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基础培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263264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53.20KB
血常规基础培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血常规基础培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基础培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
熟
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而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
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形状和功能:
球状结构,细胞内有核,直径7~15μm。
产生人体免疫机
能,直接攻击外来细菌或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单核细胞情报通信
侦察T型淋巴细胞(细胞性免疫)
B型淋巴细胞(体液性免疫)
直接攻击
产生
病源体包围
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协助产生抗体。
(3).血小板: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体积较小,参与凝血和止血。
4.血液检测的意义和检验学科的分类
✧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内血液各种成分的质和量,反映了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的平衡。
✧在病理情况下,血液成分质和量的变化,除了反映造血系统的病变以外,还能直接或间接地提示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病变。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验:
主要检验血浆中的成分。
✧血液学检验:
主要检验与临床止血和凝血相关的各种血小板因子、凝血因子、血管因子等项目。
✧血液一般检验:
主要检验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质和量。
5.血液一般检验的方法
✧传统方法:
以手工操作、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板等简单器材为主要检测手段。
✧现代方法:
以血液自动分析仪为主要标志。
✧随着细胞化学、组织化学、位相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同位素示踪技术、单克隆抗体等现代技术的运用,血液学研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综合光学、电学、细胞化学原理的血液分析仪代表了当今血液一般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1.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
以现代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常用的实验方法为手段,联系临床实际,为临床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客观依据。
2.血液一般检验的内容
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血液细胞的数量、质量和外观形态进行检测。
3.血液一般检验的检测项目
(1).白细胞检测
WBC(WhiteBloodCellcount):
白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白细胞数,
(×
103/μL或×
109/L)。
LYM%(Lymphocyteconcentration):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率(%)。
LYM#(Lymphocytecount):
淋巴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淋巴细胞数,
MONO%(Monocyteconcentration):
单核细胞(中间细胞MID)占白细胞百分率(%)。
MONO#(Monocytecount):
单核细胞(中间细胞MID)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单核细胞数,
GRAN%(Granulocyteconcentration):
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
GRAN#(Granulocytecount):
粒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粒细胞数,
NEU%(Neutrophilconcentration):
嗜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率(%)。
NEU#(Neutrophilcount):
嗜中性粒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嗜中粒细胞数,
EOS%(Eosinophilconcentration):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
EOS#(Eosinophilcount):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嗜酸粒细胞数,
BASO%(Basophilconcentration):
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
BASO#(Basophilcount):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嗜碱粒细胞数,
(2).红细胞检测
RBC(RedBloodCellcount):
红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红细胞数
106/μL或×
1012/L)。
HGB(Hemoglobinconcentration):
血红蛋白:
单位体积全血血红蛋白浓度(g/L)。
HCT(Hematocrit)或PCV(PackedCellVolume):
红细胞比积:
全血红细胞相对容积比(%)。
MCV(MeanCorpuscularVolume):
红细胞平均容积:
全血单个红细胞的平均比积
(fl:
1×
10-15升)。
MCH(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单个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pg:
10-12克)。
MCHC(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
RDW(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CV(RDW-CoefficientofVariation):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RDW-SD(RDW-StandardDeviation):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偏差(fl)。
HDW(HemoglobinDistributionWidth):
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3).血小板检测
PLT(Plateletcount):
血小板计数:
单位体积全血血小板数,
MPV(MeanPlateletVolume):
平均血小板体积:
全血血小板平均体积,
PCT(Plateletocrit):
血小板压积:
血小板相对容积(L/L)或(%)。
PDW(PlateletVolumeDistributionWidth):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LCR(PlateletLargeCellRatio):
大血小板比率:
体积≥12fl的血小板比率。
(4).网织红细胞检测
RET#(Reticulocytecount):
网织红细胞计数:
单位体积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
104/μL或×
1010/L);
RET%(Reticulocyteconcentration):
网织红细胞百分率:
网织红细胞占成熟红细胞的百分率(%);
MRV或MCVR(MeanReticulocyteVolume):
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
HFR%(HighFluorescentReticulocyteconcentration):
高荧光率网织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
MFR%(MiddleFluorescentReticulocyteconcentration):
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
LFR%(LowFluorescentReticulocyteconcentration):
低荧光率网织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
RMI(ReticulocyteMaturationIndex):
网织红细胞成熟度指数:
高荧光率网织红细胞与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之和与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的比值(%);
RMI=[(HFR+MFR)/LFR]×
100%
RPI(ReticulocyteProofreadingIndex):
网织红细胞成熟校正指数:
RPI=RET%×
(HCT/0.45)×
{1/[1+(0.45-HCT)]}
RDWR(ReticulocyteDistributionWidth):
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
HCR(ReticulocyteHemoglobinConcentration):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R(Reticulocyte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
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HDWR(ReticulocyteHemoglobinDistributionWidth):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MOXI(MeanPeroxidaseIndex):
平均过氧化物酶活性指数;
LI(IobularityIndex):
分页核指数。
4.血液分析项目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项目单位参考值临床意义
WBC109/L4.5~11.0增加:
生理性: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
饭后等。
病理性:
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
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
急性出血、组织损伤等。
LYM%%20~40增加: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
LYM#109/L1.5~4.0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减少:
多见于传染性疾病的急性期、放射病、
细胞免疫缺陷等。
MONO%%4~10增加:
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
MONO#109/L0.2~0.8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NEU%%54~62增加: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
NEU#109/L2~7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
毒、急性汞和铅中毒等。
减少:
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X射线和镭照射、化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EOS%%1~3增加:
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
EOS#109/L0~0.45术后、烧伤等。
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等。
BASO%%0~1增加: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
BASO#109/L0~0.2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等。
RBC1012/L男性:
4.3~5.8增加:
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女性:
3.8~5.3病理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等。
HGBg/L男性:
126~174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一般情况下血
117~161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数有一定的比例关
系,二者对贫血诊断有帮助。
HCTL/L男性:
0.37~0.51增加:
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脱水等。
0.35~0.47减少:
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的减少而有不同程
度的降低。
MCVfl80~100
MCHpg27~35临床意义见贫血形态学分类
MCHCg/L310~370
RDW-CV%11.6~14.0是反映红细胞大小的客观指标,增加
RDW-SDfl39.0~46.0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Wintrobe分类法
分类依据:
MCV、MCH、MCHC这三个参数是否正常为依据。
类型
MCV
(80~100)
MCH
(27~35)
MCHC
(310~370)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
100
35
310~370
巨幼细胞贫血、非巨幼细胞性大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5
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症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80
27
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31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贫血
2.Bessman分类法
分类依据:
以MCV、RDW是否正常为分类依据。
HDW(正常上限约为14.0%)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降低
正常
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疾病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上升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S(HbS)、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破碎综合症、血红蛋白H(HbH)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少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出血、慢性疾病、输血、化疗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缺叶酸或维生素B12双相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增加
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前白血病、白细胞明显增高的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免疫性贫血
贫血病因学分类
根据贫血发生的不同机制进行分类。
发病机制
疾病
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功能衰竭
造血干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暂时受抑制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红系干细胞缺乏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
造血调控因子缺乏
肾性贫血、内分泌紊乱所致贫血
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
铁利用障碍
铁粒幼细胞贫血
单核巨噬系统铁释放障碍
炎症、感染所致慢性疾病贫血
铁运转障碍
先天性运铁蛋白缺乏症
铜缺乏
缺铜性贫血
DNA合成障碍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及其他巨细胞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酶缺陷
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乏症
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糖无氧酵解、戊糖旁路及谷胱甘肽代谢中其他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
珠蛋白合成减少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D,E(HbC,D,E)病
珠蛋白结构异常
不稳定Hb所致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对外补体过敏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凝血综合症
同种免疫
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Rh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病
药物诱发免疫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械性损伤
红细胞破碎综合症、行军性Hb尿
高温
烧伤所致溶血性疾病
化学物质
药物和化学毒物所致溶血性疾病
微生物、寄生虫
疟疾和多种细菌所致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所致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失血)
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所致贫血
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所致缺铁性贫血
PLT109/L100~300增加:
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
MPVfl6.5~12增加:
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骨髓抑制恢复时
期、体外循环手术后8天、先兆子痫、ITP初期、慢性白血病、心肌梗塞直到7周后、巨血小板综合症、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抑制骨髓、巨幼
细胞性贫血(治疗后上升)、恶性肿瘤化疗期、肾移植等。
PCTL/L0.145~0.209临床意义见血小板计数(PLT)。
PDW-CV%16.3~19.3MPV与MPV呈负的线形相关,急淋、慢淋、
糖尿病可正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PDW升高,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是PDW可增加。
P-LCR%13~43
第二部分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一、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1.CBC分析:
只进行细胞计数和初步分析的检验模式。
主要项目:
WBC、RBC、HCT、HGB、PLT、MCV、MCH、MCHC。
2.CBC+DIFF分析:
进行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的检验模式。
二分类血液分析仪主要项目:
WBC、W-SCR%、W-LCR%、S-WCR#、
L-WCR#、RBC、HGB、HCT、MCV、
MCH、MCHC、RDW-CV(或SD)、PLT、
MPV、PDW;
WBC、RBC、PLT直方图。
三分类血液分析仪主要项目:
WBC、W-SCR%、W-MCR%、W-LCR%、
W-SCR#、W-MCR#、W-LCR#、RBC、
HGB、HCT、MCV、MCH、MCHC、
RDW-CV(或SD)、PLT、MPV、PDW等
和WBC、RBC、PLT直方图。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主要项目:
WBC、LYM%、MONO%、NEU%、EOS%、
BASO%、LYM#、MONO#、NEU#、EOS#、BASO%、RBC、HGB、HCT、MCV、MCH、MCHC、RDW-CV(或SD)、PLT、MPV、PDW;
P-LCR等以及WBC、RBC、PLT散点图、直方图。
3.CBC+DIFF+RET分析:
在某些高档血液分析仪中还有检测网织红细胞的功能,CBC+DIFF+RET
分析就是在进行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网织红细胞分析的检验模式。
二、基本原理
1.电阻抗原理
电阻抗法是血液分析仪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
其原理如下:
电阻电源
电
负流
极血细胞通过小孔
小
孔传感器正极
电解质溶液血液细胞脉冲信号
图1.电阻抗法细胞计数原理图
如上图所示,由全血稀释的悬浮于电解质溶液中的细胞流经隔板上的一个小孔。
正负电极置于小孔两侧的电解质溶液中。
电极之间的电源遵守Ohms定律:
R=V/I=P(L/a)
V:
电极两端的电压I:
电流
R:
小孔电阻P:
电解质阻抗
L:
小孔长度a:
小孔横截面积
当细胞快速通过小孔时,由于是不良导体,小孔电阻R增大,相当于小孔的横截面积a减小,当电流恒定的情况下,出现瞬间的电压变化而产生一个电脉冲,电脉冲的数量就是流经小孔的细胞数。
电脉冲的大小与细胞大小成正比。
由此对细胞进行计数和测定细胞大小。
小孔的孔径影响着测定细胞大小的线性。
孔径50μm小孔适合测定RBC和PLT,孔径100μm的小孔适合测定WBC。
信号/噪声比影响着测定的分辨率。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两个细胞同时通过小孔而产生重合误差的现象,多数血液分析仪通过对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本进行检测后,绘制出仪器本身所固有的重合误差曲线。
但这种方法仍无法鉴别某一大的电脉冲到底是由一个大的细胞流经小孔还是由两个小细胞同时流经小孔所引起。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仪器采用了鞘流技术(见右图),由此从根本上减少了
重合误差的发生。
图2.鞘流技术原理示意图
2.光散射原理
光散射测量方法见下图。
同电阻抗法一样,全血标本首先需要按照一定比例稀释成细胞悬浮液,在鞘流的作用下形成细胞流,细胞被排列成单列快速通过光学检测区,当液流中的细胞与测定光束相交时,由于血细胞透光度与鞘液不同,引起光散射变化,引发一脉冲信号,信号大小与细胞体积有关,由此来进行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
这种方法还可以同时对细胞进行多项参数的分析,如电阻性、光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常规 基础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