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281294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1.73KB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
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
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
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
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
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
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
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
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
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
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
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
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
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
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
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
谢谢!
第3课《白杨》说课稿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
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
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
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
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
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
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
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
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
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
“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
(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
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
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
①白杨有什么特点?
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
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
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
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
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
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
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
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六篇课文。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
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情感空间。
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第二学段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自学掌握本课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学习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本篇课文亲切、随和、本色的,让人愿意接近、感悟、收获。
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
针对本班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的现状,我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来逐渐加深情感体验。
重点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都充分调动起读书兴趣,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程序
我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这个课题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据课题的三个词语展开联想——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二﹚充分自渎,感悟课文
调动起读书兴趣后,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
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
充分自学后,集体检查读文,解决学习障碍,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四个片段都是围绕骆驼队来写的。
﹙三﹚品读感悟,体会真情
在学生读熟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请学生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然后请学生交流,其他同学自由评价。
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想象的能力和有感情朗读能力。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重复的只是形式,我想感悟会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升华。
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时,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最后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
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会理解时间过得快,童年生活令人难忘,触景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四﹚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最后让学生伴着深情的音乐,来读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这诗与文是一个整体,会深深熔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随着他们的长大,不断地被回味、被领悟。
我这样处理教学环节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性质。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第八课《童年的发现》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为主题的一篇课文。
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
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切。
反映了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
读罢教材不难发现文章的1、2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第一自然段统领“发现的过程”,而第二自然段却统领文中最后一部分“轰出教室”。
板书:
发现什么——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想象)
当众受罚——被轰出教室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此我把目标定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童年的发现过程,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自豪与愤懑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完成,围绕着重难点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并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先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内容)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画出最能表现飞行特点的词。
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随心所欲。
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随心所欲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着自己的心意很自由”等等都行。
第二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哪些语句看出作者飞行的随心所欲。
找出表示飞行的词语有:
跃起、滑翔、盘旋。
这时老师提供一个句式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话: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我学会了____,学会了____,还学会了____。
第三步进行一个发散思维的训练:
我还可能随心所欲地做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我在空中会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
我会像矍志刚叔叔一样飞向了太空,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
第四步问一问学生你平时也会梦到什么?
最后再引导学生齐读梦中飞行这一段。
这样经过一层一层地解读与交流,对于“随心所欲”这个词我想学生已经烂熟于心了。
至于“请教老师”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从而体会作者的追根问底和求知欲望。
在这里就不细说。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我是这样引入这一段的教学的: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
1、找出“眉目”一词,是什么意思?
文中说作者想出了什么眉目?
具体表现在哪里?
2、动手推算这一过程。
从细胞——草履虫——
3、可见思考得怎么样?
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
这时让学生换词:
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
4、终于想出来了,这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引读这部分最后一句。
这时再回扣总起句第一段,抓住“九岁、完全、独立”这三个词体会作者因为有了不同凡响的发现而自豪的心情,近而引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作者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此时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感受到了作者的特点。
老师适时小结:
其实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善于幻想,有追根问底及求知欲望和丰富想象力。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首先让学生合作对话,其次问学生读完这一部分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很自然就会找到这句话“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先查阅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的资料。
最后再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除了前面讲到发现需要有的精神以外,有时候往往一个发现又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你也要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甚至于嘲笑和受罚!
课的结束,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感觉到要有所发现就必须处处留意生活。
说课结束,谢谢!
第九课
《杨氏之子》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
学生读通课文有困难,读懂文意有困难,感悟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文言文则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三维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通课文,把握大意。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对文言文最为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
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并结合注释,联系上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