
蒙田生活在16世纪中后期。
在他生活的时代,哲人们深受宗教的束缚,鄙视生命,把生活贬低为消磨时光,“并且尽量回避它”“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蒙田发现了其中的弊病,他把生活视为“自然的厚赐”,并声称“开心如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杰作”。
在《随笔集》中,他主张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做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并且强调生命愈是短暂,我们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所生活的17世纪的法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在封建制母体之内滋长,这也就决定了当时的意识形态迟早会产生新的变化,在思想斗争领域内向先进的思想家提出新的思想课题。
帕斯卡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之中,对人及其精神、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信条》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社会的思想也日趋复杂。
“上帝”已不复存在,生命的意义也模模糊糊;
人们缺乏对自己的把握,也很难对他人不怀戒备;
人仿佛与自然的生物界脱节了……在这种情况下,富尔格姆对人生、人的身心的自由、生存的价值、幸福、爱情、信任和同情心等进行了再发现和再解读,重新组装人的世界。
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
“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意;
“杂”,言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个人身边琐事、书籍的品评、相识者的消息,无不可写。
又因为不摆做文章的架势,保持一种随意谈谈的风格,常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或由事入议,或因议而言事,贵在简明,能因小见大,言谈中有情致和理趣。
语言自然亲切,流转自如,不必面面俱到,也很少引经据典。
[文本鉴赏]
《热爱生命》是一篇朴实又深奥的哲人语录。
作者通过这篇随笔谈了为什么要热爱生命和怎样热爱生命,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使生命过得丰盈饱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阐明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有了思想,人才会变得伟大、崇高,因为思想可以战胜脆弱和虚荣,使人有尊严,有主宰世界的能力。
《信条》这篇文章,作者从自己年幼时学到的朴素的信条谈起,深入探讨人生哲理,阐述了生活、生命的信条其实都蕴含在真实的生活中,它们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享受生命 ②享受生活的正确方法
[答案] ①尊严、伟大 ②囊括宇宙
[答案] ①友爱、礼貌、团结 ②幸福快乐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热爱生命》,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哲人”“我”“糊涂人”对生命分别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2.作者在第1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
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飞快地‘度’”,“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细细品尝”。
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则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3.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2)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答案]
(1)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都不能避免的。
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能感到死而无憾,就不会感到死的苦恼了。
二、阅读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回答下面的问题
4.为什么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答案] 这句话独立成段,且上下空行,使其显著突出,充分强调,点明主旨。
人的伟大不在人的特质存在,而在人的思想。
例如,帕斯卡尔这样的圣哲贤人早就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肉身早已不再存在,但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仍然长留人间。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他们又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呢?
5.作者为什么要把人比喻成苇草?
[答案] 目的是突出“思想”的重要。
没有思想,人是“脆弱”的苇草;
有了思想,人就成了高贵的、有尊严的人。
6.分析作者写下面两个句子的原因。
(1)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2)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答案]
(1)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对思想的高度重视。
(2)因为人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作者意在说明人之所以“高贵”的原因。
7.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请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 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
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
人无法避免死亡,因此也占有不了多长时间。
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
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
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8.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从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喻成会思想的苇草,形象地指出人与其他事物的最大区别:
能思想。
作者又运用对比手法,拿宇宙与人对比,显示出人在时间、空间上的渺小,但由于有思想,却可以囊括整个宇宙,有力地证明了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这样描写更能让人意识到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促使人们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三、阅读课文《信条》,回答下面的问题
9.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强调什么?
[答案] 观点是“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10.《信条》中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答案] 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
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
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的问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
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
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11.文章结尾一段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答案] 作者在前面列举的第13条信条中说: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已指出了人要注意团结,互相照顾,互相帮助。
作者在结尾段又一次强调了“手拉手,紧挨一起”,可见作者对“团结协作”这个信条的重视,能让我们想到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类团结等。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2.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结合对《热爱生命》的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
[答案] (观点一)珍爱生命,是每个人都应时刻记住的。
因为生命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倍加珍惜,对生命的轻易放弃是自私的行为,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应通过热爱生活来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
(观点二)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漠视他人的生命就是缺少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每个人都应敬畏生命,生命会因我们的敬畏而显得更加可贵,世界会因我们的敬畏而显得更加精彩。
(观点三)关注生命,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学会爱,学会劳动,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
只有珍惜光阴,胸怀志向,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并充满乐趣,才不会碌碌无为。
13.《信条》一文中,作者说: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
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
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其中“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是否说得太绝对了?
[答案] (观点一)作者的意思是人在生活中所需要和想做的所有事情都与这些最起码的生活信条有联系,这些信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人们将它实践到生活中,我们的社会就会有奇迹发生。
作者的意思是信条是行为的准则,准则能指导人们去做一切事情,所以这种说法不绝对。
(观点二)作者这样说是强调了我们应该从一些细小的生活规则中提取出指导我们生活的信条。
这需要我们能够敏感地去感悟和思考才能提炼出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信条,而不是所有的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信条就客观地存在在那里。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的人生都各不相同,没有哪条信条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所以作者这样说是过于绝对了。
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小事入笔,平凡中寓深意
“信条”是人们信守的准则,一般是抽象的哲理性语言。
写这样的文章容易板起面孔,旁征博引,失之形象;
然而《信条》一文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颖,易于理解。
《信条》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乐于去实践。
2.写法指导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用小材料体现大主题。
这些小材料是日常常见的、身边的,甚至是琐碎的,很多同学都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的,但作者却“点石成金”,用它们来体现“大道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可见,“以小见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取材思路和方法。
在写作中只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1)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
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
即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
(3)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
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
3.迁移运用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表现“母爱”,300字左右。
【写作示例】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物时,发现儿子衬衣的袖口,也就是他用于掌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纽扣就掉了。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噼噼啪啪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意飞扬,如醉如痴。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中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可她遇到了麻烦,一年前她还能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
她不相信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语文必修4 第3单元 10 短文三篇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单元 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