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310275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31KB
汉代赋体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汉代赋体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赋体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
“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
“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
屈原的“骚”,是继承了《诗经》中《国风》与《小雅》的传统,以“讽谕”为宗旨;
“赋”是从荀子、宋玉开始,他们的作品“没其讽喻之意”,至司马相如,则更成了名为有“讽”,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专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东西了。
他们所发挥乃是《诗经》中的《大雅》和《颂》的功能。
四、汉赋的分类:
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辞。
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代散体大赋,是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及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篇幅较大,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
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
代表作有:
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一、汉初骚体赋1.骚体赋的特征:
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
在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chi)中见变化,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2.贾谊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在当时很偏僻,贾谊感到此去性命不会长久,因而郁郁不得意。
在渡湘江时,他凭吊屈原,感到自己的遭遇正与屈原相似,就作了《吊屈原赋》,文中对屈原的处境表示愤慨,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接着用“讯”发表议论,议论运用反反复复的比喻,以龙凤、骐骥、鱣(zhan)鲸等来比拟被害的贤者命运,表现贾谊“远浊世而自藏”的隐处态度。
《鵩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
这是作者谪居长沙时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为归旨,用齐死生、等祸福来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悲哀,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情。
二、骚赋变体骚赋祖述楚辞、相沿日久,必然缺乏新意。
武帝时代,赋家乃尝试有所突破。
淮南小山《招隐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方面多有创新。
西汉成帝时,班婕妤作《自悼赋》、《捣素赋》、情词并茂,亦为骚赋变体。
《捣素赋》在句型上的最大特点,是取消“兮”字,换用其他虚字协调音节,抑扬声调,又以三、四言杂糅于骚体句式,以虚字统率之,很能见出散体赋的影响。
三、骚赋的规范化以贤人失志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内容与形式大抵走上规范化、类型化的道路。
转相摹拟,是这类赋作的最大特点。
内容而外,汉人骚体赋的句型也日趋规范,少有变化。
刘向《九叹》与班彪《冀州赋》是这类赋的代表。
其基本句型是:
“□□□0口00兮,口0□□口为实字,O为虚字),这一句型贯穿全篇,几乎无一变化,因而显得单调呆板。
第三节汉代散体赋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散体赋是在汉代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南北文化交汇而崛起的一种综合性文体。
它熔铸先秦《诗》、《骚》、散文和民间文学形式,不拘篇制,时空容量大,句型丰富,韵散结合,富于韵律美。
荀卿的《赋篇》、《成相》,屈原的楚辞作品,对散体赋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散体赋是汉代赋体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是汉代作家在前人文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所取得的成果。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
(一)枚乘(?
—前141)枚乘,字叔,淮阴人。
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谋反,枚乘上《谏吴王书》,吴王不听。
后枚乘投靠到梁孝王那里,枚乘早以善辞赋知名。
武帝即位时,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枚乘就死在道中。
事见《汉书•贾邹枚路传》。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菟园赋》、《柳赋》,而以《七发》最为有名。
关于《七发》的写作目
的,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为“戒膏梁之子”说。
刘勰说:
“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子也。
(《文心雕龙•杂文》”二为谏梁孝王忠于汉朝说:
“(枚)乘事梁孝王,恐梁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
”(《文选》李善注)三为谏止吴王濞谋反说。
《七发》作于枚乘游于诸侯之门。
其时,诸侯王既嗜欲无度,又图为不轨。
观《七发》内容,戒淫靡于谏谋逆的目的,实兼而有之。
《七发》以吴客和楚太子反复问答贯穿全篇。
第一部分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并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为序,接着分别铺叙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和听圣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来启发太子,太子听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愈。
《七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七发》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其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已成为一种定势、模仿之作不断出现,乃有“七体”。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夜》、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等等。
(二)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小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
好读书、学击剑,口吃而善著书。
景帝时为武骑常待。
景帝不好辞赋,而梁孝王来朝时带了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学待从,司马相如于是托病去职,客游于梁,作《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到临邛令帮助。
临邛富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看中相如,双双私奔,“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
武帝好辞赋,读了《子虚赋》而感叹:
“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狗监杨得意为相如同乡,听到武帝赞赏便引荐了相如。
相如献《上林赋》。
因以为郎,曾两次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
晚年任孝文园令,作《大人赋》。
因患消渴疾(糖尿病)而免官,作《封禅文》,郁郁而终。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司马文园集》仅得赋6篇,其中《子虚》、《上林》两篇最负盛名,被认为是汉大赋的典型作品。
这两篇《史记》、《汉书》均作一篇,《文选》把它分作两篇。
这两篇赋由楚使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组织成篇的。
《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
子虚盛言楚国云梦之大,物产之富,畋猎之盛,歌舞之乐,以此傲视齐国。
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侈言淫乐,是显扬君恶,但自己又反而大肆夸耀齐地山川方物之美来傲视楚国。
《上林赋》则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先生的话之后,以为齐楚之事,皆不足道,而极称天子上林的壮观广大、非齐楚可比。
作者用铺陈的形式、华丽的词藻,描绘天子上林苑山水林木、奇
禽异兽、离宫别馆、良石美玉,以及天子的校猎、游乐之事,最后归为天子意识到此太奢侈,转而体恤百姓、德披天下。
显然《上林赋》所要表达的是尊天子而抑诸侯。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思想倾向:
描写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
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赋末委婉致讽,流露出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司马迁说是“引之节俭”。
赋末认为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作者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但扬雄以为奢靡的辞多,而节俭的话少(“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实际上起不了讽谏作用。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
一、结构宏伟,富丽堂皇。
二、绘形绘声,穷形尽相。
对事物的描写,极尽铺张排比、夸张之能事,并且选择特别富丽的词藻。
如对云梦的描写,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也尽量加以罗列,都是瑰词丽语、连叠排比,五光十色,炫人耳目。
三、韵散结合,韵与不韵相间,叙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用散文,描写事物部分用韵文,充分体现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征。
四、充分利用方块字的特点。
汉字有形声字,一边表音,一边表意,相如赋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推砌词藻,使用奇
词偏字。
如“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zong)崔巍,深林巨
大,崭巖嵾嵳”用表山的字堆砌,给人视觉上造成一种刺激。
但是,这种用字造异的怪异、重沓,令人读之生厌,以至后人讥之“字林”、“字窟”。
《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
后世之作,纷纷摹拟这一体制,失去了原创性。
司马相如的诗赋理论: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正反映了文人学士的胸襟、气度与眼界,它来源于汉帝国的空前统一繁荣,以及由此生发的信心和气魄。
相如又说:
“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
这是汉赋描绘物象,运用铺排夸张手法和使用富丽词藻狀物的特点。
此与图案的构成特征极为相似。
司马相如还有一篇《长门赋》,据说是为武帝陈皇后失宠而作。
陈皇后得幸,骄贵十余年,因无子,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
听说相如善赋,奉金百斤求赋。
(后人以为失实,属伪作),这首赋表现一个失宠的宫人望君不至的复杂变化的心情,感情真挚而细腻。
(三)扬雄(前53—18)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学,博览群书。
口吃不善言谈。
好辞赋,而善于模仿。
40岁后,从蜀都来游京师,
为汉成帝所召见,并随成帝游猎,写成《甘泉赋》、《河东赋》、
《羽猎赋》和《长扬赋》。
四赋皆模仿相如。
但因事而作,旨在谏戒帝王息畋猎、绝奢侈、惜民心、崇国防,其讽劝的意义,较司马相如更进一步。
后任给事黄门郎,生活比较穷困,但他自甘淡泊,埋头著书。
除辞赋外,模仿《周易》作
《太玄》,仿《论语》作《法言》,仿《苍颉》作《训纂》,仿《虞箴》作《州箴》,仿屈原《离骚》作《反离骚》。
《艺文志》载“扬雄赋十二篇”,今存《杨侍郎集》得赋九篇。
(《蜀都》《甘泉》《河东》《羽猎》《长扬》《太玄》《逐贫》《酒》《反骚》)
扬雄早年曾经沉溺在辞赋的写作里,摹仿司马相如,用思构
辞,力求写得沉绵绝丽,世有“扬马”并称。
后来悔悟,认为辞赋对当时统治者只会起到“讽一劝百”的坏作用,认为辞赋乃“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因而放弃了辞赋的写作,转而从事哲学思想著作。
扬雄的赋虽模仿相如,但扬雄的赋较之相如的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具体来说: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来源。
二、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中的“讽劝”色彩三、篇幅相对缩小,扌苗摹对象更为集中。
(四)班固
班固集经学家、史学家与文学家三者于一身。
他对辞赋的看法,集中在《离骚赞序》、《离骚序》和《两都赋序》中。
班固《两都赋》乃为东汉建都洛阳造舆论所作。
其文历数汉皇功德,专替朝廷说教,为天子喉舌,是一篇典型的汉颂。
《西都赋》的体制、描绘、词采、夸饰,皆步效《子虚》、《上林》。
《东都赋》则侧重颂扬圣皇,褒美制度,故语言温润典雅而少有铺陈。
《两都赋》以征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描绘长安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各色人物,在赋文学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五)张衡(79—139)东汉中后期文学家、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人。
通五经,贯六艺,安帝时闻衡善术学,召拜郎中,顺帝时,出为河间相,今存《张河间集》,有赋13篇。
张衡模仿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精思十年乃成。
赋长安,洛阳两京。
赋描写都市生活,其街道、市场;
商人、富民、游侠、辩士;
杂技、歌舞、马戏、魔术、林林总总,无不笼挫笔端,这是前此的都城赋所不及的。
此外,《二京赋》的讽刺性有所增强。
三、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1.以宾主问答的方式来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一般有序——主体——讽谏三部分组成。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
在先秦的诗、骚、散文中,作为表现手段的文学描绘,在散体赋中几乎转化为写作的目的,散体赋也成为罕见的描绘性文字。
3.运用华美而丰富的词藻描绘物象,追求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五彩缤纷,与图案的特征极为相似。
散体赋大都依时间顺序,描绘事物运动的完整过程。
如《子虚赋》描绘楚王的游猎程序。
散体赋又追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方式,表现事物的空间状态及空间关系。
如《子虚赋》描绘云梦之山。
赋家以时空编织经纬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驱使万物,以求得物象描绘的繁富之美。
总之,散体赋之描绘事物乃挟四时、超方域、统万物,集大成,穷形尽相,辞藻赡丽,从而完成了图案化倾向的艺术特征。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体赋有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
主要表现在题材与表现手法层层相因、递相模仿。
如枚乘《七发》之后,出现所谓“七体”。
其题材亦不外乎咏物、畋猎、郊祀、宫殿、都城都,描写音乐、建筑物高峻等也形成类型。
这种类型化与汉代经学重传统家法,汉文人因政治与思想专制而丧失其创造精神很有关系。
6.散体赋的语言风格,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
第四节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汉赋的晚期,即是汉赋的转变时期,无论赋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变。
这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有很大关系。
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争权,阶级矛盾激化,以颂扬帝国富强、声威为主的散体大赋失去其存大的坚实基础。
当时一般文人,面对这痛苦的现实,思想上不能不发生很大的转变,当然再也没有歌颂承平的心情去写那种靡丽夸张的宫廷式文学了。
他们开始转而抒发内心的忧愤。
此外,赋家的诗人化与赋的诗化,是赋风转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抒情赋的特征:
与散体赋比较,抒情赋从形式上来看,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也不从事于铺排堆砌了。
就内容来说,多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的写作,甚至谩骂讪笑、发泄心中的愤闷。
汉末抒情赋的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和赵壹等人。
二、张衡《归田赋》
《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女口
“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
”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扌离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
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
《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时代即将过去,预示着抒情小赋将以独立的体式在赋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三、赵壹《邪世疾邪赋》
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人,恒、灵之世名士、辞赋家。
为人耿直,狂放,常恃才倨傲,屡次抵罪,几至死。
公府十辟皆不就。
其《刺世疾邪赋》对历代君王以天下为私、斗争杀伐的历史,汉末豪门霸权、人妖颠倒、是非混淆、世风堕落的现实,皆作了无情的揭露。
对汉末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亦有严重的警告。
全文不事雕琢,词气峻急,其思想和艺术都已超过了以往的贤人失志之作,而更接近于
“诗人的愤怒”,在整个汉赋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文后附秦客、鲁生五言唱和诗二首,亦为汉末文人诗佳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代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