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钻研教材到钻研课程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86422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87KB
从钻研教材到钻研课程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从钻研教材到钻研课程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钻研教材到钻研课程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入乎其中”,深入钻研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还向教师提出了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的统一要求。
正因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与课程标准开展认真而又深入的对话,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反复阅读,做到逐字逐句,深钻细研。
就具体一个章节而言,必须弄懂这个章节主要介绍哪些内容,每一部分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各部分内容是怎样展开的、怎样论述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联系;
各部分内容中涉及哪些基本概念,应当怎样定义,为什么这样定义,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定义;
各部分内容涉及哪些基本法则、基本定理、基本公式,它们的内容是什么,数学表达式是怎样的,适用的条件是什么,它是怎样总结推导出来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师对于这些问题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了,就可以认为钻研课程标准已经“入乎其中”了。
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了“入乎其中”,教师才能吃透课程标准、找准难点,深刻认识教学内容的内在本质,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在教学中给学生扎实有效的教育;
也只有“入乎其中”了,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分析哪些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感到困难,为什么会感到困难。
难点找准了,才能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
如果是由于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则应
钻研课程标准固然要“入乎其中”,但如果仅仅是“入乎其中”,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搞得满眼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要点,教学过程中惟恐丢下一个要点,结果就是“眉毛胡子一起抓”,甚至“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所以,要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还必须“出乎其外”。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任课教师只有全面把握、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及其逻辑顺序,了解、熟悉本学科各年级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目标与其它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懂本学科本年级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了解、熟悉课程标准中各单元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
那些与既定课程目标联系不大的,
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的时候做到“出乎其外”,才能使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分布在教材各个章节、各个段落中。
钻研课程标准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科学内涵,将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达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出乎其外”,宏观把握课程标准
所谓钻研课程标准要“出乎其外”,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一定要跳出课程标准看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总揽全局、驾驭课程标准、理请脉络、把握重点。
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出乎其外”,才能在教学中精选取舍、找准重点。
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并不意味着要将教师钻研课程标准的结果直接端给学生,就象“目标教学法”向学生出示课程目标一样,而是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做好精选和取舍。
就具体一节课而言,钻研课程标准要“出乎其外”,就是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明确:
要学习的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以及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与前面学过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与后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内容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在所要学习的这些内容中,哪些是关键性的知识,教学中必须浓墨重彩,哪些是了解性的内容,教学中可以一带而过,哪些是目前不需要掌握或不能掌握的东西,教学中可以略去不讲;
在教学中,哪些内容必须先讲,哪些内容只能后讲。
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一般说来,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都应该是重点。
在教学中,那些与既定课程目标联系不大的,可以不讲或少讲;
有些内容,如数理化中的某些章节,可以以练代讲。
所有这些,都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时能够“出乎其外”才能做到。
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出乎其外”,才能避免出现在教学中觉得教材上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所有的内容都要教给学生的现象,才能避免在上课时出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教师教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现象。
三、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点问题就明确了。
但是,由于课程标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常常受容量和编者理解水平的限制,因而如果教师把教材当作课程标准使用,很可能会偏离课程目标的要求。
同时,由于教材编写者选材角度不同,教材选用的教学素材很可能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太远,如果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就会会使课堂了无生趣,甚至困难重重。
根据新教材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挖掘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素材,向学生呈现丰富多采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或者说,教师在钻研、学习课程标准的同时,还应该仔细研究教材,广泛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从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充实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要使补充的教学素材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做到一个“精”字。
具体来说,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当注意八个“性”:
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会确信不疑。
因此,教学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必须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摸棱两可,更不能将错误的材料拿到课堂上使用。
倘若教师把错误的材料搬到课堂上加以运用,就会造成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的严重后果。
所以,引用教学素材,无论是数据还是故事、笑话、名人名言都必须认真推敲,仔细研究,绝对保证它的科学性。
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必须情趣高雅、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觉悟,不能为了凑热闹,迎合学生的兴趣,把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搬上讲台,大加渲染,这样的教学素材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是不能容许的。
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
趣味性。
教师要选取的教学素材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感到生动、形象、有趣,为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融洽的教学气氛服务。
通俗性。
教师所选取的教学素材必须通俗易懂,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有助于说明问题,又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应该能将抽象的而又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听得懂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如果引用的教学素材比要讲的内容还要深奥、抽象、难懂,只能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学习负担。
成功教师的经验表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做到既能深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还能根据需要在挖掘教材素材时巧用、活用教学素材,他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他才可能成为一个适应新课改要求、受学生欢迎、被社会认可的好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备课的认识
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法和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备课也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009年9月,湖北省已经全面实施“新课改”。
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备课是教师充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即写出教案的过程。
从备课的规模上分,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要求各位教师教学时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早已为教育界所唾弃。
我们过去备课常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甚至将其预置成“教学目标”强行灌输给学生,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弊端。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
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化学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
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
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投入得少了。
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
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借用时髦的“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
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牵引,教师应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备课时,应讨论如何设计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任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即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同时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不应成为学生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备课时,应充分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讲解时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这样才能使每一堂课的教案都能做到最优化,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学生。
从而上好每一节课才有保障,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整体提高。
加强集体备课制度的培养,发挥集体力量。
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共同来面对挑战,这使得集体备课显得尤为必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新课程还特别倡导教师要有合作精神,依靠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新课改”的要求,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间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是每位教师对事物认识的互补、互助、共享和共识,能更好地落实课改理念。
集体备课模式开发和利用了教师集体在备课活动中的智慧潜能,群策群力,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寻找出最佳教法。
根据实际情况研讨出来的教学方案才是最符合学生需要的,否则,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就成了空话。
总之,集体备课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的讨论,提高了教师的加工教材、组织教材内容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方式的能力,提炼出激发学生兴趣,充满探索、尝试、归纳、反思的问题,做到问题有趣,内容贯通,重点突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这也是实施“新课改”的目的所在。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要求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同时要求教师不单是一个执行者,更要是一个决策者,教师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
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这些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能够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新的课程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师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员”;
另一方面,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钻研前提为基础。
它是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的备课活动。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集体备课中只有组织者和协调者之分,而没有主人和旁观者之分的。
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这也是传统的个人备课的局限性之一。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大家互相讨论,彼此交流,集众人智慧,取长补短,可弥补个人备课的某些不足,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集体备课的意义就在于让老师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最后,备课还包括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
面对新教材,过去那种蜻蜓点水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新教材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便是建立在学生初中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和系统的基础之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专题性强,理论要求比较高。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初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是一张被胡乱涂写过的草稿纸,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无任何体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
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先充分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
孙子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前首先应对要教学的学生作一个充分的了解:
掌握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强弱、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和亲和力的多少。
由于结合到了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浓厚,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
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结构框架和组织方式,尝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程与教学是仅仅围绕事实展开进行的,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侧重低水平认知。
课程在教材编写方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还是教师,只有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教师备课中去,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经历,一种心智活动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化学学习活动这一主动建构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
什么是备课?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备课下了明确定义:
“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常言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什么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备课?
就是要转变观念,接受新的课改理念,按新课标精神备课。
我们都知道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在新课改中,教师备课理念应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目标转变。
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目标为“三维目标”。
第二,评价转变。
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重过程、重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
第三,备课重点转变。
变重备“教师教”为重备“学生学”,变“教案”为“学案”,变重“教教材”为重“用教材教”。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新课程对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相应地转变对备课活动的认识。
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制定适当的学生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策略。
总体要求:
一、抱定“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目标不放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
如果我是学生来学习,我会遇到什么问题?
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
……,所以在备课中要始终把握自己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备,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二、“让每一堂课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我们的设计是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了联系,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让我们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般的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知识才能成为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三、注重根据新课标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是大纲规定的内容,即明确教什么;
过程与方法的确定过程中,过程一定要具体化,方法即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初步学会或学会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即通过哪个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什么品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
四、注重对照新课标钻研教材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和到自己的教学中。
\
五、注重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的,缺少充分预设,必将导致无法生成的精彩,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课堂的生成,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具有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目标往往会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也会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化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在备课时不断调整,不断生成。
六、注重学生差异
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无论使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各有长短,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此外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
七、注重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后的反思。
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
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
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
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臵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
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
微观问题。
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备课内容: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
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二、备教材
1.备选编意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
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编写者在实施新课程后,为什么要对原有教材进行调整,其知识点上有什么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钻研 教材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