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261858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84.37KB
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
《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作文之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然我并不同意霍布斯的关于人类的自然状态的描述,虽然人是利己的,但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并不一定只有相互之间的斗争或斗争的倾向。
人毕竟是
一种群居动物,那么在国家产生之前合作自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比如原始社会的部落群。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
很好。
在我看来,没有人是可以自足的,而且人类还有许多的欲望,所以一个城邦的建立是出于人们的需求。
除此原因之外,还有没有人能够补充其他原因?
阿德曼托斯:
不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了。
苏格拉底:
由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且需要他人的帮助,提供帮助的人和接受帮助的人会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就会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公共住宅区,我们称之为一个城邦。
是的。
【个人感悟】柏拉图的这种关于国家起源的思想属于西方政治思想初始阶段的自然政治观,他强调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的。
我觉得这种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缺陷在于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探索比较狭隘,没有深入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过于强调自然自然过程。
第三卷
......我们要告诉公民,虽然他们被上帝铸成不同的样子,但是他们生来就是兄弟。
其中有些人身体中被注入了黄金,成为了统治者,并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而有些人的身体被注入白银,因此成为了统治者的助手;
那些成为农夫和技术工人的人身体里被注入了铁和铜;
他们身体中的这些金属会传给他们的子孙,但是还是会出现金父生银子,或者银父生金子这样的事情。
上帝告诉统治者和其他的子民,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好那些具有优良血统的守卫者。
他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后代是哪种血统,如果金父或者银父的儿子身体蕴含的是铜和铁,那么必须要改变他们儿子的身份地位,统治者不能对这样的孩子怀有仁慈之心,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血统去成为农民和工艺者;
而农夫的孩子如果身体中蕴含的是银或金,那么他们就应受到好的教育并被尊重,让他们以后成为统治者和助手。
先知曾说过“用铜和铁保卫城邦,其必灭亡”。
【个人感悟】这里柏拉图将人划分为三类:
统治者、保卫者、农夫和技术工
人。
他认为有些人天生有统治者的血统,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他人则不能,这似乎有一种“人的命,天注定”的意味。
我觉得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精英统治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资源服务于精英阶层,再由精英阶层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统治和保卫国家。
但是这种治国思想很容易引发大众的不满情绪,不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类型,除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柏拉图所要求的那种思想觉悟水平。
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太理想化了,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公民素质能达到这种水平。
在治国方式上,我比较倾向于“民主+法治”的方式,而且真正的民主(以防止民主泛滥)与严格的法治(并非严刑峻法)的结合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第四卷
真正的正义就像我们所描述的这样,但是,它不是关于人的各行其是,而是指人的心灵的组成部分,即真理本身。
正义之人的心灵的各组成部分是不能相互干涉的,它们应该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它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应遵守的法律,并且要善待自己。
当一个人将它们合三为一并加以调和,就有如把高音、低音和中音,以及其他的各个音阶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好听的曲子一样;
当这些部分由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节制而又和谐的整体时,无论是贫穷之事还是照料身体,又或是政治事务、私人事情,拥有和谐整体的他都会干得很好的;
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相信并称符合和谐标准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而指导这一正义行为的是智慧,而破坏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不正义的行为,而不正义行为的指导者是那种愚昧无知。
【个人感悟】这是柏拉图关于真正的正义的描述,他所说的这种正义是说人的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像白纸上的一条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互不干扰。
这种情况表现在城邦里便是城邦中各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农夫和技术工人)分工合理,各自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智慧或本领。
这不同于现在我们所讲的正义,以后各个章节中关于正义城邦的讨论以及关于至高无上的善的讨论都是基于正义的这一界定的。
不正义应该是指心灵的那三个组成部分(欲望、理
智和激情)之间的争斗、干涉,其中的一个部分对整体作出反抗,或者是企图非法获得领导地位——它天生就是臣子,应该屈从于和服务于真正的领导者——不正义就是这些混淆、迷失、无节制、懦弱、无知等一切形式的邪恶。
......
同样,正义的产生原因在于每一个部分坚守自己的本分,遵循统治秩序;
而不正义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这一自然的秩序。
第五卷
他们(在抚养孩子的机构工作的人)将会照看那些优秀者的孩子,并将这些孩子寄养到住在另一个城区的保姆家里:
但是那些最差者的孩子或是有缺陷的孩子将会被秘密地处理掉。
格劳孔:
是的,要保证守卫者品种优良,只能这么做。
【个人感悟】我觉得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之前柏拉图曾表示过建立这个理想国的目的是使城邦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适合他们的最好的生活,而且也说过金父可能生银子,银父也可能生金子,这时就应该让这些改变了血统的人安放在符合他们当前身份的工作岗位上。
而在上面的这段讨论中,却要求秘密地处理掉,而不加以判断是否他们能胜任其他的工作。
况且,一个人不是上帝,哪来的这么大的权力能决定别人的生死?
当然重要的不在这里,毕竟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还没有达到现在的认识水平。
关键在于我所指出的那一自相矛盾之处,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
财产公有和家庭公有能不能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守卫者呢?
他们不能因为“我的”和“不是我的”而把城邦弄得四分五裂,每一个人都抢夺公家的财产而据为己有,把孩子和妇女当成是自己的私产,私自怀有铜扣和快乐的情感;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受到共同的情感影响,因为他们都有一种信念——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最后他们都会朝向同一目标。
他们除了自身之外,一切公有,所以争端和抱怨再也没有藏身之处,由财产、孩子或者其他私有物品而引起的争执也将不再发生。
【篇二:
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共6篇)】
篇一:
《理想国》读书笔记
一、全书基本框架
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全书共十卷。
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
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
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
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
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
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一)正义
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
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的;
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
苏老使用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
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正义的定义: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
苏老逐一驳斥了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快活得多等观点,反复强调正义者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哲学王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
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与人民,哲学王的贵族政制优越于荣誉政制(对应争强好胜,贪图荣誉的人)、寡头政制(对应爱财之人)、民主政制(对应民主分子)、僭主政制(祸害最大的政制),而且后面四种政体一种比一种坏。
因为在理想国中,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有些人借此批评柏拉图,认为其是独裁者的代言人。
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哲学王的概念。
哲学王接受最严格的教育,依次为数学、几何学、立体几何、天文学、和音,最后是最重要的辩证法。
哲学王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和善,他们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
普通人如果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就会让内心的欲望胜过自己的理性,这样的人治国是万万不可的。
(三)洞穴人假设
假定有一些囚徒从小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面朝着洞壁。
洞外有一堆火,在洞壁上映照出来往木偶的影子;
那些囚徒一定会以为这些影子就是客观的存在。
可是如果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囚徒被一种强制力量解开束缚朝洞口望去,他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实物”不过是外面木偶的影子。
当他极不情愿地被那一种神秘力量拽出洞穴时,他还会渐渐发现所谓的木偶这些实物也不过是太阳的影子。
到那时,他就不会在满足于洞穴里与其他囚徒“快乐”
的生活;
他会返回洞穴试图解放其他的囚徒。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分为可见世界(现象世界)和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在这个寓言中,洞内世界就比喻现象世界,洞外世界就比喻理念世界。
洞壁上的影像、木偶、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玩物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
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
三、我的感想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其思想必然带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对于《理想国》中一些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可求全责备。
但是,柏拉图的许多深邃的洞见,不容否认。
柏拉图皓首穷经,苦心孤诣,留给后人以《理想国》这一人类智慧的成果。
后辈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其安。
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柏拉图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我们暂且不谈谁对谁错,本来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世界有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分。
可见世界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只有可知世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在可见世界里,太阳居于最高地位,太阳下的万物不过是太阳的影像;
同样,可知世界里,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事物不过是善的影像。
在“日喻”中,柏拉图指出:
“太阳跟视觉与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样。
那么,洞穴人假设对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开始时都是那些被束缚在洞穴的囚徒,年复一年面对着洞壁,无法转头,天真地以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某种强制性力量解开了我们的束缚,迫使我们转头,我们才发现这些“真实的存在”不过是虚幻的影像。
这种强制性力量,就是教育。
反观现代深受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影响的教育,远远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我们的教育还在教导学子求真求善吗?
还在教导学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吗?
什么真理呀、至善呀,早已被那些“教育家”扔进了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实用技术,不再关心灵魂的发展。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第三种人,不配享有政治权力。
教育在柏拉图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育本身具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
习惯于洞穴生活的囚徒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只有强迫他出来。
我们的教育不能屈从于世俗的压力,不能把标准降到世俗的水平。
有些人始终对强迫反感,我认为强迫有正义的强迫也有非正义的强迫。
类似君主专制的强迫是非正义的强迫,教育对人们向善的强迫是正义的强迫。
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真令人不胜悲哀。
表面上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思想品德课,表面上我们始终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30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压倒一切,学校做的只是技能的灌输,而不是灵魂的引领。
至善、正义、真理,体现的是我们人类灵魂的高贵。
如果我们自甘堕落,那么与禽兽何异?
在理想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哲学王,而是在这个哲学王的引领下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求真求善。
难以忘记《理想国》的最后几句话,就让它们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与恶。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篇二:
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代表之作。
全书共十卷,由智者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的对话组成。
涉及到的主要
思想有伦理道德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辩证法、认识论、艺术观念与教育思想等。
讨论了正义问题(国家的正义、灵魂的正义)、教育问题(护卫者的教育、妇女儿童的教育、哲王教育、灵魂的教育)、妇女儿童公有问题、著名的哲王问题、渐次堕落的城邦形式(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以及理想国的实现等问题。
毫无疑问,书中也呈现了许多苏格拉底充满智慧的言论,如:
“人类的行为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就永远摆脱不了自我毁灭的命运。
”、“一个天赋贫弱的人是永远不会做出任何大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它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出来的。
诚然,《理想国》的确是一部经典之作,全书构思和论辩都很完整。
成就其美德。
第一个阶层是统治者,苏格拉底认为这个阶层的人必须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国王必须是哲学家,因为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第二个阶层是保卫者,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城邦的安全和维护统治阶级的血统纯正。
之后的第三阶层就是被统治阶级,包括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
当然,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一个人的归属是由其天赋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项内容,关于妇女儿童的问题。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优越,苏格拉底认为必须使最优秀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人结合,而不优秀的人是得不到繁殖后代的机会的。
在书中,苏格拉底认为,卫国者是没有私有财产的,只有第三阶层的人才有私有财产。
我认为这使得,在“理想国”中不仅仅妇女儿童是公有的,统治阶级也是公有的,这实际上使得统治阶级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
说道妇女儿童的公有,我不得不问一句,难道如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学家的大脑都充斥着理性而丧失了人性的光辉么。
即使是处于蒙昧时代的原始人也知道维护自己的女人与子女。
男人与女人的结合意义不仅仅在于繁殖后代。
即使脱离了感情,男女结合所成之家庭都是每个社会的必然组成之单元。
而在“理想国”中,一个人特别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卫国者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理想国的稳定延续,而不能有个体的独立行为。
我觉得在理想国中,这些人已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完全沦为工具。
我觉得全书的精髓在于苏格拉底的认识论。
中将“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即对事实本质的认识和对外部现象的认识。
柏拉图在书中用“洞穴”作比,描述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并意图使自己的所知为他人所共知的过程。
诚然,柏拉图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至今依然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鼻祖。
但我却以为柏拉图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
理性一向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但过于理性就会显得机械。
这在理想国中表现尤其明显。
柏拉图以自己的理性描绘了“理想国”的理性蓝图。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人各司其职,男女是平等的,虽然分为三个阶层但命运不由此来决定。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优则优矣,但他对理想国的描述,我觉得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实在是难以理解何来的“理想”。
篇三:
这本书在大学的时候读过,读完之后这么久,能够记得的无非就是各司其职和哲人王这些东西了,不过据说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微言大义,所以想来,还是翻出来好好精读一下,开个帖子,记录一下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吧。
译者引言
读《译者引言》。
这篇文章我怀疑是两个人写得,主要是文风不同,在前半部分,主要使用现在通行的语言,阅读起来,就像是时人言论。
可是后面一部分,却很喜欢使用一些半白话半古文的写法了,比如说“见仁见智,存乎其人。
毁之誉之,各求所安。
”又比如说:
“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
”多是这种文字。
风格很不统一,不知道是不是两位译者的共同作品。
还有就是第四页将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被法庭判以死刑。
查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所谓339应该是399之误。
商务印书馆也会犯这种错误啊。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柏拉图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理路。
基本上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
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想想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奉之若神明,真是莫大滑稽。
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
第一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法洛斯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并非源自于年龄,也并非源自于贫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人的性格,有点像现在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了。
金钱对于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人更加从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
“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
”而这一段世俗智慧其实只是苏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图需要的楔子罢了。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从债务问题转向“欠债还债是不是就是正义”的讨论了。
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个观点的呢?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
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第三个部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道德回报的对象。
得出的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
”也就是说,对正义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第四个部分苏格拉底从这个点出发,讨论说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那么人不能用一种不正义的行为使他人正义,也不能用一种正义的行为是他人不正义。
不正义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正义的目的的。
用现在的时事来说就是打着高尚目的的旗号,比如说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权啊,人道主义啊,然后用暴力恐怖手段来推进,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正义。
就像当年小日本宣称他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其实是为了“大东亚共荣”,为了“把亚洲国家从殖民主义解救出来”这样的论调。
被苏格拉底绕了四次之后,玻勒马霍斯彻底晕了,倒向了苏格拉底这边,反对“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这个提法。
第三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
这段对话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
”。
色拉叙马霍斯在对于苏格拉底的装b作出了批评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现在的所谓“强权即是公理”这样的提法。
苏格拉底先对这个观点的确切含义进行界定。
但是色拉叙马霍斯马上就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所谓的“统治者”是指那种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苏格拉底要彻底推翻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
“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德性;
功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缺陷。
耳朵和眼睛是这样的,人的心灵就更是这样的了。
人的生命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心灵的功能。
而正义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
在第一卷的最后一页,苏格拉底总结说,正义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搞清楚。
第二卷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
对于这个疑惑,他们的表述分为两个步骤。
这就好比说我们看书,第一种就是看那种看的时候挺高兴的,看过也就过了的那种小说吧;
第二种好比是经典名著,既有艺术高度,又能够实实在在引发人的思考,提升人的智慧
【篇三: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共5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
(2)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徒关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是非常精彩的,色拉叙马霍斯一直强调“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反驳色拉叙马霍斯用了“医生、舵手、统治者”的例子来说明正义才是最有力的,正义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如果一个社会中不正义随处可见,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黑暗和无秩序的。
稳定的秩序一方面靠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需要道德的感化。
而道德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的力量。
“理想国”的基础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也就是正义的社会的化身。
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追求的正义既是智慧与善。
第四卷我用“节制与美德’”来概括。
因为在我看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对话中一直出现了“护卫者”这个角色。
苏格拉底说“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
什么是“成其为护卫者”?
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有良好的营养和教育造成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国家保护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想 作文 理想国 第六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