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发达国家湖区发展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92229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8.97KB
从西方发达国家湖区发展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从西方发达国家湖区发展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方发达国家湖区发展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毕业论文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0
4.1.1水环境失衡,土地植被退化10
4.1.2污染状况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10
4.2区域经济缺乏核心10
4.2.1生态经济内部第一、二产业发展失衡10
4.2.2生态经济开放程度不高11
4.3基础设施不够健全11
4.4区域发展不平衡11
5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问题分析12
5.1先污后治的错误开发理念12
5.2过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12
5.2.1资源消耗利用率低12
5.2.2产业结构不合理13
5.3资金投入不足13
5.4综合因素作用13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对策分析14
6.1推进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14
6.2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15
6.2.1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15
6.2.2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15
6.2.3培育现代服务业16
6.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16
6.4扩大区域合作,密切区域关系17
6.5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成立发展论坛17
7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缩写稿21
TheAbbreviationVersionoftheThesisofUndergraduates28
1绪论
1.1生态经济区的定义及内涵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所谓“生态经济区”,就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
它的主要标志是:
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高度发展、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民主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程度高;
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富裕阶段。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目的,是在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全区域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和经济的时空关系;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分类、分步实施各项经济与生态工程建设,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特有的生态产业与合理的经济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
去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在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环境和资源问题严峻挑战的情势下,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已认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
传统的工业文明必然要同生态文明融合、向生态文明升华。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的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较早,已有一批成效显著的典型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努力促进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推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作为一个尚处于规划中的经济区域,如何根据现有理论,分析其建设的可行性,使其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2国外湖区开发案例分析
生态经济主张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明显地域性,要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或去请为依据,这就产生了生态经济区的概念。
生态经济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发达国家的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较早,也已有一批成效显著的典型工程,如美国在三十年代初开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这项工程以一条河流的综合开发带动了10万平方公里落后区域的经济起飞;
欧洲最大工业经济区德国鲁尔工业经济区再生态化改造使其由衰败走向了可持续之路。
2.1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实例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纳入综合治理和全面发展规划的有4万平方公里,地跨七大州。
历史上该区域开发较早,大量移民毫无生态意识的开垦种植,滥伐林木,矿物开采加剧污染,致使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罗斯福新政”的项目之一,田纳西流域进行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区域内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现在,田纳西流域开发被认为是区域整治及落后地区开发的成功案例。
2.1.1生态区域发展理念
流域内所有的自然资源必须统一协调开发,不应只满足某些部门或社会集团的利益,而应寻求流域优势的充分全面发挥。
实施区域整体性,实施区域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实施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性,这就是区域生态化发展理念的高度概括。
2.1.2生态产业成为流域经济增长点
(1)生态农业。
从改变技术落后的耕作方式入手,推广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机械设备、水源供应和灌溉方法,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形成循环经济链,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是水力发电,在40年代基本建成水电站30座,水电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防洪,建成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
(3)生态旅游。
整合区域内的野生生物资源、风景资源等,培育生态旅游、水上游乐等三产业,共建有110个山区公园和24个野生动物管理区,在风景区建有配套的露营地等。
(4)林业产业。
这是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值成效明显,保持水体、改善气候、平衡生态等生态效果突出。
2.1.3注意避让缩减区开发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
农业扩大再生产,高效能工业发展,化学农业适用,水电广泛开发,造成一系列问题。
为此,他们采用多重方式,注意避让缩减开发产生的生态负效应,如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监测流域各水库水质,制定河流污染防治标准和发放排污许可证。
作为一个系统,湖区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特别突出的区域,其生态功能的显现和需求应当优先于经济功能的显现和需求。
各国的流域开发模式,由于受自然特征、条件、资源配置的差异,只有实行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才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坚决不能停留在水电开发、矿产开采等底水平程度,以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时间内的短暂的经济发展,破坏已经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必须合理配置流域内的各种生态资源,以生态产业为发展点,促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统一和协调。
2.2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生态化区域再开发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经济区域,面积4430平方公里,人口540万。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路交通等优势,把煤、钢、机械制造业作为该区域支柱产业,奠定了德国经济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鲁尔工业区步入了衰落期。
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再开发的生态定位政策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有特别的借鉴作用。
2.2.1生态化的区位优势定位
经济学家曾经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产生更多的富裕并且作为国家发展和革新的支撑点,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生产和贸易的紧密结合,科技、研究和文化的结合才能显现自身优势的同时创造出区位优势。
现在,借助其无可替代的优越的地位优势的基础上,鲁尔工业区显现出独特的生态化区位优势。
(1)产业优势的生态特征凸现:
由于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才使得鲁尔工业区在焕发生机的同时,凸现出新的生态化区位优势。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对煤钢产业逐步极大缩减,代之以高技术培养的教育产业、媒体产业、服务产业等生态化的产业,整合与生态相适应的产业,致力于把区域经济结构转化成为与环保产品兼容的生产方式,把生态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形成具有生态特征的产业优势。
(2)技术优势生态特征突出:
现代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区域创新能力,而区域创新能力又集中在于核心技术产业的开创性。
在盖尔森基兴钢铁厂旧址,结合当地原本就存在的工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司中的人才资源,成立了一个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科学园区,专门从事研究开发公司中的人才资源,如太阳能、废弃物处理、节省能源产品的开发、电讯传播、管理技术等,这为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持续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区域布局的生态化优势:
其主题是“在公园中就业”,这为吸引多种生产要素的急剧奠定了基础环境。
从1990年开始,各参与城市和区域内的各个工作圈紧密配合,承建由北向南的穿越不同行政地界的“绿色走廊”,与新的东西走廊连接,共有7个与绿化带相对应的工作区域,从A排列到G,在每一个绿化带都确定了一个示范项目,共同构成欧洲理念中的公园系统。
(4)交通网络的生态化优势:
鲁尔工业区的产业繁荣要求一个作用广泛高效运作的水路、公路、有轨铁路等配套设施,它的交通设施以多功能、高效率、舒适感强为目标建设,并强调交通网络中的生态化标准。
鲁尔区优秀的交通网络建设多年来促进了许多新领域的发展,而其自身也成为了先进的物流管理中心。
2.2.2生态化产业调整进程
为了适应产业生态化调整的进程,开发区产业的新功能,鲁尔工业区形成了两个基本的产业链条,一是以高技术为支持点,把研究开发、转化、生产等形成一个产业链;
二是以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再开发的支撑点,组织的复兴工程链。
2.2.3生态化区域发展的理念拓展
不可否认,在鲁尔工业区的生态化区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财政支持、失业等问题的困扰。
然而,鲁尔工业区前一天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经济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追求生态目标和经济发展速度目标的取舍选择中,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居于主要地位时,人们普遍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而忽略,甚至牺牲生态为代价,这只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并且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后出现区域经济死亡的后果。
在上世纪60、70年代,如果说当时对煤钢工业的结构调整是一种主要在经济方面无奈的选择的话,人们或者并未意识到,生态化的区域政策会产生如此丰厚的回报。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生态重建,就没有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持续发展。
它是在经济和生态取舍中的世纪例证,前期是要经济而舍弃生态,后期又是从生态中重新找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是正在寻求经济与生态发展切合点的中国需要深思和借鉴的课题。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源于2008年3月提出,据《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2006—20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包括南昌市9县(区)、九江市12县(市、区)、上饶市12县(市、区)、景德镇市4县(市、区)、鹰潭市3县(市、区)和抚州市2县,共42个县(市、区)。
3.1发展背景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
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
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
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江西正处在人均GDP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实践表明,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同时,江西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尚未根本转变,作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江西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提出:
江西要齐心协力、富民兴赣,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温家宝总理在有关文件上批示:
“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
因此,可以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前景光明的重大战略,它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落实了中央指示精神,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
3.2战略构想
所谓生态经济区就是在一定的区域,以实施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基础,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主攻方向,集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和人类行为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充分利用江西的生态优势,统筹鄱阳湖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3.2.1基本思路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为出发点,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规划好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
实现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
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现自身发展与周边发展的有机统一。
(1)生态优先: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环鄱阳湖区域设置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把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林业生态区、农田生态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2)经济驱动:
通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绿色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群建设,实施优质水稻增产工程,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生态经济圈。
(3)流域“掌”控: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条河流汇入鄱阳湖,就像一个“手掌”连接我国的“大动脉”———长江。
通过对鄱阳湖流域的有效控制,从而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4)带状集聚:
以鄱阳湖经济圈为基础,把工业相对集中在昌九经济带和浙赣铁路、皖赣铁路沿线,形成带动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把污染控制在自身可净化和可治理的范围之内,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模式。
(5)内外融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对内可以带动地区发展,促进江西崛起,对外可以与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对接互动,形成长江中游经济板块,促进中部崛起。
(6)文明示范:
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示范区。
3.2.2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体系、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和谐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确保鄱阳湖水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保持“一湖清水”目标,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初步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区域,成为世界湖区流域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2)主要目标:
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全省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城乡协调的先行区和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1)生态文明示范区。
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江河湖水系,保护和发展林业湿地,进一步提高防旱、防涝和防血吸虫病的能力。
2)新兴产业集聚区。
重点是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不搞粗放型,更不搞污染型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搞面源污染。
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3)改革开放前沿区。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
4)城乡协调先行区。
坚决贯彻以城带乡、以工带农,逐步缩小环鄱阳湖地区的城乡差别。
5)江西崛起带动区。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要超过全省的50%,争取达到60%,率先在江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3.2.3经济规划
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
(1)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鄱阳湖核心区及周边的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和瑶里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河源地区等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
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2)限制开发区域。
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分布在保护区的外围,涵盖鄱阳湖沿岸乡镇区域。
这一区域一直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基地,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生态休闲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优化开发区域。
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主要包括环鄱阳湖大中城市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密集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区以及已经出现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加强污染整治的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要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国及世界分工与竞争的层次,成为带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4)重点开发区域。
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包括环鄱阳湖范围内的昌九经济带及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
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成为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3.3优劣势分析
在现阶段,只有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才具有现实意义。
2l世纪以来,江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较好地保护和发展了生态文明。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3.1经济发展快,总体水平低
21世纪以来,江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和中部其它省份同期的水平。
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5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全国第2l位进入前l1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31.1%。
但由于基础薄弱,目前江西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中部地区偏下水平,更低于全国水平。
(1)人均生产总值较低。
江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的2/3,山西的3/4,在中部6省略高于安微。
(2)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益较低。
江西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低7.3个百分点,比山西低l1个百分点,比重在中部地区最低。
(3)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
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在中部地区仅高于山西,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较大程度导致经济增长的能耗高、排放大。
3.3.2资源消耗低,综合利用率低
江西能源消耗水平较低。
2007年,江西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髓耗为2.30吨标准煤,在中部地区最低;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98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和中部其它省。
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较高,江西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保护了耕地,实现工业集约用地。
江西“三废”的利用率较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
2006年,江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5.7%,而全国为61.1%,安微为82%,表明江西矿产资源采选冶产生的废石、尾矿和废渣大部分未进行综合利用。
二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
2006年,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26%,而全国为60%。
3.3.3生态环境好,保护能力强
江西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是空气好。
2006年,南昌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38天,比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多21天。
(2)是水好。
江西主要河流水质的比率为77.2%,比全国水平高27.1个百分点。
(3)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较低。
2006年,江西每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在中部地区最低。
(4)是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轻。
2006年,江西每亿元生产总值污染直接经济损失为120元,远低于全国640元的平均水平。
江西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高的主要表现:
一是湿地面积的比重高,江西省湿地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湿地的比重高于全国及中部其它省。
二是森林覆盖率高,江西省森林覆盖率为60.05%,列全国第二位,大大高于全国18.5%的平均水平。
4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问题
4.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经济、社会、政策和历史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
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1.1水环境失衡,土地植被退化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
经调蓄后,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
近年来,由于不断的围垦、泥沙淤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出现萎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发达国家 湖区 发展 鄱阳湖 生态 经济区 建设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