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数学教学案例优秀word范文 25页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81758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6.69KB
推荐数学教学案例优秀word范文 25页Word格式.docx
《推荐数学教学案例优秀word范文 25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数学教学案例优秀word范文 25页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5)(7)
(1)(3)(5)(7)()()()()?
提问:
(1)你会怎样填空?
生答。
教师追问:
继续,继续。
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
反思:
: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填写得这么快?
生:
发现排列的规律。
追问:
是怎样的规律呢?
如果我不按照这样的规律填写,变换一下顺序,行吗?
2、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用一个词来说明?
(板书:
循环)
3、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深入研究数学中有趣的循环现象,好吗?
这个练习的设计,是在通过数字的循环,让学生体会循环的意思,将循环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就是“循环”。
二、探索获取:
(一)、认识循环小数的含义:
1、独立解题例8:
1÷
3例9:
70.7÷
33指名板演。
(1:
为什么不再继续算下去了?
你是怎样知道的?
当学生在计算中产生了问题,即:
怎么除也除不尽的情况?
教师捕捉问题:
学生会回答:
因为怎么除也除不尽。
教师接着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发现余数总是1,商总是3。
教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极其重要的目的,只有学生理解了永远也除不尽,才能体会“重复出现”的意思。
教师及时的提问,使学生在理解“循环”概念上,迈上了第一个台阶。
(没有必要,因为再除下去余数1要重复出现,商3也要重复出现,永远除不尽。
通过观察余数,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就重复出现。
)
教师:
正是3的不断重复出现,才永远也除不尽。
重复出现)
(2)提问渗透概念:
有几个数字在重复?
一个数字)
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哪一位开始的?
(板书:
小数部分)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迈上了第二个台阶。
(3)纠正竖式:
我们通常把商写成1÷
3=0.33?
你知道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号表示后面的数一直是“3”,没有穷尽.
竖式时不写省略号,横式时才写。
针对例9分为三个层次:
(1)教师根据情况提问:
有谁的计算结果和他不一样?
(2)提问渗透概念:
有几个数字在重复出现?
两个数字)
这两个数字的出现有顺序吗?
依次不断)
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迈上的第三个台阶。
通常写成这样2.14242?
能不能不写省略号?
为什么?
不能不写省略号。
因为只有写上省略号,才能表示商后面有无数的42。
整理补充渗透揭示:
(出示课件)能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吗?
0.222?
(表示后面有无数的2)
0.41616?
(表示后面有无数的16)
0.72360360?
(表示后面有无数的360)问:
有几个数字在重复?
比较:
这三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小结:
不仅是一个数字,两个,甚至三个,四个,五个都可以出现循环现象,也就是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板书:
几)
(2)小结:
从第一位起,从第二位起,第三位,甚至第四位,第五位,你能用一句话说说
吗?
板书:
某一位
(4)教师提问:
像这样的数都是循环小数,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
说给同位听。
(5)指生说:
串连板书:
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板书概念)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考考你们!
一级级台阶的搭建,使概念在计算,提问,体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分层出现,分散难点的目的。
结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观察,体会的过程中,使概念自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使学生在理解中抽象出概念。
学生在教学中感到探究的快乐,教师也在教学中起到了点拨、引导的作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如下几点,有成功,也有失败。
1、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
“循环小数”的教学正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教学。
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练习,简单地总结,之后让学生读一读完整的概念,学生怎样对概念的产生过程有所了解,并对概念本身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呢?
虽然我大胆的进行了分层出示的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在于:
学生通过一步步的质疑,思考,总结的过程中认识了循环小数。
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长次以往,一定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好处。
新的教学理念不也告诉我们:
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终生发展吗?
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也有所体会,即:
首先,在分层出示概念的过程中,教师的疑问太多,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动,发散的空间很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样的过程,教师的处理过于机械,目的性太强,仿佛教师只是为得到某个词才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而不是通过教师捕捉学生回答的契机适时引导,才总结出来,显得概念的出示比较生硬,这个过程的成功不仅需要将教学设计更加的细腻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问题意识的加强。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
学生
问题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可见一般。
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产生,这些问题无疑对学生理解概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还需要加强。
比如:
捕捉学生回答的契机,引发思考。
当学生不再往下除时,我提问:
你为什么不再除下去?
当学生回答除不尽时,我还应该挖掘:
你是怎样发现的?
当学生回答余数总是它时,我还不应放弃,继续追问: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学生会体会出余数和商之间有联系,数学需要联想,并且只有尝试,才会发现。
还有,调动学生质疑的兴趣,发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为主。
本节课,我在揭示概念之后,就让学生独立自学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质疑,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认识了新的概念,学习了新的写法,学生脸上绽放的笑容告诉我们他们在自主学习的体验中得到了快乐。
作者单位:
密云县河南寨中心校,现支教于不老屯中心校。
作者职称:
小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
密云县河南寨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61086097
电子邮箱:
xuna19771229@
作者简介:
本人现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参加工作已经是第十个春秋,我主动学习教学理论,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努力进行探索改革。
我从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曾连续几年参加县级数学中心组,并参与课题的研究。
在我不断地努力下,也取得了一点小成绩。
我曾有一篇论文获得密云县教改论文二等奖,三篇案例选等在优秀案例上。
我曾多次在中心校做视导课、研究课,也曾做过县级研究课一节,县级中心组研究课一节,并在201X年被评为“密云县优秀课改试验教师。
”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师综合素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篇二:
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研究》成果报告
泸州市江阳区五星小学杜德贵马昭均
一、研究的背景
201X年秋期学校一次教研活动,学校刘刚老师上了一节课,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新课导入非常精彩。
201X年5月,全国一线名师西部行在成都上课,学校安排我去学习了两天,两天的学习收获很多,上课的老师教育理论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精彩,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更是非常精彩。
回学校后我上了一节汇报课,课后的讨论中,老师们对新课导入这个部分作了很高的评价并要求我把新课导入这个部分详细地写下来。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这个问题,并于201X年9月立项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俗话说: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
我立项研究的初衷是收集一些新课导入的精典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新课导入理论为指导,借鉴他人精彩的新课导入案例,使自己的新课导入更优化,并以新课导入为起点,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三、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案例。
案例1:
利息的计算
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是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一般能拿多少压岁钱?
(多种数目)
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我那时拿几元钱也很开心,你们拿了那么多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
生(笑答):
不是。
那么你们是怎样处理压岁钱的呢?
1、我交给妈妈保管。
2、我交学费。
3、我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买学习用品,再捐一些给慈善会。
4、我小部分买烟花,大部分存银行?
从压岁钱引入储蓄,再从储蓄引入利息,使利息计算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案例2:
体积和体积单位
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是的。
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
很大。
生2:
非常宽松。
生3:
很温暖、很舒服。
生4:
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
(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你们笑什么?
我的衣服太小,爸爸个子大穿不上的。
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
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个子大”和“胖”实际上就是体积大。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案例3:
圆的认识
(课件出示:
操场上,同学们分别围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玩套圈游戏)在这三组游戏中,对每个同学都是公平的是哪一组?
围成圆形的一组同学。
因为围成正方形、三角形的每个同学到中间玩具的距离有长短,围成圆形的同学到玩具的距离人人相等。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学生对圆已有表象认识,并对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性有所渗透。
案例4、5的认识
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好!
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伸1个。
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拍2下。
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不错,真棒。
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3个、2个、1个。
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5个。
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案例5: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同学们,自己到商店买过东西吗?
买过。
买过些什么?
钢笔、铅笔、作业本......
好的,买过的东西真不少,象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
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
看看要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就行了。
不行,有时还得乘。
怎么乘?
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比如作业本每本5角,买2本就得用5乘以2,买3本就得用5乘以3,这样才知道应付多少钱。
说得棒极了。
看来,我们学过的乘法应用题这下可派上用场了。
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案例6:
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报数1、2、3......
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
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报6、12、18......的同学。
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两次都要站起来吗?
我报的数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要站起来。
说的好。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
报12的同学你能说说吗?
我报的数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数,所以也要两次都站起来。
说的有理。
这样的数还有吗?
18、24、30......
像6、12、18等这些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
公倍数)。
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6、12、18、24、30......
请找一个最大的?
最小的是几?
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说的真好。
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接上面板书前添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案例7:
两步应用题
师出示:
校园里有樟树30棵,柳树16棵。
让学生补充条件。
1、两种树共有几棵?
2、樟树比柳树多几棵?
3、柳树比樟树少几棵?
柏树有几棵?
生大惑不解,原因是柏树与已知条件没什么联系。
师启发:
那么你能给题目补个条件,使它可以求柏树有多少棵吗?
生(活跃的):
1、柏树比柳树少3棵。
2、柏树比樟树多5棵。
3、柏树是柳树的5倍。
4、柏树比樟树和柳树的总数多2棵。
5、柏树是樟树柳树总数的3倍?
比较这些问题,哪些比较简单,哪些比较复杂,为什么?
先复习了已学知识,又通过“缺省条件”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现和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开放式教学的元素。
案例8: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这节课的开始啊,很特别,我想先和你们聊聊你们的爱好,愿意和我说吗?
我爱好文艺、体育、画画?
老师,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的爱好啊,先不告诉你们,不过请你们看一样东西,看到它你们就会知道我的爱好了。
接着出示一幅图画。
知道我的爱好了吗?
画画。
找我们班的小画家来评价一下吧。
欣赏之余,我还有个问题,观察图画中有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版块的面积大小怎样知道呢?
长×
宽。
正方形版块呢?
边长×
边长。
(那平行四边形这个版块的大小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
案例9:
三角形的面积
提问:
同学们,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
回忆: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回忆的同时,多媒体演示剪拼的转化过程,老师板书:
转化)
启思:
“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能不能也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案例10:
年、月、日的认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
(板书课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那些知识?
请说给大家听听。
我知道一年有365天。
一年有12个月。
一个月有30天。
不一定,有的是31天。
是吗?
请举例说说。
生5:
这个月(指3月)就是31天。
生6:
我还知道31天的是大月,30天的是小月。
生7:
我妈妈告诉我,2月有些特殊。
四、如何优化的新课导入呢?
从以上一些的新课导入片段研究,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新课导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
《〈标准〉解读》指出: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
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
”大量的实践也证明:
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如案例1“利息的计算”、案例2“体积和体积单位”、案例3“圆的认识”。
(二)设置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
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
“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
亲切和热心?
,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邱学华老师也指出,老师上课要有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如案例4“5的认识”,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案例6“最小公倍数”,也体现了这一点。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
老爷爷说:
“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
他拿出四个月饼,说:
“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
”两人很快答出。
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
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
”悟空和八戒回答说:
“半个”。
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
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有没有同学能帮助悟空和八戒,今天我们认识了几分之几后,我们就能够帮助悟空和八戒了。
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用旧知,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启”、“发”氛围中学习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如案例7、案例8、案例9。
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
“能!
”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
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
“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
”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
然后揭示课题。
(四)开门见山,让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后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邱学华老师的“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就比较适合用开门见山这种导入方式。
邱学华老师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就是:
及早出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第一句话就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如案例10“年、月、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可能提“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那些知识”问题,因为担心学生会把新课要学的知识说出来;
从“洋思经验”以及邱学华老师的做法看,这种导入让优秀学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能够调动学生学生的主动性。
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样的导入方式不一定适用于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以上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案例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例一:
一、教学内容:
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四省市编):
“用字母表示数”第一教时。
二、教学要求:
1.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篇三: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数学教学案例优秀word范文 25页 推荐 数学 教学 案例 优秀 word 范文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