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4081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20MB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属称谓
继嗣:
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子关系,而且这种联系为该社会所认可。
所谓继嗣群,通常是指根据继嗣原则组成的一群由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血亲。
族群
泛灵论
性别:
称之为“自然性别”或“生理性别”,是指与生殖直接有关的解剖、生理、行为特征,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不同生理结构的“男人”或“女人”。
婚姻:
是排除了杂乱的性交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制度。
宗教:
一个象征体系;
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
其建立方式是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
给这些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
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巫术:
指的是企图借助神秘的超自然力量,通过一定的仪式对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活动。
仪式:
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意义。
图腾崇拜
接触巫术
模拟巫术
濡化:
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这一概念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他认为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286
涵化: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
涵化是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传递、交流和整合。
萨皮尔-沃夫假说
机械的组合与有机的组合
集体意识
社会事实
跨文化研究
主位与客位:
人类学中的主位概念是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
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则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
深描
地方性知识
阈限
功能主义
结构主义
文化与人格学派
阐释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论述:
1、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理论流派。
2、列维斯特劳斯及结构人类学
3、象征人类学。
4、功能主义或马林诺斯基的贡献。
5、联系实际说明田野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6、中国的民族学发展。
7、实验民族志的基本特点。
8、仪式研究。
9、比较研究的意义。
10、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
巴斯蒂安:
人类心理一致说:
指人类具有相同的心智过程,对相同的刺激会产生相同的反应。
巴霍芬:
《母权论》
弗雷泽:
《金枝》
相似律:
同样的“因”产生同样的“果”。
彼此相似的事物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接触律:
物体一经接触,在切断实际接触后,仍继续远距离地互相作用。
模拟巫术:
从相似律出发,人们相信通过模拟便能实现他想做的事,这种模拟活动就模拟巫术。
接触巫术:
从接触律出发,人们相信通过曾经与某人接触过的物体就可以对其本人施加影响,称为接触巫术。
交感巫术:
以上两种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两者都认为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可以超时间、超距离地相互作用,把一个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个物体。
泰勒:
《原始社会》
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一是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二是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们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大河、高山等,形成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到一神崇拜。
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摩尔根:
《古代社会》
蒙昧时代
低级蒙昧:
野果
中级蒙昧:
使用火
高级蒙昧:
使用弓箭
野蛮时代
低级野蛮:
陶器的制作
中级野蛮:
种植、驯养动物、建造房屋
高级野蛮:
铁器使用
文明时代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观点:
1.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所谓人类本质的一致性就是人类的心理的同一性,即人类无论什么种族,在心理和精神方面都是一样的;
人们的行动都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所以,同样的心理和精神活动必然产生同样的文化发展规律。
2.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但是,总会循序渐进,不会超越某个阶段,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进化。
3.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说明文化的进行法则。
评价:
1.“摇椅上的人类学家”,不重视田野调查。
2.片面强调文化的单线进化,认为必须遵循同一路线向前发展,夸跃几个发展阶段。
3.忽略和不重视文化传播的作用,忽视对文化的功能、结构和象征的研究。
4.仅仅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情绪与习惯等非理性因素过程中的作用。
5.不加分析地认为各个民族的习俗都是原始时代的原始残余。
而在现实中有的习俗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6.成为种族主义者的工具。
新进化论学派
怀特:
E×
T=C
C代表文化进化的程度,E代表每人每年消耗能量数,T代表能量消耗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的质量或效能。
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又最合适的指标就是每人每年能够获得的能量,而先进的技术能使人类取得更多的能量。
人类社会化分为四个阶段:
1.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2.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阶段——东西方古代文明
3.新能源的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4.核能的阶段——不久的未来
斯图尔德
文化生态学创始人
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多种生态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主要探讨当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时,文化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
认为:
摩尔根:
单线进化论
普遍进化论
斯图尔德(自己):
多线进化论
萨林斯
一般进化论
斯图尔德:
特殊进化论
萨林斯、塞维斯二律背反:
即创造与保守,发展与传承。
文化进化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一方面高级文化类型自身多样性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类型的同化而产生文化同质性的不断增长。
1.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
2.新进化论在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超越了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的观点,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支技多线性和特殊性。
4.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受限于抽象宏大的理论,开始重视具体民族的文化变迁,开始田野工作的调查方法。
5.不少人类学家认为过去时代利用的能量难以测量,因而不可能用此方法分析过去的文化阶段,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社会演化到高度复杂状态,而有些则消亡的问题。
传播论学派
德、奥历史传播学派
英国传播学派(极端传播论;
泛埃信主义)
文化圈:
认为少数文明中心创造了存在至今的全部文化,文化特征的传播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
他们把文明中心称为文化圈。
其特点:
每一个文化圈都具有一个系列的物质文化的特征。
1.每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后向各他传播。
2.各民族文化都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从世界传播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东西。
3.在一定的地区内,若干文化因素构成一定的文化圈。
历史特殊论学派(美国)
博厄斯
文化区分析法,其基础分别是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
历史特殊论认为,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有其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各种因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却没有哪一个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他们进一步提出,文化是超有机的、超个人的、超心理的、独立的封闭系统,因此文化现象只能通过文化现象来解释,文化决定了文化。
他主张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的文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重建该文化走过的独特道路,即构拟该文化的历史。
他你自己的方法是“历史方法”,此方法与古典进化论的“比较方法”相对立。
强调各民族特定文化史的研究,是与他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的。
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用高低等级进行划分。
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每一种文化都在其存在的价值。
因此,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文化区:
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主张人类学研究的单位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
他把文化的最小单位称为文化特质,如一把锄头等某种工具。
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特质就构成了一个文化丛结,如用于畜牧的多种工具。
关系紧密的丛结又构成一个文化类型,如畜牧型文化。
相同的文化丛结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如畜牧文化带。
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
一是在批评已有的理论如进化论和传播论的同时,却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新理论;
二是其文化史观厚古薄今,应用性比较差。
与其所在的强调现实关联和实用主义的时代精神是不相符合的。
法国社会学派
杜尔干
《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和生物层次。
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4.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
5.上述所在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机械结合:
原始社会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共同一致的社会模式,是一种机械的结合。
机械结合的基础是把个人同化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体,其团结的取得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同时周期性的宗教仪式通常与机械团结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机结合:
工业化社会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结合是由于相互需要,通过分工合作彼此结合,相互补充,是一种有机的结合。
有机结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
集体意识:
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念,不是人从直接的经验中取得的。
对杜尔干而说,这种集体观念就是“社会事实”。
莫斯
《礼物》
初民社会根据什么原则获得礼物的回报?
在所给予的东西里面有什么力量驱使接受者去回报呢?
莫斯发现这种回报的神秘力量是hau。
Hau常常附在森林中的猎物或有价值的东西中,从一个送到另一个人。
Hau总是想回到其源出地,而这只能通过用来交换原赠品的某种东西做运载的中介。
如果不回赠或回报,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包括受赠者的死亡。
Hau因此是“赠品之灵”,它驱使人们必须对赠品给予回报。
在社民社会,礼物表达、联结和创造了社会关系,具有超出礼物的物质价值以外的价值。
礼物所建立的关系是互惠的,包换对称的互惠和不对称的互惠。
功能主义学派
文化功能主义学派
马林诺斯基(英国人类学之父)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文化论》、《野蛮人的性生活》
需要和功能:
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
基本需要(即生物需要)和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
为了满足一些基本需要,人就要用生产食物、缝制衣服、建造房屋等非自然(或人文)的方式,而在这个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衍生的环境,即所谓文化。
这个用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的功能。
“库拉”交换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一本关于美拉尼西亚人的民族志。
作者马林诺斯基以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为中心,讲述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社会活动,进而勾划出了整个马辛地区的美拉尼西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的重点是围绕着一种名为“库拉”的活动展开的。
而实际上,当地居民的生活的各方面都与库拉有着紧密的联系。
简单地说,库拉的核心是贝壳臂镯(mwali)和贝片项圈(soulava)的交换。
而与这种交换同时,还伴随着其它礼物的交换以及物品的贸易。
库拉的基本方式是用臂镯交换项圈,用项圈交换臂镯。
而这样的交换仅限于库拉伙伴之间。
库拉伙伴是具有库拉关系的不同部落的土著。
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一旦建立就基本不会被破坏。
一个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可能有一个到数十个的库拉伙伴。
一个人从上游的库拉伙伴处得到臂镯,再把臂镯交换给处于下游的库拉伙伴。
与此同时,项圈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动。
这样的库拉联系起了附近各个岛屿的土著,形成了库拉圈。
库拉圈大致覆盖整个马辛地区的岛屿。
在库拉贸易中,臂镯以逆时针的方向流动,而相应的,项圈以顺时针的方向流动。
用马林诺斯基重点研究的特罗布里恩德岛来说,当地土著以项圈交换西边岛民的臂镯,再通过向南的库拉,用臂镯交换南方岛民的项圈。
处在库拉圈不同地方的土著基本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库拉(在极少的地区可能会出现逆流)。
可以说,库拉物品除了交换没有实际的功能。
它们不是被当作个人财产来长期占有的,而是总处于交换之中,其价值也在交换中积累和体现。
库拉物品除了大小和精细程度,更被看重的是它的历史,它曾经的拥有者的故事和荣耀。
一些古老而传奇的库拉物品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些物品都是库拉圈中每个人都希望交换到的东西。
当然,再珍贵的库拉物品也总是处于流动之中。
库拉并非是等价交换,而这种交换在时间上也不是同时的。
一般由库拉伙伴的一方先把库拉物品送给另一方,一段时间后另一方再把相应的库拉物品作为回礼送给前者。
然而,回礼的价值是回礼的人自行决定的。
虽然常会考虑回礼的价值与收到的库拉物品相等价,然而接受方不能有所要求,即使不满也不能取消交易。
1.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
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
换言之,如果人类具备相同的基本需求,那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呢?
3.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
马林诺斯基强调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个人需求,而这却无法充分解释超出个人范围的生活层面。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拉德克利夫——布朗
《安达曼岛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的功能置于社会成员的生物需求的基础上不同,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文化的功能主要并不是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某种需要的,而是为了维持已有的社会结构。
所谓的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合。
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潜藏于社会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建立结构的模型,再用这种模型去帮助理解社会关系,掌握社会运作的规律。
正因为此,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论又被称之为“结构—功能主义”,从而与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主义相区别。
虽然在理论观点上有着上述差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致认为,对任何一个社会或文化的研究,都必须从整体、全面的角度来予以把握,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单个的文化现象。
自从功能学派以后,以整体联系的方法来把握社会和文化,就成了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此外,马林诺夫斯基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创了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先河,他所创立的参与观察法,至今仍是人类学进行田野工作的基本手段,被后来者忠实地袭用着。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
概括为五方面:
(一)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类学研究
1931年,他总结了自己对心理与社会文化这两者关系的系统看法:
(1)在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中所发现的规律必定是社会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
(2)任何根据个人心理活动过程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3)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由人的心理-生理结构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发现了社会学规律时,也就是发现了这些规律的心理-生理过程基础;
(4)个人心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
拉德克利夫-布朗进一步提出,应采用归纳方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
所谓归纳方法,就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归纳方法的前提是:
世界上所有现象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此运用某种逻辑方法来发现和证明某些普遍规律是可能的。
归纳方法的目的或本质就是要获得一般规律,而该规律应能适用于其范围内的所有解释和推论。
采用归纳方法应遵循其规则,这一规则就是:
事实必须是观察得来的,假设必须能够解释这些事实,并且要再次返回到观察中去,以便进一步证明或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最后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二)强调共时性研究
共时性的研究是不考虑文化的历史和起源,而是将文化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都具有一种功能。
因此,研究文化就是研究一种文化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文化的整体结构、各文化要素在这个整体系统中对于外界调适和内部整合两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比较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异同点。
(三)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
其“社会结构”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包括人与人组合的各种群体及个人在这种群体中的位置。
群体有阶层和类别两种形式。
(2)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所谓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
具体讲,原则指的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
“通过那些用来规定处于各种关系中人的正常的或被希望的行为的制度,就一定能描述社会结构。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因此,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结构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人类社会结构的内容就是组成社会的个体,其形式就是制度。
拉德克利夫-布朗将社会结构定义为:
“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强调结构,正是他功能主义的最主要特色。
(四)坚持社会进化论
在他看来,进化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有机体进化和社会进化都是受制于自然规律的自然过程。
(2)进化过程是一种趋异的发展。
……同样,各种现存的或我们从历史上得知的社会生活形式,也是趋异发展过程的结果。
(3)无论是有机体进化还是社会进化,其中都存在一普遍趋势,这就是斯宾塞所讲的“组织的进步”。
在有机体进化中,具有更复杂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是从那些较简单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发展而来的。
……在社会进化中,具有更复杂结构或组织的社会是从不太复杂的社会形式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因此,进化既是有机体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化的过程,又是有机体或社会“组织的进步”过程。
组织的进步既包括结构功能的复杂化,也包括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日益频繁和扩大。
他认为,可借鉴杜尔克姆的“物质密度与社会密度”的概念来衡量,“物质密度”指的是生活在一个单位区域内的人的数字,“社会密度”指的是一个单位区域内这些人人际交往的次数。
(五)进化不一定是意味着进步。
进化仅仅是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进步是指知识的积累和通过发明与发现而产生的技术改进以及道德的发展。
这样,社会也许是向一种内外均衡的结构状态迈进,也许是向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发展。
但这种结构本身是更好些还是更坏些,应当根据另外一些标准来判定。
结构主义人类学
结构主义:
是指那些认为形式高于内容的理论观点。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了解事物如何组合而获知它们的意义,而不是孤立地去理解事物。
列维——斯特劳斯(法国)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忧伤的热带》、《结构人类学》、《神话学》
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
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的规则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3.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又可抽象成结构模型。
5.结构模型分为深浅两个层次。
与经验现象同构的是浅层结构;
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是婚姻允许的规则(一个人必须或应该与一个特定阶层的亲族结婚,如堂表亲之间),复杂结构是婚姻不允许的规则(一个人不许或不应该与一个特定阶层的亲族结婚,如近亲或本族成员)。
基本结构包括直接交换的各种体系,也就是说,一个集团与另一个集团互换妻子。
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就是一个男人与其母亲的兄弟的女儿(MBD)或父亲的姊妹的女儿(FZD)结婚,就像是南美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方那样。
基本结构还包括延迟直接交换制度。
它是指重复地与父亲的姊妹的女儿通婚,如果这种婚姻能够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话,就创造了这样一种结构。
一般性的交换制度在亚洲很普遍,比如娶舅舅的女儿为妻。
复杂结构主要存在于欧洲、日本和非洲大部分地区,人们可以自由地与任何一个人结婚,只要不是近亲。
烹饪三角
按方法来说,烤和熏是自然过程,但煮是人为过程,因为它需要水和容器。
按结果来说,烤和煮是自然的(煮是类似于腐烂的一个过程),但熏是人为的(熟的不同于生的和腐烂的)。
而煮肉和烤肉的区别在于煮肉保留了所有的肉汁(所以自然是平民化的),烤肉则破坏了一部分肉(在等级社会,它是地位的象征——富人才会这样浪费)。
他试图概括平等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这种尝试,只给自己带来了困惑和世人的嘲笑。
俄狄浦斯神话
试图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来解释俄狄浦斯神话中错综复杂的情节。
关键是说神话是由“神话素”构成的。
编神话的人往往下意识地通过把它们组合、再组合,来表达新的意思。
神话不只讲述故事,它还表达具有象征意义的真理,有时具体到各种文化或文化领域,甚至具有世界性。
同样的“神话素”会出现不同的神话故事中,而且在不同文化的神话中被改写。
在任何故事中,“神话素”既可以历时地“解读”,也可以共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人类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