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229690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2.19KB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Word下载.docx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目的
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所有检测工作。
3.职责
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
4.1概述
4.1.1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用于对检验者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样品的各项实验,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4.1.1.1具备操作资质的人员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工作,其他任何人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实验室。
4.1.1.2在实验室内的一切活动,必须遵照生物安全手册的规定进行。
4.1.1.3实验室内污染的空气需通过高效过滤器后方能排出室外。
4.1.1.4实验室内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公共污水系统。
4.1.1.5实验室的所有废弃品,必须通过高压灭菌后才能处理和清洗。
必须携出实验室的中间实验材料、更换维修的仪器设备、也只有在确保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才能携出实验室。
4.1.1.6实验室内准备二级全排式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能够置于生物安全柜内的实验操作,置其内进行,以保证实验室内空间的安全。
4.1.2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要求
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首先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包括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止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检测样品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4.1.3实验室工作的质量要求
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即:
实验产生的各项结果和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明确完整。
4.2实验室操作规程
4.2.1启动实验室
开始工作前半小时。
开启实验室主电源,使实验室及生物安全柜投入运行。
开启顺序:
①开启屋顶风机②开启全排风③开启空调④开启安全柜⑤打开房间紫外线灯。
4.2.2个人防护
工作人员按照下列要求进行个人防护,才能进入实验室区域:
(1)在更衣室中换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2)在清洁区内,根据实验要求做好防护。
(3)实验中需使用腐蚀性试剂时,在胶乳手套外加带一次性塑料手套;
需要进行可能造成污染材料飞溅的操作时,需加戴防护面罩。
4.2.3进入实验室
4.2.3.1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时,每进入一道门,应将此门关好,再开启下一道门。
4.2.3.2进入实验室后,关闭房间紫外线灯。
4.2.3.3检查实验室运转是否正常。
4.2.3.4做好开始实验的各项准备。
4.2.4启用标本、试剂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将标本和试剂从冰箱中取出,直接放入生物安全柜中。
用完立即归位,使其在冰箱外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
4.2.5操作
4.2.5.1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洗涤时避免液体材料飞溅。
吸取、稀释液体时,将吸管插入试管底部,用吸球缓慢吸取,避免产生汽泡或汽溶胶。
4.2.5.2离心时,应使用双盖封闭式离心机和全封闭试管,每管离心液总量低于最高容量1个刻度单位:
平衡时不得有液体渗陋到管套中,离心机使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洗消毒。
4.2.6观察结果
不打开容器的观察允许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否则,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观察结果。
4.2.7准予携出实验室的材料
确保不含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才可以从实验室携出。
容器表面应用75%乙醇消毒。
4.2.8实验室清洁
每一实验步骤完成后,均应清理台面。
所有用过的试剂均应归还原位;
使过的吸管等长形器材放入储存污物的盒内;
锋利品放入专用的污物盒;
纸巾软物品放入污物袋;
在台面上喷洒75%乙醇,保持20分钟,然后以纸巾擦干。
实验室的其他表面,也应经常用75%乙醇擦拭。
4.2.9污染物品处理
放置污染物品的容器装满时,应更换新的容器。
实验结束后,对用过的污染物品进行高压消毒。
4.2.10更换工作服。
工作完毕的更衣顺序是,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套5分钟,然后依次除去口罩、防护服、鞋套,放入高压消毒袋内,再次浸泡手套后除去手套,用75%酒精棉球擦面部裸露部位。
4.2.11实验室消毒
每次工作完毕,生物安全柜内用75%酒精擦拭台面,消毒液消毒地面,开启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后,逐一关闭实验室送风和通风设备{关闭顺序与开启顺序相反}。
4.3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
4.3.1实验记录
在实验室内,实验记录应使用铅笔书写。
记录内容应简明扼要,包括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和实验的基本条件等提示记忆的内容,并较详细地记载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及数据结果。
要求字迹应清晰,数字成行成列,以避免录入错误。
4.3.2实验记录带出实验室
将上述记录在纸张上的实验记录应用80福尔马林,密闭熏蒸消毒6小时后方可带出实验室。
或阁着实验室玻璃窗由清洁区工作人员抄录一份。
4.3.3实验记录录入计算机
实验记录必须在实验结束后24小时内录入计算机。
记录准确的实验报告和录入时间。
再按照由实验室带出的书写记录,准确地记载实验结果和数据。
录入后,书写记录保存1周,以备查验。
实验记录录入后,一般不得修改。
因数据记录错误,录入错误,或实际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改变,必须更改记录时,不要删除已经录入的描述和数据,而应录入新的描写和数据,并注明更改原因。
4.3.4实验室记录备份
每月一次,将上月计算机的实验记录做出备份,备份的实验记录不得修改。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核对备份与原始的实验记录,对记录中的缺陷提出修改意见。
4.3.5实验记录的保存年限
实验记录保存一年。
已使用的实验记录(出具报告,发表论文,或以其他方式引用),在使用后再保存一年。
如无特殊必要,备份的实验记录一般永久保存。
4.3.6出具实验报告
在需要出具正式实验报告的场合,报告由实验者填写署名,交实验室负责人记录核对后签字,再由单位签发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发出。
4.4标本保管规则
4.4.1标本进入实验室
4.4.1.1出实验室采集的标本,本实验室统一登记编号,能反映出标本的来源、种类、性质、目的等相关信息。
4.4.1.2有关单位送检的标本由实验室统一登记编号,注明送检单位、送检时间、种类、性质、实验目的等相关信息。
4.4.2标本的保管
根据标本的性质、目的进行保存,每分标本分两份,一份检测时使用,另一份备用。
标本因各种原因损失时,启用后备标本,并重新备份。
4.4.3标本的销毁
确定不用的标本,采用高压灭菌后焚烧的方式销毁。
4.5实验室装备保养
4.5.1实验室定期保养
实验室的定期保养按照提供实验室设备厂商的规定进行,主要是对机械和电器部分进行维护。
4.5.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的保养由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
维护有专业人员进行。
生物安全柜的滤器必须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定期由专业人员更换,其它仪器设备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清洁保养。
4.5.3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修更换
仪器设备需要更新,需要离开实验室进行维修,或损坏需要更换,以及必须临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使用完毕后必须撤出实验室的贵重仪器,在撤出实验室之前必须以恰当的方式严格消毒,方可处理或重新投入使用。
4.6意外情况处理
4.6.1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处理原则
4.6.1.1造成或可能造成实验室污染,但未造成人身伤害的实验室报告,由实验室负责人处理。
例如实验过程中。
由于标本、试剂益处溅落造成操作台或地面的污染等,应立即喷洒消毒液并覆盖浸透消毒液的纸巾,待消毒液彻底浸泡30分钟后,对污染的物品进行清理。
清理后的物品高压灭菌。
并填写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意外情况登记与处理记录表,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导这些处理活动,并检查处理效果。
4.6.1.2实验室事故可能造成气溶胶污染,如压力容器或管道破裂、离心机事故等,应立即关闭实验室,张贴禁止入内的标识。
用消毒液喷雾和紫外线照射污染的区域,24小时再进行终末消毒,实验室负责人除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外,应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填写意外情况登记与处理记录表。
4.6.1.3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没有强毒微生物时,在实验室内受到意外伤害,如割伤、烧伤、烫伤等,在实验室内昏倒或发生身体严重不适,也有实验室负责人处理。
令受到伤害的人员立即停止工作,用消毒液清洗未破损的平凡表面,伤口以碘伏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由在同一实验室内人员或派人迅速着装进入实验室,清除造成伤害的原因,清理实验材料,帮助受伤人员紧急处理并撤离实验室。
受到伤害的人员应进行治疗并休息,在身体状况未恢复之前,不得重新进入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在经过整理,消除了造成伤害的故障之后,方可重新使用。
4.6.1.4伤害事故可能导致被强毒微生物感染,例如针头刺破、锐器割伤、黏膜暴露等途径接触到感染性液体,或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培养物、污染材料溅落身体表面,意外接种等情况,首先进行局部处理,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用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暴露的黏膜应尽快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实验室负责人应向上级部门报告,对受伤害者进行隔离观察,同时根据情况预防性用药,并写出职业暴露后预防感染的评价和处理方案。
4.6.2实验室人员的隔离观察
发生可疑的实验室感染事故时,应对被感染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判定为法定的传染病感染,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同时给予有效的隔离治疗
二、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规范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
适用于生物安全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
3、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3.1.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
新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资格。
培训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进行,并指定熟悉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
培训内容包括:
(1)相关检验的国家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以及本手册内容。
(2)实验室所有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个人防护方法。
(4)实验室基本技术。
(5)实验室消毒净化的方法。
3.2.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考试
新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考核。
通过考核后,还须与有资格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3个月,才能获得独立进行实验室操作的正式资格。
三、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规范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监护
3、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3.1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必须进行HIV抗体和甲肝、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每半年进行一次HIV抗体复检,并保留血样一年以上。
3.2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并将可能涉及生物安全危害的体检结果存档,以便判断生物安全危害是否发生。
3.3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既往病史、检测结果、免疫接种史等,以便对从事涉及生物安全危害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
3.4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适合工作状态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出现下列情况,不应进入实验室:
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
患发热性疾病: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状况:
妊娠、在实验室内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四、生物安全检查制度
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适用于生物安全涉及的仪器设备(比如生物安全柜等)
3、生物安全检查制度
实验室内,每2个月以细菌培养的方式进行安全性检测。
生物安全柜内放置平板培养基2个,实验室4角和中间各放置1个,半污染区放置2个。
将平皿敞开5分钟,然后盖上,每平板菌落数平均不得超过2个,超过标准,需要对实验室或污染部位进行甲醛熏蒸消毒。
五、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
规范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行为规范
3生物安全组织管理与行为规范
3.1组织框架图
单位法人{或授权}负责人
↓马志驯
实验室负责人
↓陈英
生物安全员
↓李萍、郭琳
实验室工作人员
(赵琳珊、马玉梅、郭琳、李萍)
3.2各类人员相应行为规范
3.2.1单位法人{或授权}负责人
(1)负责组织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立项、选址,施工队的资质验证。
(2)负责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制定管理制度,监督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3)负责组织对造成外环境污染、实验室污染、人身伤害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3.2.2实验室负责人
(1)组织制定安全手册、操作规程等文件。
(2)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组织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保证实验室运行的安全和实验室工作质量的准确可靠。
(3)组织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熟知微生物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掌握实验室设备的特殊要求并熟练操作,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考核,决定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
3.2.3生物安全员
(1)对技术方法、化学品、材料与设备定期进行内部安全检查,确保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安全与卫生政策与标准。
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停止工作并上报实验室负责人。
(2)与有关人员讨论研究安全政策的问题。
(3)确认所有工作人员都具有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资格。
(4)为所有人员提供连续性的安全要教育与指导。
(5)针对操作程序、技术方法和各种条件要求的变更,以及新设备的引进,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最新的安全文献和信息资料。
(6)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各项技术参数,组织对实验室装备的常规保养。
(7)所有可能涉及潜在传染性或有毒物质泄露的意外事件与事故,即使没有人员受伤或暴露,也要予以调查,并向实验室负责人员和安全委员会报告调查结果和提出建议。
(8)当任何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疾病或缺勤与工作有关,并被记录为可能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时,协助随访调查其疾病或缺勤情况。
(9)确保在发生传染性物质溅洒其他事件时,监督消毒净化程序得到正确执行;
并对这类意外事件和事故进行详细的书面记录。
(10)确保任何需要修理和维护的仪器设备在消毒与净化之后方可运出实验室。
生物安全员由主管检验师以上的人员承担,必须具备如下资质:
具有实际工作的经验;
对操作的微生物有全面、完整的了解;
具有组织实验室工作的能力;
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3.2.4实验室工作人员
(1)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只允许进行实验室目的规定的操作,与此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得进行。
(2)必须按规定进行个人防护,方得进入实验室。
(3)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每项工作完成之后,必须清理和清洁台面,离开实验室
(4)注意个人的健康状况,出现身体不适情况,应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
(5)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访客和喧哗。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
(1)必须了解实验室安全原理,熟悉本手册的各项规定,熟记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应对措施。
(2)掌握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基本要求,正确、安全地实用标本,避免污染,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3)必须熟悉相关实验的国家标准,能够完成标准所规定的任务。
(4)一旦发生意外,立即向生物安全员汇报。
4、个人防护程序
4.1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4.1.1口罩:
应使用N95型口罩或12---16层棉纱口罩,最好使用防溅口罩{如31860型}如有胡须应刮去,使用应始终保持口罩与脸紧贴。
一次性使用口罩应在使用后4小时丢弃,不能重复使用,不能与他人共同使用。
如口罩遭到分泌物飞溅或弄湿,应严格洗手后,带上清洁手套更换。
4.1.2防护面罩:
实验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应佩带防护面罩,防护面罩要求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飞溅功能,重复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
4.1.3防护服:
实验人员工作时应穿戴一次性防护服。
最好是连体式,防水及抗静电性能好,无过滤作用。
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面部、腰部应有弹性收口或拉绳收口。
4.1.4手套和鞋套:
鞋套应为一次性防水鞋套。
手套为一次性胶乳手套,须戴两副,外层手套应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4.2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
4.2.1进入清洁区前穿上普通白大衣和实验室专用鞋。
4.2.2进入清洁区时穿戴一次性口罩,手术帽,一次性隔离衣、两副胶乳手套和两副一次性鞋套。
注意将手套和鞋套分别套在袖口和裤口外。
4.2.3戴N95口罩及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服、防水鞋套、再戴外层手套。
4.3个人防护用品脱卸顺序
4.3.1完成实验后,在半污染区先用75%乙醇溶液消毒外层手套,然后脱掉外层手套{在脱另一只手套时,手指只能接触手套的里部}。
4.3.2着内层手套依次脱掉防护面罩、N95口罩、防水鞋套及防水隔离服{脱隔离服时,不要接触隔离服的外表面,应从里反脱,以保里面超外}。
将脱掉的物品放入专用消毒袋中就地高压消毒。
防护面罩等重复使用的物品立即放入消毒液内,按有关规定消毒处理。
4.3.3脱掉外层一次性鞋套,用75%乙醇溶液消毒内层手套。
4.3.4戴者手套脱掉一次性口罩、手术帽、内层鞋套、然后脱掉一次性隔离衣及手套,放入消毒袋高压消毒。
4.3.5用消毒巾擦拭面部,用碘伏彻底消毒双手,并用流动水冲洗。
六、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
1、目的
纠正检验工作中的差错,及时处理责任事故,吸取事故的教训,确保检验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检验工作中出现的事故分析报告、调查和处理。
3、职责
3.1事故责任部门负责人填写事故报告单,报告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3.2业务质量管理科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协助中心负责人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4、工作程序
4.1事故分类
凡违反各项规定所造成的事故均为责任事故,按其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和大小分为以下几种:
大小事故界限表
损失情况
小事故
一般事故
大事故
重大事故
经济损失
≤100元
100~1000元
1000~10000元
≥10000元
人身伤亡
一人受伤,休工≤3日
一人受伤,休工3日以上
两人受伤或一人受伤,休工1-6个月
三人以上受伤,休工一年以上,或一人致残或死亡。
4.2事故的处理
4.2.1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抢救受伤人员和仪器设备,报告上级领导。
4.2.2事故发生3日内,事故责任人写出事故发生原因、经过及教训、责任,并由发生事故科室填写事故报告单,报业务质量管理科和行政管理科。
4.2.3事故发生后5日内,由业务质量管理科和行政管理科协助中心负责人主持召开事故分析会,对事故进行分析并对事故责任人作出处理。
事故责任科室采取纠正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
4.2.4重大事故发生后一周内,由中心负责人向上级主管部门送交事故处理专题报告。
4.2.5事故报告处理单等记录材料由业务质量管理科归档保存。
大事故和重大事故记入事故责任人技术档案。
七、实验室生物危险标识使用规定
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
适用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3.具体要求:
3.1在具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门口加贴专门的生物安全警示标识,以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相关区域,造成感染的危险。
3.2在有可能对人员造成威胁的生物标本储存处加贴生物安全警示标识,以防无关人员将危险标本带入安全区域对人员造成威胁。
八、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
确保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实验人员、物品和环境的安全
2.适应范围
适应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严格遵照本管理制度执行。
4.基本制度
4.1在主实验室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入口处贴有醒目的生物危险标志。
4.2非实验室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
4.3实验室内不得进食和饮水,或者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4.4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
4.5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程序操作,降低剪除和气溶胶的产生。
4.6用移液器吸取液体,严禁口吸。
4.7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
在独立进行工作前还需在中高级实验室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上岗培训,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开始工作。
4.8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4.9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4.10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本底血清进行有关的检测,以后定期复检。
如有疫苗必须进行免疫注射。
4.11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必须经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4.12工作前应消毒,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5.实验室特殊管理制度
5.1进行感染性实验室时,应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入内,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员不许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同意方可入内。
5.2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模拟训练。
掌握预防暴露和暴露后的消毒处理程序。
5.3实验室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相应的抗体水品测定。
5.4实验室事故处理:
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的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具体措施按《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执行。
5.5填写意外情况登记与处理记录表,并按规定报告给有关部门。
5.6处特殊情况外,禁止在实验室内使用锐器。
5.7剩余的标本应密封后置于适当条件下保存。
5.8实验过程中应使用鉴定合格的二级生物安全柜。
5.9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修前必须严格消毒,方可运出。
九、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安全保管和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管和档案管理
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处理和档案管理
3、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管
3.1按国家规定可以保存的菌(毒)种,由指定的专人负责登记、保存和管理。
按期传代、鉴定,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并做好有关记录。
在保存过程中发现菌(毒)种变异或死亡,应及时上报科长和中心主任。
3.2本区检出的地方菌(毒)株应及时上报,因工作需要暂时保留的菌(毒)株也应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进行销毁处理。
新发现的菌(毒)株,要做好原始记录,并上报主管部门复核确认。
3.3菌(毒)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
名称、编号、来源、分离日期、引进日期、鉴定日期、鉴定结果、鉴定者、审核者、传代情况、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使用转移及销毁情况、保存者、部门负责人等。
3.4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索取菌(毒)种和向下级有关部门发放菌(毒)种时,应有2人参加办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手续要完备,并认真做好记录备查。
3.5一、二类菌(毒)种,应派专人向提供单位领取,不得邮寄;
三类菌(毒)种的邮寄必须持有邮寄单位证明,并按照菌(毒)种邮寄与包装的有关规定办理。
3.6未经上级批准,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工作之便,进行国际间各类菌(毒)种交流,做好菌(毒)种安全防范工作。
4、档案管理制度
4.1、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实验室 生物 安全 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