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资料终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241721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752.13KB
职业教育学资料终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职业教育学资料终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学资料终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学与整个教育学体系的关系:
是个体与总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职业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19
1、萌芽阶段:
16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他不仅论述了职业教育的理论问题,还论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职业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提出劳动教育是使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他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欧文,《新道德世界书》中关于普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2、独立形态的职业教育学产生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工作学校要义》必须把公立学校办成“劳作学校”
美国,杜威,是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与职业”,第一,体现在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上。
第二,体现在他将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体现在他主张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的思想上。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某个性只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做到“使无业者有业,是使有业者乐业””。
他提出办学应遵循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方针;
关于课程,他指出“社会日趋进步,职业也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落后于科学”;
关于教学原则,他总结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3、科学职业教育学建立阶段
美国,埃文斯《职业教育基础》
莱博迪《七十年代美国学校职业教育问题》
芬奇和克伦奇尔顿《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编制》
美国职业教育协会《职业教育未来学》
日本,仓内史郎和宫地诚哉《职业教育》
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
德国,海因茨·
G·
格拉斯《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
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
中国,高奇《职业教育概论》
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P30
(一)古代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阶段
在奴隶社会中,所谓的“学在官府”,以“官学合一”“学茞结合”“世为畴官”为主要特征。
从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实习“百工教育”。
在长期封建社会的制约和儒家“学而优则仕”“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不器”等观念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可以说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备受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鄙视。
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二)近代正规职业教育的产生阶段
截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建起了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并拥有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正规。
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建立。
陆续开办的各式实业学堂,奏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序曲。
1903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实业教育正式纳入学制,使职业教育成为学校系统中的独立体系。
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为办学宗旨。
辛亥革命后,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第一次以“职业教育”取代了“实业教育”的称谓,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标志着正规的职业教育从实践到名称的真正产生。
代表人物: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蔡元培黄炎培
黄炎培自1917年5月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后,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办学实践,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阶段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P69
体系和机构是密切相关的事物。
体系是指若干互相关联的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而结构则是指构成整体若干客观事情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以何种方式相关联,即排列和组合。
结构是体系的内部构架。
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
教育结构是构成学校教育总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是整个教育体系和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办学结构。
层次:
指各级职业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
类别:
指各级职业学校内部不同类别的比例构成
专业:
指专业设置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
布局:
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地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办学:
指国家办学、集体办学、个人办学及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定的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是受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制约的,因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构建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
构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P70
确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必须以中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条件的现实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主要依据。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是确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首要依据
(二)国民经济结构是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重要依据1、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确定要与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相适应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确定要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确定要与国民经济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优化的要求是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必要依据
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P74
(一)劳动后备力量教育培训
为了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要依靠和鼓励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联合举办职业教育2、要大力兴办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3、在经济发达地区,要努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4、职前与职后职业技术教育要形成一个整体,发挥一校多功能的作用,努力提高职前培训质量,减轻职后培训压力。
(二)在职培训(包括城市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构建教育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
(2)教育结构体系要满足受教育者对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3)教育结构体系调整要从我国社会现有人才结构学历水平的实际出发
(4)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职业教育的相关体系P76
1、人才需求预测体系2、师资培训体系3、职业教育科研体系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基本要求P77
1、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要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2、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要与专门技术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
3、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内部层次要依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规格来划分
4、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应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为一体
5、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应含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培训,并使二者相互贯通。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P90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以法令形式颁布的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守的统一规范,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
※培训目标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做出的符合各自特点的规定,因此是具体的,有其特殊性。
培养目标以教育目的为指导和依据,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系统化,而教育目的是通过国家的整个培养目标体系来实现的。
)
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P90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的内容包含了培养目标的主要部分。
二者关系是:
教学目标为培养目标服务,是其从属目标;
培养目标需要落实和分解在教学目标和其他工作的目标中才能事现。
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P90
(教育目标既包括抽象概括的教育目的,又包括一系列具体个别的目标。
教育目标等同于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P91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
1、社会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基础2、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手段
(二)教育目的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
1、培养方向——社会角色2、素质结构——培养水平和程度
(三)社会条件与社会需求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直接现实依据
1、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
人才短缺;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农问题2、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
职业性;
社会性;
实践性
(四)设计一个合理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自身条件和合理需要
1、气质、性格、能力、兴趣2、合理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P96
一、知识结构(1、科学文化知识2、专业技术知识)
二、能力结构(1、专业能力2、方法能力3、社会能力)
三、素质结构(1、科学文化素质2、专业素质3、思想品德素质4、身心素质)
职业教育的总目标P102
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专业P112
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为的学业门类。
(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
¥专业设置的步骤P113
1.进行专业调查
广泛、深入调查区域产业政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
了解、掌握与所设专业相应行业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以便为专业论证、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2.设计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
专业培养目标是特指专业的具体目标,而并非指人才素质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总目标。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即或专业名称相同,由于设置的层次与类型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区别。
3.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
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
专业的教学计划既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对某一类人才要求的基本规格,也是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4.确定课程设置
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从职业分析入手,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再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等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最终再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
科类结构P117
我国高等学校现分为文、理、工、农、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的10大科类。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来科类划分上,克服了专业学科教育的弊端,按综合性大的科类划分为农林类、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等。
使专业分类与国家产业分类、职业分类相适应,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
¥专业设置的原则P122
(一)方向性原则
所谓方向性原则,是说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
2.专业设置要符合“安定团结”的方针。
(二)适应需求原则
所谓适应需求原则,就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1.专业设置必须改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
2.专业设置还必须兼顾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
(三)条件可能原则
所谓条件可能原则,即专业设置条件具备的状况。
1.要有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
2.要有完善的专业教学设施。
3.要有完备的专业教学资料。
4.要有必要的专业教学经费。
(四)科学规范原则
所谓的科学规范,是指专业设置不仅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职业教育内部规律,而且还要符合专业目录的要求。
1.专业设置要科学布局。
2.专业划分要科学。
3.专业名称要规范。
(五)效益最大化原则
所以效益最大化原则,是指专业设置要力求体现集约化与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求的专业教育的高效益。
1.要拓宽专业的服务面向。
2.要增强专业的服务功能。
3.要扩大专业规模。
专业设置的要求P126
(一)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二)要处理好战略性与技术性的关系
(三)要处理好宽广性与窄专性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长线性与短线性的关系
(五)要处理好行业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专业设置的程序P132
(一)专业设计程序1、进行社会调查2、组织专家论证3、进行专业设计
(1)职业分析
(2)专业设计
(二)专业审批程序1、学校上报2、专家评审3、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专业设置的方法P135
(一)新专业设置的方法1、异质设置法2、同质设置法3、单质设置法
(二)旧专业拓展的方法1、延伸拓展法2、复合拓展法3、扇面拓展法4、滚动拓展法
5、增补拓展法
(三)专业调整法1、中心放射法2、基础定向法3、综合通用法
※课程P140
课程的类型
从其他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把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型:
从是否列入教学计划的角度,可以分为线路课程和隐蔽课程。
前者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后者是指学校制度、校园文化、师生交流和校外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从课程内容的性质上可分为工具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技艺类课程以及公关类课程等;
从学习规定上可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从课程的实施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
从课程的结构上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等
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领域
由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一,对于课程领域的研究的看法也有差别。
美国课程论学者拉尔夫.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列出了课程研究的基本内容:
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
我们应该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这些教育经验如何让才能有效的加以组织;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正在实现这些目标:
即目标、学习内容、组织及评估构成了课程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
课程研究领域分为5个部分
(一)确定课程内容
(二)选择课程内容
(三)组织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职业课程的特点
(一)岗位针对性强
(二)对社会需求反应快
(三)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
(四)社会参与职业学校课程的制定与实施
典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评介
课程开发又称课程编制,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全过程。
包括5个方面:
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国际上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
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以及我国职业教育界最新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等。
一、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的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
课程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
因此,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又称“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
二、核心阶梯课程模式
※双元制:
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两者共同构成了富有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三、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T)※能力本位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我们称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采用了DACUM(DevelopaCurriculum).DACUM是由一个专业委员会负责实施的课程开发的程序:
将一种职业目标从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通常一种职业可分解为8-12项综合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包含6-30个专项能力。
①按需选择模式②顺序模式③问题中心模式④并行模式⑤分层模式
四、模块是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将职业技术培训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这种职业培训系统观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对象。
五、职业群集课程模式
六、“宽基础、活模块”(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
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地位P164
在职业教育中,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工作在任何一所学校里都是中心工作。
¥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和联系P178
知识:
有形、具体、较死、属客观性、可以单一、后天习得、可以传授、立见成效、存于大脑或书本中、展现在表达中、易忘、解决知与不知、易于认识世界范畴
能力:
无形、抽象、较活、带主观性、较为综合、先天后天、培养锻炼、需待时日、潜于大脑或知识内、体现在活动中、难忘、解决会与不会、属于改造世界范畴
知识与能力的主要区别:
从形式上看,知识可传授,能力靠培养或锻炼;
从掌握上看,知识靠后天习而得之,能力既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因素
知识与能力的主要联系在于:
两者之间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性选择,不是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性关系,而是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功能和联系。
注重非智力因素P179
非智力因素:
是指处智力因素以外的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职业学校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几个主要原则P192
1、职业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个体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7、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原则8、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目标P201
教学目标与目的:
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
目的是原则的目标,目标是具体的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针、大方向或总原则,教学目标是各种各样教学活动分头并进过程中所应掌握的阶段性方向或具体要求。
二者的区别在于:
教学目的更抽象、更概括,教学目标则较具体、易操作。
¥制定教学目标用注意什么问题?
(1)教学目标的正确性
1、精确——指向清楚、准确,既应该又可能。
2、鲜明——学什么,学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绝无模棱两可。
3、恰当——高低与深浅、难易与繁简、宽窄与范围均适宜,“跳一跳,能够得着”。
4、具体——指向什么,经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程度,皆能看得见,摸得着;
可度量,能操作。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1、知识性目标2、技能性目标3、能理性目标4、理想性目标5、心理性目标6、方法性目标
(3)教学目标的系列性
1、注意系列中的上下关系2、注意系列间的层次关系3、注意课程目标间的关系
(4)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教学目标不是暗示学生而是应明确提出,即明确指向什么,经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目标是表述心目中的预期效果,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摘要。
要把目标表达到学生清楚做什么?
而且在学生做的时候,教师能知道他在做。
3、教学目标所描述的应是学生以前所不会的内容或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
4、每一教学目标要单独说明,最有效的说明是能使他人明了拟定目标者的教学意图。
(5)教学目标的行为化
1、描述教学目标要使用具体而明确的术语2、描述教学目标要使行为有可操作性3、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要素
(6)教学目标的全程性
一是要体现:
明确目标→实施目标→实现目标→评价目标
二是要做到:
确立得当→贯彻得力→得到落实→收效明显
(7)教学目标的主导性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定向(导向)、启动、激励、控制和评价五大功能。
只有正确、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只有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突出重点,才能生产得当、艺术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重点准、方法巧、效果实。
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P223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1、多样性
2、综合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变数
3、替代性一种教学方法可用另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补偿
4、局限性所有教学方法同任何原理、法规和规律一样,皆有其独特的性能、适用范围及运用条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从来就没有一种或几种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的教学方法。
5、启发性
6、实践性
教学方法的体系构成P224
(一)适应理论教学需要的方法,包括: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提问法,江都发,讨论法,阅读知道伐,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二)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方法,包括:
模拟法,案例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专题教学法,
(三)适应生产实习教学需要的方法,包括:
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教育学 资料 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