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美术理论知识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216091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60.50KB
安徽教师美术理论知识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教师美术理论知识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教师美术理论知识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
(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
(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
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
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
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
智力展示、专题作业。
(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
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
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
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
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
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
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
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
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
(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
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200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析大全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
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
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
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
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
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
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
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19、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20、体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21、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2、劳动技术教育:
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3、智力因素:
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24、非智力因素:
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25、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6、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
27、知识: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8、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
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9、课程: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30、课程计划:
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
32、教科书:
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3、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4、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
35、启发式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36、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
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7、班级授课制:
也叫课堂教学。
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
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39、课的结构:
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40、教学模式:
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
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
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
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
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
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
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
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
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49、教育评价: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0、教育思想: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诸多问题上的观念、观点、理论及其体系,是教育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51、教育机智:
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善于因势利导、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
52、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劳动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53、师生关系:
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54、教育创新:
是指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55、素质:
《教育大词典》解释为:
“公民或某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关于素质的分类,最权威的是中央文件中分为四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56、教育的国家化:
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57、学校事故:
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师生人身伤害事故。
58、法律救济:
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予以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59、教育测验:
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量化测定。
60、常模参照测验:
是指以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参照的测验。
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测验,如高考。
61、标准参照测验:
也叫目标参照测验。
是指以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参照的测验。
水平考试一般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如毕业考试、各种证书考试。
62、信度:
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效度:
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是指一项测验达到预先设定的测验目的的程度。
64、区分度:
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65、教育美育:
就是利用“教育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编心理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教师 美术 理论知识 训练 试题 参考答案