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266630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0.30KB
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对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我们必须施行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必须施行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增强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积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也学会学习。
在研究课题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变教师观念,形成新一轮课改的新课程思想、理念。
二、课题的涵义
1.学困生
“学困生”就是:
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潜能或是不适应常规学习,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从而学习困难的学生.
综合我们调查和了解的情况,目前学困生主要表现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差。
知识匮乏,言行不够规范,厌学,压抑,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
(2)行为习惯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手里边的笔不停转动,坐不下来,坐姿不雅,爱左顾右盼,几乎每节课都要和同学讲话,若同桌不理睬,他会发脾气,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
(3)学习成绩差。
不在乎学习成绩的高低,每次考试后对下发的试卷常常是看都不看一眼,往书包里一塞就完事了。
(4)心理承受能力差。
缺乏父母的爱,或者受父母过度溺爱,表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并将这些心理“疾苦”发泄
(1)情感是兴趣形成的心理基础
(2)趣是兴趣形成的物质基础
(3)实践使兴趣的发展得到强化
(4)激励是兴趣发展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青年教师: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审慎的态度,选择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和学生谈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转变学困生的前提。
同时教师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教师要使这些细小的源泉不致淤塞,就要转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为了使这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依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
三、理论依据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学校学习理论认为:
与其说学生的个别差异,还不如说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来得更确切些。
所有证据都表明,学习中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相当稳定的。
布卢姆深信,这种差异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生造成的。
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出现学困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的这种班级授课制:
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学效果肯定因人而异。
因此,最好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但以目前的条件实施肯定不现实,惟一的办法是要建立一种基本上无差错的或差错较少的教学体系。
布卢姆认为,只要适当注意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三个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
下面从这三个主要变量阐述对学困生进行诊断与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1)从认知准备状态来说,学校中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后面的学习任务是建立在前面的学习任务基础上。
如果每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象滚雪球一样。
他们的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困生面临的具体学习障碍进行诊断与辅导,使他们能够亡羊补牢。
(2)从情感准备状态来说,布卢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而学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与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成功学习的经历,学生很可能会对认知或情感目标都抱积极的态度。
而通过对学困生的诊断与辅导首先可以让学生克服以往学习的误区,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体验;
其次,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也能增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或这门学科的认同,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任务中付出更大的精力。
(3)从教学质量上来说,布卢姆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教师、班级和学校的一般特征,更重要的是教学;
不是物质上的特征,而是课堂里的学习环境。
他认为教学质量的要义是:
线索、参与、强化、反馈、矫正。
这些对学生的成绩有重要影响。
而教学诊断可以不断为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做到“未雨绸缪”。
然而面对几十个教学对象,即便教师使用最佳的线索,给予最好的参与机会和强化,仍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成绩都实现最优化。
因而,总会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这就需要及时根据研究诊断给学生以反馈,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辅导以矫正。
2.多元智能理论
著名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分别是: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
这些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各种智力方式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风格。
我们每个人会在某个方面显得特别突出。
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
学生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学困生并不是“笨学生”,也有其突出的一面。
教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如有的学困生画画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得到发展;
有的学困生二胡拉得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得到发展;
有的学困生数学特别好,这就说明这个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转化学困生。
首先教师把学困生按多元智能理论来区分各自的优势智力,然后根据其优势智力显示的不同特长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转化学困生。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
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
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过程的解释。
(1)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2)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
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
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
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①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
②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
③开放教育的推行。
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行。
⑤学校教育中对情意教育的重视。
⑥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
5.休金娜的兴趣研究
俄罗斯教育学家L.N.休金娜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认识兴趣不是人内在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
认识兴趣是人发展的结果,它还伴随着人的发展并促进着人的发展。
认识兴趣具有极大的价值,它能促使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表现在积极探索、大胆猜测、深入研究、刻苦钻研等问题实质的倾向上。
它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活运用知识,迅速地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问题。
认识兴趣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惊奇”,与之相联系的是由某种新的东西意外地激发的想象以及对新的东西的期待。
问题的解决,新知识的发现还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具有认识兴趣的学生通常注意力比较集中,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遇到困难不气馁、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坚韧的毅力。
他们不受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广泛地利用各种知识渠道,去获取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广泛知识。
显然,认识兴趣丰富的外在表现证明,其心理结构是以人的智力、情绪、意志过程的统一整体为基础的特殊的“合金”,其核心是思维过程。
休金娜认为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与个性发展的作用是多层次的。
首先,它可以作为教学的手段,即教师采取多种能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性。
其次,认识兴趣可以作为学习活动的动机,即教师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通常不需要外在刺激来维持,而能推动自己独立地、积极地、深入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再次,认识兴趣可以作为个性的形成物。
如果认识兴趣在学生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并与稳定的行为方式相互作用,它就会越来越巩固,逐渐成为人的性格的稳定特征,最终作为重要的个性形成物进入个性的结构。
休金娜特别重视认识兴趣的活动动机的作用,认为认识兴趣与学生其他学习动机相比具有一系列优越性,它是最早成为学生意识的动机,学生很快就能用“有兴趣”或“没兴趣”来评价每一节课、每一次课外活动。
研究表明,在学生身上认识兴趣往往作为中心动机突出于其他动机之上。
当然,尽管认识兴趣具有很多优越性,但它不能孤立于其他动机。
它必须与学生的社会动机、交往动机、自我确认的动机相联系。
这种由彼此联系的动机构成的“动机组合”最能充实学生个性,而认识兴趣则能对整个组合起到良好的作用。
根据休金娜的认识兴趣理论所制订的教学策略,应使认识兴趣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结构成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以便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气氛,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具体地说:
(1)教师必须通过“导论课”或“引言”让学生理解学习某一课题的目标,并力求寻找具有独特表现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将教学活动的目标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
(2)教师本身必须对教学内容深感兴趣,并采用各种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例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实,成功的实验,显示内容的科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逻辑性、系统性、问题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等等。
(3)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程序进行足够的操练和加工,并将它们迁移至各种不同的情景,以加强活动方式和程序在应用中的灵活性,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满足,增强认识兴趣。
(4)教师应吸引学生对参加学习活动的进行结果认真分析,提高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准确性,以使学生形成对认识、对知识的价值定向,发展自己的认识兴趣。
四、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关注学困生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研究,争取找出成功的方法,分析出无效的办法。
分析归类,抓典型,并跟踪研究,解决“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难题,形成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1)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2)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3)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4)转化学困生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2.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转化学困生;
(3)用统计法研究转化效果。
3.初步措施:
(1)消除学困生的疑惧心理
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
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这样就可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引起态度的转变。
(2)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和别人尊重的情感。
它是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教师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
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
这样便有可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改过自新的可喜局面。
(3)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
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
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
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4)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一旦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了,就不会想入非非。
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有利于他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世界发生好的变化。
4.转化方式:
(1)尊重、赏识学困生
怎样看待学困生,把他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学困生冷眼相看,对他关注不够,会使他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
尊重他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多,因而他常常对学习感到灰心丧气。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他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同时,教师应善于把学困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及时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
(2)培养兴趣,确立目标,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3)分析原因,指导学习的方法。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有的是认为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在学习上投入精力、时间较少;
有的虽花了不少的时间、精力,但学习方法不对,知识肤浅零散,有断层,影响更高层的再学习。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原因加以引导,帮助他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取什么,确立能达到的目标,帮助他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活力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帮助他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点拨、启迪、暗示、归纳等途径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能力和方法。
(4)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形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转化学困生必须致力改变课堂模式,构造新的教学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
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对问题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给学困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学困生。
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新知识。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教师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
我们应该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分享他哪怕一点点的进步,理解他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的劳动。
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态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关联系条件,指导家长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协调学校和社会因素,给予学困生良好的转化氛围,使学困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多和学困生谈心,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
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
多鼓励,创造条件让他们多表现;
引导和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学习生存技能,告诉他们生命的可贵,珍惜时间。
转化学困生,使他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老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不辱没教师的神圣使命。
五、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查找学困生、学习、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原因;
2.分析和研究教育转化的方法;
3.制定方案并进行培养;
4.全程跟踪,使达到学习兴趣的明显转变;
5.形成结论、成果。
(二)、研究阶段任务
课题组将综合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开展五个阶段的研究。
1、准备阶段(2005年5月至2005年7月)主要任务:
①弄清学困生的涵义。
(李景)
②弄清国内外研究学困生的课题,目前研究的情况如何?
(吴银霞李景)
③调查摸底,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全体研究人员)
④选择培养学困生的对象及制定相应计划。
⑤以期末考试为例,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2.分析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主要任务:
①进行分析研究个案的工作。
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
②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和发现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主要解决在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策。
③查找原因,积累材料。
④对每一个研究的对象要做详细的记录,研究组要进行及时交流。
⑤每位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新的做法。
3.实验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4月)主要任务:
①每位研究人员要主动将研究情况归类、整理并备案。
②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要有详细材料。
③集体分析讨论各研究人员的经验做法、研究成果、论文、各项数据、单行材料等,并据此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④做好结题的全部材料准备。
4.攻坚阶段(2006年5月至2006年6月)主要任务:
①分析某些疑难问题、探讨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②要求对每一个研究成果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实、完善。
③汇集各种资料,装订成册。
A.论文集B.数据集C.总结报告D.各种原件、复印件(李景邵传国)
5.验证阶段(2006年7月至2006年10月)主要任务:
①完成研究报告的分类撰写。
②完成研究报告的检查。
(李景阮浪)
③完成研究报告的整合和最终定稿。
(李景阮浪李盛华)
④通过最终研究成果的验收。
(李景邵传国)
⑤通过课题的结题。
六、成果形式
1.《走进班级学困生的心灵》系列调查报告
2.《学困生现状报告》
3.《中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论文集
4.《学困生谈话记录》
5.《中学学困生转化案例》文件
6.《培养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论文集
7.《中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8.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学困生 学习 兴趣 培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