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41464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03
- 大小:75.46KB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Word格式.docx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Word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信息
第二节符号
第五章:
传播类型论(6学时)
第一节内向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三节组织传播
第四节群体传播
第五节大众传播
第六章:
传播过程(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线性传播过程
第二节控制论传播模式
第三节系统论传播模式
第四节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第七章:
传播者论(3学时)
第一节制度环境
第二节把关
第八章:
传播内容论(6学时)
第一节传播内容与节目生产
第二节传播技巧
第九章:
传播媒介论(3学时)
第一节媒介分析
第二节媒介文化
第三节媒介产业化
第十章:
受众(3学时)
第一节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关于受众研究的九种理论
第三节受众调查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论(9学时)
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深层理论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布置作业,每次作业2500字左右。
五、建议教材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
[2]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参考资料
[1]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年.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
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年.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4年.
[5]塞佛林、小詹姆斯.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年.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年.
执笔人:
曾庆香
教研室主任签字:
曾兴
系主任签字:
邓炘炘
《传播学概论B》(013002)
一、课程基本信息
013002
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TheoryB
编版、电编、电摄、电新
2秋学期
2学分/32学时
无
讲授,结合学生讨论与演讲
传播学课程在近几年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媒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能够铺垫基础与理论知识,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
这门课程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
就批判传播学来说,这门课程既介绍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也介绍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
就行政学派来说,本课程介绍了该学派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经典研究,例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
本门课程同时阐述了不同传播学者在各种具体概念上的分歧与争议,以此来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家族谱系。
具体涉及到的概念有文化帝国主义观点、依附理论、信息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发展传播概念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阐释传播学基本概念与方法,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
2.通过紧凑的课程设置,例如介绍不同传播学者在同一概念上的争议,帮助学生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线索;
3.内化这些传播学概念与理论,用之来分析具体传播现象与新闻事件。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介绍(4学时)
此章节主要讲述传播学是什么。
本章节将传播定义为各种流动性的总和。
交代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流派(4学时)
本章节介绍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研究学派进行的跨世纪论辩,通过这个历史线索,交代了这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重点观点。
然后,进一步扩展这个线索,交代行政学派与批判学派在各种传播问题的关键差异。
传播者论(4学时)
本章节介绍了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把关人等重点概念。
这一讲将传播者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
本章节介绍了挪威学者加尔通对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概括,以及对传播的影响,试图以此扩大这一讲涉猎案例的视野,同时不牺牲讲课内容的紧凑性。
第四章传播内容研究(4学时)
本章节重点介绍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
这一讲主要通过介绍跟框架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烘托各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应用情况。
具体来说,本章介绍了三个经典案例,一为各国媒介对默罕默德卡通风波的报道,二为各国媒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三为对反恐战争的报道。
利用这些具体的案例,本章灵活地呈现了如何利用框架理论来处理传播内容。
第五章传播效果论(4学时)
此章节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从枪弹论,到传播有限效果论,再到传播强大效果论,形成这个线索的关键时间点与研究。
除了介绍这个关键线索之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传播效果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了其涉及的重要传播学者。
通过这种介绍,丰富传播效果论的研究线索,以求达到道生一、一生二、再生万物的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效果研究,进行一些课下实践。
第六章滚雪球讨论(4学时)
此章节主要是学生分组课堂演讲。
滚雪球讨论是课堂讲授的延伸。
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每六个人分为一组。
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需要讨论的学术文章发给每个组的第一个学生A,学生A概括文中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B,学生B概括文章以及学生A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C,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F,概括同组所有学生的观点并在课堂陈述。
这一章节是学生陈述以及教师评价的设置。
第七章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一(4学时)
此章节在总体上介绍互联网等新媒介给媒介研究带来的变化。
首先,本章节介绍了对于互联网社会影响的三种典型观点,分别认为公民社会、政府/政党、以及市场力量会占领互联网。
这三种典型观点均夸大了一方的力量。
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介绍,本章节试图介绍互联网研究的基本框架,描述互联网上各方力量的博弈。
第八章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二(4学时)
此章节重点介绍传统的媒介理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应用与延伸。
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诞生于传播媒介时代的传播学理论是否适用于互联网研究?
通过具体案例,本章节试图跟学生探讨此方面的问题。
例如,本章节讨论了互联网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
某段时间内公众议程的容量有限,大约在一到五个议题之间。
那么,这些议题当中有哪些议题源自互联网?
在此方面,中国与其他文化背景之间有何差异?
滚雪球讨论与论文写作,第六章介绍了滚雪球讨论的具体方法。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
六、参考资料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
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国]WernerJ.Severin/JamesW.Tankard.Jr.郭镇之徐培喜译.传播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
徐培喜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专业负责人:
杨凤娇
系主任:
王晓红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课程编号:
013005
OnlineNewsEditing
新闻学、传播学本科学生
3秋学期
2/32
网页设计及制作(031004)、新闻编辑(012007)
以讲授为主,配合课下阅读、练习和作业等形式
考试,提交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完成的多媒体网络作品
本课程为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程。
在了解中国互联网、网络媒体及网络新闻出现的基础上,学习网络新闻从采集到发布的完整编辑流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新闻采集的选择标准,能够对单条网络新闻进行基础的文字或多媒体处理,能够对海量网络新闻进行整合或专题性网络编排,能够进行一般性的网站规划设计和页面架构搭建,能够了解有关网络新闻评论的情况,并掌握网络评论与网络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分为八讲,分别是:
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网站规划与网页编排设计、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web2.0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编辑与互动。
1、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工作特点及技能要素;
2、熟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能处理一般的编辑问题;
3、通过讲授和练习,学生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能有基本的入门和掌握。
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
一、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网络媒体的雏形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
三、网络新闻与网络新闻编辑
四、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4学时)
一、网络新闻的来源
1.网络媒体的构成
2.网络新闻的来源
3.构成网络新闻来源多元化的因素
4.多元化新闻来源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二、网络新闻的选择
1.按照新闻价值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2.按照网络传播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3.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4.按照网站自身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5.网络新闻选择的几个要点
三、网络新闻的原创
1.网络新闻原创的历史与演变
2.网络新闻原创的四种类型
3.网络新闻原创的价值与意义
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6学时)
一、网络文本新闻的编辑
1.单条网络新闻的编辑流程
2.文本新闻编辑的四个环节
3.单条网络新闻的发布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1.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
2.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3.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要求与技巧
4.网络新闻标题点评
三、网络多媒体新闻的编辑
1.网络图片新闻的编辑
2.网络音视频新闻的编辑
3.网络flash新闻的编辑
4.网络电子杂志的编辑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三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单条文本新闻和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学习制作网络新闻标题。
网络整合式原创的策划与编辑(4学时)
一、理解整合与整合式原创
1.早期的整合与现在的整合
2.整合是网络新闻发展的需要
3.整合是受众对网络新闻浏览的要求
二、整合式原创的类型
1.文本式整合
2.阶段式整合
3.主题(话题)式整合
4.专题式整合(网络专题)
三、主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话题的选择
2.内容的选择
3.互动的运用
4.页面的编排
四、专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2、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3、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流程
4、案例分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
针对第四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新闻的整合,学习制作出一个新闻专题。
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2学时)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组织与编辑
三、网络新闻评论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影响
第六讲:
网络媒体的互动(4学时)
一、网络互动概述
二、网络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三、网络媒体互动的组织与编辑
1.对留言板的组织与编辑
2.对网络调查的组织与编辑
3.对嘉宾访谈的组织与编辑
4.对网络论坛(BBS)和社区的组织与编辑
四、网络媒体互动的管理
有2-3次课后作业,并记入总成绩
本课程为实务课程,由授课教师综合各类网络新闻编辑教材课汇编、制作课堂ppt为学生课后学习主要辅导材料,暂无指定教材。
l、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卡斯特(Manuel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4、刘韧,韩磊.《网络媒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秦州.《网络新闻编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詹新惠
教研室主任:
《传播心理学》(013006)
一、课程基本信息:
013006
CommunicationPsychology
传播学专业、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2春学期
传播学概论A(013001)
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和心理测验。
考试(闭卷考试)
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
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第一章传播者的心理素质(9学时)
观察判断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传播者印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移情的重要性和提高传播者移情能力的方法、传播者应变与创新的实践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章受众的心理分析(10学时)
受众注意的基本原理,如何培养无意型和有意型受众、受众记忆加工原理及其应用、有关受众需要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受众态度的理解及应用。
第三章受众的群体心理(3学时)
介绍受众群体心理的几种表现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些群体心理规律进行传播。
第四章传播心理专题研究(10学时)
介绍相关传播领域的传播心理原理及实践。
2次作业,1次心理测验。
五、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六、参考资料:
[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敬蓉.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
[5]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质.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法)古斯塔夫·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美)RichardJacksonHarrisACognitivePsychologyofMassCommunication,
FourthEdition,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美)埃利奥特·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2.
余小梅张晓辉
余小梅
系主任签字: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013011
IntroductiontoMassCulture
媒体创意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新闻历史与理论(012061)、媒体创意概论(012039)
讲授+讨论
考试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描述、分析、阐释和批判的宗旨,向学生介绍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大众文化浪潮,包括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中西大众文化概况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思潮和批评实践。
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掌握当代中西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
增强学生解读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实际运用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视大众文化、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奠定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意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向,掌握大众文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文化观。
(2)了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常见的大众传媒现象。
(3)掌握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运用这些文化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
1、绪论(2学时)
(1)什么是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
(2)为什么要研究大众文化?
(3)世界及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
(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的。
2、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说(2学时)
(1)“文化”是什么?
(2)“大众”是什么?
(3)什么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
(4)如何看待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3、第二章:
大众文化发展简史(2学时)
(1)古代民间文化、通俗文化与近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2)大众文化在西方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西方文化转型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3)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及其发展简史。
4、第三章:
电影与大众文化(2学时)
(1)大众文化的类型;
(2)电影的类型;
(3)电影与大众文化;
(4)好莱坞梦工厂的主题和形式解析。
5、第四章:
电视与大众文化(2学时)
(1)电视与电视文化;
(2)从文化学视角解析电视节目类型;
(3)电视新闻节目与大众文化;
(4)电视娱乐综艺节目与大众文化;
(5)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
6、第五章: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学时)
(1)音乐与流行音乐;
(2)流行音乐的产生及其主要类型;
(3)流行音乐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4)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7、第六章: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2学时)
(1)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
(2)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
(3)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
8、第七章:
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实践(4学时)
(1)19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
(2)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3)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
(4)文化民粹主义与约翰·
菲斯克;
(5)典型案例解读。
9、第八章: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实践(4学时)
(1)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论著的译介;
(2)本土大众文化勃兴浪潮中的批评之声;
(3)本土化文化研究热潮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评;
(4)本土大众文化批评的特点;
10、第九章:
大众文化观(2学时)
(1)文化观念的类型;
(2)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限性;
(3)多元文化观的价值取向。
11、第十章:
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2学时)
(1)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
(2)大众文化的经济学意义;
(3)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产业。
12、第十一章:
大众文化与政治、社会和宗教(2学时)
(1)大众文化与民主政治;
(2)大众文化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
(3)宗教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众文化是一种当代世俗宗教吗?
宗教与大众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13、第十二章:
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2学时)
(1)国际文化发展战略一瞥;
(2)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3)中国大众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14、讨论及总结(2学时)
(1)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探讨;
(2)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探讨;
(3)如何养成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1、大众文化作品赏析,课堂讨论;
2、撰写课程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独立撰写,符合论文规范,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1]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特瑞·
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尼克·
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3]多米尼克·
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
[4]约翰·
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雷蒙·
威廉斯.关键词.北京:
三联书店,2005.
[6]阿兰·
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北京:
三联书店,2003.
[7]约翰·
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弗雷德里克·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吉姆·
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
南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 新闻 学院 传播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